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37节

关于超对称论的补充理论,我和我的学生目前的工作进度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在研究关于750GeV能区信号理论时,几个探测器上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数据。

无论你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些数据,我希望你能够尽快给我一个回复。毕竟现在盯着这个能区的信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另外,虽然并不是怀疑你的学术品德,但按照惯例我还是得说明一下,关于附件中的内容请一定保密,不得给第三人过目。如果有人因此而为难你,请务必告知我。

因为是工作邮件,老先生写的言简意赅。

至于行不行,这时候陆舟当然不会说不行。

想了想,他在键盘上敲下了一行字,回复道:【……我会尽快处理这些数据,大概三天时间就够了。至于您的顾虑,我用我的学术声誉担保,您可以完全放心。】

给第三人看这种蠢事儿,陆舟当然不会去做。

这不但是学术声誉,更是涉及到人品问题了。

按下了回复键后,陆舟从柜子里取出了那台已经退役了的二手笔记本,拿纸擦了擦上面的灰尘,然后插上电源开机。

邮件附件中的压缩文件不大,但也有百来兆的样子,其中纯文本数据不多,占用空间大的主要是一些图片和图表文件等等。

解压完之后,陆舟点开了文本文件,看着里面的内容打开瞧了两眼。

然而这时,他的眉头却是微微皱了起来。

感觉有点……

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第190章 无言以对

美国,马萨诸塞州。

一架飞机降落在波士顿国际机场。

刚从瑞士总部飞回波士顿的弗兰克·维尔泽克,坐上了学生的车。

汽车上路后,坐在副驾驶位上的老教授,将笔记本电脑搁在了推上,连上了无线网。就在他准备趁着这会儿空闲时间处理工作邮件的时候,正好收到了从太平洋对面寄来的邮件。

看到寄件人的名字,他眉毛感兴趣地挑了挑,点开邮件看了起来。

坐在驾驶位上开车的博士生,扫了眼屏幕中的邮件,随口问道。

“教授,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一边看着邮件,弗兰克一边随口说道。

“目前来看情况还算乐观,置信度达到3sigma就可以被确认为迹象,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仪器,清理轨道,开新闻发布会,同时给同行们留出水论文的时间。等10月初实验重启,这个月我们要完成理论的部分,从下个月开始我让你常住在日内瓦……嗯?”

见教授忽然不说话,那博士生问:“怎么了?”

“没什么……”将邮件读到了最后,弗兰克眉头微微皱了走,忽然笑着摇了摇头,“挺有意思的观点,但我不敢苟同。”

在邮件中,那个来自华国的小伙子写道。

【尊敬的弗兰克教授,关于您提出的超对称论补充理论,我存在一些疑问。根据德利涅张量范畴定理可以得知,满足一定条件的范畴一定是一个超对称群G的表示范畴,所以我们可以说超对称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场论的推广,但在您提出的补充理论中,却假设存在一个超出该对称场表示范畴外的额外维,去解释这个超对称粒子质量过大的原因,这是否与德利涅张量范畴定理相违背?】

学术交流不是论资历排座次,没有什么好客气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于发现的问题,陆舟指出来的时候毫不委婉。

相信以弗兰克老先生能不计较年龄向他提出共同研究邀请的气度,也不会在这种小事上计较。

不过,老先生的回复,同样毫不委婉……

远在太平洋对岸的金陵,陆舟将这段话与处理完的数据编辑在电子邮件中,发到了弗兰克·维尔泽克的邮箱里,靠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

就在他刚刚准备起身去吃饭的时候,忽然一封未读邮件出现在了他的邮箱里。

陆舟点开邮件一看,又看了看桌面右下角的时间,顿时诧异了。

握草,这老先生起床这么早的吗?

瑞士时间比上京时间晚六个小时,这会儿那边才早上五点吧?

此时此刻,他还并不知道弗兰克先生老先生已经返回麻省理工大学的事情,也不知道他刚下飞机,否则对这位老先生的工作热情,他会更诧异。

邮件中的回复很简单,主要是回答他的问题。

【LU:附件已经收到。另外,关于你的疑问,我对你数学物理的功底很钦佩,但我的建议是,你最好去温习一下量子力学中关于维格纳定理的表述,你就会明白我对于超对称补充理论所做的假设并不存在任何问题。】

身为一名搞理论物理研究的,维格纳定理陆舟当然不会不知道,这可是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的奠基石。

这个定理描述了物理学系统中的对称性原理,比如旋转,平移或者CPT这些操作是如何改变希尔伯特空间上的态。

根据这一定理,基本粒子基本都可以用李群的不可约酉表示,并且可以对这些表示做张量积。而这一操作,正好便可以对应物理上的粒子束缚态。

是不是很神奇?

数学和物理,以一条定理为纽带,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也正是这一性质,才为后来的德利涅张量范畴定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石。

陆舟很清楚弗兰克教授的意思,他对超对称补充理论的假设符合维格纳定理制定的框架,并不存在大的问题,只是缺乏数学上的美感而已。

比如,就如陆舟所说的,无法用德利涅张量范畴定理去解释这种额外维的合理性,虽然也无法完全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

陆舟想了想,双手放在键盘上,输入了自己的想法。

【可是您不觉得,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套更符合数学美感的模型去解释存在于750GeV能区的特征峰吗?我们完全没必要在一个表示充分的对称场之外引入一个额外维去解释他的质量来源,强行说明那是超对称粒子……我的意思是,这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我们所不了解的暗物质粒子?】

虽然他当初为了说服这个老头,提出了那个750GeV能区的信号,可能来自超对称粒子,但其实他对于超对称粒子这个东西并不是那么的执着。

那个特征峰的背后可以是很多东西,这个宇宙本身就不是又单一的一套理论所构建的。

而暗物质粒子,才是陆舟觉得最有可能的。

毕竟这个信号足够微弱,如果不是大量的碰撞累计,这条线索说不定还真不一定能被发现到。而暗物质之所以难以被观测,正是因为它几乎不与包括光子在内的其它基本粒子发生相互作用。

按下了回复的按钮,陆舟也不急着去吃饭了,而是靠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

如果老先生现在正好在回邮件,他大概不用等太久,就能看到回信。

果然,没等多久,一封邮件跳了出来。

【你说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可以确信的设备还没有先进到可以稳定观测暗物质,如果ATLAS、CMS探测器上观测到的信号是暗物质,我敢肯定两者的特征峰不会出现的如此一致。这一点如果你存在疑问的话,可以咨询林恩·埃文斯先生。而关于我的理论,我也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陆舟眯着眼睛把这封邮件从头看到了尾,还没想好该如何反驳,噔噔又是两封未读邮件扔进了他的邮箱。

【假如存在一个紧致化的额外维,那在高维空间里的每一个场对应到四维空间里就是一个零膜的普通场,加上无穷多个质量反比于紧致化长度的场。而这个场的来源,正好可以作为原来的零膜场在紧致化维度上的傅立叶级数!】

【超对称粒子应该也存在这种场,正是依靠这样的关系,超对称粒子与费米子的耦合不是被普朗克能标压低,而是应该被抬高。我觉得在理论上这是说得通的。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应该是能在TeV以下的能标寻找到超对称粒子的,所以你可以对LHC更有信心一点。】

握草,这打字速度有点快啊。

不过,这第一封邮件才黑了一把的设备,最后一封邮件又让他对的对撞机有信心一点……

这到底是闹哪样?

盯着这三封邮件看了好一会儿,陆舟搁在键盘上的手也没有动一下。

老先生对自己的理论如此自信,而且说的有理有据。

一时间,他竟是有些哑口无言,都不知道该回些什么好了。

第191章 灵感,总是来得不经意

过了好一会儿,陆舟才敲下了一行字,问道。

【如果找不到呢?】

老先生打字速度很快,等不到五分钟,便对他的问题作出了回复。

【你说的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如果在TeV以下的能标寻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只能宣布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破产,然后到更高的能区上去寻找我们要找的东西。证明我们先前的工作是错误的,这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发现,虽然不一定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我觉得,你其实可以对我们的理论更有信心一些,新大陆就在眼前,我甚至闻到了香料的芬芳。】

说到最后,老先生甚至语气轻松地和他开了个玩笑。

只不过,陆舟却并没有这么乐观,根本笑不出声来。

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体会过那种在量子世界的迷宫中,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的感觉,所以并没有培养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在面对未解之谜时必须具备的幽默精神。

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并不会让他沮丧。

但如果一项研究看不到尽头,又看不到未来,很难让他不产生烦躁的感觉。

是的,这个课题带给他的便是这种感觉。

哪怕队伍里有着一位诺贝尔奖大佬,也无法用肯定的语气,给他画出一条可靠的路径。无数种方法摆在面前,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比较可能性的大小。

不像他研究的那些数学问题,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审稿可能需要时间,但最终一定能为他的努力画下一个句号。

而让陆舟感觉烦躁的,不仅仅是他所从事的这个课题所面临的困境,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困境都在这里。

理论的发展与实验远远脱节,构建这座大厦甚至并不是什么严谨的实验数据,而是一条条没有经过实验检验、甚至是几十年内根本无法检验的东西。

基于被证明的理论和有限的现象提出猜想,然后用数不尽的猜想构建一个模型,理论物理学所仰仗的“标准模型”,大概就是这么一种“不靠谱”的东西。

六十年代超对称轮提出,八十年代弦理论兴起,然而前几年才在实验室中找到上帝粒子,理论物理学界匆匆宣布进入“后标准模型”时代,还没来得及兴奋两年,大亚湾的中微子一个振荡,又差点duang的一下让标准模型推倒重来。

陆舟可以理解,弗兰克老先生为什么如此执着在超对称论上,如此迫切的想要找到超对称粒子。

这份执着绝对不是因为什么赌约那么肤浅的东西,而是因为超对称论如果不成立,标准模型的漏洞就无法补上,基于超对称论基础上建立的弦论也将崩盘……

如果这些事情一旦发生,一定会有不少人,问他们一句扎心的话——“你们这半个世纪,究竟都在干些什么?”

如果理论物理学像新闻一样就好了。

今天发现了这个,明天推翻了那个,后天又实锤了这个,每一天都是新的一页……

但事实上,但凡细心的人都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在公开描述一个新颖的观念时,都会在自己的话中加上一个“可能”这个单词。

关于暗物质的推测,陆舟也不知道自己的推测究竟是否正确。

两种理论都有成立的可能性,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天差地别,如果他有确凿的证据能将对方的理论驳倒,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说服弗兰克先生,但很可惜他没有。

只能等待实验去检验了。

犹豫了一下,陆舟搁在键盘上的双手终于动了,敲下了一行字。

点击,发送。

【也许你是对的,但我还是更倾向于认为,我们发现的并不是什么新大陆,而是冰岛。】

远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坐在副驾驶位上,等待着回信的弗兰克教授,忽然哈哈大笑了起来,把坐在他旁边开车的博士生给吓了一跳,

赶紧减慢了车速,那博士生瞄了眼电脑,问道:“怎么了?”

“没什么,”弗兰克老先生摇了摇头,关上了笔记本的盖子,笑着说,“我和你说的那个华国小伙子还挺幽默。”

……

虽然最后开了个玩笑,但陆舟的心情却并不算好。

盯着电脑中的文件看了好久,又看了眼旁边那叠几乎写满的A4纸,他双手抓着头发,满脸都是浮躁。

两线作战似乎是个错误的选择,一边是数论,一边是泛函分析和群论,每一个问题都让人头大

而且这还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弗兰克先生在对称场外引入额外维的操作,实在是缺乏数学上的美感,明明按照他的那套观点,从暗物质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在数学上解释不通的问题都可以避免。

首节上一节137/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