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32节

即便他已经知道了材料是什么,也得在实验室中操作一遍,把这个过程给补上。

毕竟等到时候专利注册了投稿期刊,像是使用到的器材、材料来源、实验室之类的信息,都是得标注在论文中的。科学的本质之一便是可以重复,通过同样的实验步骤能得到一模一样的结果,这项技术才能被人所接受。

说起来这次投稿投在哪好呢?

正好前几天才接受了《自然周刊》的采访,要不这次就投在《nature》上好了。

那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毙稿率,想一想还挺刺激的。

……

关上了电脑,换了身衣服的陆舟,去校门口吃了顿午饭,然后便前往了卢院士的办公室。

看见出现在门口的陆舟,卢院士便笑着说道:“你小子可算从欧洲那边回来了,我还以为你打算留在那儿,干脆不回来了。”

陆舟笑着说:“怎么可能,我办的签证也留不了那么久啊。”

“呵,那可不好说,你要是真想留在那块儿,别说是签证了,连国籍的问题CERN都能帮你解决了。”卢院士开玩笑道。

陆舟笑了笑,没有说话。

虽然是老院士和他开的玩笑,但这话还真不好接。

确实正如卢院士所说的,以他的能力想在那边留下来,简直不要太容易。

不过,这种想法他倒是一次都没有产生过。

倒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念头或者情怀,只是因为单纯地喜欢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习惯着这里的生活环境,喜欢着这里的人们。

无论是出国开学术会议还是留学,他肯定会去,但最终还是会回来。

玩笑话也就随口一说,闲聊了几句,卢院士很快说到了正事儿上。

“看到你平安回来,我也就放心了,以后坐飞机到了地方,记得打电话报个平安,要不是严新觉那小子,我都不知道你回来了!别的话我也没什么要说的,就是有件事儿,和你说下。”

停顿了片刻,卢院士继续说道。

“过两天我要回上京那边,你就跟着我一起去吧,正好我有个朋友想见见你,顺便我也带你过去见见他。”

陆舟问:“是高院士吗?”

“不是老高,他没什么好见的,那老东西想见我,天天都能碰着,”卢院士摆了摆手,笑着说,“想见你的是老邱,搞数学的,你应该听说过。”

第182章 科学家的事情怎么能叫装逼呢?

何止是听说过,简直是久仰大名了。

毫不夸张的说,在当今国内数学界,邱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数学第一人。

能与之比肩的,也只有已故的华罗庚与陈省身两尊大神。

22岁博士毕业,25岁任副教授,27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4岁摘下数学界的皇冠之一——菲尔兹奖。和那位陶轩哲一样,强的就像开了挂一样。

不只是各种奖项拿到手软,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使得他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其影响力遍及微分几何、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众多数学领域,乃至高能物理领域!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直接为八十年代超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有些无心插柳的感觉在里面,但在理论物理学界中,还是普遍将这位老先生当成是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可以说,国内凡是搞数学研究的,没有人不知道这尊大神。而研究理论物理的人,更是不可能不认识这位大神。

不过因为邱老先生平时特别忙,想要见这位大佬一面还真不容易。

否则的话,哪怕是聊上两句,也能受益匪浅。

所以,一听说卢院士要带自己去拜访邱老先生,陆舟立刻激动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去上京?”

卢院士哈哈笑着说道:“十月份吧,现在还早。”

“……”

那您这么早和我说什么?

陆舟一阵无语。

见陆舟没有说话,卢院士继续说道。

“这两个月我这里也没什么项目,你就安下心来给自己充点电吧。数学上我没什么可说的,但量子色动力学上,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下学期的课表我已经发你邮箱里了,如果明年你想顺利毕业,这些课你都下点功夫。不管你去不去听,等这学期期末,我都会考你。正好说到这儿了,考试的范围先画给你吧,就是你邮箱里的那份课表。”

听到这任性的考试范围,陆舟差点吐血,干咳了声说:“教授,您这考试范围画的也太大了点儿吧。”

卢院士笑着说:“怕什么?对自己有信心点,我看好你!”

……

不管在量子色动力学上还需要如何精进,有一件事必须得尽快解决了。

从卢院士的办公室出来后,陆舟没有在空荡荡的校园里瞎晃悠,而是马不停蹄地直接返回了寝室,坐在了笔记本电脑前,开始研究起扫描枪得到的那些数据。

虽然不知道这块电池究竟是什么程度的文明生产的,但就这块电池而言,无论是工业水平还是科技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国家。

哪怕抛开负极材料不谈,单说那残留在管壁一侧的“氧元素定向筛选隔膜”,就不是现有的技术手段能够生产的。

是的,即便是知道了材料的结构,将所有的参数都摆在了面前,陆舟也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就算他把这玩意儿传到网上去,也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将这片薄到纳米级厚度的隔膜生产出来。

而如果没有这片隔膜,就算锂枝晶的问题被解决,也不可能造出锂空气电池来。

至于原因,学过高中化学的人都知道,锂这玩意儿不只是和氧反应,还会和空气中的氮反应生成难以被还原的氮化锂晶体,要是漏点水蒸气进去,那爆炸可比钠入水惨烈的多了。

日国人在这方面走的比较远,野心很大,但至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解决不了气体分子筛选问题,造出来的锂空气电池就得背个氧气罐在后面,手机是不用想了,新能源汽车说不准还有点可能。

不过,相信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汽车,每一次点火都得冒着变成火箭飞上天的风险。

经过了深入的研究,陆舟现在可以断定,这块电池残骸,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锂空气电池。

正极为一层被气体筛选隔膜覆盖的气室,负极为电解液包裹的锂负极材料……不过现在电解液漏的一点不剩,负极材料也完全变成了氧化锂。

设计结构简单明了,明了到了就算摆在地球人面前拿去抄,也没人能抄下来的程度。因为技术难点全在细节上,很多原本需要从设计的角度去解决的问题,全都在材料中得到解决了。

哪怕是电池内侧用到的塑料,陆舟试着在网上查了下那些分子式,都根本查不到这种塑料。

不过幸运的是,保护锂负极并阻止锂枝晶生长需要用到的材料,倒是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至少在陆舟看来,并不是没法解决的。

深入完全氧化的锂负极材料之下,陆舟观察到了一片铜箔。

当然,作为基底的铜箔,肯定不是阻止锂枝晶的关键,关键的地方是在铜箔上覆盖的一层经过改进的PDMS纳米孔薄膜。

PDMS材料到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聚二甲基硅氧烷,一些护肤品、洗发水里甚至都能找到。而这个PDMS薄膜中的纳米孔结构,大概便是解决锂离子传输以及“呼吸问题”的关键之一。

至于用PDMS制作的纳米孔薄膜,陆舟凭借有限的材料学知识推测,大概能通过旋涂法和氢氟酸刻蚀进行制备。不说完全还原那个残骸上的技术,有限的还原还是做得到的。

在PDMS薄膜的下面,陆舟还观察到了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中空碳纳米微球。

通过现象逆推原理,陆舟猜测大概是这些碳纳米小球,在锂离子于负极放电析出锂单质的时候,“捋平”了还在苔藓状生长阶段的锂枝晶。

盯着屏幕研究了大概半小时,陆舟摸了摸发烫的主板,向后靠在了椅子上,长出了一口气,感慨道。

“任务艰巨啊!”

两万块的电脑都跑的这么吃力,果然还是得依靠专业的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数据。

等专利的问题解决后,他打算在金陵大学的附近建一座实验室,专门来研究这玩意儿。再雇上一大群研究生、博士生,替自己打工。到时候自己只需要将课题分配下去,甚至连分配课题的工作,都可以交给小艾去代劳。

不过,憧憬未来的事情等以后去做也不迟,无论以后是变成“叮当猫”还是“钢铁侠”,现在都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着他去做。

从抽屉里取出一张A4纸,陆舟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了两个词,并画上了两个圈——“PDMS薄膜”和“碳纳米小球”。

这两样东西,他准备分别注册专利,然后再将他们作为整体,注册一个名为“L1负极材料”的专利。

其实有时间的话,他甚至可以把生产工艺也给搞清楚,给配套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也注册一套专利,将这一块的利润吃的干干净净。哪怕自己不生产,以合理的价格打包出售给别人,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陆舟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首先一个,设计生产工艺实在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再一个,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身为一名科研工作,他的战场在实验室里,不是在商场也不是在工厂。

至于如何将技术落实到工业生产中,还是交给那些专业的工程师去设计好了,自己吃饱了,总得给别人留口饭吃。靠专利吃饭,当然是市场越大吃得越饱,没必要抱着小农思想,在边缘的利益上斤斤计较。

有那个时间,还不如拿着专利费升级设备,多从这块电池中逆向一些技术出来。又搞研究又办厂生产,既没必要也没效率。

做研究和做产品本来就是两回事儿,只是很多外行习惯性地混为一谈罢了。将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到最强,远远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效率的多。

不过,虽说是打算吃专利费,这专利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吃到的。

为了解决隐患问题,他必须在实验室中,至少将这玩意儿做出来一次。

否则很多东西无法解释,更何况申请专利、撰写论文也需要实验数据作为支撑。

当务之急是设计实验。

只有将实验的问题解决了,他才能愉快地注册专利,愉快地发论文装逼……哦不,科学家的事情怎么能叫装逼呢?

那是为科学事业的进步做贡献!

第183章 一座金矿

上京,水木大学附近的公寓楼内。

一位老人手中正拿着一份英文杂志,坐在沙发上看着。

看到了一半,他忽然笑了笑,将手上的杂志放了下来,说道,“这小子是个人才啊。”

这位戴着眼镜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泰斗邱成同,邱老先生。

而被他攥在手里的杂志不是别的,正是《自然周刊》的英文版。而在翻开的那一页中,正是英国女记者贝琳达,对那位名叫陆舟的实习生的采访。

在采访中,这本杂志提到了那位被采访者金陵大学硕士生的身份,同时还提到了他是LHCb华国合作组中的一员,以及他对750GeV能区出现的信号的看法。

正如LHCb项目华国合作组负责人高院士此前说过的,这位实习生,帮原本没什么存在感的华国合作组,在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争了口气。

相信要不了多久,国内便会对这位登上《自然周刊》的年轻学者,进行一番铺天盖地的报道。

而这些荣耀,都是他应得的。

“是啊。”

坐在邱老先生对面的那位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轻声感慨道。

这位不是别人,正是陆舟在普林斯顿有过一面之缘的王熹平院士。

虽然邱老先生和燕大的关系很差,差到了甚至在媒体上相互炮轰、师徒翻脸的程度,不过老先生在燕大还是有几个私交不错的朋友的。

比如王熹平院士,便是其中之一。

停顿了片刻,王老先生继续感慨道:“普林斯顿的那场学术会议之后,我原本以为这小子的本事都在数论上,没想到他在高能物理领域也这么有这么高的天赋。年轻有为的学者我见过不少,但这种全才,我还真没见过几个。”

邱成桐笑着说:“我倒是见过一个。”

“谁?”

“陶轩哲!”

王熹平微微愣了下,随即笑着道:“你对他的评价这么高的吗?”

陶轩哲,获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82年邱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现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是数学界公认的天才,而且是令人惊叹的全才。

首节上一节132/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