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买到就是赚到,不信的无缘人家也不留,反正人家东西不愁卖。
小张老师认定,他自己就是个有缘人。
第22章隋大夫
在小区门口放下张老师,骆一航和强娃开车去市医院接上已经下班的隋娃。
又是一番“热情交流”之后,一行三人开始了属于男人的夜晚。
不过在去的路上,骆一航顺便问点事情。
“隋娃,认识收药材的么,屋里老汉前两年种了些猪苓,该卖了。”
隋娃大名隋勇,跟骆一航强娃他们都是六年的同学。
隋娃学习很好,考上了医科大学学的中医,现在在市医院中医科当大夫。
大夫嘛,肯定认识不少医药相关的人。
猪苓原材料归药材厂收,跟做成药的制药公司再到医院还隔了好几层呢,不算违反政策。
以前随便闲聊的时候听隋娃说起过这中间的差异,所以骆一航就直接开口问了。
隋娃也不废话,直接掏出电话打一个。
接通之后,在同样的一番“瓜娃”、“瓜怂”热情交流后,说起了正事。
很快谈妥了明天下午带上猪苓过来,先看看东西,然后根据质和量定级定价。
挂了电话,隋娃介绍说:“这伙计在学校跟我一个屋滴,关系好很。他学的药理,跑去区里药材厂上班了,说的上话,肯定莫问题。”
有这话就行了。
天汉这地方,从古至今一直是重要的中药产区,盛产几十种中药材,其中汉八味更是顶顶有名。
本地种药材的多,收药材的也多,医药相关的企业同样很多。
乡、县、区、市各级都有药材厂、制药厂、医药公司之类的企业。
而隋娃说“区里的药材厂”,全称是兴达中药材加工厂,是天汉市医药集团下属的一个药材加工厂,几十年的老企业了,专做医药原料。
也就是负责把中药材,从植物变成药物原材料的步骤。
相对于种药材的农户、药贩子、收购站这条线来说,药材厂属于终端。
直接找上他们,跨过中间商,一步到位了。
所以说啊,回乡有回乡的好,办啥事都能找到人介绍。
隋娃刚说完他跟电话那头人的关系。
强娃在前面驾驶座上马上扯嗓子嚎了一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骆一航多有默契,都不用给眼色,直接跟一嗓子:“为你穿上嫁衣……”
“噗!”弯转的太快,强娃直接喷了。
隋娃气的啊,前面司机不敢惹,大骂一声“滚球”嗷嗷叫着就要冲邻座骆一航下手。
被骆一航顺手一撇摁在椅子上继续嗷嗷叫。
“这么激动难不成是真滴?”
“没准哦,很精神,我们不歧视。”
“男人嘛,难免有个小乐趣,有个小秘密,很正常。”
被摁在椅子上动不了,还要被两个无良的家伙调侃,隋娃气的啊,挣扎起来“怒火中烧”照着骆一航身上踹了好几脚。
骆一航拍拍土没当回事,拉着隋娃亲亲热热转头对付强娃。
就是这么灵活。
……
一路吵吵闹闹,强娃开着车转进了一个老厂房。
车停门口,几人下车往里走。
在骆一航的印象中,这里原来是个仪器厂,也是三线,2000年初的时候也倒了。
这个厂子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好,城市化的时候被包进了市区里面。
现在看来是改成了啤酒广场。
原来的厂房打了隔断,分成一间一间,每间上面挂着牌子,写着XX烧烤,XX烤串,XX夜市啥的,缠着彩灯,里面外面都摆着桌椅。
骆一航随着他俩进来,看着新鲜,“啥时候改的,还挺好。”
“前年吧,你都过年回来,没赶上。”强娃随口答着,一门心思往里走。
都快走到头了,终于进了一间,名叫《漂亮烧烤》,在这一片算蛮大的,桌子都原木的,两边摆了好多花盆跟两边店隔开,头顶挂着小三角旗随风飘动。
门口靠墙还搭了个小舞台。
整的挺文艺。
四月初的晚上天气还有点凉,这边吃饭的客人大多坐在店里。
不过骆一航他们不一样,年轻人火力壮,今天又没风没雨的,就得坐外面,外面豁亮。
支个碳炉子自己烤点不光不冷还热呢。
点菜自然是强娃的事,哥几个爱吃什么强娃都知道,也不用问,坐下直接点了一堆烤串,凉菜,还有最重要的一箱啤酒。
哥仨也没用杯,一人先吹一瓶润润喉。
菜过一堆,酒过两瓶,隋娃上头了,兴致勃勃的开始讲他在医学院的那些诡异传说。
三个大男人,天还亮着,在酒桌上讲鬼故事。
要多无聊有多无聊。
隋娃讲了两个,一点都不吓人,还想再讲。
强娃听不下去了。
抢过话题聊起来他跟骆一航在过来路上卖菜的事情,绘声绘色。
咋接的人,咋拿的菜,咋随便蹭蹭就啃了个西红柿,咋个表情,咋个嘴角的汤汤都不舍得擦,“逗死了,非说航娃的是啥精品蔬菜,10斤给了150块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隋娃听前面那段还没怎么样,最后听到精品蔬菜,突然支楞起来,说话都急切了,转头就问骆一航:“咋?航娃你家改种精品菜啦?有渠道?”
?咋的?
骆一航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详细解释了一下。
对自家兄弟,骆一航就不能像对张老师那么“简明”了
“要说是也是,要说不是也不是。我家里这回弄的要包装下可以说高山蔬菜,昼夜温差大,秦岭山泉雪水浇灌,日照时间超过15个小时,炒炒概念就是精品菜。但是没进入精品超市也没渠道,所以也不是。咱自己人,也不玩那些概念,就是山上种的,没农残,品质好些。”
“但是我能保证,比沪市精品超市里那些都好些。”骆一航想了一下,肯定的说,“好很多。”
强娃听了也连连竖起大拇指,表示都是真的,味道简直绝了。
“那就行了撒,明天来时候搞点。”隋娃也不是纠结概念的人,是好东西就行,自家兄弟家的,也不用客气,直接要。
“没问题啊,明天带来。”骆一航应下。
反正要看猪苓的,一趟搞定,然后好奇问道:“看意思,在找这种菜?”
“唉,可不是么,愁死咯。”隋娃起瓶哥仨再喝一个,开始倒苦水。
第23章当文艺青年有了孩子
剧情大义就是,隋娃学了五年中医,前年毕业回来在市医院实习,当年就把一块实习的小护士勾搭上了,人家才22岁。
然后第二年结婚,又过一年要了孩子。
这段骆一航和强娃都知道,前年隋娃结婚的时候他俩还当过伴郎团呢,去年秋天生孩子的时候也给过红包。
如今孩子七个多月,该加辅食了。
但是这孩子不吃,不管咋换花样,拿啥做的辅食,不管是米糊糊、果泥、菜泥,还是外面买来的成品,一口都不吃,但是孩子大了,光喝奶营养不够,孩子就饿,饿了就哭。
折腾的他们两口子都快魔怔了。
隋娃老婆到处找偏方,光妈宝群就加了七八个,然后就在里面听说了小孩子要吃专门的精品菜,最好是有机的,不打药,没残留,健康还好吃。
再然后跟着团购买了好几回,钱花了不少,每次都上当,根本没用,有些几十块一斤买来的所谓有机精品蔬菜,还没菜市场的新鲜呢。
今天猛然听闻骆一航手里就有好东西,那肯定得试试。
自家兄弟的,肯定比外面不知道从哪搞来的东西靠谱多了。
隋娃把事情说完。
强娃把酒瓶放下一拍大腿,懊悔道:“我那还有几个西红柿呢么,咋没想着带上。”
然后抬头看看天,还不到七点,天还没黑,索性招呼着,“走走走,我那近,先拿了去给娃子。”
隋娃连连摆手,“没必要,刚坐下,航娃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明天给我拿也一样。”
明天还要看猪苓呢,顺便。
强娃却一伸手把隋娃摆着的手摁下,撂下一句:“回来再吃撒,不耽搁,半个钟头足够。”
说完直接站起来,进烧烤店屋里去了。
随后就听见他在里面不知道对着谁喊:“桌子别动,还来吃咧,英子来给哥当回司机。”
这就是强娃,江湖人称急公好义瘦宋江,以前是瘦的,这两年改胖宋江了。
他对自己的事情磨磨唧唧拖拖拉拉,但是对朋友比谁都上心,行动力还贼强,虽然有时候嘴上会抱怨,手底下绝不含糊。
另外,今天没抱怨。
过一会儿,强娃领着个瘦瘦的男人,或者说男孩儿出来了。
得,开车的人都找了,骆一航和隋娃把筷子撂下也站起来。
走吧。
出去往停车场的路上,互相介绍,说是这家《漂亮烧烤》店老板的儿子,叫刘英,小名刘漂亮。
说起来这小名刘漂亮就是一通吐槽,说什么他爹妈听了算命老头的话,说他八字弱,不好养活,怕活不到七岁就得夭折。
吓得刘漂亮老娘花了20个鸡蛋,求算命的给破解。
算命的收了鸡蛋,给的解法是起个女娃名,骗过阎王爷。
可想而知,有个女娃小名的刘漂亮,成长过程老遭罪了。
好在他心态还不错。
路上寒暄了一阵,刘漂亮开上强娃的车,载着几个喝了酒的,往城外开去。
刘漂亮挺健谈,聊起今天的事,拍着胸脯说,“强哥很照顾我家生意,去年夏天差不多每天来,有时候喝了酒,车就放着,跟我一个屋睡。他总说起你们,待会儿事办完,我下厨给几位整个硬菜,也就是强哥,别人来我还不伺候呢。”
看得出来,强娃跟这家人关系挺好,怪不得明明要喝酒,还要开车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