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肯定靠校花养活啊 第136节

  颜成斌嘴里喃喃的重复一句,随后说:“网址是多少?你告诉我,我去看一看,我还就不信了,刚上线就十万用户,怎么可能呢。”

  颜若萱生气道:“先不要急于怀疑和否定,www.xiaonei.com,就是校内的全拼,你上去看看就知道了,你要是完善一下资料,说不定还能找到你的老同学呢。”

  颜成斌不服,说:“行,你等着,我这就去书房开电脑看看。”

  陈敏在一旁听了个七七八八,心里也觉得惊奇,似乎这个陈程总能搞出点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几百万刚投了出租车指标,怎么忽然又搞了个网站上线了?

  夫妻俩来到书房,颜成斌打开校内网,注册完账号之后,就直接在网站里搜索颜若萱三个字。

  颜姓本就不多见,颜若萱目前在校内还没有重名,所以搜索栏里很快出现女儿的简单资料,让他没想到的是,头像竟然就是女儿的照片。

  他惊讶的问老婆:“现在网上都能用自己的照片当头像了吗?”

  陈敏不经常上网,也有些诧异的说:“不知道啊,第一次见,那个QQ上面只能用它自带的卡通头像。”

  紧接着,她催促老公:“给萱萱点个关注。”

  “好。”

  颜成斌点点头,关注了颜若萱的账号,然后点进去便看到了颜若萱的相册。

  颜成斌更是惊讶,哎哟一声,说:“网上还能放自己的照片?这些照片还挺好看,看来是新拍的啊。”

  陈敏看着照片上漂亮可爱的女儿,微笑道:“这不就是在江大拍的吗,说不定是陈程给她拍的。”

  “啧啧……”

  颜成斌有些担忧的说:“第一次见到能上传自己照片的网站,这样是不是大家都能看到萱萱的照片了?”

  陈敏倒是无所谓,说:“这应该是年轻人玩互联网的趋势,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照片发到网络上,没什么好特别担心的。”

  颜成斌未置可否,在颜若萱的主页看了看,惊讶的说:“萱萱都有一千多人关注了,说明这个网站的人还真是不少。”

  陈敏拿过鼠标,在网站四处翻看了几分钟,把主要功能都梳理一遍之后,不由感叹:“这网站还挺有意思的,年轻人应该会很喜欢,明天你让行政通知一下,让公司里的年轻人都注册一下。”

  颜成斌问她:“合适吗?”

  陈敏淡淡道:“有什么不合适的,你是老板,又不是领导,再说,你闺女都打电话求你了,你还能当没听见吗?”

  颜成斌点点头,不大情愿的说道:“行吧。”

  

  从晚上八点钟开始,校内网的用户又进入井喷状态。

  整个江城的大学生们,都在尝试拉新,或者成为被拉新的对象。

  以前大学附近的网吧里一半人聊QQ,一半人玩游戏,现在大部分都在注册校内网,然后疯狂浏览同学主页。

  有意思的是,网吧有限带摄像头的机器,都成了十足的抢手货。

  很多人都想用摄像头拍点照片传到相册里,虽说像素一般、场景简陋,但主打一个不落人后。

  总不能人家都有照片,自己主页只有文字吧?

  有需求,就有商机。

  一些脑子活泛的网吧老板,见摄像头这么受欢迎,已经开始打电话找供应商订货。

  这年头,摄像头绝对是网吧最贵的外设,随随便便的国产货也要两三百一个,品牌货甚至能上到大几百。

  但是一想到这是为生意做投资,老板们也都舍得下本。

  一向不爱社交的鹿呦呦,回去之后在同学里不停推荐校内网,虽说她们医学院只是华科大的一个分校区,但得益于社交网络的交叉重叠、更得益于鹿呦呦在主校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所以这股热潮很快就蔓延到了华科大的主校区。

  华科大一晚上新增了两千多个注册用户,鹿呦呦粉丝也轻松过千。

  沪海大学、沪海财经这两所大学,成了校内网除江大、华科大之外,注册用户数第三和第四多的学校。

  这主要得益于,苏子姗和沈露凝这两个校花级大美女的不断安利。

  那些老同学从她们这里知道校内网后,第一时间注册账号关注了她们俩,然后又把校内网分享给了其他同学。

  刘诗语这两天一直等着陈程过来练琴,左等右等也没见人,她这几天也偶尔去野性,但一直也都没见到陈程。

  她不知道陈程在忙什么,犹豫再三还是给陈程打了个电话。

  刘诗语已经接到了明确的面试时间,下周就要去燕京参加爱乐乐团的面试,只要面试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回来走辞职流程了,所以总惦记着走之前多给陈程上上课,顺便也想办法让陈程多弹几首原创歌曲。

  她打电话给陈程,一上来就直接问他:“陈程同学这几天怎么没来琴房啊?”

  陈程说:“刘老师,我最近忙着宣传网站呢,没腾出空来。”

  “宣传什么网站啊?”

  刘诗语满心好奇。

  你不是在酒吧当经理吗?不好好当你的经理,又宣传起什么网站来了?

  大学和研究生都在美国读的刘诗语,与国内高中同学已经基本没什么联系,大学同学都在海外,校内网才成立两三天,这股妖风还没有吹到她的朋友圈,所以她对校内网完全没有任何耳闻。

  陈程没打算瞒着她,于是就说:“刘老师,我弄了一个叫校内网的网站,你有空可以上来注册个号玩玩,不过辛苦你暂时保密,别让学校知道这网站是我搞的。”

  “校内网?”

  刘诗语说:“等我回家用电脑看看,你这几天也不打工去了?”

  “这几天没去。”

  陈程随口说:“最近确实太忙,忙完这几天再说了。”

  刘诗语问他:“明天晚上有没有空?有空的话来琴房练练琴,我怕你几天不练,好不容易找回一点熟悉感又生疏了。”

  “行!”

  陈程爽快答应下来,明天周四,倒是没什么特殊安排。

  明天等办公家具、电脑设备到了川菜馆之后,团队就能正式进入工作状态,陈程也能松口气了。

  刚好马上周末,他也得抽空去一趟野性,把之前构思的会员制度落实一下。

第167章 校内网存在的意义

  留美回来的刘诗语,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

  她经常用邮箱与伯克利的导师交流演奏上的心得与问题,导师们也会通过邮箱给她发来一些新的教学资料。

  除此之外,她所有的大学同学几乎都是ICQ的用户,大家基于ICQ维持着频繁的联络,就像国内网友习惯用QQ交流一样。

  ICQ虽然在十年后就彻底停止服务了,但当下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聊天软件,用户量也比MSN大一些。

  腾讯QQ最早就叫OICQ,可以算是基于ICQ推出的仿制品,甚至连名字都山寨对方,后来也是迫于侵权压力才改了QQ,结果反倒是因祸得福,无论是ICQ还是OICQ,对中国用户来说,都是一堆搞不明白意义的字母。

  OICQ的名字可能需要好几次才能记住,但QQ一下就能记得非常清楚。

  事实上OICQ也是改名QQ之后,才一飞冲天的。

  刘诗语习惯性的登陆了自己的ICQ,检查了自己的邮箱和未读信件之后,便打开了陈程告诉她的校内网地址。

  在注册账号的时候,她把自己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校都填了上去,而且也按照系统建议,填写了自己每一段入学经历的具体时间。

  这也是校内精准推送同学的算法逻辑。

  如果用户A是江城一中的学生、也是江城大学的学生,那么系统给他推的十名可能认识的用户里,排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和这位用户一样,具备江城一中、江城大学双份求学经历的用户。

  其次,才是江城大学用户、江城一中用户。

  不过,有一种情况,推荐的权重会超越双学校匹配,那就是入学年限一致。

  如果用户B和用户A,都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大学,但他们入学年限差的比较远,那系统会优先匹配某一段求学经历与用户A时间上重叠的用户。

  比如,用户C和用户A一样,都在1999年考入江城大学,那一定优先推荐用户C,因为他们现实中认识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用户D和用户A一样,都在1996年考入江城一中,那用户D的推荐权重,要比用户C还高,原因是陈程觉得,高中的学生数量远远比不上大学,所以用户A和用户D认识的可能性,要比和C认识的可能性更高。

  刘诗语看不到系统的算法逻辑,如果这不是陈程的网站,她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详细情况填写上去,但一想到是陈程做的,防备心也就没那么高了。

  她是江城本地人,父母都是搞学术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江城最好的学校,父母为了她能获得更好的专业培养,在她高中没毕业,就送去了美国读书。

  早些年交流不便,网络也不普及,国际电话更是贵的要死,所以她与绝大部分中学同学都断了联系。

  回国之后,她曾经有过跟中学同学重新建立联系的想法,可是因为实在不喜欢父母安排的工作,便一直在筹备应聘爱乐乐团,这件事也就暂时抛到了脑后。

  此时的校内网,还真没有她的大学同学。

  所以,当她注册完账号之后,系统匹配不到她的大学校友,就立刻给她推荐了十个中学校友。

  刘诗语中学就读于华师一附中,所以这十个华师一附中毕业的校友里,排在最前面的三个,是与她同级的校友。

  更让她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里面竟然有一个就是她高中时的同班同学!

  而且对方当初还是自己班里关系最好的两个闺蜜之一!

  只不过遗憾的是,后来大家就彼此断了联系,再也找不到对方的联系方式。

  所以这一刻的她,几乎惊的目瞪口呆。

  原本以为,陈程这个网站初创阶段,自己就当是支持他,过来注册一个账号,再填写一份资料。

  可万没想到,刚注册完,竟然就在这上面看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

  而且,高中同学用的是真人照片,时隔这么多年,她还是一眼认出了对方。

  她没注意到的是,对方的头像右上角,有一个绿色的小圆点,这个绿色圆点,代表该用户目前在线。

  她更像想不到,校内网的算法逻辑在目前的互联网产品中,绝对是断代领先的。

  当系统为她匹配了这些校友的同时,也给这些,以及没被系统放入推荐列表里的其他校友发去了一条消息。

  “您在华师一附中的校友‘刘诗语’加入校内网啦!如果您与她认识的话,就跟她打个招呼吧!”

  而那位在线的同班同学,也收到了这条消息。

  于是,对方也惊喜的发现,失联多年的刘诗语,竟然也加入校内网了。

  此时的刘诗语,已经点开了对方的主页,她看到了对方的照片,看到了对方几条简短的说说,最近的一条写的是:“华师一附中玩校内的校友是不是不够多啊?怎么没看到几个我当年的同学,校内网这么好的网站,大家一定多宣传、要让更多已经与我们失联的同学加入进来啊!”

  看到这里,刘诗语忽然有些伤感。

  大多数人出国留学,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那时候人也相对成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相对更强。

  但刘诗语不一样,她还没成年,就到美国求学,寄宿在当地人家里,从当地的中学开始适应,然后再申报和面试大学,其中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忽然看到以前国内高中同学的动态,那种激动的感觉,让她在兴奋之余,又有些如鲠在喉。

  就在刘诗语浏览对方主页的时候,系统忽然弹出消息提示,那个名叫王慧的女孩关注了她,并给她发来一条消息:“诗语?你还记得我吗?”

  刘诗语没想到对方竟然给自己发来消息,喜悦不已的回复:“记得啊小慧!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在燕京工作,你呢?还在美国吗?”

  刘诗语回复:“我回国了,在江大教书。”

  “妈呀,你回国了?什么时候回来的?”

  “去年。”

  王慧迫不及待的发来信息:“快把你电话号码给我,我给你打过去!”

  刘诗语把手机号发给对方,电话很快就打了过来。

  两个好多年没见的同学,在电话里聊了很久,聊到后来,两人在电话两端又哭又笑。

首节上一节136/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