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盛抬头看到苏阳,把手机收了起来:“阳哥,你咋来了呢?”
“存点钱呗,放身上容易掉。”苏阳顺着聊了几句,将袋子提到了柜台上,“对了,你们今年过年回老家吗?回的话,凑一块也热闹热闹。”
“没听我妈说,晚上下班了我问问。”
“行,也有几年没回去看看了。”
苏阳说着,将袋子里的钱给掏了出来,一把没抓完,又抓了一把。
旁边的保安看着这一幕,下意识握紧了自己的棒子,往后看了看,提高了安全意识。
“卧槽,阳哥,你上哪发财去了,这些不得四五千块!”于盛整理着钞票,在桌子上顿了顿,收拾平正。“阳哥,我知道了,听我妈说你去文化局上班了,这福利待遇这么好吗?”
苏阳眼神一愣,这二姨真够神的,长天眼了,干点啥事都知道。
“这段时间跟着测绘队量河床,碰巧挖了几块石头。”苏阳随便解释了一下。
于盛握在手里一大把钱,眼里冒着光,现在和田除了一些做生意的大户,很少有人一次性存几千块的。以前还想让他给家里看果园,现在想想都觉得羞愧。
于盛业务很熟练,舔了舔手指头,跟翻书页子一样查了两遍。
“阳哥,一共九千二,存款折带了没?”
“带了。”苏阳掏出存款折,于盛在上面用电脑又打了一串数字,余额三万四,现在妥妥的暴发户了,走路都能拽起来。
“阳哥,那边桌子上有五公斤的大米,你拎两袋,存钱送的。”
“那我就不客气了。”苏阳拎着两袋大米,冲于盛昂昂头:“走了盛子,回头别忘了问问我二姨。”
“好嘞。”
苏阳将大米往后座一捆,抽着烟,迎着零下五度的冷风,路过和田的玉石交易市场,顺便瞄了一眼,现在市场冷清多了,大家聚在一起打起了扑克。
以前那些收货的二道贩子,现在都跑到大矿附近捡漏了,有些被钩机挖过的矿脉,有不少人去捡漏,但是出货的几率比较低,只能凑活过了。
而玉石市场旁边的山货市场热闹起来了。山货品种从木耳菌子到野猪獭兔应有尽有。现在很多人拿起了猎枪上了山,开始了狩猎生活,有些运气好的还能碰到黄羊,十块钱一公斤,能抵一块两三寸的黄玉。
苏阳也没停留,来到附近的一个电话亭,拿着手里的条子拨打了一个电话,对方听到苏阳要交货,传来热情的声音。
随后苏阳回到家,取了几块米达料绑在摩托车上,火急火燎的开往玛丽艳新村。
第97章 寻光踏玉
玛丽艳新村是公家统一规划的,都是三间房,再加两个配房,附带一个大院子,比起早些年的地窝子,好了不知多少倍。
村里的街道也比较整洁,所以很多外地商人在这里租房子,住的也舒坦。
一进村子,大街上就看到几个小摊位,卖奇石的,价格几块到几十块不等,串上绳子当项链戴,来这边的外地人很喜欢光顾,买几个带回当礼物。
这边虽然偏远,但是人气很足。
苏阳按照门牌号地址,来到了最后一排中间的院子,玛丽艳新村三组12号,敲了敲门。
没过多久,老郑就打开了院门。
“阿达西,你来了嘛,快进来。”
苏阳将摩托车停好,外加上了一道锁,拎着尿素袋子走进了院子,屋里有一个大茶几,椅子上还坐着两个汉人,他们看到苏阳也点头笑笑。
“这是我的两个朋友,也在这里收货,我跟他们说你有顶级的米达料,他们就想过来一起开开眼,阿达西应该不介意吧?”
苏阳点头回应,倒不是很介意。多一个人看,以后多一个门路。
“没事,一起看吧。”
“阿达西,这位叫郭林,叫他老郭也行。那位叫他孙拐子就行了。”老郑给苏阳介绍道,并指了指孙拐子的脑袋,对苏阳道:“这儿,有点问题…”
苏阳坐下来,打量了一眼孙拐子,不过四十多岁,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有时抬头冲苏阳笑笑,但是听到米达料这三个字的时候,眼神忽然亮堂了一下。
几个人坐下来闲聊了一会,郭林留着长发辫子,很有辨识度,原来是国外华侨,现在定居广州,操着一口夹生话,专做国际珠宝生意的。
他也是经常来这边,收一些喜欢的料子,再送进自己的玉器厂雕刻,最后高价出口赚外汇。
这年头,做国外玉石生意的不多,因为市场太小,哪怕放到后世来说,市场也极其有限,甚至不如翡翠的三分之一。
直到08年奥运会后,奖牌上的金镶玉设计,才让国外注意到和田玉。再加上一些媒体和商家炒作,08年后和田玉才算是在国际上有一点知名度。
所以,现在的出口生意,都是卖给一些国外华侨,成为寄托家乡情感的一种寄托。当然,价格在国外会更高,玉石有价,情怀无价嘛。
说白了,老乡坑老乡,背后放一枪。
而另一个孙拐子,苏阳比较好奇,低声问了一嘴,“老郑,人都这样了还能收石头?”
老郑喝了口茶,啧啧两声,说话也没背着人,说明孙拐子压根不在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孙拐子是玉痴,爱玉如痴,说俗一点也就是爱钱如命。
前几年还是好好的人,跟老郑他们在和田到处收货,后来突然就魔怔了,都觉得挺邪乎的。
苏阳听着,经俩人这么一比划,觉得背后凉飕飕的,赶忙喝了杯热茶。
孙拐子原名叫孙甫,跟老郭都是同乡,当年还考上过大学,不折不扣的文化人,后来在广州经商,改革开放的时候做服装生意。赚了一笔钱,移民到了香港定居,还在九龙买了车房,娶了个漂亮的媳妇,据说还是港姐。
后来就开始倒腾做玉石生意,还投资玩股票,不巧的是股票赔了,服装厂也搭进去了,孙拐子为了躲债就跟媳妇办了假离婚,后来几年一直都在外面躲躲藏藏,假离婚也成真离婚了。
前几年跟着老郑来到和田,想着能东山再起,俩人就开始在这边收货。香港人嘛都迷信,生意人店里都拜关公。他们很相信这个,就连警察局有时收破案没头绪,都会请神来拜一拜,有时候碰巧遇上,也显得很灵验。
据说这个是从广东那边传过来的。
孙拐子前两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靠算风水卜卦来找羊脂玉。不过他看的不是周易八卦,而是野史灵异。
像笔仙、碟仙这样的邪门大仙儿,其实早在古代就有这种记载了,大概就是请一些所谓的灵体过来,附身在笔和碟子上,在纸上划拉出什么东西。
老郑说着,抽出一根烟,又各自分了一根,递到孙拐子面前时,他接住了,放在鼻子上闻了闻。
“他还让我跟他一起搞,我觉得是迷信,就没答应。他整天在屋子里念念叨叨的,有时候还烧一些蛇骨头,羊盖骨啥的,看着怪人的。”
按老郑说的,后面孙拐子就有点疯疯癫癫的,他们找当地的回医看过,人家说是心魔,魔怔了,治不了。一直到现在就跟疯子似的。
“有一天嘛,他过来找我,两眼突然放光,跟个清醒人似的,他说知道怎么找羊脂玉了。”
苏阳和老郭也没听过这事,觉得很稀奇,竖起耳朵听的有神。
“啥办法啊?”
“娘的,他说《天工开物》里面有写,里面画着一副古人采玉图。”
那副图是一个人在月光下,光着脚踩在河水里,在月光的映照下,水里的羊脂玉就会发光。
孙拐子就觉得,他这么认为是有原因的。
玉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认为是天地灵气凝聚而成,能吸收日月精华,尤其是“月华”,所以在每个月十五十六两天,月华最盛时,晚上便在河床上采玉,这叫“寻光”。
还有一种就是在河床的汛期,涨水时河流浑浊,人们就光脚踩在河床上,用脚踩玉,也叫作“踏玉”。
“他就用‘寻光踏玉’的方法嘛,折腾了几回,结果玉没找到,还差点在河里被淹死。再后来嘛,过了几个月后,他又找到我,说寻光踏玉的法子不对,不是看月光,而是看美人。”
和田玉既然是日月精华凝聚,会在某个特殊的时辰,玉气升腾变成一个大美人,那美人会在河床里沐浴洗澡,还会在月光下跳舞。只要杀掉这个美人,就能得到一块洁白无瑕的羊脂玉。
这事说出来,苏阳和老郭笑了笑。这种迷信的法子,居然也有人信,不过古人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也足以看出和田玉在当时的价值。
老郑却摆摆手,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你别说,这次我还真拿不准是不是迷信,后面隔了一段时间,孙拐子一身湿漉漉的找我,说他去了昆仑山找到了一个神仙洞,在洞里碰到一位老神仙,那位老神仙帮她捉到了那位玉美人。逮到之后,他说没舍得杀,玉美人很感动,就哭了出来,泪水滴在河里。变成了一个个的玉珠子。”
玉珠子?
“是嘛,后面他真的弄来了一个这么大的箱子。”老郑手里夹着烟,伸手比划了一下,有脸盆子那么大,“箱子打开后,他妈的,里面全是玉珠子,我看了那些玉珠子,都是顶级光白子。他送了我两颗,剩下的全部打包寄给了香港的老婆孩子。”
说到这,苏阳不禁暗自唏嘘,一时分不清是真是假。
老郑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盒子,盒子很精致,打开后里面有两个玉珠子,晶莹剔透,白度很高。
苏阳接过珠子看了看,这很明显是被车过的,直径三厘米左右,而且经过了打磨抛光,系统也给出了一个评估信息。
【种类:光白料/阿拉玛斯玉】
【特点:有皮无色,净白光洁】
【价值:150】
一旁的孙拐子看到两个珠子,伸手夺了过去,两眼放光,就跟看到玉美人似的,那种痴迷的状态很是形象。
“如果真是一箱子光白子,那也值不少钱嘛。”苏阳看着那颗珠子,眼神微微动容,随后咧嘴一笑。
他用余光扫视着孙拐子,那副时而迷糊,时而聚光的眼神,颇为神秘,也不知道是真疯还是假疯。
这种光白子跟羊脂玉很像,但是价格却比羊脂玉低得多。因为表皮没有颜色,只有一层光白皮,也被俗称光白子,或者半羊脂。
在以前价格涨起来过,不过后面大家开始追求聚红皮那种厚重的沁色,加上油度不够,价格就便宜多了。
也有很多造假的羊脂玉,就用光白子为基础,在染料里沁色,涂上油蜡。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老郑看着孙拐子也叹了口气,以前就给他香港的媳妇写过信,让她把人给带走,呆在这里也没个人照顾,保不齐出什么事。可她媳妇连封信也没回过,可怜孙拐子还天天想着往家里寄钱,结果人家早把他撇外面了。
人嘛,心要是都齐了,那就不叫人了。
说完孙拐子的事,几个人喝了几壶茶,也逐渐熟络了起来。玉石行当里讲究卖玉识人,卖一块玉,认识一个朋友,探讨一种人生。
所以大家见喝茶聊天,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好了阿达西,你的米达料带来了嘛,我们的心窝窝早都热起来了。”
苏阳笑笑:“自然是带来了,不过还没有切,这种东西不切的话,你们也不敢要,咱还是先上机器吧。”
“行,我院里有个切刀,好久没用了,看看能不能切开。”
第98章 阿拉马斯玉
几个人来到了院子里,老郑掀开了一个塑料布,一台小型的切割机出现在眼前,看来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用了,切刀上已经生了锈。
老郑从井台上拿了一台磨刀石在上面蹭了几下,用水一泼,也是格外锋利。
苏阳从袋子里取出一块双拳大小的米达料,打了打上面的泥土,几个人隔着石皮子打了打光,也是想掌掌眼,不过也没能看出什么,要是能看出结构,那也不叫米达料了。
苏阳将石头放在木板上固定好,用手指在中间划拉了一道:“就从这切嘛,”
“行,阿达西我开切了。”
说着,老郑就插上了插座,机器开始转动起来,大家看的一脸炙热,苏阳倒是云淡风轻,以前在卡布提家里切过一次,结构和玉质都是没得说。
随着机器的声音逐渐落下,这块米达料就已经切割完成,一分为二。
几个人立刻凑了过去,苏阳拿起给大家看了一下,切面完整,没有裂痕,就算是绵都很少,纯净度比塔青料都要高。
“我的乖乖,天底下还有这种米达料?”老郑捧着一块石头左右照看,刚掏出手电就被老孙一把抢了过去,嘴里喃喃道:“玉美人,玉美人...”
苏阳将石头在水里涝了一遍,玉质的纹路清洗可见。这种绝对是市场上没有的孤品,如果找一个名师给雕刻一下,卖出天价也不是没有可能。
老郑在和田收了那么多年的玉,鸡蛋大的羊脂玉见过不少,但是纯净度这么高的米达料却没有见过。
目测来看,这块米达料的利用率应该远远超过七十,八十都有可能,最大的废料就是外面的一个石皮子。
“阿达西,这块米达料我要了!你开个价嘛。”老郑没有问价,就迫不及待的收了。
而一旁的郭林有些不甘情愿:“我说老郑,这好不容易切了两块,你还都给包圆了啊,怎么也得给我分一半啊。”
“你不是说就来看看吗,你可没说要。再说了,这咋能分开卖嘛,那就不完整了,是吧?”
两个人拌几句嘴,拿着手电筒抢着在上面打光,想要看个明白。
苏阳摆了摆手,“阿达西,别急,我这还有三块,你们要是有兴趣要,也可以都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