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槿笑笑,把奖杯递给她。
刘师师小心翼翼地接过奖杯,紧紧握在手中,眼神中闪烁着欣喜和激动。
她先是轻轻地抚摸着奖杯,感受着它光滑的表面,然后忍不住凑近闻了闻。
“真漂亮。”
一旁的孙红磊笑着开口说道:“师师,给我摸摸,让我沾沾导演的喜气。”
刚才巩利拎着奖杯下来,他就想摸了,可有点不好意思,没脸要。
刘师师摸完了,把奖杯递给孙红磊,然后转头看向苏槿,好奇地问道:“槿哥哥,你说我什么时候得拿到戛纳最佳女演员?”
苏槿微微一怔,随即露出温柔的笑容,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说道:“你好好磨练演技,到时候我给你拍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你就能如愿以偿了。”
“真的?”刘师师眼睛一闪一闪的,脸上布满了期待。
“真的。”苏槿重重点头。
妈买批,要是瞎姐拿到了戛纳影后,那太阳真的要打西边出来了。
说话间,台上正在颁发“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者是“好莱坞导演之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与“法兰西银幕之母”凯萨琳德纳芙。
这是今年突然增加的奖项,就是为了感谢那些戛纳作出卓越贡献的电影人。
当然,也有我们的潘主席为了感谢恩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意思。
伊斯特伍德即将在5月31日迎来78周岁生日,对于这位曾帮助他获得奥斯卡影帝殊荣的导演,我们的潘主席怎能不送上大礼?
潘主席对此给出了一个有点荒诞的解释:“我觉得有必要用这个奖来感谢一些电影人,他们是我们走上电影道路的原因,而如今,他们仍精彩地活着,并坚持拍电影。”
可伊斯特伍德一点都不买潘主席的账,得知自己没有金棕榈,立马回国了,颁奖典礼都没有出席。
凯萨琳德纳芙虽然独自上台领奖,但之后的获奖者新闻记者招待会没有参加。
马特奥加诺尼不愧为意大利黑帮电影的复兴先锋,凭借《格莫拉》获得评委会大奖。
影片对那不勒斯黑帮组织“卡摩拉”的描绘的确真实、血腥,但整部电影的艺术水平只能算“平庸”,获奖的那一刻更是笑声一片。
此前《格莫拉》就不是媒体记者议论的焦点,首映的时候也是评价一般,
只能说,这部电影能获奖,真是get到了潘主席政治狂人的G点。
金棕榈大奖被法兰西本土电影《墙壁之间》获得,算是众望所归吧!
该片是根据弗朗所瓦贝格多的同名小说改编,而片中男主角就是原著作者,其他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
全片并没有一条故事主线,观众看到的只是一堂一堂的法语课。
拍摄方式也是在纪录片和虚构片之间,但是却触动了法兰西当下社会备受关注的学校教育和对现有教育体系有效性的质疑,是一部非常法兰西化的影片。
关于现在的法兰西社会、关于法兰西的未来,以及全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整体的福祉和个体的自由之间的平衡。
影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逼近纪录片的本真,大量对白,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动作、特技,但达到了另一种思想的高度。
如果你仔细观看,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法兰西电影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看到电影工业在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对等存在的体系。
此前伊斯特伍德的《调包婴儿》未能获得金棕榈,也是众望所归。
纯粹按照影片质量来说,只属中上。
制作固然精良,叙述固然流畅,但仅仅也就止于此,从立意到手法都毫无新意可言,属于标准的好莱坞制造。
从整个得奖结果看,本届评委的选择维护了戛纳作为好莱坞对等者和对抗者的体系原则,坚持了戛纳的特色和理念。
在坚持的基础上,同时还很好的完成了戛纳和好莱坞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可谓忠孝两全。
潘主席了不起。
接下来,获奖者合照留念,又参加了记者见面会。
翌日,上午。
黄嘉强汇报了《看不见的客人》《画皮》两部电影的卖出情况。
《看不见的客人》昨夜卖出了1300万美刀,加上之前的565万美刀,总共是1865万美刀。
其中北美版权被环球拿下,开价600万美刀。
高丽、西班牙、印度、意大利、倭岛五国拿下改编权,总价格是400万美刀。
《画皮》因为苏槿获奖,增加了购片商对建木传媒的信心,也是卖的不错,总共卖出了1200万美刀。
如果加上之前高丽和日本的700万美刀,总共是1900万美刀,制作成本算是抵消了,还有盈余,接下来的票房就是纯赚。
下午,收拾好东西,苏槿一行人踏上了归国的里程。
此时的国内,互联网是一片欢腾景象。
此次戛纳电影节闭幕式,渣浪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苏槿和巩利获奖的消息,也是一早就回了国内。
不过两国时差相差六小时,国内还是凌晨,现在发出去,没几个人看。
所以,上班族早上刷文娱新闻的时候,就不断跳出来两人获奖的消息。
“巩利戛纳陪跑多年,终于封后。”
“第61届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苏槿获最佳导演,巩利封后。”
“巩利成为华人第二个戛纳影后。”
“苏槿获戛纳最佳导演,《看不见的客人》何时上映?”
各大媒体不断从各个角度,宣传两人获奖的消息。
至于戛纳金棕榈,还有其它奖项,也是发了,但发了一篇就没有发了。
因为热度不大,各大媒体也是要赚钱的。
除了业内人士,谁喜欢看金棕榈消息啊!特别是那些获奖者,还不是出名的人,观众更不会感兴趣了。
微博热搜上,第一名挂着巩利的词条巩利戛纳封后。
之前互联网一直在讨论巩皇和曼神谁更牛逼,两人算是平分秋色。
虽然曼神多一个柏林影后加身,但巩皇两次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足以抵消柏林影后的头衔。
这次巩皇戛纳影后加身,粉丝雄起,各种嘲讽曼神粉丝。
闹的他们很不开心,骂都骂不过,毕竟事实摆在那里。
然后,他们开始喊话苏槿,叫他给曼神拍一部电影。
曼神从04年凭借前夫阿萨亚斯执导的《清洁》在戛纳封后之后,就宣布息影了。
之后,她一直在玩音乐。
此次,得知消息,特别是看到巩利颁奖典礼晚上调侃她的话,好胜心一下就起来了。
拿出手机给苏槿打了一个电话,可惜此刻的苏槿正在飞机上,接不了她的话。
微博热搜第二名挂着是苏槿的词条苏槿戛纳最佳导演。
小粉丝是一顿吹嘘,就差把苏槿吹成此子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好多人在问《看不见的客人》什么上映,但建木传媒一直没有出通知。
现在热度是爆炸,但是过两天放出通知,又可以营销一波。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飞行,飞机安全落地京城。
苏槿一打开手机,就看到几十个未接来电还有几十条祝贺短信。
曼神打了四个,范八亿打了两个,糖糖打了两个,江建筑师打了一个,大幂幂不知道发什么疯,打了六个电话。
此外,还有不少的朋友,打了一个电话,如宁昊、黄博、刘晔、黄教主、陈昆、乌儿善、杨青等等。
“叮铃叮铃……”
手机铃声响起,苏槿看到是赵姗的电话,直接接了。
“老板,下飞机了吗?”
“刚下。”
“现在外面围了一群记者还有你的粉丝,你要出去和他们见一面吗?”
苏槿思索再三,还是决定跟她们见一面,毕竟都是衣食父母,还是要宠的。
“你把她们聚到外面的广场上去,我去跟她们见一面。”
“OK。”
第163章 定档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机场的广场外显得格外热闹。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广场上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奥运元素。
可爱的福娃形象、生动的体育运动雕像以及五彩斑斓的大花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群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们聚集在一起,低声交谈着,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期待。
他们有的手中捧着鲜艳的花朵,有的紧握着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还有人高高举起一条醒目的横幅。
路过的行人们好奇地望着这些突然出现的年轻人,不少人停下脚步,想要一探究竟。
跟随过来的记者,看着少男少女,感慨青春真好。
这时,一个眼尖的少女突然指着远处,激动得尖叫起来:“槿爷过来了……”
这一声呼喊如同点燃了导火索,瞬间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他们纷纷转头望去,目光锁定在了那个渐行渐近的身影上。
“槿爷。”
“男神。”
“哥哥。”
“苏槿。”
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回荡在空气中,充满了热情与喜悦。
苏槿戴着墨镜,嘴角扬起,看着不远处的衣食父母,心中有一点感慨。
以前他挺讨厌追星的,也想不明白,这群人为啥追星可以追到去接机,去买他代言的产品……
还有的甚至集资给偶像包了18架飞机,1128条航线,买下18颗星星,包下纽约时代广场整个大屏幕,把偶像照片送上太空。
真是一个比一个逆天,相比之下,那些包下临江建筑大屏幕的,算是节俭的了。
现在作为被追星的对象,讨厌则是没有了,只有沉甸甸的责任。
对,是责任。
看着是虚伪了点,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心里话。
虽然经常调侃她们为小韭菜、衣食父母,但看着她们,为他应援、加油,维护他的形象,时间久了,心里也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