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先帝病倒,以及陛下登基继位之初的动乱,天下也太平了几年。”
“现在,也该是时候重开科举,接纳天下文人学子,入朝为官,改革换新。”
闻言,杨玄感思索片刻,疑惑道:“可我记得,先帝在位之时也开过科举,但结果却是……”
他没有将后半句话说出来,因为结果是人尽皆知的。
只看如今朝堂上,那些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有哪一个是通过科举爬上来的?
一个都没有。
牛弘微微一笑,悠然道:“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那是陛下要考虑的事情!”
“而你要关心的……只有科举这件事!”
话音落下!
杨玄感忽然反应过来,瞪圆了眼睛,死死的盯住这位在九州之中,声名远扬的大儒。
牛弘见状,忍不住笑道:“看来你已经明白过来了!”
杨玄感失神的点了点头,心中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难以平静。
没错,科举的结果如何与他无关。
真正重要的是科举这件事!
他是修士,更是儒家弟子,走的是修浩然正气之路。
最重要的是,杨玄感还是礼部尚书。
他若是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那势必要做出一番成就,这样才能获得民心认可,突破境界。
此前的文帝祭,本应该是一个好机会。
但奈何杨广将此事交给伍建章,让他错失了这个绝好的机会。
杨玄感本以为错失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没想到,现在又有了希望!
“科举……”杨玄感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抹明亮。
第248章 天帝、祖龙
科举,乃是当初隋文帝为了打破世袭制、军功制、征辟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等选官制度,从而独创的一条选拔官员的途径。
而杨坚当初之所以要打破这些制度,另辟途径,是因为在南北分裂之乱时期,各地门阀士族,圈地为国。
一家一姓,凌驾在皇权之上,宛若一条血脉锁链似的,改变了所有人的观念,贬低皇权,转而视血脉正统为至上。
当各地世家门阀的族谱,甚至比一座王朝的历史都悠久,天下也离着大乱不远了。
这也是南北分裂之时,各地战乱不休的原因之一。
所以,隋文帝当初创立科举,不只是为了收拢天下的奇人异士。
更多是要让这些世家门阀不再能高高在上。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隋文帝创立了科举,但却并未将科举发扬光大。
反而在隋文帝的推动下,科举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最终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大多泯然于众,籍籍无名。
不过,这些事情跟杨玄感这个礼部尚书无关。
他要关注的,只有科举这件事本身。
“你是礼部尚书,又修的是儒家法门,应该很清楚,日后的修行路要怎么才能走得更远。”
牛弘起身走到桌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望着屋外的夜色,轻声道:“儒家修行,讲究一个中正平和,修行进境,历来都是缓慢的。”
“这一点,远不如走肉身成圣之道的武夫,也不如那些拜在某位仙神座下,信奉香火的修士。”
“但是,唯独有一点好处就是,儒家的修行体系,清晰明了,没有什么岔路。”
“只要你在‘诗书礼乐’这四条路之中,选择一条路走到头了,那便可以积蓄足够的底蕴,完成突破,证得人仙之境!”
昔年,上古时期,人间有诸子百家,颂扬各家修行。
但可惜,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如今,昔日的诸子百家道统,只剩下寥寥几家还有传承。
但可别以为这剩下的几家诸子百家道统,就已经没落,只是在苟延残喘。
与之相反,这剩下的几家传承,在漫长的岁月之中,越发壮大和强盛。
尤其是儒家,在前朝的时候受到尊崇,更有帝王立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旨意,号令天下遵从。
这也让儒家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最终一跃成为九州修行者里,那独树一帜的存在。
时至今日,在大隋朝堂上,都有不少官员是走的儒家修行之路。
比如牛弘,又比如杨玄感。
“老夫若是没有猜错,你走的应该是‘礼’这一条路,修的是《礼记》吧?”
牛弘投去目光,饶有深意的凝视着杨玄感的身影,似是在仔细打量。
闻言,杨玄感默默点头。
牛弘随即又问道:“哪一篇?”
虽说儒家在前朝的时候,得到了帝王赞赏,甚至是尊崇,从而名扬天下,声望隆重。
但也正是如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南北分裂之际,天下动乱,各家道统传承都出现了严重性不同的断裂。
其中,以儒家为最。
但儒家终究是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流传下来的修行法门,可谓是浩如烟海。
最为世人所知的,分别是四种修行法门。
其对应着‘诗、书、礼、乐’四字,代表着四条修行之路,每一条路走到头,都能突破到人仙之境,立地飞升。
而杨玄感所修行的,就是其中的‘礼’,以儒家的《礼记》为修行功法,足有四十六篇。
“礼器。”杨玄感坦然道。
话音落下,牛弘挑了下眉,若有所思道:“难怪你任礼部尚书的时候,挑了那件后天法宝丹心尺,原来如此!”
“那就是你给自己挑选的‘器’!”
礼器,乃是儒家《礼记》这一修行法门中的分篇,也是在南北分裂动乱之时,罕见的保存尚完好的一篇修行之法。
当年杨素领兵南征北伐,偶然得到了这一篇修行之法。
后来他交给杨玄感,让其踏上了儒家的修行之路。
“牛老对‘礼’似乎很有了解,不知道走的是哪一条路?”
杨玄感眯起眼睛,打量着这位大隋吏部尚书,也是九州之内,声名显赫的当世大儒。
朝野内外,世人皆知,当朝大儒牛弘乃是一位修为高深莫测的修行者。
大业元年的平北之战,牛弘出现在北地,曾惊鸿一现的出手,震惊了世人。
此后,天下人才知道,这位向来以大儒之名,流传世间的吏部尚书,修为是何等的惊人。
不过,似乎没有人知道,牛弘这位大儒,所修是儒家的哪一条道路。
杨玄感的印象里,即便是朝堂上,似乎也没有人知道。
或许……唯有陛下知道。
但他不可能直接去问杨广,那实在是太过僭越了。
“想知道?”
牛弘挑了下眉,迎着杨玄感闪烁的目光,冷笑一声,道:“等你什么时候将《礼记》的四十六篇全部修完,老夫就告诉你!”
话音落下!
杨玄感神色顿时一滞,嘴角忍不住抽搐。
儒家的‘礼’早就已经损毁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到现在,流传于世的《礼记》修行之法,也不过三两篇,而他修行的‘礼器’就是其中之一。
这要他怎么去找全部的《礼记》来修行?
不过,这也让杨玄感心中忍不住凛然。
牛弘能说出这种话……足以说明,他的修为深不可测,或许比外界所知,更加惊人!
“哼,说不出话了?”
牛弘没好气的白了一眼,看着脸色僵硬的杨玄感,摇了摇头,起身走到书房,拿了一本泛黄的书册在手,递了过去。
“既然你能想到主持文帝祭,从而获得突破的方法,那你或者杨素手上,必然是有‘祭礼’这一篇修行之法的。”
“这是《礼记》中的‘文王世子’,你小子拿去好好研读。”
“等回到洛阳城后,你自行琢磨一个时机,向陛下自荐,主持科举之事。”
话音落下。
杨玄感顿时怔住了,下意识接过那本泛黄书册,上面清晰可见,镌刻着四个古字:文王世子。
这正是《礼记》四十六篇之一,记载了历朝历代,无数学子的智慧和学识,以及如何选拔官员,开创一方制度。
同时,其中还有记载修行‘礼’的儒家学子,如何从炼神返虚境,突破到返虚合道境的方法。
“为帝王简拔人才,汇聚天下文气,可得声望,气运加持,与天地大道共鸣,从而突破……”
杨玄感匆匆翻开扫了两眼,顿时就确认,这篇‘文王世子’乃是货真价实的!
只是,为何会在牛弘手上?
不,应该说牛弘为何要给他!
作为当世的大儒,又是大隋吏部尚书,牛弘手中有儒家《礼记》的一两篇修行之法,并不奇怪。
关键所在,是牛弘为什么要交给杨玄感。
“别这么看老夫,这是从秘阁中取出来的,并非是老夫的东西。”
牛弘看着杨玄感投来的目光,似是猜到了后者的心声,当即解释道。
秘阁?
杨玄感恍然,点了点头,这就说得通了。
昔年,大隋皇朝一统南北,收拢了九州各地数不胜数的典籍和书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