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现在已经很高了,要是继续往上冲,很多个人投资者可能会血亏。”林源答道。
“如果林源影业的股价出现崩盘,不仅仅对不起那些喜爱我的影迷,还会让我的个人形象遭受巨大损失。”林源进一步解释道。
听到林源的解释,霉霉表示理解,但这种情况还真是罕见。
所谓的个人投资者,就是散户,这其中固然有投机者,但很大一部分肯定是林源的影迷。
当他们在高位价格买入林源影业的股票,被套牢之后,可能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
这是林源绝不想看到的。
霉霉理解林源的担忧,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说,是恨不得股价更高一点。
让股价泡沫化以后冲到极致,然后借机偷偷坚持套现。
等到股价崩盘了,再低价买回来,轻松就赚到了价差。
至于散户的死活?
不让散户在高位接盘,哪来的利差。
可林源完全不希望看到这一幕,这对他完全有害无利。
林源影业的股价,之前就已经冲到了28美元,直逼30美元大关。
当《大唐英歌》的最终票房成绩出来,恐怕价格要继续狂飙了。
贝蒂给出的预测,就是林源影业的价格,在这股狂热的气氛助推下,甚至有可能突破40亿美元大关!
如果这一幕真的出现了,那就意味着林源影业的市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
在2004年,这个市值意味着,林源影业将超越市值2884亿美元的微软公司,成为仅次于通用电气的世界第二高市值公司。
对于这个结果,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财务分析,任何人都可以得出结论:林源影业的泡沫的实在是太大了。
一家影视公司,何德何能市值超过微软,埃克森美孚,辉瑞制药,英特尔,壳牌石油,波音公司……这一众真正举足轻重的企业?
林源影业在2003年的利润,是21亿美元,哪怕按照之前20美元的股价计算,1480亿美元的市值也意味着PE高达71倍。
这个价格已经非常危险,已经是市场透支了《大唐英歌》的票房业绩,提前给出的高估值。
如果《大唐英歌》真的达到40亿美元的票房,林源影业在2004年的利润,可能就能达到32亿美元。
届时,1480亿美元市值的林源影业,PE将下降到46倍,虽然依旧很高,但也就不那么危险了。
可是假设林源影业的股价,真的如贝蒂的预料,被推到40美元,那就意味着PE高达170倍!
这相当于对林源影业的投资,要170年才能回本。
哪怕按照预估的32亿美元利润计算,PE依旧在100倍的超高水平。
对于新兴的科技型企业,100倍PE都是非常高,具有相当风险的价格。
更别说此刻的林源影业,已经是市值过千亿美元的巨头企业,根本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成长空间。
一旦林源影业的股价,在这么高的位置崩盘,将会让所有的持有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美股是有做空机制的,林源不相信那些闻到血腥味的金融巨头,不会趁机上来啃一口。
那时,林源影业的股价,将会更加雪崩式下跌,也许会从40美元的高位,一路跌到15美元,甚至更低的位置。
真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和林源有没有关系,他的个人形象必然会遭受巨大损失。
更可恨的是,这轮股价的泡沫上涨,林源完全吃不到任何的红利。
不说林源减持会丢掉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但哪怕他想这么做,也做不到。
因为他手中的绝大多数股权,都是处于锁定期无法交易的。
真正能够用来交易套现的,不会超过10%。
按照3000亿美元的市值,在这段泡沫时间里抛售掉,也能获得300亿美元的回款。
等股价下跌后再买回来,赚点差价行不行?
答案是依旧不行,因为根据美国证券法规定,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抛售股价时,必须举牌公示。
所谓的举牌公示,就是要告诉大众,你是谁,你准备卖多少。
这样公众就会立刻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而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就能先一步决定要怎么做出应对。
还不仅仅如此,大股东减持每次不得超过1%,出清股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作为林源影业的实控人,如果他对外公示自己准备大量减持公司股票的话。
大众会怎么想?
公司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老板都准备跑路了!
这样的话,林源影业的股价必然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导致他很难真正的实现在高位套现。
事实上,大多数上市公司老板,都是面临这样的难题。
股价拉到高位以后开始套现,必须举牌公示。
然后顶着股价下跌,一边跌一边卖,如果股价不够高,未必能套现多少的资金。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上市公司老板的身价,都是虚的原因。
号称几百亿,上千亿美元身价,全都是股价支撑起来的,真的变现能拿到四分之一都算厉害了。
因此,林源想要在高位套现10%的股价,依旧是做不到的事情。
这一轮林源影业的股价上涨,他只能是光挨打,完全吃不到肉。
等等……
林源突然意识到:如果他举牌公示,假意要抛售公司股票,是不是就能在股价疯狂上涨前,先一步压住这个势头?
当这个念头出现在林源的脑中时,立刻又出现了大量的相关问题:
他并不是真的想要抛售股票,因为这会丢失绝对控制权,如果只是假意这么做,要怎么操作?
突然开始举牌公示,造成股价的下跌,是不是该通知一下和他关系密切的大投资人?否则他们的利益受损,会影响到对林源的支持力度。
可是私下告知大投资人,会不会涉及到信息的不当披露,留下法律上的把柄?
……
一系列的问题,让林源感到相当的头大。
于是,他开口说道:“Gakki,帮我准备电话会议,我要和贝蒂通话。”
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林源相信,有贝蒂的存在,这件事一定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很快,电话会议就已经准备妥当,林源,霉霉和GAKKI酱坐在一起,电话中传来了贝蒂的声音:“林源,有事吗?”
“打扰你了,你那儿已经夜深了吧?”林源问道。
“才十一点,有事你就直说吧。”贝蒂说道。
紧接着,林源把自己对于股价的担忧,以及想要遏制股价的想法全部说了一遍。
听到林源的叙述,GAKKI酱和霉霉才知道,他已经想的这么深远了。
听完林源的话之后,电话中传来了贝蒂的回答: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只要你出发布减持公告,对于股价是一定有抑制效果的,但是效果可能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我担心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为什么?我作为公司实控人,大量减持股票了,市场还不担忧吗?”林源不解的问道。
贝蒂解释道:“对于《证券法》你的了解还不够,只注意到了大股东的举牌公示,却不知道还有股权抛售的限制。
作为实控人,你股权减持比例在一年内,不得超过自己持有总股本的20%,也不得超过所有股本的5%。
也就是说,你根本不可能大量的抛售股份,所以是起不到压制股价的效果的。”
听到贝蒂的解释,林源立刻明白了。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证券市场的各种规范,在明面上还是相当完善的。
所谓的不得在一年内,减持超过自己总股本的20%,意思就是假设林源拥有15%的公司股票,一年减持总数就不能超过3%。
这条规定的目的,是限制实控人出清股票的速度,哪怕再快也必须5年才有可能卖光全部股份。
但要是公司实控人,敢连续5年顶格减持股份,可能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公司股价就要跌到退市的程度了,因此想要套现真的很难。
而不得超过所有股本的5%,是做出绝对值的限制。假设林源拥有65%的股票,叠加这条限制,每年只能减持5%。那5年都清空不了,足足需要13年才能卖光。
限制不超过自己总股本的20%,是针对持股比例不够高的实控人,而第二条不超过所有股本5%,则是进一步限制那些持股比例极高的实控人。
两条规则结合在一起,简直就是带在公司大股东和实控人头上的紧箍咒。
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现实中,如果一个公司的老板想要套现跑路,是不能去证券市场上卖掉公司的。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和其他公司,或者大投资者达成合意,通过协议收购的方式,一次性收购股权这种方式。
林源如果只能减持5%的股权,那么确实可能压制不住目前狂热的气氛。
他没想到自己提出的方案,在第一步就搁浅了。
电话中传来了贝蒂的声音:“其实你的方案,只要换一个方式,就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你说?”林源听到还有戏,立刻振奋了起来。
“资本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光明正大告诉别人的信息,对方往往是不相信的。可你要是藏着掖着不说,让他自己发掘出来,他就深信不疑了。”贝蒂说道。
这道理好理解,人性就是这样。
因此林源光明正大的发布减持信息时,大部分人是不会相信股价会崩的。
“那具体要怎么操作?”林源问道。
“你知道的,前一段时间我以20美元左右的成本,先布局了一批林源影业的股权。”贝蒂说道。
林源知道这件事,电影《大唐英歌》首映礼时,所有嘉宾都在疯狂买入股票,而贝蒂却没有动作,因为那时她就已经完成了低价吸筹。
她到底持有多少的股票?
之前林源没问,他绝对信任贝蒂,因此对他没影响的事情,他也不会特意去问。
电话中继续传来贝蒂的声音:“我代表摩根士丹利一共布局了4亿2000万股,也就是4.9%的股权。”
好家伙!竟然吃了这么多的股权,再多就要达到5%,必须举牌公示了,难怪她没有继续买入。
按照林源影业20元的股价,这可就是将近84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关键还是在无声无息中完成的,不得不说摩根士丹利确实足够强大。
“我急速抛出手中的全部股票,手法粗暴一点,你猜市场会怎么想?”贝蒂问道。
“风声鹤唳,大家会猜疑,是不是股价已经见顶?是不是有大投资者拿到了内幕消息,开始抢跑清仓了?”林源答道。
“这时候,过了几天突然公布你的减持公告。再结合前几天我的抢跑行为,大众又会怎么做?”贝蒂继续问道。
“怀疑的靴子落地,从众心理发挥效应,开始跟着抛售股票。”林源答道。
贝蒂的做法,简直令林源叫绝。
这就是她说的:藏着掖着不说,让他自己发掘出来,他就深信不疑了。
按照贝蒂的做法,一定能把股价给压下来。
这本该让林源高兴的,可是他却愧疚的说道:“这么做,要委屈你少赚很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