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022节

尤其是先前提出冷焊效应的那位留着络腮胡的白人专家,一脸懊恼地抱怨道。

“该死……你们就不打算争辩一下吗?”

这一回,那一直沉默微笑着的工程师,终于开口了。

“没什么好争辩的,我们用实力说话。除非你们也能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否则我完全可以当你在放屁。”

“……”

看着那群骚动着表达着自己不满的外国专家们,同样正在这座厂房里视察的李局长,侧目看了眼自己的秘书,问道。

“那些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相比起李局长,这位秘书的英语还是很好的,犹豫了一下,解释道。

“那些外国专家……好像在挑毛病。”

“挑毛病?”李局长眉毛挑了下,表情古怪,差点没笑出声来,“他们也好意思来挑我们的毛病?”

以前要是有人这么和他说,他说不准还会信了,毕竟两年前华国的航天工业确实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自傲的程度,对于外国专家的意见还是得虚心倾听的。

但现在,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了成熟可控核聚变技术,并且将可控核聚变和电推进技术用在了航天器上的国家,居然还有人有资格跑过来教他们该怎么设计飞船?

这不开玩笑呢。

“挑毛病是其次的,他们打的主意怕主要还是从我们这里探些口风。不过他们的手段似乎并不怎么高明的样子,激将法对我们来说是没用的。”

从旁边走了过来,金陵高等研究院航天研究所的所长候光一边笑着解释道,一边向李局长伸出了右手,“欢迎李局长来到航天装配中心莅临指导,您应该提前告诉我一声,我也好提前准备下迎接的事情。”

“什么莅临指导,我一个门外汉能指导你们什么?我就是担心打扰到你们的工作,才没有提前跟你们说。”李局长笑着握住候光的手晃了晃,还是有些不放心地看了那些外国专家们一眼,“你都知道他们是来打探情报的,还放他们进来干什么?”

“这是来自合作伙伴的要求,理由是为了确保货物安全,我们总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儿将他们挡在外面,”候光不怎么在意地笑了笑,用轻松的口吻继续说道,“更何况能够被一眼看出来的技术,根本没有保密的意义。我们真正核心的技术都在高等研究院,那里别说他们进不去,就算是当着他们的面做实验,他们也不一定能看出来我们在干什么。”

事实上这也是那些竞争对手们最气恼的地方。

他们花了大价钱谈成了合作,以“安全检查”等名义将工程师送到这里来参观,然而看到的却是一堆毫无技术含量的废铁。

是的,这些东西同样有价值,里面同样包含着不小的学问,但对他们来说却和废铁没什么区别。

毕竟,在想到该如何将可控核聚变小型化,并装到航天器上之前,他们还不具备采用这种“大力飞砖”式设计路线的前置条件。

看着那些外国工程师们脸上羡慕嫉妒恨的表情,李局长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没想到我们也有这一天,让别人绞尽脑汁来偷师我们的技术。”

候光笑了笑说道:“是啊,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一切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看着那群像来旅游团似的,从脚手架旁边移动到下一个“景点”的外国专家们,候光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目前我们正在竞标NASA的50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输任务,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报价会比Space-X便宜20%以上。这是经过我们这边专家研究,最合适的投标方案。如果投标成功的话,至少能够消化100亿美元的过剩航天运力。只是……”

李局长:“只是什么?技术之外的地方有什么难处都可以告诉我,我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

“……不,您误会了,倒不是有什么难处,我们现在一切都好。我只是想说,可惜现在陆院士将工作重心放到数学上去了,”候光轻轻叹了口气,有些怀念的说道,“说实话,我还真有些怀念,和陆院士并肩站在科研阵线第一线上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交流一些数据,交流一些想法,他都能很快给出我一个可行的思路,而我这边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论证,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事半功倍。”

听到这句话,李局长叹了口气说道。

“这种事情是没法强求的,陆院士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们也不能一直强求他,总是为我们贡献他的力量。”

“您说的也是,我们确实不能总是依赖他,”侯光点了点头,重新鼓起了干劲,笑了笑说,“看来我这边还得加油啊,现在好不容易建立了这么大的优势,可不能辜负了陆院士的一片心血。”

李局长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你去忙吧,我一会还要去其他地方转转。如果碰到陆教授,记得代我向他问声好。”

“好嘞。”摆了摆手,候光将安全帽扣在了脑袋上,转身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看着带上安全帽转身走掉的侯光,看着陈列在不远处的那座又一艘即将完工的鹊桥号,看着这座忙碌的工厂,李局长的脸上露出了一次欣慰和神往。

华国的航天工业正在向着更遥远的星空起航,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刻。

总觉得,这辈子已经没什么遗憾可以说了。

第886章 不通过!

无法和陆舟继续在航天领域并肩作战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对于候光而言,也正是在陆总设计师离开第一线的这段时间里,他才真正意义上感觉到,自己获得了成长。

这种成长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能力,更在于学术领导能力,以及科研团队的管理能力。

曾经这些事情都是陆舟亲力亲为去做的。

而领导过国内可控聚变工程的陆总设计师,在这方面也确实很有一套。

不过这些经验是没法通过培训直接传给其他人的,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有时候侯光不禁会想,或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给自己留出成长的空间,陆舟才选择从第一线上退了下来。

每次想到这里,候光都不禁快要流下感动的泪水。

在学术界这个大染缸里,能有如此这般高尚的情怀、主动将机会让给那些需要的人,只怕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吧。

然而如果让曾经和陆舟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上合作过的核工业集团总工程师王增光院士知道了他的想法,只怕会笑岔气。

那家伙能有这情怀?

也许有吧。

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除了对权力不感兴趣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懒。

了解陆舟的人都知道,这家伙从来不会在一个领域待太久,哪怕是他最钟爱的数学,当他在某个研究方向上已经做到了没有对手、或者说没有进步空间的程度,他就会立刻跳出这个自己的舒适区,在新的领域创造更大的奇迹。

瞧瞧那家伙当初从核聚变工程总设计师的位置上卸任时,写往中央的那封信上写了些什么?

首节上一节1022/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