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那家公关公司的说法,在每一次的奥斯卡颁奖季,独立影片可能花25万美元进行公关,而一般大片厂每部影片平均要花费200万美元。
这还只是一个基础价格,如果说电影一定想要拿奖,那么这价格还得往上升。
别问价格为什么这么贵,这可是奥斯卡,好莱坞最高奖项。
虽然有规定说不能用金钱贿赂奥斯卡的美国电影科学艺术学会会员,但这并不意味著没有其他手段绕过这一限制。
就好像美国虽然没有行贿受贿,但有政治献金。
也难怪有人说,好莱坞和政治圈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金钱游戏。
要想争取那些学会会员手中的选票,“冲奥”的过程和总统竞选没有本质区别,无外乎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抬高自己,贬低对手。
一般而言,在密集造势方面,这些公关公司所提供的习用伎俩有颁奖季重新上映,举行特别放映的同时顺带著举办酒会,或者是制作评审版DVD,和其他“材料”一起寄给评委。
此外入围电影的导演和主演们在颁奖季也都会忙成一团,赶场似地参加各种媒体活动,进行宣传攻势。
公关公司给王皓所提供的建议,基本也都是这些。
至于贬低对手的黑公关手段,对方并不建议他使用,因为王皓相对于好莱坞是个外来者,像是哈维韦恩斯坦那样使用盘外招,说不定还会起到反作用,惹得其他人反感。
只不过无论是正规手段还是盘外招,王皓都不怎么上心,似乎《盗梦空间》能否获得奥斯卡对他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从这一点上来说,反倒是《盗梦空间》的男主角莱昂纳多表现得要更加的积极一些。
毕竟他可是在奥斯卡陪跑了多年,一直对于自己因为英俊的相貌而难以获得奥斯卡奖的事情心有不甘,甚至是到了快要疯魔的程度。
所以这次能够有机会获奖,他当然不会放弃,甚至于他还主动向王皓表示,愿意分担一部分的公关费用,为的就是提高《盗梦空间》获奖的概率。
第381章 暗手与甜头
相比于莱昂纳多以及国内大多数影迷群体对于《盗梦空间》的信心,王皓本身对于自己获得奥斯卡奖这件事情,其实是并没有抱以多大期望的。
这其中《盗梦空间》的男主角莱昂纳多是一部分原因,年轻时候靠脸吃饭的经历,让他并不怎么受好莱坞主流评委认同,即便他一直试图证明自己,奥斯卡对其也很是吝啬。
当然这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更为主要的因素还是在王皓身上。
作为《盗梦空间》的导演和投资方,他是一个华夏人,一个彻彻底底的华夏人,光是这一个条件,就足以将他排除在奥斯卡奖项之外了。
什么?你说美国和奥斯卡不歧视?你说奥斯卡给不少反歧视的电影都颁了奖,你说李鞍也是华人,他就多次获得了奥斯卡奖。
事实上李鞍可不能称之为华夏人,他在欧美人眼中,顶多算是个亚裔而已,而且还是属于归化后的黄皮白心的那种。
关于这一点,好莱坞以及好莱坞后面的资本势力,其实看得很清楚。
可笑的是,现如今的华夏,反倒是有很多人看不清楚这一点,还以李鞍为荣。
当然,这种“看不清楚”也不一定是不通事理,很多时候,大众也只是被一部分别有用心之人蒙蔽而已。
好在王皓肯定是不在其中,随著这些年来他的眼界日益开阔,了解到的信息更多,对很多事情也就有了越发清晰的认识。
他知道,想要得奥斯卡奖,就得交投名状。
星河集团那么大一家影视文化公司,想要打入美国市场,在好莱坞占据一席之地,没问题,但我们得确定你和我们是一伙人。
王皓自从拍摄《盗梦空间》在国际上打响了名气,并且【星河电影宇宙】在海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其所接触到的那些好莱坞影视圈高层,其实也同样是有意无意在对其进行筛选、观察和试探。
当然,好莱坞的试探和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手法又不一样,毕竟时代在变化。
王皓能够看得出来,他们的手段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让子弹飞》里的老三套。
过去九十年代华夏电影人追求“时髦”,热衷于在海外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电影内容也多有出格。
像是张毅谋的《红高粱》,陈诗人的《霸王别姬》,姜纹的《鬼子来了》……
可现在时代发展了,大家对于外国奖项不再那么看重了,虽然海外获奖依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其商业价值已经大幅度下降,获奖的演员或是导演身价依旧是难以提升。
这个时候,欧洲三大退潮,好莱坞也就占了出来。
要说商业性,欧洲电影奖又哪里比得上好莱坞市场。
10年之后,华夏演员更热衷的,还是能够出海前往好莱坞发展。
为何?还不是出去了就能说自己是国际大明星,回国后身价翻倍暴涨,为此某些艺人即便是出国当个镶边演员也不在乎。
至于导演,相比于演员,好莱坞可就很少接纳华夏导演了。
而如今,王皓似乎就将会成为他们第一个尝试著接纳的华夏导演。
只不过对方这种施舍性质的行为,王皓并不怎么看得上就是了。
他有著前世的眼光,要比国内绝大多数人看的都更加长远,同时也知道,华夏目前在文化方面的低潮,并不会持续太久。
其实这个问题在千禧年以后就迎来了转机,华夏的经济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得都超乎某些人的想像,社会文化的变革和更新换代甚至都没能给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反应的时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时代和新的经济需要新的文化去填补,而这些没被西方势力填补上的空缺,就给予了华夏文化在新人手中濒死重生的契机。
王皓这七、八年来的所作所为,其实也可以算是在拯救华夏文化。
当然,说“拯救”有点夸张了,华夏文化本身就是极为优秀的文化,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拯救,它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一样能够拨乱反正,重新展现出勃勃生机惊艳众人。
王皓也不过是在加快这一复苏的进程罢了。
当然,这种复苏现如今还仅仅只是起了个头,未来华夏文化真正崛起,所谓的“国潮”和“华夏最牛”,还得等新时代思想更先进、更成熟的年轻人掌握话语权和投票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欧美势力也不是没有施加影响,妄图继续操纵审美权。
而且他们的手段相比于过去几十年欧洲三大奖的操作手法要更加隐蔽,更加不显山不露水。
像是这次的好莱坞奥斯卡之于王皓,手段就不似过去欧洲三大电影节针对国内导演那般粗暴。
对于王皓这种有实力的外来者,他们反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少有的尊敬与重视,让王皓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善意。
这善意确实是十分难得,就好像鳄鱼的眼泪一样。
若不是王皓清楚地记得,他当初刚来好莱坞寻求合作时所碰过的壁,以及并不出名时明里暗里所遇到的刁难与乞食,他差点就以为自己之前的认知都是一种错觉,好莱坞和西方的这些家伙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坏。
金球奖结束以后,王皓就受邀参加了由各大好莱坞影视公司高层所组织起来的晚宴酒会。
过去他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而如今,一批批面带笑容,表现得极其友善的好莱坞电影人,纷纷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这其中,甚至还有不少之前从未和他打过照面的亚裔演员和明星,现在也都非常热情且自来熟地凑拢上来,仿佛仅靠肤色,他们就该是团结友爱一样。
对此王皓到也没将厌恶和不喜表现出来,星河集团如今还并不强大,华夏电影市场也还无法完全支撑【科幻电影宇宙】的生存。
他需要外部市场,需要继续发展,稳固华夏电影市场,稳固亚洲电影市场,打造自己的基本盘,所以降低敌人警惕,虚与委蛇,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好在娱乐圈本身就是经常需要戴面具的地方,表演嘛,王皓又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导演,能导的人,演技自然也不差。
所以在这种场合,他也就表现出了一种若即若离,待价而沽的状态,不给出明确答复,却又表现出有那种可能的倾向,对谁都十分礼貌且热情。
当然,这种表现也不能说假,因为来自于华夏的王皓,确实是不存在所谓的偏见。
几十年前,他们就已经消灭了那种不好的思想。
而那一波波过来打招呼的人对于王皓的反应也是十分满意,纷纷主动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有些自认为有些姿色的好莱坞女明星,甚至还十分大胆地表示对王皓的好感,几乎是明示了某些可能。
对于这些,王皓也都一一婉拒了。
等到热情的情况一过,看著这些人离开的背影,他心中亦是忍不住发出了感慨。
“果然,人还是得活出价值来啊!”
第382章 甜头与返家
好莱坞利用奥斯卡对于王皓的拉拢手段,其实在李鞍这位“前辈”的身上,已经是可见一斑。
若是细究李鞍的导演生涯,认真看过他所拍摄的电影,就会发现一条清晰且完整的,一个华夏文化人如何归化西方社会的路线。
看他最开始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推手》是围绕的父亲、儿子、儿媳展开,表现的是中美文化差异和华夏传统父子关系在西方背景下的矛盾。
《喜宴》是围绕父子关系,同性情人关系,假夫妻关系展开,将视角放在了“婚姻”这一命题上,依旧是表现华夏传统文化和西方背景的矛盾与冲突。
至于《饮食男女》,借“饮食”这一命题,围绕一位父亲和三个女儿的家庭故事展开,表现的是华夏传统家庭概念和西方“现代化”家庭概念之间的差异。
李鞍用这三部电影作为敲门砖,或许他在电影拍摄时并没有抱有什么不好的心思,但他这三部作品中对于传统“父权”的反抗,把“父权”局外化,本身就是契合西方思想的华夏文化解构。
反抗华夏文化的“父权”,这“父权”是什么?真的只是小到家庭吗?难道没有更大的,更需要反抗的“父”?
而且西方文化谈反抗“父权”本身就很可笑,西方反抗“父”,从来都不是彻底推翻“父”,否定“父”,而是取代“父”。
真要说起来,西方的“父权”压迫从始至终就不曾断绝过。
至于很多对李鞍【父亲三部曲】所赋予的中美文化沟通与交流,这就更是可笑了,纯属是某些人的自嗨。
要知道【父亲三部曲】可是李鞍在台省拍的,这电影受众是华人观众还是西方观众?这交流是让西方更了解华夏多一点?还是让华夏更能理解西方多一点?
西方人看完【父亲三部曲】,难道还真能理解华夏的文化,赞同华夏的刮痧、婚姻、家庭等观念?
还不是国人在看完【父亲三部曲】后在下面发表评论,说一些到人家地方要尊重对方的习惯,要入乡随俗的蠢话,人家欧美人可就没有入乡随俗的习惯,外国人来华夏娶妻也照样是不给彩礼。
而在【父亲三部曲】之后,《理智与情感》各种混乱的男女纠葛就不说了,这部李鞍试水好莱坞的电影工整但不具备代表性。
真正具有代表意味的,还是属于《断背山》和《卧虎藏龙》。
这其中前者用东方文化的含蓄、唯美来包装西方的同性文化,倒是在华夏收获了不少拥护者,却不知这只是一颗包裹著蜜糖的砒霜。
而后者,看似是在海外传播华夏文化,然而实际上《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本质上却是外中内西。
它为西方人慷慨地献上异国情调的大餐,满足西方人对东方的窥视欲望,但是它所展示的却是一个已经被西方文化结构化的江湖武侠世界,生产的是一种“东方人的东方主义”,将东方一直以来的“被注视性”掌握在西方的手中,是对看似根深蒂固东方主义的反抗。
或许有人会说,你不这样用西方文化解构,人家西方人怎么会看你的电影,关注你的思想呢?
就算是被解构了,就算是被扭曲了,人家西方人能够关注一下东方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那也总归是好的吧。
会这么想,那就已经证明李鞍这种取巧的方法是成功的,因为其本质上和欧洲电影节影响华夏文化的手段一样,还是在争夺华夏文化的审美权。
为了争取别人的认同,而改变自己,迎合对方,这本身就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当初伟人的思想令敌人胆寒,在海外不也依旧是能够收获不少拥护者吗。
一个文化只要是先进的、美好的、科学的、光明的、独立的,那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到适合它的、喜欢它的人,这种吸引是超越了国籍和语言隔阂的。
优秀的文化无需去迎合他人,迎合他人的文化也必然不是优秀的文化。
这就好像男女之间的感情,一个一味去迎合异性,为了异性而改变自身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且还死不悔改的人,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舔狗”。
舔狗不得好死!
所以从李鞍的这几部电影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脉络和叙事暗线,就是以中美文化交流为名,解构东方文化,包装并美化西方文化,从而从而削减华夏群众的戒心,降低华夏人民对于欧美文化的抵抗心理。
这一点,李鞍一直都做得很好,也都悄无声息,直到他拍的《色戒》露出了一些马脚。
反正有关《色戒》的问题就不必多说了,是个华夏人在看过电影后都知道他在美化什么。
而如今,好莱坞又想像招揽李鞍一样,将王皓也变成他们对华夏文化发动进攻的卒子。
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之后的晚宴酒会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有所谓的好莱坞资本掮客找上了王皓,将其引进到了一间小房间里。
小房间里在座的,除了索尼影业宫本圭太这个熟人以外,还有21世纪福克斯的一名副总级高管,两家华尔街娱乐风投机构的总经理,以及好莱坞导演协会的会长泰勒哈克福德。
这其中随便一个人在好莱坞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然而他们今天聚在一起,却是为了王皓,以及王皓的星河集团。
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几家都极其看重王皓本身的导演才华,以及【星河电影宇宙】的巨大潜力。
所以他们想投资王皓的星河集团,同时还可以帮助星河集团在美上市,使其成为一家能够在好莱坞立足的跨国影视公司。
“王,以你的天赋,待在华夏实在是埋没了,我很少有见到在你这个年纪就具有如此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的导演。”
好莱坞导演协会会长泰勒哈克福德端著酒杯,对王皓进行著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