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05,我们的科幻电影宇宙 第355节

  【可笑的逻辑,经不起细想的推理。】

  【从一部电影,看出国人的自卑感和不自信。】

  【虎头蛇尾,花70块钱看了个寂寞。】

  报纸上、微博上、公众号里,有关于《唐探2》的批评之声同样是不小。

  这些人对于电影的批评,不乏故事里的案件严谨性和逻辑性,但这只是一个明面上的幌子。

  他们更为主要的批评方向,还是在于电影中从头到尾所透露出的那股子对于美国的嘲讽和轻视。

  就比如说知名美国文化人矮大紧,就赶着春节出了一期《晓说:春节档观影》特别版,其中花了近乎四分之三的篇幅,说的就是这部《唐探2》。

  他是不敢触王皓这位大佬的虎须,但《唐探2》的导演不是李魁嘛。

  “2015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各位看管,新年好,这过年了,闲来无事,除了走亲访友以外,可做的事情着实不多,毕竟大部分商店也没开门,看电影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年国内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不少,我也是抽空都一一去看了一遍。

  ……

  在《唐人街探案2》这场名为‘贺岁喜剧’的文化狂欢里,我们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去看待纽约的一切。

  这我就要说道说道了,熟悉我的观众也知道,我在美国待的时间不短,对于那地方也算是熟悉,至少应该是比《唐探2》的编剧要熟悉得多。

  说到这里,我就得批评一下国内的很多年轻编剧啊,这写东西,还是要真听、真看、真感受,不能凭空臆想,或者仅仅是通过网络上的些许信息来编写故事。

  就比如说《唐探2》里,有一个镜头,是两个男主角在纽约街头,镜头语言就刻意营造的垃圾遍地、涂鸦满墙的街景,给人一种,‘诶,美国也就这样嘛’的感觉,以满足观众的自豪感。

  但实际上美国很多的街头场景,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特点。

  就比如说我当初在美国,特意去了他们的黑人街区,那地方墙上都是各色涂鸦,花花绿绿的,街边上三、五成群的黑哥们,戴着大金链子、帽子、墨镜。

  人家那是街头文化,嘻哈风格,电影粗暴的将其理解为脏乱差,很显然是无知的表现。

  另外电影里两个主角一到纽约就遇到街头枪战,实际上据统计,纽约市2014年凶杀案发生率较本世纪初下降了68%。

  很多人看美国不禁枪,新闻总是报道哪哪发生了枪击案,总觉得美国是不是很危险啊。

  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人家有自己的一套法律来管理枪械,之所以枪杀案多,那是人家有这么一个工具。

  你像国内每年也有不少杀人案,没有枪,用刀子不也是一样的吗?

  还有电影里对美利坚司法体系的丑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灾难。

  司法精神这个东西,在美国那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初中政治就学过,美国是三权分立制度。

  这其中和法律有关的就有两个,议会的立法权,法院的司法权,美国的大法官,那在国内都是极有地位,就连总统他们都不怕,这就是法律对美国社会的制约。

  另外要说这片最绝的,还得数把华人社区拍得比《教父》里的黑手党还江湖气。

  我在纽约混迹那些年,法拉盛茶餐厅里的阿叔阿婶们,讨论的可都是藤校申请和401K养老金计划。

  电影里那满街的青龙白虎刺青,倒像是从八十年代港产片录像带里扒拉出来的过期素材。

  李导将唐人街异化成充斥着三合会与地下黑产的法外之地,全然抹杀了华人社区百年来的守法传统要知道,纽约华裔群体犯罪率长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视频里矮大紧扇子往掌心一敲,又喝了口茶。

  “李导这哪里是在拍纽约,分明是在横店影视城贴了个自由女神的贴纸。

  要我说啊,这电影最成功的商业机密,就是成功避开了所有真实的美国元素毕竟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观众要的不是纪录片、艺术品,要的是文化火锅里涮出来的麻辣奇观。

  只是这锅底熬得,既品不出东方的禅意,也尝不到西方的理性,倒像是往拿铁里兑了二锅头。

  当然啦,说到底,这种文化猎奇和扭曲真相的背后,主要还是主创团队对全球化语境下文明对话的粗暴简化。

  从地铁站里的非法交易到纽约NYPD的知法犯法,影片精心炮制的‘美利坚恐怖故事’,本质上是文化不自信催生的镜像投射。

  我不禁要问:在2015年的今天,这种将异质文明妖魔化的创作思维,究竟在迎合怎样的集体潜意识?”

  矮大紧这些年虽然没再写出什么脍炙人口的好歌,但大小也算是个文化名人,在电视机和互联网上出现的频率并不低。

  去年他正式宣布加盟爱奇艺“工作室战略”,6月份由他担任主持的节目《晓松奇谈》开始播出。

  几个月前,其与蔡康永共同担任马东主持的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团长,这节目在年轻观众当中反响极大,也为他吸了不少粉丝。

  再加上《晓说》这节目也办了好几季,观众并不少,所以这一期春节档特别版一经播出,在互联网上还是掀起了不小的声浪,不少人都纷纷发声对其观点表示了赞叹与支持。

  而且这场由矮大紧掀起的批判声浪绝非孤立事件,在他下场之后,互联网上针对《唐探2》的零星声音,瞬间就嘈杂了起来。

  一些过气的文化名人和专业的影评家以及传统派意见领袖相继下场,在社交媒体网络上构建出了绵密的批判浪潮。

  他们以《唐探2》为爆破点,试图将星河集团培育的工业化电影范式定性为“民粹主义影视化”的危险样本。

  嗯,“民粹主义影视化”这个词就是某个意见领袖说的,他们将《唐探2》和《地心引力》、《战狼》等电影都归为了一类,说起来就是阴阳怪气的“遥遥领先”。

  而对于这种文化保守势力的反扑现象,星河集团的网络舆情部门,自然也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

  对于这个事情,他们集团还是很关注的,早在当初《战狼》现象级爆发后,星河集团就已经察觉到了某些人和潜规则的存在。

  只不过那会儿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都是聚焦于王皓这个领头羊身上,针对的也主要还是他。

  可随着星河集团的规模日益壮大,其产业版图从传统的影视制作延伸到动画、游戏、小说、流媒体和文旅等领域,那些传统派开始对以王皓为首的文艺界年轻新力量产生了警惕之心。

  要知道近些年,由星河集团培养孵化的新生代创作者正批量涌现,京影学院几乎都快成为了他们家的大本营。

  新的设备,新的教材,新的电影制作理念,新的拍摄手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影视创作者,都开始接受并尝试着学习、使用王皓所提出的商业化创作方法论。

  这其中也涌现出了李魁、陈思诚、陆阳、郭凡、饶晓志、李倩、张进战等一大批人才。

  并且在这些年轻的影视创作者身边,又聚拢了像是吴晶、王保强、白敬亭、万倩、王景春、王志文、长泽雅美等或老或少的优秀艺人。

  这种新圈层的出现和文化产业的迭代,才是触发某些人更深层次精神焦虑的原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王皓前世《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的上映,是华夏电影产业里程碑式的事件。

  两部科幻电影的大卖,象征着国内该类型片的成熟,大大拓宽了其他导演们的创作边界。

  从这一点上来说,郭凡和《流浪地球》系列,对于国产电影和国内电影人,都是有功的,他是那个做大蛋糕的人。

  然而传统影视文化圈层对于郭凡和《流浪地球》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孤立,排挤,冷遇和无视。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网红往往最喜欢做的就是蹭流量。

  可在《流浪地球》热映这件事情上,这些喜欢蹭流量的家伙就集体失声了,整个电影圈出奇的安静,除了吴晶这些电影的主创和官方媒体公开表示祝贺以外,其他人呢?

  是他们不喜欢蹭热度吗?那和《流浪地球2》同期上映的《半湖绿》又怎么说?当时为其站台的明星艺人是可不少。

  再往前推,一个王家为的“摆渡人,渡人渡己我喜欢”,炸出了大半个娱乐圈,某些人的反应可以说是让人笑掉大牙,连所谓的面皮都不要了。

  当然,这些要是不明显,《哪吒2》票房破纪录式的冲到120亿,断崖式领先第二名,结果娱乐圈呢?

  电影放了十几天了,国产票房上限一步步拔高,意味着未来的国产电影有了更多的可能,证明了华夏电影市场的潜力。

  然而有没有传统的5代、6代、7代、8代、新生代导演出来讲两句?

  有没有什么小花,顶流,老戏骨、中生代顶梁柱讲两句?

  肯定、恭喜、点赞,哪怕是阴阳两句都行。

  结果呢?

  除了吴晶、程龙以外,郭碧晨是唱了《哪吒2》的主题曲,还有谁?

  就苑琼丹都发了殷十娘为《哪吒2》祝贺的视频,人家港台过气艺人都站了出来,某些人就当看不见。

  可笑的是,就在《哪吒2》上映的几个月之前,国内的大导演还因为2024年的票房大盘不行,呼吁观众们多进电影院,说是短视频影响了电影产业。

  结果《哪吒2》把观众们吸引进电影院里,这些人又不乐意了,脸上不见笑容,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的扶苏丝毫不觉得开心、振奋。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流浪地球》的郭凡和《哪吒》的饺子和他们那些传统的影视圈层尿不到一个壶里。

  屁股决定脑袋,冲突和批判的背后,本质上还是利益和话语权的争夺。

  某些人就是没有大局观,没有格局、心胸和气度。

  也难怪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从内到外都透露着一股小家子气,只知道小情小爱,说来说去都是那些东西,让人看着就犯恶心。

第486章 星河系的实力

  《哪吒2》和饺子,《流浪地球》和郭帆,他们在业内所遭遇到的待遇,在现代社会,其实是的非常不符合资本规律的。

  如果他们两人是美国导演,如果《哪吒2》、《流浪地球》是好莱坞大片,创造了如此强劲的业绩,打破了如此多的记录,赚了如此多的钱,还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华尔街资本早把他们当亲爹捧起来了。

  好莱坞大厂会争着拉拢他们,女明星纷纷表示要和他俩约会,网红以和他们吃饭攀谈为荣,头面资本家和政客也会纷纷表态:

  “我认识郭凡(饺子)很久了”。

  “郭凡(饺子)其实是我发掘的”

  “郭凡(饺子)是我的好兄弟。”

  甚至鉴于二人的小镇出身,特没谱说不定会在宅邸亲自接见他们,说一句“郭凡(饺子)是国家的骄傲!”

  然而看看他们二人在国内所遇到的回应,充分证明了国内影视行业完全就是一个封闭的土围子,固守落后,拒绝先进生产力。

  这一点即便是换了一个时空,有了王皓这个新的变量,很多事情也依旧没有变化。

  不仅仅是他们这些刚冒头的新人难以被接纳,就比如说这些年来,王皓与星河集团并未就电影工业化这种手段藏着掖着,和前世郭凡的所作所为一样,有关于这些年来在电影工业化上的心得体会以及各种收获和方法,他都毫无保留地透露了出去。

  几乎是每拍一部电影,星河集团就会推出一本电影制作手记。

  除此以外,各种相关的技术书籍,星河集团也是推出了10多本。

  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们影视制作团队全体的心血,是星河影业持续成功的重要秘诀。

  甚至于他们不仅是在京影学院开设了与建立电影工业化有关的课程,同时也毫不忌讳同行们来公司学习取经。

  然而现如今,真正像是星河集团这样,纯粹以电影工业化为主的影视制作企业,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是极其稀少,只有那么零星的一两家,并且体量还不大。

  即便是由互联网资本下场而形成的电影新势力,在自家内部推进电影工业化,那也是困难重重。

  甚至于据星河集团信息资讯分析部门的统计,2014年的年度舆情报告中,针对他们的批判文章数量同比激增了210%。

  这些文章的批判对象从王皓个人扩散到星河系的艺人、导演甚至是幕后工作者,批判维度也从单一作品扩展到工业化流程、电影宇宙题材、格式化剧本乃至特效的大规模应用和国内外幕后人员的区别对待。

  是的,【东方星河影都】的华夏幕后人员比好莱坞幕后人员更便宜、更好用,甚至都成了那些人抨击的点。

  对此,王皓都看在眼里,却又并未在意。

  因为这种娱乐圈顽固势力的反扑,本质上不过是华夏电影工业迭代期必然要经历的坎坷和波折,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话语权的斗争。

  过去几十年,华夏的影视作品创作,从来都是导演负责制,他们是电影的灵魂,更是一部作品的掌控者。

  特别是八、九十年代,海外获奖这种事情,就更是将欧洲影视界的那种导演的个人艺术表达学了个十成十。

  而如今王皓以及星河系的一帮子年轻人要搞电影工业化,要规范制片流程,这是什么?

  用老派电影人的话说,那就是要限制他们的自我表达,是要削藩,要将他们从剧组土皇帝的宝座上赶下去,那些家伙怎么可能愿意。

  甚至于不仅仅是那些老家伙,有时候某些年轻导演,或者说是刚刚崭露头角的中年导演,也很难保证思想不滑坡。

  就好比523,一部电影立项了,先卖弄概念,将电影包装成金融产品,说是要花5个亿拍什么什么大片,然后金融操盘的一起进来,做成5个亿的一个金融产品放到市场上,周期3年。

  接着这个钱拿出来先分一半,等还有一年甚至半年的时候,再从里面掏个几千万出来,糊弄拍个片。

首节上一节355/3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