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86节

  ……

  自第一次使用火镰到现在已有近两百天,火镰的铁刃都被敲掉了一层。

  陈舟早就适应了火镰的手感,对这件来自17世纪的生火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有心得了。

  眼下没有什么急需用火的工作要忙,他决定把打火机储存起来,留待日后外出快速生火时再使用。

  这种近乎一次性使用的打火机密封性非常出色,平常放在小卖部里七八年买来都能正常使用,只要外壳不被破坏,基本能坚持到挑战结束。

  48个打火机在使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度过这28年可能还能剩几个。

  而且除正常生火外,陈舟还想用打火机内部的电打火器做一把电点火的改进版燧发枪,配合脑瓜崩神器上拆下来的弹簧,完全可以让燧发枪的发射速度得到质的飞跃。

  不过之前的改进版图纸还未完成,这次添加了新的构件,又要重新开始设计,剔除一些臃肿的结构,为新结构提供框架,一时半会儿肯定制造不出来,估计要等下一个雨季了。

  ……

  在挑战初期,这样一盒打火机绝对是一件神器。

  尤其是陈舟这种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人,他根本没有耐心和技巧完成钻木取火,也很难制造出更方便的弓钻取火器。

  如果没有船上的火镰,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将会为保存火种和生火发愁,甚至引发各种危险,遭遇各种麻烦,耽误无数时间。

  但到了195天后的今天,有没有打火机对陈舟来说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即使火镰用坏了,他也能制造第二个火镰,乃至用土掩埋木炭,保留火种,或者制造弓钻取火器

  在有火绒的情况下,弓钻取火的速度比火镰还要快,只是弓钻取火器太大,在便携性方面完全不如火镰。

  吃过晚饭,伺候完家里四头“神兽”,往炉灶中铲了一锹土,压住燃烧中的木炭,保留火种。

  给木块添了一道新伤疤。

  躺在床上,看着黑暗笼罩的顶梁,听着室外的风雨声,陈舟翻了个身,难以入眠。

  习惯了在窑洞中休息,搬到外面,他一下子感觉少了家的氛围。

  前几日太累,沾枕头就睡,今夜却有些想念窑洞了。

  床很矮,半个肩膀探出去,一伸手就能摸到卧在地上的来福。

  火烤干了来福的毛发,手指伸进去,能触碰到一些细小的土粒,有点粗糙。

  “来福,你睡着了吗?”

  陈舟喃喃。

  随后他感觉到一个湿润温暖且柔软的物体盖在了手背上,那是来福的舌头。

  舔了主人的手,来福伸了伸后腿,蹬住木屋墙壁,从喉咙中挤出一声低吠,往床边挪了挪,歪着头注视陈舟的脸。

  “来福,你说,我能不能活到28年以后呢?”

  陈舟问着,摸着黑揉了揉来福的脑袋。

  “来福,你能不能陪我到挑战结束?”

  木屋内没有回应,只有雨点打在棚上,啪嗒啪嗒。

  沉默了片刻,陈舟说。

  “来福,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狗……”

  说着含糊不清的话,下巴搭在床边,他的眼皮已经不受控制地往下坠了。

  他迷迷糊糊地捏住来福柔软温暖的耳朵,将其攥在手掌中,脑袋侧倒,脸压在床沿,变了形。

  雨丝在森林中飘荡,割平的草地周围不见半点亮光。

  半截木梁架在粗壮的大树间,黑暗如一床棉被盖住了半个小屋。

  门窗紧闭,隐隐有鼾声响起。

  第一更,下一更应该在深夜了,追读的可以等明天起床再看,熬夜对身体不好。

第77章 等待

  大多数情况下,预知未来都是一件好事。

  但有时候却不那么令人欣喜。

  陈舟知道灾难将至,却无法预料灾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产生多么剧烈的破坏,他的内心忐忑而煎熬。

  4月12日起床后,他又一次翻看了鲁滨逊漂流记,从登岛到地震再到离开岛屿,仔细查看着随日期发生的重要事件。

  书中鲁滨逊明确表示,他记录的年份和日期都没有误差,也就是说,地震一定会在4月18如期而至。

  在地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场暴风雨。

  还剩六天左右的安全期,陈舟先是去山下营地搬出了几块铅板放在沙滩,等待下一次切割把它们制成铅条,用于镶嵌在车轮表面。

  随后他又一次检查维护了所有窝棚,并对山上的木屋进行了加固。

  地震可能会影响木屋的结构强度,面对这种可怕的自然灾害,陈舟甚至不能对窑洞内的水泥承重柱抱有信心,更别说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搭建完成的临时避难所了。

  他很担心木屋在地震后的暴风雨中出现损坏。

  漏雨、坍塌、凹陷,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能把他弄得焦头烂额。

  他尤其害怕坍塌,暴风雨天气失去庇护所,既不能生火也不能御寒,很有可能生一场重病,就像鲁滨逊一样。

  在这段时间里,陈舟每天都会翻看一遍鲁滨逊漂流记,只看地震前后的描述。

  看的次数太多,他甚至快要将那几页字背下来了。

  按书中所述,此次地震威力并不强,没有引起海啸或者火山喷发等可怕的灾害,甚至连岛上的树木都没受到多大损伤。

  唯一能称得上大动静的,就是松动了海边山上的一块巨石,将它震落到了海中。

  而且此次地震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八分钟时间里,地面一共摇晃了三次,此后就再也没有余震发生。

  地震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一场剧烈迅猛的暴风雨袭来,将持续三个多小时的强降水带到了岛上。

  在此之后,雨季挥一挥衣袖,带走了所有的雷电乌云,留下了辽阔的晴空。

  无论怎么看,此次灾难也无法对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胁。

  陈舟愈发觉得是他杞人忧天,时常劝慰自己。

  持续不断地心理暗示缓解了他不安的心情,保险起见,他每日出行都尽量远离山顶和死树,避免运气不好被从天而降的怪东西砸死。

  ……

  生活更加谨小慎微,却也不能停止工作。

  照料农田、加固护坡、喂猫喂狗喂羊、检查圈套、偶尔搬运一些石块到沙滩,充作下次切割的材料,这些都是习惯的工作,若是突然停下来,陈舟反倒觉得不适。

  除日常活计外,他还从山下营地的窝棚里取了十几块带窗框的窗户上来,准备先把阳光房做好。

  不过这个阳光房的窗户他不打算直接安装,而是想等到地震过去再安装。

  现在只安装窗户框。

  玻璃脆弱,地震时万一损坏没办法维修,而且掉落一地的玻璃碴子,也是很危险的。

  他穿着皮靴都害怕被玻璃碎片扎脚,更不要说“赤脚”行走的来福了。

  ……

  到4月16日,阳光房的大体框架全部组装好,木屋与阳光房之间的过道特意留了个口子。

  陈舟在口子外面打了根桩子,往房梁上又架了一根短梁,沿着口子搭出了一个三角形短廊。

  短廊无门,两面敞开,有连接到地面的楼梯,作用与入户玄关相似。

  陈舟把水桶、手斧、皮蓑衣和大檐帽挂在了短廊中,每次出门回家便在廊内更换,方便极了。

  ……

  其实论居住体验,待了几天后,木屋带给他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还在窑洞之上。

  窑洞外墙不完整,厨房、卧室、储藏室三个房间没有阻隔,完全相通,只垒砌好卧室的外墙根本没用,若是有动物或敌人想从外面进去,多走两步拐个弯就行了。

  而且窑洞开口太大,刮风天常往洞里灌风,绕着承重柱呼啸,呜呜作响,给人心理压力很大。

  同时窑洞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地板,平时在家里行走没有家的感觉,像是住在烂尾楼或是荒郊野外虽然本来也是荒郊野外。

  没有天花板,晚上躺在床上要睡觉时,往头顶一看,只有自己画的那几幅瓦楞纸画挂在承重梁下,剩下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砂石。

  偶尔还会掉几块石头或砂土下来,弄得床上的被褥中满是尘土,每晚睡觉前都要仔细抖抖褥子,免得翻身时被不知道哪来的石块硌醒。

  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不安全也不温暖更不卫生,各个方面都不如这个新搭建的小木屋。

  就连唯一具有优势的点“宽敞”,其实也捉襟见肘,堆放的各类物资把洞内空间占据了大半,仍然略显不足,细想想也不算宽敞。

  若真细究,窑洞最大的优点可能只有潜力。

  待外墙砌成,天花板地板铺好,内部空间整理完毕,再添几件家具,搭起火墙,它就远胜于木屋了。

  ……

  4月17日,知道明天就地震,陈舟本来稳定下去的心情又紧绷了起来。

  

  吃早饭时,他时常离开房间,蹲在短廊里眺望山峰,担心大地突然震动,然后正面岩壁开始坍塌,带来毁天灭地的景象。

  事实证明,他这种想法纯属庸人自扰。

  连吃三碗粥,山依旧是那个山,树依旧是那些树,没有任何变化。

  心情如此,工作自然是工作不下去了,陈舟翻出了他老早以前制造的改进版鱼竿,准备去那片小湖泊钓几条鱼,抓回来放到积水坑中放养,看看能不能发展成一个小鱼塘。

  按鲁滨逊观察的规律,4月中旬已进入岛屿的旱季。

  实际也确实如此,自打过了4月13,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均有明显减弱。

  预计再过些日子,晴天就将压倒阴雨天成为岛屿的主角。

  得益于逐渐提升的气温和越来越久的光照,稻谷已经开花。

  作为一个“国内最北的北方人”,陈舟还是头一次在生活中实际观察到稻花。

  开放时,它们纷纷钻出稻穗上紧密排列的绿色小方包,花很小,有嫩黄色也有浅绿色,伸出的花药像昆虫的触角,远远望去密密麻麻好像稻穗上爬满了蚜虫。

  稻花不仅外貌奇特,花期也很短。

  陈舟凭自己的感觉估计,觉得稻花从开放到关闭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若不是心系田地,每天早中晚都会像上班打卡一样前往田中逛一圈,他可能都看不到稻谷开花的模样。

  按植物繁衍的流程,开花过后就该授粉了。

  眼见旱季就要到来,蝴蝶、蜜蜂等乐于助人的授粉昆虫也会变得活跃,陈舟心情大好,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他的田地这一次必能丰收。

  其实这倒是他太不了解稻谷了。

  作为一种自花授粉植物,稻谷的雌雄蕊相邻,且花粉异常细小,风吹即可完成授粉,根本不需要昆虫的帮助。

  他认知中的农作物,大多是异花授粉的植物,诸如他家乡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就是其中一种。

首节上一节86/1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