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中美合拍片的前景,从如今的国际影视市场来看,这方面前景还是很大的。
毕竟合拍片嘛,除了内地市场以外,还需要兼顾海外市场。
市场更大,受众更多,相关的版权保护法规条例也更完善,所能够赚取到的票房收益,自然也就远超较为单一的国内市场。
只不过投资并且拍摄制作中美合拍片,或者是中外合拍片,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前面我也说了,合拍片想要通行全球,消除文化隔阂,让各地观众都能够理解电影故事,从而大卖,首先就得有通行全球的文化内核。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基础,你的故事要能够让全球观众理解,同时也得足够精彩,精彩到足以让全球观众喜欢。
而且这还没完,光有内核和故事精彩还不够,你还得有足够吸引全球观众的亮点,精良的制作水平,较为大牌的国际明星加盟,以及强大的发行渠道。
这些元素往往都是缺一不可,而它们汇聚起来,所指向的有且就只有一种电影类型,那就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科幻片和动作片。
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市场验证的。
像是各国的神话史诗电影,魔幻电影,其故事内容往往就需要观众对该国的文化历史有著一定的了解,这就有著一定的观影门槛。
此外还有喜剧,也是同样的问题,很多笑点不同文化的观众观感不一样。
爱情片也是,爱情观的不同,让观众们有时候很难对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产生共情。
至于恐怖片,以及其他一些小众的类型片,往往也会面临著当地的法规或是审核制度的问题。
而排除掉这些容易以小博大的类型片,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科幻片和动作片,往往也就意味著高风险。
另外合拍片的回款、税务、资金流向等问题,因为牵扯到外国企业,所以也很是复杂。
资金流对于一个电影公司来说,那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即便中美合拍片的前景很大,我的建议还是要慎重选择,不要贸然投入其中。
就算是有想法,也最好是提前做好准备。
而相比于合拍片的前景,我对于华夏电影的前景,其实也是十分看好的。
一方面,国内的电影市场是在逐年增长,国产电影的机会更多。
过去我们说一部电影的票房想要破亿,那得是张国师他们这样的大导演才能有那个希望。
而现如今国内电影票房破亿的作品,每年也都涌现出了不少。
并且这些电影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都有,整体是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架势,所以我相信未来国内影视市场的机会还是会很多,华夏电影的前景也是十分的光明。”
女记者闻言,配合著点了点头,脸上也是一副赞同的神色。
“王导作为国内的顶尖导演,对于市场的把控肯定是极为精准的,我也很赞同您说的国内电影市场大有可为。
那么针对国内市场,王导您今年又有什么新作品呢?”
女记者这话,其实就是在用电影频道提前帮王皓的新电影进行宣传了。
采访嘛,这种事情本身也是顺带著的,王皓之前和对方对台本的时候,就已经说好了,到时候这一段也会在电视上播放出去。
“是的,我今年的作品主要还是面向国内市场,是一部我们华夏自己的3D太空灾难片。”
“太空灾难片?!”
女记者表现得有些惊讶,毕竟这种题材的电影,在国内来说,也算是大尺度了。
特别是如今华夏的航天事业如火如荼,拍太空灾难片,这势头可不好,或许也就王皓这种大导演能有这个资格拍这种题材了。
“是的,太空灾难片。”王皓肯定道。
之前他的这部新电影因为还处于前期筹备阶段,所以并未对外透露太过具体的题材内容,大家也都下意识的以为是跟宇宙和太空有关的特效大片。
如今借著采访的这个机会,王皓也就正好把《地心引力》的名字和题材类型——近未来的3D硬科幻太空灾难片,通过电影频道透露出去。
“那我可真是太期待了,这种类型的电影国内是真的很稀缺啊,想来观众们又可以像《盗梦空间》一样大饱眼福了。”
女记者一脸期待地说著,王皓也肯定道。
“嗯,相比于《盗梦空间》精彩的剧情内容,《地心引力》将会聚焦于更观影的视觉效果上,深入探寻3D电影的更多可能性,那将会是一场视觉盛宴。
当然,故事上《地心引力》也同样将会遵照中外文化融合的原则,以普世价值观为核心。
只不过这次的故事核心会多出一些新的,有别于过往国内电影以及好莱坞电影的东西。”
“王导就不能提前剧透一点吗?
哈哈哈!您这说完我就巴不得时间能够快点过去了。”
“敬请期待吧。”
王皓神秘一笑,之后两人又就星河集团的【星河电影宇宙】以及电影工业化等话题聊了一会儿,然后才结束了这一次的采访。
不过这可不是他今年的最后一次采访,在《盗梦空间》成功超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荣登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三名之后,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主流团体,也终于是对王皓这个崛起于华夏的年轻导演,投来了重视的目光。
送走了电影频道的一行人后,王皓就又迎来了两支来自大洋彼岸的不速之客,既《电影评论》和《时代周刊》的采访团队。
其中前者是纽约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出版的电影双月刊杂志,属于严肃型的影评刊物,读者是知识分子或口味比较严肃的影迷,文章主要是非学术体的长篇大论、影评或访谈之类的。
至于后者,又称《时代》,创刊于1923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先出现的新闻周刊之一,与《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并称为“美国三大新闻周刊”。
其内容广泛,喜欢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导。
而且王皓这次将要登上的,不是出版于港岛的亚洲版,而是美国主版。
第363章 国外扬名,《引力》开拍
王皓将会是第三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主版封面的华夏导演。
在他前面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国师,另一个就是李鞍。
当然,《时代周刊》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在过往的报导中,将李鞍这个旅居美国二十几年的湾湾导演,评为了美国最佳导演。
对此王皓也只能表示,垃圾美国人可以收走,但湾湾绝对是华夏的。
至于他这次为何能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主版,纯粹就是因为他的那部《盗梦空间》在全球席卷了13.604亿美元,荣登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三,仅次于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
作为一名不混好莱坞的华夏导演,这样的成绩是相当惊人的。
要知道一般而言,只有好莱坞的导演,才有可能取得这样的电影票房。
至于其他国家的导演,想要取得这种惊人的成绩,怎么著也得去好莱坞镀镀金。
像是华夏原本十分出名的,曾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不错成绩的李鞍、吴雨森,还有法国的吕克贝松,新西兰的彼得杰克逊,可以说不到好莱坞,就绝无可能成为国际性的大导演。
可王皓如今打破了这一惯例,他是一名华夏导演,还是一名在华夏极为特殊且稀缺的科幻片导演。
这就好像在贫瘠的盐碱地里,开出了一朵美丽的鲜花一样,虽然只是一种极低的概率,但所展现的苗头,也依旧是让好莱坞的不少人都警惕了起来。
世界文化的中心,有且只能是好莱坞!
这是大多数好莱坞从业者的共识。
好在王皓的这部《盗梦空间》,其主演还是好莱坞的知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而且该电影的投资方里面还有索尼影业和哥伦比亚影业,这多少让好莱坞的人略感放松了一些。
至少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外国电影,还是有不少好莱坞元素在其中的。
不过即便这样,好莱坞的一些人也清楚,不能放任王皓就这样野蛮生长下去了,他们得做些什么。
至于做些什么?
无外乎就是老三样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当然,现如今的好莱坞和美国还不是十年以后,这会儿他们的大片还在全球攻城略地,无一合之敌,正是最为自信的时候,自认为自己是世界文化中心,各地影视人才都对其趋之若鹜。
所以即便王皓这个外国年轻导演冒了头,他们也没有立刻就将其“斩首”的想法,还是想尝试一下,看看能否将王皓这个好莱坞都很少见的年轻天才导演收入麾下。
《时代周刊》美国版和《电影评论》此次前来采访王皓,就有著试探的心思,想要通过采访更多的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至于访问这件事情本身,不过是个工作而已。
毕竟时代周刊的访问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放出的人物访问基本上是周刊编辑对人物的评价,或者说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对报导人物的记述。
说不定他们这边还在对王皓做专访呢,那边关于他的文章已经大致出炉了。
而《电影评论》的采访,也主要是聚焦于《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的本身上。
在王皓还没缴纳投名状,确定要去好莱坞发展,转入他们阵营之前,好莱坞那边可没打算对王皓这名电影的创作者进行重点宣传。
对于对方的心思,王皓在被采访的过程中,也隐约之间察觉到了一点。
毕竟人家记者都已经问他对于美国,对于好莱坞的看法,以及未来是否会去好莱坞发展了。
这种问题,王皓在回答的时候,还是较为慎重的。
像是“喜欢好莱坞”、“向往好莱坞”之类的话,现在说出来或许没什么,但往后要是被翻出来,说不定一个崇洋媚外的帽子就扣在了王皓的头上。
所以王皓的回答,大多还是围绕文化融合和影视全球化来进行。
例如被询问是否会前往好莱坞发展,王皓的回答是:
“好莱坞我其实已经去过很多次了,我们公司在那边有分部,也投资了不少项目,有不少合作伙伴与朋友。
至于未来,我们在北美的投入也会持续加大,今年【星河电影宇宙】在好莱坞投资的电影有好几部,另外索尼影业的【蜘蛛侠电影宇宙】同样需要我去把关、指导。
反正我是很看好北美电影市场的,不过全球电影市场我们也会兼顾一二。
毕竟我个人认为,全球化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因特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促使这一趋势的迅速到来。”
还有有关于好莱坞电影中传播的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电影是否应该涉及政治,以及有关人种歧视问题,甚至他们还问起了华夏这边影视制作的侵犯人权和劳动保护的问题。
似乎是【东方星河影都】的发展,多多少少吸引了一些海外剧组前来,损害了好莱坞那边的利益,以至于对方都开始派人过来兴师问罪了。
好在王皓毕竟是华夏导演,深谙顾左右而言他的装傻之道,这才没跳进坑里。
不过在应付完这些家伙后,王皓也向助理表示了,以后像这样的采访一概拒绝。
他可不仅仅只是导演,同时还是星河集团这家百亿市值大公司的董事长,华夏科幻电影的开拓者,可没时间在这种无聊的采访上耗费精力。
在应付完《时代周刊》等媒体的访问后,王皓就又陷入到更加繁忙的工作之中,他得先把公司的事情安排好,这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电影的制作任务里。
《盗梦空间》全球票房虽然已经逼近14亿美元了,但那只是过去式,对于年轻的王皓来说,此时此刻还没到停下脚步享受的时刻。
好在这很多工作也有公司的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在操心,他更多的还是起到一个审核和签字的作用。
像是今年公司的几部电影上映档期,几个新项目的立项,以及到时候新项目筹备阶段他是否要参与到演员选角,还有淘票网、星河影业以及今日头条的下一步融资,【星河影都】的三期工程,特别是涉及到【星河电影宇宙】的事情,这些都得他来拿主意。
也就在王皓忙碌于工作时,美国《时代周刊》的最新一期封面上,也出现了他的照片。
【电影索尼量,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导演!】
这,就是和王皓照片一起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标语。
同时电影频道也适时放出了有关王皓的采访,两者迭加,国内又再次掀起了一场有关于王皓的热潮。
“继张国师与李鞍之后,天才导演王皓成第三位登上美版《时代周刊》封面的华国导演!”
“影视文化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王皓认为华夏影视行业从业者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王皓《时代周刊》美版封面及部分采访汉化版。”
“王皓引领华夏商业电影走向世界。”
“新片揭晓,王皓新作名为《地心引力》,是近未来3D太空科幻灾难巨制。”
“王皓澄清,《地心引力》并非华夏版《阿波罗13号》。”
“什么是太空灾难电影?王皓新电影大猜测。”
“据知情人士爆料,我国天宫号空间站或将登上大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