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电脑里 第276节

在大统一理论中,就有对空间曲率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就说明了实现超光速的途径。

通过引力的作用是可以弯曲空间的,通常想要弯曲很小的空间都需要巨大质量的物质,比如中子星或者白矮星物质,可是这种物质不仅可遇不可求,而且还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但是有了大统一理论之后,引力是可以通过能量转换来获得,这样就可以通过能源获得可控的引力,从而进行空间的弯曲。

现在李淳风进行的研究就是,使用自己制造的力场发生仪,对空间进行某种弯曲试验。

当专属的核聚变反应炉提供的能量不断注入力场发生仪中,能量被转换成为引力,并不断升高。

随后这个引力的强度很快就达到了中子星物质的引力,它可以在很近的地方产生空间的变形。

李淳风通过细微的观测设备,果然看到了空间弯曲的情况,这种弯曲情况是在其周围所有方向的。

而曲率航行的理论,则是将空间形成一种类似气泡状,空间在不断地弯曲变化,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而在这个气泡状中的飞船则是相对不动的。

打个比方来说,当空间没有弯曲时就是一个平坦的面{曲率为0},小船在其上航行,它的速度不会加速,如果空间突然弯曲,相当于前方出现一个突然向下九十度的瀑布{此时认为曲率无限大},小船就突然获得了非常大的速度。

而曲率航行,就是通过力场发生仪,不断地将飞船前方空间弯曲,让飞船不断加速,这种加速是相对于气泡之内的。

这样一来,在日常空间中,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飞船突然消失了一段距离,直到力场发生仪不再弯曲空间时,就会再次出现。

当李淳风在试验中发现自己布置的一个小飞船模型,瞬间移动了十公分距离,然后因为力场发生仪停止引力增加,不再弯曲空间时再次出现。

这个现象让李淳风心情激动了起来,这就是超光速飞行啊!

刚才那个十公分距离,在常规计算下,消失速度已经超过光速1.5倍,这是多么惊人的一幕。

李淳风兴奋地再次进行试验,给力场发生仪以更大的能量,这一次小飞船模型飞出了十米距离,并且将不远处的一面屏风击穿了。

随即李淳风就发现屏风上面,这个洞的形状并不是小飞船的截面形状,李淳风反而因此激动起来,因为这正体现力场发生仪将这处空间弯曲了。

所以当小飞船洞穿过去后,由于弯曲空间恢复正常,这个洞也就呈现的和截面形状不同了。

至此,李淳风已经基本确定了曲率飞行的原理和实现方式,看来要为现有的飞船进行一些改装设计,增加新的装置。

比如弯曲空间的力场发生仪,这将需要在战舰的外围设计一种环状装置,用于引导力场发生仪产生的引力,让战舰前方的空间实现某种曲率的弯曲。

随后战舰以某种速度飞行,从而达到曲率飞行的方式。

当然,由于弯曲空间所需能量的巨大,就需要对战舰的能源和引擎进行改造,让这种能量的输出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否则的话,能量忽高忽低,引力忽大忽小,飞船岂不是一会曲率飞行,一会又脱离曲率飞行了?

况且,以核聚变为燃料的话,能源的持续性也会是个问题,以目前最大的神风级战舰,装载的金属氢燃料也只够进行50光年的超光速飞行。

这就是此前李淳风设计的复合能源反应炉,其中的元素衰变部分的细化控制,交给钟寒研究。

原本这项研究是需要在环南河三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中实验的,可是这个设备近期已经完成拆除,并装运到专用运输舰中。

幸好,钟寒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经进行过多达3248次对撞实验,每次实验的数据都通过智脑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钟寒的物质崩解射线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出来的,如今虽然不能继续这项实验,但是此前3248次实验数据已经足够钟寒研究出控制方法。

何况,有了这些实验数据,完全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模拟重复,并据此建立模型,进行参数化演算推导。

这件事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由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时间差,为钟寒节省了大量时间,从而在较短时间中圆满完成了李淳风交代的任务。

鉴于钟寒等人的卓越表现,李淳风专门举行了一次授勋仪式,授予钟寒、贾斯汀、沃森三人“帝国大科学家”称号。

这几项实用科技的研发,终于在这段危机临近的时间中被完成。

第二百一十四章 被惊醒的恶魔

当两项四级文明的核心技术完成研发后,新一代战舰的建造就提上了日程。

虽然目前没有神秘敌人的踪影,但整个风神帝国舰队已经处于随时待发状态,可并不影响战舰的建造。

太空船坞舰是可以进行战场伴随修造的,即便现在没有开工新舰,但也没有影响它继续改造战舰的工作。

是的,由于各种武器技术的井喷,原有的战舰也都在尽可能地进行改造,以换装更大威力的武器系统和更加强大的力场护罩系统。

如今既然要建造真正意义的四级文明战舰,李淳风肯定是要使用四级文明的材料科技。

正好此前邓聪所属的材料课题组,已经提前研发出多种新型材料。

在这些材料之中,此前用于金属纳米机器人的材料和另一种基于三元合金的新材料,被李淳风选中,成为了新型战舰的备选材料。

经过综合的比对后,李淳风选择了后一种。

这种材料是对现有的三元合金进行了强作用力的精准操作,减弱其中的电磁力,将三元合金原子间的强作用力增强到极致。

这种做法令李淳风想起了以前自己用意念研究出的超微磁场类型的新材料,如今看来,那些超微磁场事实上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强了原子间的强作用力,并削弱了电磁力。

只不过控制的精微程度不如现在的技术,原子间强作用力没有达到最佳,电磁力也有残余,导致原子间隙过大,性能也就比现在的材料要差了。

如今通过大型力场发生仪对冶炼炉中的材料进行控制,可对材料进行增强原子间强作用力,同时减弱电磁力的操作。

这样加工出来的新型三元合金,外表光如一体,仿佛无懈可击。基本上可以和某科幻小说中水滴飞行器的材料类似。因此,被李淳风命名为强力合金。

它用于战舰外壳和装甲的建造,是非常棒的材料。通常情况下,即使不用各种护罩,三级文明的炮火,也未必能够伤害到战舰。

只要不是物质崩解射线的直接轰击,就算四级文明的能量武器也需要长时间轰击,才能对它造成损伤。

如今的风神帝国已经拥有了金属纳米修复机器人,如果出现这种损伤情况时,它们可以最短时间内将战舰修复。

所以,强力合金真正的克星,只有物质崩解射线。

理论上,只要能够将维持它的强作用力转换成为电磁力,当这种转换达到某个临界点时,这个强作用力就会被瓦解,这个材料就会崩解。

这种转换可以通过某种射线实现,而发出这种射线的武器,就是钟寒发明出来的物质崩解射线炮。

在实验中,一块50公分厚的强力合金板,在物质崩解射线炮的轰击下,仅仅只坚持了不到两秒,就轰然蹦碎。

有矛就有盾,为了防范这种恐怖的武器,李淳风研究出的力场防护罩,可以在这种射线照射时,将其转换的电磁力再重新转换成强作用力,从而保证其无法作用到战舰外壳。

也就是说力场防护罩和物质崩解射线炮是两个拔河的对手,双方在强力合金上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功率大,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首节上一节276/626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