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您出山稳定局面吧,朝堂不能再穷兵黩武了,江左基业怕是不保!”
刘义隆稳坐大堂,并未急着答应,而是缓缓问道:“尔等反叛国家乎?”
“我们只想攘除奸臣,拨乱反正。并非造反。”
“好,我有一个条件,一切听我指挥。”
就这般,世家推选刘义隆为盟主。
刘义隆等人与朝堂势力秘密勾连,并暗中召见檀道济。
洛阳,檀氏家中。
檀道济坐立不安,充满着对未来的迷茫。
“师父,您说得对,权力是个大漩涡。”檀道济敏锐察觉出皇帝拒绝联姻的深意。
无非是觉得檀家在军中势力过大。
檀道济倒是不怕义符对自己动手,毕竟他知道义符仁义的性格,但是第三代皇帝呢?乃至第四代?
自古天家最无情。
况且两位帝王立志北伐,向来喜欢打压世家,利用世家力量填补北伐亏空。
不仅是檀家,说不定与自己交好的梁家、许家都得受到波及。
“家主,有人求见。”
来人正是刘义隆。
“什么?”
两人密谈,檀氏与刘义隆一脉联姻。
并保证长乐派一脉在江左的利益。
庭中落雪,刘义隆冒着雨雪,从昏暗处走到辉煌。
表情不是阴谋得逞的畅快,而是为江山社稷的忧虑。
“我亦是为了国家。”
三代人北伐,像汉武帝一样打几十年仗,国家离亡不远了,江左基业即将凋零。
即便一统成功,以北方胡虏混居的特性,至少又花几十年治理。
百姓至少要苦一百年。
刘义隆觉得先发展南朝,再以强大的国力碾压,而不是以江左之基业,去补北伐之亏。
元嘉二十三年末。
刘义符病逝,群臣反扑,檀道济领兵控制皇城。
后宫烧毁,黑衣卫以及梁鹤云、刘义符一脉不知所踪,史书定论:失火而死。
一场内乱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解决。
于此同时,由于朝野内乱,导致北伐受挫,北伐军精锐丧失过半,至此,北伐告终,由攻势转为守势。
这一年,刘义隆清除徐羡之、谢晦等权臣。
次年,刘义隆登基称帝,年号太初。
金光洒落至高无上的太极殿。
檀道济望着换了主人的龙椅,目光复杂难言。
宋国,将来会走到什么地步?
“朕宣布,停止北伐;开放山泽,百姓自由初入。削减徭役,减轻赋税。年老、丧偶、年幼丧父及患重疾者可向郡县求助。”
“鼓励农桑,奖勤于耕作养蚕农户。”
“开垦湖田、湖广。开荒者赐田、稻种。”
“全面推广齐民术。”
“开办官学!”
“大赦天下!”
诏令颁布,传告天下。
初步稳定局面。
朝堂有人提议对刘义符一脉进行清算,被刘义隆拒绝,说:“难道你要看到刘氏子孙自相残杀不成?”
随后为了稳定三吴,大肆封赏从龙者,檀道济为南海郡公,都督江、广二州军事;其余人等皆有封赏,甚至连死去的梁岳,都加封了永嘉郡王。
朝堂世家大族弹冠相庆。
太初元年一直到太初五年。
经济渐渐恢复,取而代之则是战线回退。
世家大族想象中的晋朝世家轮流执政时代,亦是没有到来。
很快他们发现虽然恢复了家业和地方影响力,但对于朝堂的影响还是和以前差不多,刘义隆只不过给了他们虚高的名头。
刘义隆虽篡位,也认同刘义符留给子孙的恢复经济思路。
太初十年。
刘义隆推行繁荣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后人称之太初之治。
一时间,南朝繁华,多少楼台烟雨中。
随着长乐派、净明道、灵宝派进入上层,大周天武学渐渐传播开来。
事在人为,梁岳留下的策略,仅仅成功了一半。
这一年,梁景明逝世。
长子梁仁深山修道,梁义有自己的爵位,由梁信袭封永嘉郡王之位。
这一日,梁信赴宴王氏之宴,被人用计拖住。
一伙人杀入柳庄坞堡。
“这可是帝师陵墓……”
“怕什么?帝师难道还能诈尸?”
“传闻帝师有天师六宝,拿到宝物,我族当兴!”
人亡政息,这位郡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难道还能复活不成?
李弘文带领人马连战各方势力。
大战三日,不眠不休,血流漂橹。
敌人用计、用毒、弓弩无可奈何。
李弘文守住先师陵寝。
随后净明道、灵宝派的人发觉不对,过来支援,打退敌人,迎回梁信。
中护军梁义带兵归来,屠杀会稽琅琊王氏,一时间,朝堂震动,不了了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风风雨雨,自有祸福。
棺材中的人也管不到外面的世界。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转眼已是一甲子。(506年)
第100章 尸解重生,死后归来
骊山,离恨天。
灯灭,人死。
九重高台凌霄汉,守尸炼形登阳间。
灯火早已熄灭,阵法失去真气消失。
整个碧游宫陷入黑暗,唯有梁岳一个人的肉身发光。
尸身已变成半腐烂状态,看起来又恐怖又玄妙。
尸身三寸之上,悬浮着梁岳本人的灵魂。
神魂庄严,法体清妙,被半透明蚕茧笼罩。
看似在此界,实则身处混沌虚空,太一炼形。
寻常尸解之法,大多借助各种方法解脱肉身,释放魂魄,以达成魂魄长生的愿望。
肉身对于尸解仙而言,乃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尸解仙为了魂魄更强,甚至将魂魄寄生法宝,以法宝为肉身,避免凡人肉身衰老。
太一守尸法不同,此法保留肉身,拥有多种可能。
任何一世,皆可修炼新的功法。
咔咔咔……
此时,巨茧开始裂开,洒下漫天星辉。
蝴蝶钻出玉简,绕着肉身自由旋转。
下方,尸体慢慢复原。
……
南朝宋。
自永初元年开国(413年),至建武三年(506),立国九十三年。
这一日,建康城乌衣巷。
此地为梁氏住所。
梁氏自梁岳、梁景明两代,一直身处会稽,远离朝堂中枢。
直到景明二子,寻阳郡公梁义这一代前往建康城,第二代梁明之买下乌衣巷大片土地,至此,梁氏族人在此定居。
傍晚,日落西山,晚霞映红楼台亭阁,石道车水马龙。
行人匆匆,马车穿行古道,立于朱门之前。
“家主,到了。”
车帘掀开,下来一位华衣玄冠,长须飘逸,眉目贵气十足的中年男子。
“子良伯父,怎么这会才来?”
梁氏宅邸大门走出一二十多岁出头的俊朗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