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送快递,你非让我入编? 第66节

  “因此侧梁和纵梁的材料主体尤为重要。”

  “航工集团和我们一致认为,这部分的最优选择是复合材料。”

  领导一点就通,拿笔点郑宇村:“你不用铺垫了,直接说结论。”

  “最关键的复合材料,目前严重受限,西研所正在做针对性攻关,目前仍然没有好消息。”

  郑宇村说完,已经做好了挨批的准备。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这个项目从提出需求伊始,时间跨度不算短了。

  尤其前期单位都已经做好了大部分工作,郑宇村这边只是负责收尾。

  可就是这个尾,现在也收不利索。

  奇怪的是。

  领导并没有批评,甚至脸色都没有变化。

  “项目我大体了解过,客观上的困难是存在的。”

  “咱们搞航空的,说到底,还是在搞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领导姓尚,装备口的人都称呼其为尚总,外形粗犷但内心极为细腻。

  考虑到航空研究院的难处之后,他转头和身后几位领导讨论了一番。

  受到同样材料限制的不止郑宇村一个人。

  甚至郑宇村的项目还算小的,有两个国家重点项目也因为同样的桎梏停滞不前。

  尚总觉得是时候总体上解决一下子了。

  “这样,我们斟酌成立一个专项攻关组,人员由各单位提议,上下游都开动起来,把这个事集中解决一下。”

  郑宇村当时就松了一口气。

  有上面的总体调度,工作上的阻力会小很多。

  他立刻喜笑颜开:“明白!”

  “锐龙项目起初是为空军无人化战略服务的,主要考虑担负战略轰炸任务,不过现在这方面我们有其他现成选择,因此锐龙项目我们在时间上不做限制。”

  “谢谢首长理解!”郑宇村的神情更加饱满了。

  尚总微微一笑:“你谢早了。”

  “时间不受限,不代表你们能做一辈子,心里还是要大概有数的。”

  “否则你们豁出去三五十年,我退休了,空天母舰升空了,你们把锐龙搞出来,一点用也没有了。”

  郑宇村保证:“我明白!我们绝对不会松懈。”

  “嗯,另一个,时间不受限,功能上我可要加码。”

  “目前锐龙承担的战略使命被分担了一部分,因此你们对锐龙功能性要做一个重点改型。”

  尚总说话间,拿出了一份文件,示意让秘书转交。

  “我们在调研之后,了解到信支部队缺少一些硬件上的支撑。”

  “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交给锐龙。”

  “锐龙除了承担打击任务之外,还要搞出几款改型,分担信息支援和战略保障任务。”

  “明确吗?”

  郑宇村接过文件,肃立敬礼:“明确!”

  他知道。

  这两个字说出去,就等于领了任务,退无可退。

  但真男人不需要退路。

  干就完了。

  (本章完)

第57章 颜如玉和黄金屋

  领导在会上不只是说说而已,下来之后立刻研究出了一份名单,并且向各单位下发了抽调人员的通知。

  一个周之后。

  来自西研所、应用化工研究中心和几个大学之中的佼佼者都汇聚到了首都。

  这其中也包括处于产业下游的航空科研单位。

  郑宇村是其中代表之一。

  原本郑宇村看到攻关组的成员名单,显得贼兴奋。

  但随着会议的进行,兴奋慢慢被冲淡。

  到了第五天的时候,他甚至有些沮丧了。

  因为大家没讨论出好消息,反倒总结出一堆客观困难。

  于是但凡会议有休息,他便会准时出现在走廊里的吸烟处。

  这天会议快结束前。

  郑宇村照例来到走廊,打开窗户,点燃自己的惆怅。

  “你好,借个火。”

  一个岁数比较大的中年人悄无声息的走到郑云村背后,礼貌发问。

  郑宇村对这个中年人印象比较深。

  他叫杨建明,来自应用化工研究中,担任纤维工程实验室的主任。

  “我来点,别客气。”郑宇村掏出自己的打火机,捂手替前辈点烟。

  胡建明还是有点不好意思:“让中校给我点烟,惭愧。”

  “应该的。”

  “你叫郑宇村吧?来自空军研究院?”

  “对的。”

  “年纪轻轻肩扛两杠两星,想必是有杰出贡献吧?”

  这回换郑宇村不好意思了:“害,技术人员,军衔虚高。”

  “你今年贵庚啊?”胡建明拍拍他的肩膀。

  “刚过完32岁生日。”

  听到这个回答,胡建明突然抬头,再次上下打量郑宇村,最后用关心的语气说道。

  “那这烟得少抽了。”

  “您的意思是我不像32的人?”

  胡建明也没有绕弯子:“说实话,我估计38、9的样子,万每想到啊,我们科研口如此朝气蓬勃,你刚三十岁。”

  “这是好事,像我们单位,平均年龄在34岁,我都算老大哥了。”

  闻言胡建明欣慰的点点头。

  他能想到科研口正在迅速年轻化,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年轻。

  闲谈几句后。

  两人安静了一会儿,又多了积分陌生人的距离感。

  郑宇村也觉得不太自在,所以绞尽脑汁主动提起了一个话题。

  “胡主任,我是搞航空出身的,对材料有点了解但不多,您能给我交一个实底吗?”

  “你说碳纤维的事儿?”

  “对,会上大家说的有些书面,我也不惮坦白,自私一点说,我只想知道这玩意儿什么时候能让我们做飞机的用上。”

  胡建明听完之后咂咂嘴。

  年轻就是不一样,说话直白了很多。

  这倒不是一件坏事。

  大家都是各司其职,出于不同的工作需求考虑问题本就是正道。

  用不着遮遮掩掩。

  “会上确实说的笼统。”

  “我这小半辈子几乎都在和这破玩意儿打交道。”

  “我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过去四十年,我们的成果少的可怜。”

  “高级别的原材料实验室制备其实我们能做到。”

  “前些年东北那边就做出来了。”

  郑宇村的香烟都快烧到手指了,他也没有察觉,专心提问:“那困难在哪里?”

  “困难在量产,在工程。”

  “目前咱能做到年产10吨,这已经顶破天了。”

  “可你是搞飞机的,很清楚,10吨顶个屁用。”

  “交给你们航空口,可能连一架样机也做不出来。”

  “更别说还有航天口、船舶口这些相关单位也需要了。”

  郑宇村接着问道:“那您觉得症结在哪里?”

  “我寻思问题根源在需求,材料和其他科研领域不一样,成果不是显而易见的。”

  “像你们空军,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

  “这一来一回,四代飞机出来了,一眼看穿了二三十年。”

  “材料呢,只有用到的时候才感觉缺。”

  “就拿这个专项组来说,我其实年年给上面写报告,建议重视,可到今天,专项组才成立。”

  “已经晚喽,我们还搁这讨论呢,你们空军的需求就已经摆在眼前了。”

  郑宇村岁数小,进入科研口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

  对过去积累的弊病体会不太深。

  胡建明这么一解释,郑宇村的情绪更低了。

首节上一节66/1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