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车的地方,江成倒是看见一辆解放卡车,后车厢也是装了货的。车上喷了九江供销总社和地址的字样。
江成带着冯华走进饭店,然后直接拿着省粮票去换了饭店的饭票。在饭店是先点主食的,你不点主食都不给你点菜。
虽然不能说全部如此,但江成现在跑了一个多月的运输,下馆子基本都是如此。
主食有馒头米饭面条饺子,江成是点了一斤米饭。
“同志,点几个菜。”买了主食后,江成对饭店服务员客气的喊道。
“唉,师傅,来了。”服务员是见顾客客气,她也客气。
而且江成身上的工作服外表可能跟其很多单位工人的工作服差不多,但司机的工作服是印了昌城那边运输站公司的标志的。并且工作服口袋也多,细节上也是有差别的。
服务员就算没有看见江成的汽车停哪里了,也会大概分辨一些人的身份。
除了很大的饭店,一般情况下饭店都是没菜单的。等服务员过来后,江成询问了一些有什么食材。
没有错,没有菜地不说,服务员也不会跟你介绍有什么菜。什么都得你询问,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天顾客太多,服务员不愿意来一个顾客就介绍饭店能炒哪些菜。
你得先问有什么食材,比如服务员说有鸡蛋,肉,鱼。你想吃鱼了,再问能弄什么鱼,服务员才会介绍鱼的菜品。
这也算是这个年代的一种精确定位了,你在能有的食材内想吃什么,人家再给你介绍一下。不喜欢吃鱼的,你不问,人家也省事了。
在一阵询问后,江成要了一个辣椒炒鸡蛋,一个芹菜炒香干,一份现成的红烧肉,还有一个青菜。
四个菜,没有要汤,口渴饭店里有免费的开水,热的凉的都有。
青菜五分钱,辣椒炒鸡蛋两毛,芹菜炒香干也是两毛。红烧肉是五毛钱一份。米饭是要了一斤米饭,二毛钱。四个菜加米饭,一块一毛五。
也就两个人吃,其实再来两个人,粮票够的话,二块钱就能在馆子里吃的很好了。
感谢上架了还有偶尔打赏一下的兄弟。
最近可能是有不少兄弟在养书了,养没有关系,就怕是下架放弃了。
尽量努力写好,有时候要是平淡了,也希望谅解,毕竟在小说里,江成当上司机才一个多月,有些剧情不能安排的太快,也不可能一直是这样跑运输的。
第131章 在知青宿舍奏偏
在七十年代,能在饭店当厨子的,都是手艺可以的。
跟工厂的食堂比,饭店是面向大众,所以饭店的厨师一般级别和手艺都要强点。
在工厂食堂厨房,夸张一个厨子手艺好,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这炒的菜跟馆子里比都不差了’。
不排除有少数手艺好的厨子在一些工厂食堂担任岗位的,但只是少数,真有水平的,除非是性格怪异,基本都会有更好的安排。
可以这样说,这年代就算很多调料没有,很多县城饭店厨师的手艺弄出的菜在后世随便开饭店。
江成吃完饭付了钱先回车上休息了,准备躺车里看会书,出发的时候是带了两本书在车上的,就是应对这种无聊的时间。
冯华还在饭店里继续吃,刚才一起吃的时候他太拘束了,不怎么敢夹菜。江成也没心情劝说,江成是开了半天车很饿了,直接大口吃菜大口扒饭。
红烧肉是一口一块,吃的是相当痛快。就算饭店里的菜分量不错,也被江成一个人吃了一半多。剩余的喊冯华清盘,十六岁的小伙子,还属于长身体的年龄,让他清盘真能把装菜的碗舔干净。
昌城,金河公社,知青宿舍。
此时周灵莹身边放了不少粮食,这年代借东西不还的人很少,不少人欠人东西其实一直惦记在心里的。
之前周灵莹借出去的是粮票,但是借出去的是全国粮票,现在大家也不搞什么全国粮票溢价什么的,直接是按照借一斤全国粮票还周灵莹一斤大米,也不用周灵莹给大米的钱。
也有用粗粮抵的,如果是玉米棒子,三斤玉米棒子抵一斤细粮。至于红薯,周灵莹没要,太不顶饿了。要多了人家也不舍得,少了她不划算。
就算是玉米棒子,其实还要加工才能做成棒子面的。周灵莹能要这个,主要是养了鸡,可以吃了玉米后,把棒子弄碎了喂鸡。
“周灵莹,这藕粉真香,杭州三家村的藕粉我听过,很贵吧,听说要一块多一斤。”
“没有那么贵,江成在杭州买的,九毛二。”
现在在女知青宿舍这边,所有女知青都拿着一个搪瓷杯在喝藕粉。周灵莹带来的一包藕粉每人倒一点就没了,男知青那边都没分到。
知青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知道三家村藕粉的也很正常,这一说价格,听到虽然没要一块钱一斤。但也九毛二,而且也只有那边产地附近城市才有的卖。
十几个女知青,一人一杯算下来成本也五六分钱了。很多人都慢慢品味着,觉得好东西就是香。
其实这东西属于清香型的,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喝很多都不会腻。但对于江成来说,喝了两次后,就觉得也就这样了。
“周灵莹,江成真的到你老家,给你带了你父母做的菜?不会坏嘛。”这次问话的是张艳,在知青里面跟周灵莹关系算最好了。
“嗯,江成本事大,说可以弄到冰块,跟卖冰棒的一样,存放带过来不会坏。就是要浪费点钱。”周灵莹回复道,这也是江成告诉她的。
这年代其实有很多地方能弄到冰块,但普通人弄不到,只有一些单位有需求开证明才能买到。
像冰厂,冷饮厂,还有肉联厂也有自己的冷库储存肉类。
周灵莹这样一说,大家是真的羡慕。可惜她们在知青队这边能解决自身温饱都不容易,有些人想给家里带东西都没的带。让家里人给她们带东西,除非是家里条件好的,否则也不会找周灵莹帮忙,给家里添加负担。
很多下乡后的知青,不管最初愿不愿意,但得到了锻炼是真的。
其实周灵莹也是如此,江成说能去她家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能给家里带点什么,而不是要家人东西。到周灵莹也想不出拿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孝敬父母,都是依靠江成弄来的东西。
周灵莹觉得自己也有些想当然了,她的家人有工作的多,条件稍微好点。但其他人大部分是条件一般的,就算是城里的女生,也比较懂事。
周灵莹说运气好的话,她丈夫能给大家带东西。大部分人是想着有没有东西带给家人,这远离家乡,更多的是思念,物质是其次。
“周灵莹,我打算养只鸡,养到秋天给我家里寄过去。”
“王芳,你不是会用竹条编篮筐嘛,能不能教教我,我想给家人编一个蓝筐。”
“我要给我妈绣一块手帕。”
“我想~~。”
~~
有些事情有一个人开了头,很多人都会跟风。周灵莹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节奏带偏了,搞的她也想把自己的养的母鸡让江成带给她家人。
而那些住的很远,还有不是在一个方向的,只能在一边羡慕了。亲情是割舍不断的,只是很多知青都会把柔弱的一面藏在心底。
时间不早了,周灵莹收到了粮食,也在大家面前炫耀了一些自己美好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这次到来,让很多人打算搞点副业给家里人寄东西了。
而周灵莹还不好拒绝,像竹篮子竹筐子什么的,不要票就能买到,价格还便宜。觉得让她男人跑很远就送一个这样的东西,好像不太好。但这是一些心意的东西,周灵莹得好好跟江成‘交代交代’了。
周灵莹从知青宿舍回到家里,正好要吃饭了。
江长河和赵玉霞下午是不会去昌城的,江长河行动不便,让赵玉霞下午拿着钱先去找女儿江燕。然后把工分补了,粮食买出来。
顺利的话,明天下午两人再坐班车回昌城去看病。如果不是两人来回一趟就要八毛四分钱,他们都想每次去完医院就回村里。
在老家有孙子孙女陪,出门和邻居也能聊到一起去,自由自在的。甚至赵玉霞还想没事的时候去地里也挣点工分。
吃过饭,周灵莹和嫂子李香兰在一起研究怎么拿化肥袋子做裤子。这化肥袋子能做裤子早就听说过,但金河公社这边没有。
第132章 包有不要票的
化肥这东西就不可能每个公社都能用上,都是一些国营农场和垦殖场那样的地方优先。全国农场公社虽然多,也是国内粮食主要来源。
但交的公粮比例也就二三十,但国营农场和一些垦殖场,粮食是除了农场里一些村民会分一点,然后全部属于国家的。这化肥优先给谁用,用屁股想都能想的出。
有多余的化肥也是运往一些产粮高的地区,化肥这东西有些地方的农村人可能都没听过。
把化肥袋子剪开了一个,在小河边(溪流)清洗干净。很多农村人都会做衣服,不会也得会,因为能买到布就不错了,有小孩的自己不给小孩做衣服,总不能去买。就算请人做,也要花钱。
说实在的,这化肥袋子在夏天摸着挺清凉的,也透气。小孩穿的裤子都是大人的衣服改的,不是灰色就是黑色,还补丁打补丁。这化肥袋子做成裤子,就算不好看,在农村也比那些打补丁的裤子好看。
化肥袋子洗刷的很干净后,就拿回去晾晒了,
周灵莹是忙的差不多的时间就要走了,得去公社乡道路口那边等车了。
此时的江成和冯华已经到九江运输中转站了,江成让冯华看着车子,帮人家卸货的工人搭把手。他自己是去运输站那边找有没有回昌城的单子。
而在运输站办公楼这边,江成看见了一个热闹,这边运输站的一个司机不知道哪里弄来了一台电视机。很多人在围观着,江成也震惊了,司机就算地位高,但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工人。
很多领导都不一定弄的到电视机,一个司机怎么弄来的。而且对方敢弄来,基本上这电视机来路肯定也是正的。
江成一个外地的司机也不好问,好在正好弄到电视的司机身边也有其人询问。
“黄师傅,这电视你怎么买来的,花了多少钱呀。”
“托人帮忙带的,四百二十块钱呢,我可是有正规购买票证的。不过买这个电视,一年都要白干了。”
一个卡车司机一年收入明面上有八九百。就单纯的基本工资加补助,额外带点货捞点礼什么的不算在里面。
这挣的多其实也花的多,肯定没其他人那么节省。就像江成,一顿饭吃掉一块钱在内心都不会有任何波澜。
司机一年能存下四百多也算是很不错的了,一台电视四百二,的确要司机存一年的钱。
“BJ牌825型14寸黑白型电视机,诶,黄师傅,这是包头百货商场的购买票据。这包头~包头是内蒙古那边嘛?”
“对,我就是托人从那边买的,那边有一批电视机不要票,我就让人带了一台过来。”
购买了电视机的司机师傅笑着说道,也把购买的证明收了回来。可能给询问他的朋友看,也是想证明一下他是光明正大弄来的。
这年头普通人有台电视机,不解释清楚,可能还真的会天天有人问怎么来的。
江成听到是从包头那边弄来的,也有些傻眼,四百二十块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包头在内蒙古那边,按照这时代没有高速路的道路计算,百分百超过两千公里以上了。
而运输站的长途单,基本都是几百公里的。能上千公里的都特别少,远了都是走货车运输,靠汽车运输成本太大。汽车运输比较远的单子,除非是加急需要的一些特殊物品,而且还只是你这个城市才有的产品。
有点想让买到电视机的司机师傅帮他弄台,但感觉不太可能。很有可能对方都是加了价格委托人家帮忙带的,但这东西不能放明面上说的。加上对方要是真能弄到,也是会跟关系好的朋友。
江成突然想着,自己这神奇的金手指在国内还要熬七八年,没有票证限制的时候才能发挥大作用。要是有办法出境就好了,能出境的话,等七八年后弄一大笔外汇回来。那在国内的日子才叫过的好呢。
看着买了电视机无比兴奋的司机,江成不想当良民了,想搞点事情。不过也只是想想,有媳妇了,也有家人在这边。哪怕江成只是占用了原主的身体,也不想无情的抛弃原主的亲人。
在九江这边接了送货单,在柴桑区那边拉一批芦席,也就是芦苇做的席子,送到昌城。
其实昌城自身也有做芦席的,但数量不多,多的是草席。这批货是送到昌城供销总社的,算是一个不错的单子。
到不是说拉芦席不错,而是送货地点不错,这送到供销总社的。要是套个关系,还能买到不少好东西。
至于说芦席,在这个时代比较便宜,根据质量好坏,也就是几毛钱到一块之间。而买芦席不如买草席,草席贵是贵了点,但细致柔软一点。
太硬了,睡觉的实话膝盖容易磨破皮。
江成接了单子就回中转站仓库了,买到了电视机的司机,依然被人围着,哪怕电视机没打开,大家都愿意看这个热闹。
回到中转站后,车上的货物都卸下来了。这边的负责人也清点了货物,盖了章印。
“冯华,上车,去拉趟回昌城的货。装好货再回这边找个招待所休息,明天早点出发回去。”江成收起盖好章印的送货单,从车上拿发动机摇杆说后说道。
“好的,师傅。”冯华应了一声,然后立刻上了车。
江成启动发动机后也立刻上了驾驶室,今天主要是带徒弟了,否则他一个人开车肯定不会在招待所休息。而是直接往昌成开回去,江成和冯华是十一点就在德安县那边休息吃饭,吃过饭后,直接躺到快两点才接着出发。
到这边才三点多,下午就是开了一个小时。现在六点多太阳才开始下山,七点才会开始天暗,正常情况下开到六七点没有问题。
但如果是在路上休息,车后排就只能躺一个人,到车外面睡,蚊子能咬死人。冯华只带了洗漱用品,又没带蚊帐。
第133章 供社要
昌城,交通局,公路运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