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到了李小龙,辰龙,李仁杰三位前辈都没做到的壮举!
这证明了华人也能在欧美人的世界中,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林源创造了历史,是华人的英雄!”CNTV新闻报道。
这是大陆官媒的评价,让林源感到很意外,竟然把他捧得这么高,直接推到了华人英雄的位置上。
“这一夜,林源代表了我们黄皮肤的亚裔群体,他用巨大的成功,为所有的亚裔群体立下了榜样。无数的后来者,将沿着他前进的足迹,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站稳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韩国《朝鲜日报》评。
韩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朝鲜日报》,同样不惜对林源的溢美之词。
只是行文之间,有那么点“偷”的感觉了,把林源模糊为“黄皮肤的亚裔群体”代表,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来沾光。
“众所周知,林源大师和我们日本,日本剑道界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好莱坞获得影帝殊荣,让我们日本这位老朋友,感到与有荣焉。他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日本人的骄傲。祝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走的更远。”日本《朝日新闻》评。
因为林源一口流利的大师级日语,也因为他和剑道界,日本商界都有着极深的联系,所以林源在日本一直是被当成自己人的。
借着林源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契机,东亚三国一致的将林源捧到了天上。
欧美对林源的关注,主要是在他的年龄上,更看重他是史上最“年轻”影帝。
而东亚地区,则是更关注他的种族身份。
毕竟这是亚裔在欧美市场,取得的最高成就,是破天荒里程碑式的。
不仅国人感到骄傲和光荣,连日本和韩国都来沾光,有点类似于刘翔在奥运会上夺金,证明了黄种人在田径项目上也能成功一样。
但是显然林源这次获得的荣誉更多,关注度也更高。
“你的华裔身份,让你在东亚地区全面开花,这使得你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巨星。这也是美国影视圈转变态度,准备全力为你造神的原因之一。”贝蒂解释道。
林源点点头,他明白贝蒂想要表达的,就是他现在脚踏东西世界,两头通吃的局面,已经彻底成型。
再也没有人可以无视他的商业价值,因此不少人开始选择在他身上不断加注了。
贝蒂笑着把这些资料收起来,装回到自己的包中。
林源不解的问道:“这些纸质的东西那么重,就丢我这儿吧。”
“不,我要带回去经常翻出来看看。我最喜欢看别人夸你,翻翻这些我就感到很开心,超级减压。”贝蒂显然是爱屋及乌的心态了。
于是,林源也只好笑着摸摸她的头。
“对了,有件事我差点忘了。”贝蒂突然又开口道。
“什么事?”林源问道。
“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你有考虑过让自己旗下的公司上市吗?”贝蒂问道。
“上市?”
面对贝蒂的问题,林源感到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他肯定是考虑过的。
在大众的认知中,大部分公司都巴不得上市圈钱,花股民的钱,实现老板的财富自由。
可是凡事都是有利弊的,否则国内的老干妈,和华wei这样的公司,就不会死守着选择不上市了。
先不考虑老板套现跑路,从公司的角度上看,上市的好处,在于可以撬动更多的资源,集全社会的力量为我所用,募集到的海量资金可以加快公司的发展。
而弊端在于,会受到更多的掣肘,比如需要公布详细的公司财务数据,未来运作规划,公司的运作也会受到大投资人的压力。
毕竟别人投资认购你的股票,是冲着赚钱盈利来的,肯定会对你的经营提出看法,甚至是异议。
林源想了想以后,正式回答贝蒂道:“我有想过上市这条路,我并排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
事实上,我能走到今天,没少获得资本的帮忙。多个朋友多条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道理我当然是懂的。”
他说的没错,无论是艾森先生的影视基金,还是摩根财团的投资,以及他掌控的长岛投资银行,都是林源借助资本力量的体现。
而他在借助资本力量的同时,分出去的利益,也是捆绑双方成为盟友的基础。
无论林源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选择吃独食,这样是走不远的。
“我现在旗下的产业,剔除掉长岛投资银行之外,主要有三部分:国内的影视城,国内的CBD商业地产,以及影视公司。这三部分并非都合适上市,在我的考虑中,也许只有影视公司目前合适上市。”林源说道。
影视城的项目短期是不盈利的,而且和CBD项目是绑在一起,共同作为一个财务投资目标,对投资人进行核算的。
(见422章)
因此,这两个项目暂时不合适上市。
但影视公司就没这方面的顾虑了。
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果影视公司上市了,带来的好处,值得林源面对那些弊端吗?
听到林源的答复,贝蒂点点头道:“我也觉得现阶段,你的影视公司比较合适上市。由我们大摩来做你们的上市保荐机构和发行商怎么样?
把这个案子交给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上市经常涉及的关键词有:保荐,IPO,发行商。
解释起来枯燥又无趣,所以用一个很形象但是可能不够精确的比喻,来简单说一下吧。
一家想要上市的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待字闺中的黄花大姑娘。
所谓保荐,就是有个人来为这个待嫁姑娘做担保,承诺她绝对符合描述的条件。
IPO就粗暴的理解为彩礼钱吧。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募集资金,IPO就是首次公开募集的资金。
募集到足够的彩礼钱,就成功的嫁出去;募集不到,就出嫁失败。
而发行商就是媒婆,帮助这个待嫁姑娘找婆家,职责就是在市场上,寻找那些被称为“基石投资者”的大投资者,认购IPO的这笔“彩礼钱”。
总得来说,公司上市,就是类似于一个将大姑娘梳妆打扮后,嫁出去的事。
很显然,大摩肯定是有资质,成为林源影视公司上市的保荐机构和发行商的。
“你会给出什么样的条件?不会用常规那一套吧?”林源问道。
在商言商,哪怕他和贝蒂的关系非常亲密,也必须问清楚。
否则他是不敢把上市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摩根财团的。
保荐方面就不细说了,主要是资质和合规方面的内容。
发行方面,可玩的花样就实在是太多了。
承接发行的投行,一般会先找市面上的大客户,也就是“基石投资者”,摸排一圈。
记录下哪些投资者感兴趣,愿意出什么样的价格,买多少份额。
然后综合在一起评估,去掉一些水分后,给出一个比较靠谱的价额和规模。
(及IPO的总金额,以及每股价格。)
这过程中,发行商居中,和上市企业以及大投资者两方扯皮。
往往会对两方都PUA。
比如说告诉上市企业:现在市场行情不好,政策很不利,其它上市企业表现很差,窗口期错过就难办啦,投资者预期很低不愿意掏钱……一系列的负面信息。
想方设法让上市企业降低预期,压低出价。
另一方面,又会去PUA作为投资者的买房:一共份额就这么多,你再不买就没了!这么赚钱的项目你不买?那个谁谁谁都买了!我们马上就要发行了,再不买来不及了!
总之,就是压低双方的预期,让IPO的股份能卖得出去,也就是姑娘出嫁的彩礼钱有人肯认购。
林源知道贝蒂肯定不会想要PUA自己,但是这个项目交到大摩去以后,她手下的那帮团队会怎么做,可就不好说了。
贝蒂笑着说道:“瞧你这紧张的模样,我能坑你吗?我说过,绝对会让你满意的。”
她接着说道:“30倍PE,IPO金额140亿美元。这个条件怎么样?”
30倍?140亿美元?
林源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条件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好了!
这样的条件,真的会有投资人认购股份吗?
他们认购以后,又真的能赚到钱吗?
林源猜想,贝蒂怕不是想要替自己弄一个杀猪盘,把那些大投资者们骗进来当猪宰吧?
第434章 最大的一笔资金
林源的影视公司,算是非常优质的公司,去年一年的净利润高达23亿美元,可以说是现金奶牛了。(详细见410章)
如同前面的那个举例,他的公司可比喻成一个待字闺中的黄花大姑娘,肯定是不愁嫁的。
可是如果提出的彩礼要求,是这个姑娘30年的工资收入总额呢?
会不会吓跑大多数的准新郎?
贝蒂提出的30倍PE,就相当于是这个意思。
意味着林源这家年利润23亿美元的影视公司,要按照年利润30倍来估值,作价近700亿美元!
如果投资人接受这个报价,那就意味着林源的影视公司,必须每一年都能赚到23亿美元,然后按照这个标准持续30年时间,他们才能回本。
这里面的不确定性有多大,是显而易见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会改变多少事?
到时候林源的影视公司还在不在?
甚至林源是否还活着?
这都是不确定的事,但凡有一项不如预期,这笔投资就要亏损。
贝蒂给出30倍的PE太夸张了!
林源真不敢相信,会有投资者接受这样的报价。
如果你去资本市场上随意扫一圈,可能会觉得30倍的PE并不算夸张,那些具有“核心科技”的企业,高于100倍,甚至200倍PE的也不是没有。
但是超高的PE,一般都是给到那些市值较小,并且业绩处在快速增长期的企业。
比如今年你的业绩能翻倍,明年还能再翻一倍,那么100倍的PE在两年后看,也就只有25倍了,那么当下的高估值就算是被“消化了”。
又或者是你的市值并不大,且快速增长中,给高一点也不是大问题,反正没多少钱就当是赌一把呗,输了也不会太心痛。
但这两点在林源的电影公司上,都不存在。
因为他的电影公司的估值,已经高达700亿美元了!
这是妥妥的巨无霸级别,一旦上市成功,林源的影视公司市值将超越目前的八大巨头,直接登顶!
这意味着林源从无到有,亲手缔造了一家影视巨无霸公司。
其次,林源的影视公司在业绩上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增幅了。
去年的23亿美元利润,是建立在林源一个人拍摄了三部电影,完成了20亿美元利润的前提下的。
在2004年林源拍摄的电影,是否还能达到去年的成绩都尚未可知,因此不可能像那些初创型企业一样,用业绩的高增长来“消化”高估值。
最后,就是这种营收高度集中于林源一人的模式,也是资本市场最担心的风险。
万一有一天林源拍不出好电影呢?
万一林源拍戏出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