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128节

  “嘿嘿,俺最近也在学习文化,下午就去拜师去。”

  随后又在电话里比比叨叨了一阵子。

  挂完电话,苏阳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起码黄河故道出货了,按照顺子的描述,那块半人高的石头应该是青玉滑石,原石卖给庞师傅,应该在五百以上,慢慢就能维持矿上的运转了。

  苏阳走出村子,来到北大窑,看着附近的空地里,除了冬小麦,地里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再忙活两天,就可以把人给聚起来,玛丽艳河床就可以动工了。

  苏阳扛着铁锨上了北大窑,一股子刺鼻的鱼腥味扑面而来,苏阳将死鱼给翻了翻。

  空气干燥,风干的也快,过两天就能晒干打料。羊圈那边有改装的切割机,虽然麻烦点,但也能打碎。

  哈孜克没多久也跑了过来,帮忙翻了翻鱼。

  这些鱼不光能打饲料,其实还能当肥料上地,跟农家肥差不多,劲儿很大。

  尤其是果园,上的肥量更大,十亩地就要上千块的肥料,如果能用死鱼代替,那就省多了。

  “哈孜,等后天咱们再去一趟库兰河,再捞一些死鱼回来。”

  “行啊阳哥,上次的烤鱼真好吃,一次吃到饱,真爽。”

  “对了,晚上来我家里吃,我今天从牧民朋友那里带了一些大虾,一起吃点。”

  哈孜克一听有虾吃,不好意思的笑笑:“谢谢阳哥。”

  晚上的时候,苏老娘整好了馒头,搅了玉米茬子,往哈孜克碗里夹了一只大虾,“哈孜,来,吃虾。”

  哈孜克一脸兴奋的拿着虾,也没剥皮,直接咬在嘴里,再一点点裹出虾皮,有的碎皮直接吃掉了。

  这年头,碰到好吃的东西,连虾皮都不舍得丢。

  “哈孜,吃肉,别吃那虾皮。”苏阳按照后世的剥虾方法,掐头去尾,只吃中间的一骨节肉,苏老娘看着都骂他败家子。

  吃完饭后,哈孜克回到了陈二院子睡觉,苏阳回到自己房间,沾着枕头就睡着了。

  半夜的时候,忽然被一声尖锐的喇叭声惊醒,苏阳想到应该是料子送了过来,便赶紧穿上衣服来到了外面。

  一辆蛤蟆车正停在大明超市旁边的广场上,车上下来两个人,正跟超市门口打麻将的人打听道路。

  刘愣子刚好在棚子里打麻将,听说来了料子,立刻放下麻将就领着往家里走。

  “愣子,你特娘的掏了钱再走啊!”

  “啥钱不钱的,正事要紧,老子现在是有工作的人,能跟你们这帮人扒瞎?”

  说着,刘愣子就撒腿开溜,蛤蟆车亮起了车灯,跟在刘愣子身后,上回在苏阳那干活挣的钱,打麻将都输光了,正等着活来呢。

  没过多久,苏阳来跟前,“愣子,你帮忙带他们去北大窑吧,我去找几个人卸货。”

  “行嘞阳子。”刘愣子往后摆手,转弯朝北大窑而去。

  半夜十二点,大部分人都睡了,苏阳只好先去找刘小成和二婶子他们,之前在鉴定所干过活的人,只要还想继续挣钱,肯定会来帮忙。

  苏阳来到二婶子家门口,虚掩着木门,没有上锁,用手一挑就挑开,看屋里还亮着灯,苏阳就直接走了过去。

  “他爹,你咋一到关键时候就焉了吧唧的,你看人家都跟铁棍似的,这不中用的玩意要它干啥,长着一嘟噜怪膈应人的。”二婶子穿着红色小背心,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就跟晚饭没吃饱似的。

  二叔靠在墙上,皱着眉头感觉这话哪里不对,但就是想不到哪里不对。

  “算了算了,要不是老娘睡不着,懒得扒拉你这玩意,伺候完大的,还要伺候这小的...”

  二婶子刚拉开被子刚低下头,苏阳隔着窗户喊了一声:“二叔,二婶,你们忙着呢?”

  “阳子?”二叔身子一愣,哆嗦了一下,二婶子没好气的冲着窗户喊了一声:“干啥啊阳子,大半夜的跑人家家里干啥?”

  “鉴定所来料子了,你们有空帮忙卸下货呗?”

  二婶子一听来货了,顿时积极起来,拍拍屁股穿起了衣服:“来了来了,我这就过去。”

  随后苏阳来到刘小成家里,看屋里黑着灯,就在门口敲了敲门,“小成哥,热巴嫂子,你们都睡了吗?”

  回头过了几秒,看到屋里亮了灯,一个玲珑的身影走了过来,“来了阳子,还没睡呢。”

  推开门,就看到热巴嫂子对着苏阳微笑,扯了扯披在身上的棉袄,里面穿着贴身的秋衣,冻的胸前直哆嗦。

  热巴嫂子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也没有把衣服往回扯的意思:“阳子,你咋现在来了,是借火的事嘛?”

  热巴嫂子回头看了眼屋里,神情有些羞涩,“你小成哥在家里,也不合适,要不换个时间?”

  苏阳一愣,就知道半夜敲门容易误会,但是别人可以不去,刘小成会算账,是必须要去的。

  “不是嫂子,我是想看看小成哥睡没睡,我那来了批料子,小成哥得给我对账。”

  “哦,这样的。”热巴嫂子低眉咬了咬嘴唇:“那行,我这就去喊小成。”

  “行嫂子,我就先回北大窑了。”

  苏阳打声招呼便走了回去,这时候北大窑已经来了几十口子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

  原来干活的那些人都来了,另外还有一些想来这干活的,帮忙卸货献献殷勤。

  不过人多力量大,大不了明天请大家吃个大锅饭。

  从伊犁跟车的一个人是蒙古人,长得五大三粗,穿着蒙族棉袄,说的汉语磕磕绊绊,司机兼职做了翻译,这些料子一共有三千公斤,其中有一千公斤是玛瑙石。

  苏阳跟蒙古大哥打听了一下,这些玛瑙石是从蒙古达可罕玉矿出来的,来到这里就是镀金的,因为玛瑙四大产地,国内占据两个,甘肃保南山和四川凉山,另外还有蒙古和南非。

  其中蒙古盛产的南红玛瑙和黄玛瑙,量大,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还是人工注胶的玛瑙,在国内市场名誉很差。

  所以国内的南红玛瑙一直占据国内市场,蒙古南红要想打入国内市场,就需要专业的鉴定机构,经过协会的认证,大家才愿意买账。

第157章 百分百正确率(新年快乐)

  跟车来的蒙古大哥很健谈,语言不通,只能手舞足蹈的比画着。司机也是三句变两句的翻译,最后两个人走到背人处,蒙古大哥忽然从兜里掏出一摞钱,塞到苏阳手里。

  “这...算什么意思,小费?”

  司机大哥意味深长的笑笑,掏烟让出一根,蒙古大哥掏出打火机非要给点上。苏阳捂着手抽上,似乎明白了其中含义。

  这是想走个后门,手下留情的意思?

  苏阳摇头笑了笑,将钱推了过去:“大哥你放心,俺们这里不兴这个,我们鉴定所肯定百分百的认真,绝对不出现一个纰漏。”

  蒙古大哥抿抿嘴,表情尴尬的笑笑。

  这些玛瑙未来都是销售国内的,苏阳肯定不会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东西从自己鉴定所里流出来。

  再说了,鉴定所成立没多久,就搞暗箱操作那一套,那不是砸自己招牌嘛。

  苏阳招呼他们两个进北大窑喝茶,随后走出窑洞跟大家一起卸货,几十个人卸三千公斤的货,还是挺快的,排成一个接龙长队,一筐筐料子从车上运到窑洞里。

  刘小成拿着本子过称,记录公斤数,给筐贴上编号,按照编号位置往里摆放,一目了然。

  忙完这些,已经是半夜三点了。

  苏阳拍了拍手,打了一个哈欠,对大伙说道:“大家伙辛苦了,明天中午,咱们帮忙的一起来吃个饭,另外上次在这干活的,今天回去好好休息,明天下午两点开工。”

  “阳子,你说俺们帮你搬了半天货,给俺也安排个活呗。”

  “是啊,我们不想吃饭,就想找个活干。”

  大家伙议论纷纷的,无非是想来北大窑干活,待遇好,工资高,伙食也好,就算是工厂子弟都比不上。

  刘愣子得意的笑笑,之前就在北大窑帮工,现在也能有份工作,感觉有股子自豪。

  “我说大伙,这鉴定所是技术活,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要我说阳子管顿饭就不错了。”

  “唉,我说刘愣子,你跟着瞎瑟什么,要说技术,咱俩比比,谁赢了谁干,你敢不敢?”

  “比?比就比!”

  刘愣子把手从裤兜里掏出来,年前在北大窑鉴定的时候,跟着苏阳没少学到东西,之前苏阳整理的那些速记手册,背的都是滚瓜烂熟。

  就在大家伙准备比试一番的时候,苏阳站了出来,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要因为这事有伤和气。

  “大家就放心吧,眼下这批料子并不多,要不了那么多人,我准备明天在城里租个门店,接一些城里的活,到时候活多了,大家都能来上班了,再等几天吧。”

  大家听到这话,才悠悠离去。白了一眼刘愣子,看到那副瑟劲儿,就想上去抽一巴掌。

  随后,苏阳来到窑里,跟刘小成对了一遍账,加上筐的毛重是3250公斤,去掉筐净重3000公斤,正好。

  刘小成打着哈欠,又在本子上计算了两遍,确认无误后,苏阳来到蒙古大哥面前,喊醒了那俩人,迷迷糊糊对了一遍账,没什么问题就签上了字。

  天还早,苏阳今天晚上跟他们两个就在北大窑凑活一晚,把炉子给引着,也挺暖和的。

  三个人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上午,陆续在北大窑悠悠醒来,一睁眼就闻到外面飘来了肉香味。

  热巴嫂子已经在外面的锅灶旁忙碌起来,系着围裙,弯着腰,冲苏阳微微笑,明眸善睐,格外动人。

  “阳子你醒了,上次还剩下一些肉,我加了一些白菜粉条,快炖好了,等会你跟大家一块吃吧。”

  热巴嫂子笑着,锅里的蒸汽飘出来,跟仙女似的。

  “行嫂子,多舀点粉条子,我不爱吃肉。”苏阳看到外面已经来了几十个人,有昨天帮忙的,还有来上工的。

  那些昨天帮忙的人,苏阳也记不清,隐约记得有十几个人,可今天却多出了许多人,而且都是拖家带口的,这是把自己当蹭饭的工具了。

  哈孜克气冲冲的跑过来,“阳哥,你看这些人,都是来蹭饭的,这一锅菜还不够分的,咋弄?”

  “都他娘的把老子当啥了,吃饭行,一家给一碗,多了没有。”

  有些人听到这话就索然无趣的领着孩子离开了,看来有必要再买一个摄像头按上了。

  刘小成端着碗来到大家面前,笑着跟大家聊天:“大家伙赶紧吃饭吧,吃完饭就开始上工了,咱们争取下午干一百公斤的料子。”

  “当心吧,被说一百公斤,一百五也能干完。”二婶子笑着,扒拉着碗里的大肥肉,嗷呜一口吃的很香。

  刘小成自从做了鉴定所的管事人,也是格外负责,大家伙也是心服口服,会算账的人,放眼整个乔木村也是独一份。

  趁大家吃饭的空,刘小成来到苏阳面前,说了一些关于鉴定所的改进方案,想将原本的按天给钱,改为计件。

  目前鉴定所分成了两个鉴定小组,二婶子和二虎他们两个做组长,已经具备了按件记工的条件。

  干的多拿得多,省的有些人摸鱼,也省的有些人心里不平衡,也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另外,如果有人鉴定失误,出现错判的情况,也要给予一定的判罚。

  “小成哥,这些都没问题,具体的事情你自己定就好了。”苏阳对这些反感很认同,可自己事情太多,一直没来得及细想。

  “那行,回头我再想想跟你说。”

  两个人边走边说,来到了热巴嫂子面前,给苏阳舀了一碗菜,“阳子,这是你的。”

  “谢谢嫂子。”苏阳扒开白菜粉条,发现底下藏着厚厚的肉,“还是嫂子会疼人。”

  热巴嫂子低头笑了笑,水蒸气遮住了脸上的红晕。

  从伊犁跟车来的两个人也跟着吃了一顿,随后便开车去城里了,这批活的工期定为两个星期,另外算上运输时间,以及文化局的审批时间,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已经算是时代的最高效率了。

  不过按照苏阳鉴定所的工作量,这三千斤的料子,一个星期就可以做好了。

  吃过饭,大家开始紧锣密鼓的忙活起来,二婶子和二虎分别带着自己组的几个人,开始整理石料子。

  “二婶子,你看这黄的红的是啥玩意啊,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啊?”刘愣子看着搬来的几框料子,一脸懵逼的问道。

  大家闻言也是赶了过来,摸着这些类似猪肉一样的石头,脑子里充满了问号。

  他们跟玉石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石头,有的红黄相接,有的鲜艳如血,有的带着线条花纹。

  二虎用手搓了搓,这种材质跟玉石的糯性不同,带有一定的玻璃种,看上去有一种反光的光泽。

首节上一节128/1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