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更好的望远镜,可以更真切地数清土著的人数,看清俘虏的数量,还有他们携带的武器,地位的高低,以及表情变化,无疑是一件好事。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更多信息,也就能掌握更多胜算。
这个望远镜比正常望远镜粗很多,拿在手中分量不轻,不像是便携式望远镜应有的设计。
用它望远处,陈舟更觉得奇怪。
这个望远镜的成像竟然是倒着的,而且放大倍数极高,看远处海浪,景象非常模糊,实际使用的效果还不如17世纪的单筒望远镜。
“不对劲,这到底是什么望远镜?”
察觉到此次奖励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普通望远镜,把望远镜放回原位,陈舟连忙在包装箱寻找说明书。
箱内装的东西不少,其中有各种可更换的镜头和奇怪的小零件,还有几个支架,各种杆子,以及一些适用于摄影师的器材。
一直找到箱子最底部,陈舟才找到说明书。
这本说明书足有两百多页,其中罗列了大量彩图和专业介绍,看得他一头雾水。
但有一件事他搞明白了,原来这根本就不是普通望远镜,而是一件名为五片式折射望远镜的天文望远镜。
这玩意是天文爱好者用来拍摄和观察星星用的,理论上来说,也能当普通望远镜用,但很费劲。
如果距离不够远,它看到的景象将会非常模糊,而且手稍有不稳,画面就会产生强烈偏移,不知道会跑到哪里去。
可以说,这是一件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奖励陈舟现在不想仰望星空,只想脚踏实地。
同时,作为新一年管理局送来的奖励,它依旧保持了昂贵的特点。
说明书的最后几页,罗列了同品牌的其它天文望远镜,在里面陈舟找到了他手上这款望远镜,发现这玩意价格高达两万元。
对此,他只能感慨:“天文学真是有钱人的爱好。”
至于这个望远镜,只能原样装回箱里,拿回现代卖掉。
若说它还有什么奇用的话,说不定能用来糊弄土著。
假如土著用这玩意清晰观察到天上无法触碰的群星,多半会将它奉为神器,并有可能对神器的主人产生崇拜心理。
从这方面看,它或许能发挥奇效,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第139章 准备工作
8月6日,收拾好天文望远镜,处理完沙滩上的木石墙,返回窑洞,陈舟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应对土著一事上。
厨房中的可可原浆正在加热。
室内灯火通明,陈舟坐在书桌前,一手持笔,静静看着书本,思索着解救土著俘虏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
他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12月份举办食人盛宴时,土著登岛人数较少,最好在十人左右,这样便于对付。
且他们带到岛上的俘虏数量也比较少,只有两三名。
人数越少,情况就越清晰,越简单,风险也会变低。
但理想的情况不一定总是发生,因此他还需考虑一些较难的情况,以及极端情况。
比如登岛的土著总数达到30人,甚至50人。
这种人数上的巨大差异足以掩盖科技水平的落后,别说他穿一身藤甲,就是穿板甲,在如此开阔的地形中,也无法一打五十。
这些土著甚至不用割伤他,光是冲上来把他按倒,压在他身上都能把他压死。
陈舟已经做好打算,一旦发现登岛的土著数量超出他应对的能力范围,他就果断放弃解救土著的计划。
哪怕多等两年,也不能冒这种风险。
当然,发生极端情况的概率很低,正常情况下,解救土著工作肯定能顺利进行。
在此过程中,他还需考虑另一个问题救谁?
……
从原著中的描写看,每次土著登岛,携带的俘虏都不止一名。
其中最倒楣的刚上岸不久可能就被抹脖子宰杀了,剩下几个被束缚住手脚,随独木舟一路颠簸,也毫无反抗之力。
像星期五那样,侥幸逃出生天的只是个例。
他不能指望发生小概率事件,期盼有俘虏自行挣脱束缚,主动往山上跑。
想顺利完成这件事,必须主动出击,动作稍慢一些,能解救到的大活人可能就变尸体了。
在此过程中,他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同时早早观察清楚,带到岸上的俘虏有几名,大概什么模样,多大年纪。
在陈舟心里,最理想的解救人选是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土著俘虏。
这个年纪的土著俘虏,思想还未固化,对新鲜事物有一定接受能力,同时身体强壮,能作为出色的劳动力,帮助他承担一些繁重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工作。
若没有青年土著俘虏,他希望能解救一名十四岁到十六七岁的少年俘虏。
在陈舟认知中,土著少年的性格应该是较为纯粹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虽然体力可能不太够用,但也可以慢慢培养。
相对青年土著来说,少年土著能达到的上限会更高一些。
……
假如老早在山上观察到土著们带上岸的俘虏中有青少年,且排在最危险的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在能够自保的前提下,陈舟一定会救出其中一名土著俘虏。
倘若所有俘虏中,一个青少年都没有,只有中老年人,他可能就会斟酌着下手了。
中年土著从小在原始部落长大,并参与到部落之间的内斗中,感受过食人的狂热,也落入被食的境地,他们的内心说不准已经完全扭曲。
且中年土著已经懂得许多在野外生存的技巧,把他带回家,如果他有心逃跑,很难看管。
老年土著的缺陷就更明显了。
没有充足的劳动能力,这是他最大的缺陷。
同时他受原始部落影响深远,思想顽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学习能力差,想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门全新的语言根本不可能。
不过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优点,起码他们对原始部落非常了解,如果能学会汉语,互相交流。
陈舟完全可以通过老年土著掌握原始部落内的风俗习惯,进而“对症下药”。
……
在规划好救人的优先级后,陈舟又不得不考虑,解救俘虏后,该把他安置在哪。
确认土著对自己产生敬畏之心,且忠于自己之前,他不会让土著踏入窑洞,甚至是这个院子半步。
这里是他的私人领地,一旦土著贸然踏入,他就完全有理由怀疑,土著对自己有不轨之心。
一旦这种陌生的主仆关系中缺少了敬畏这一元素,他必定会先下手为强,将隐患掐灭。
毕竟关系到身家性命,必须付出加倍的重视。
思前想后,他决定在围墙望塔的正前方,田地旁边,单独搭建一间木屋。
这个木屋内部只容得下一个小灶台和一张床,床的位置正对望塔,那里要开一扇很大的窗,只要他登上望塔,就能将木屋内的情况尽收眼底,借此掌握土著俘虏的动向。
至于土著会不会趁他睡觉偷偷溜走,陈舟也没有特别合适的办法约束。
总不能给土著带个镣铐,上面挂把锁,让他干活的时候把锁打开,干完活再扣上锁。
这种把人当牲口看待的行为,是一定会引起不满,导致反抗和叛逃的。
所谓驯化,肯定要恩威并施,让他心服口服,才能产生忠诚,使他自发卖命。
即使陈舟没当过官,也没有管理经验,多少也见过单位的领导是怎么画饼,怎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他觉得对付土著应该比应对现代人简单的多,打一棍子再给一个甜枣可能就够用了。
……
在驯化的最初阶段,陈舟打算先改变土著的饮食习惯,让他适应吃加盐的熟食,拒绝吃人的恶习。
这种改变可以通过树立在土著心中的威严形象来实现。
与改变饮食同时进行的,是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他准备烧制几块白泥板,然后在上面标注拼音,一边教土著掌握汉语发音,一边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一件指认的方式,让土著了解不同物品的名称和用法。
至于土著的思想观念,陈舟并不觉得自己可以将其扭转。
这些处于17世纪的部落文明,由于孤悬海外,缺乏对外交流,加上部族规模小,且忙于内斗,无暇发展语言和文字。
再加上岛上缺乏冶金资源,导致他们既不能发展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和语言,也不能产生科技的进步。
就好像被锁死了科技树一样,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只能永远停留在这一阶段,直到世界毁灭。
他们信仰原始的神明,认为同类相食是一种向天神献祭的仪式,这种落后的思想是可以改变的,但不可能完全扭转。
陈舟所学到的现代知识,超出这个时代太多,从最基础的文字、到数学、历史、逻辑思维、生活常识等等,这些现代人都知道且能够理解的东西根本无法灌输给土著。
尤其是唯物主义,可能会直接击碎土著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让他的思维崩塌,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怀疑。
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差异太大了。
从1661年到2025年,隔着好几个世纪。
在这几个世纪间,人类的处世原则和价值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行改变只能是适得其反。
而且无神论不仅颠覆土著的三观,对驯化土著也没什么好处。
历史早已证明,宗教是一种极佳的控制手段,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这种手段依然管用。
当土著心中的旧神死去,没关系,再给他塑造一尊新神就好。
正好陈舟有一个现成的塑像可用那尊精致的王灵官神像已经被搬到窑洞中有段时间了。
陈舟打算在窑洞附近单独挖掘出一处小神庙,将王灵官的封底物归原主,把塑像搬到神庙中供奉起来。
关于这事,他倒没什么心理压力。
毕竟在现代,道教虽然式微,但依旧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宗教,是有历史渊源,也有道统传承的。
给道教在异世界的传播添一份力,制造几个新信徒,怎么看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如果让陈舟凭空编造一个宗教,自己来当教主,他反而会干不来。
就算自己心里清楚没有神,在蒙骗世人的过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强化对神的信仰。
慢慢地,即使心智再坚定的人,精神也会出问题,更何况这还是在孤岛上,与现代社会脱轨,进行漫长的生存挑战。
陈舟可不敢冒着发疯的风险去当神棍,有宗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他乐不得使用“拿来主义”,让王灵官在这里也上个班。
……
关于解救土著俘虏一事,需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太多。
除解救哪个土著,选择合适时机,解救后如何安置,如何驯化外,陈舟还得考虑,那些上岸的土著,到底应该全部杀光,还是放他们回去。
全部杀光难度很高,放他们回去,又有被土著大军登岛进攻的风险。
而且还得考虑,就算土著们返回部落,被他的勇猛吓破了胆,会不会以后就再也不登岛了。
一个帮手貌似有点不够用,如果有可能的话,陈舟还是希望能驯化更多土著,使他完全解放,把这场挑战变成度假一般的享受之旅。
…………
事前准备只能在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心中有个恰当的预案。
但以个人的脑力,根本不可能算清所有可能,真到了实战的时候,还得看思维够不够灵活,懂不懂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