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我们国内影视圈的主流模式还是国营电影制片厂制度。
以我最熟悉的京影学院为例,其内部就有青年电影制片厂,每年也有不少影视项目的拍摄制作任务可供学生学习练手,一些老师也能获得实践经验。
可如今随著制片厂模式的消退,影视教育与市场已经逐渐脱离,所以认为未来影视教育机构应当务实的和影视生产端对接。
这方面我们星河集团其实也在与上京电影学院进行合作,尝试著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初步的方案是‘2+2’计划,在校生前两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专业训练课程,后两年则直接进入星河影业的创作项目顶岗实习,并且在实习阶段我们公司也有专业人员来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学。
去年我们和京影合作培训的第一批优秀学生,已经开始正式进入星河影业的各大剧组实习,实践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了。
对此那些学生们也很是满意,因为这种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意味著有了一条良好的就业绿色通道。”
“可是这种合作模式,只怕不适合全面推广吧?”
韩三坪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毕竟教学这种事情,还是得慎重考虑一下,学校也得为学生负责不是。”
“也不一定要马上全面推广,”王皓说道:“可以先推进人才实习基地的试点工作嘛。”
“像是国内,除了我们星河集团以外,韩董你们的华影集团,魔都的魔影集团,以及各个地方上现存的一些电影制片厂,以及一些电视台。
既然担心出问题,可以先从国企开始嘛。
而且像是国内的三大影视院校,本身也有著不小的号召力和人脉,优秀校友也是不少,这些也能让院校教育获得足量的项目资源和实践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并且合作的影视公司也不会吃亏,可以在未来影视圈高速发展之前就提前锁定优质人才资源,达到双赢的目的。”
王皓这话倒是让喇局长和韩三坪点了点头,确实,如今社会上校企合作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影视院校这么做也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当然,仅仅只是高端人才的培养还不够,在影视行业的基础工种教育方面,我们也是一片空白。
现代商业电影,早就已经不是一个人的艺术了。
像是我们星河集团一直在推动的影视工业化,就需要各种资源、各个岗位的配合。
然而在实际生产拍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国内影视行业的很多基础工种,比如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长期以来都饱受诟病,并且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这一点不仅仅是我们公司,很多与我们合作的大导演也都有所反应和抱怨。
而且看我们公司好制片网的幕后人员登记等级也能看出来,几乎80%的幕后人员都是C级和D级,更多考核没通过的我们都还没登记。
就这还是我们集团过去数年里,持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结果。
这些影视行业的蓝领阶层,不需要、也没有太高的学历,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甚至很多基础岗位可以说就是农民工。”
“国内没有相应的影视职业院校吗?”喇局长这时好奇地问了一句。
王皓摇摇头,“没有。”
“目前国内针对影视行业基础工种的教育,完全是空白的。
这么说吧,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各个电影厂下面有化妆车间、道具车间、灯光车间、摄影车间,相关人才都是电影厂自己进行培训。
自从这些国营电影厂没有了,基础工种的培训也就断层了。
可以说如今国内的影视行业,还在享受著过往国营电影厂的遗泽,那些还活跃在影视行业的基础工种大师,几乎都是从当初各大国营电影厂出来的老人。
至于现如今行业内年轻基础工作者的培养模式,大多也都变成了师傅在片场带徒弟。
这种模式的培养,就不说学徒和老师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了,光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啊。
虽然也有走这个路子,从底层干到部门长的,但是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幕后技术工作者,还是缺乏上升空间和渠道,只能混日子。
至于影视院校,虽然京影、央戏等院校也会开设摄影、调色等课程,但那不过是学生的选修课程,而非一个专业。
学生毕业了,更多的还是以导演、制片人为目标,也不可能从事这类看起来比较低端的职业。
现如今我们星河集团的解决方案,就是和京影合作开设短期培训班,为那些与我们签约的幕后工作者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像是灯光师、录音助理这些岗位,跟国家规定的教育体系没有太多关联,不需要很多系统知识,只需把专业范畴内的东西弄明白了就可以上岗,培训周期可以短很多,也不必以拿到一张学士学位证书为准。
但这种方式,也只是一种应急手段。
我们影视行业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个科学的、成体系的行业基层人员培养流程。
这么说吧,那些需要参加培训班的基础工作从业者,大多数也并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过去十年里,因为影视行业扩张而半路出家进入这一行的。
这些人有的可能满足于现状,有的可能只是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跳板,有的则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剧组里面混,混脸熟、混人缘、混人脉,很少有人真的想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职业技能来在行业内部取得一席之地。
如此整个影视行业,又如何能在没有厚重根基的情况下,达成健康发展的目的呢?”
王皓这一番后当真是情深意切,其中也夹杂了他这么多年来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思考,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对于大领导来说都颇有启发。
而说了这么多,铺垫了这么久,王皓也总算是将话题转移到了他最终的方向。
“高端人才的稀缺,以及基础工种技术人员的匮乏,其实从根本上还是反映了我们华夏电影工业化的不成熟。
这点我们可以参照好莱坞,美国的电影行业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工业化流程和商业操作模式。
那边的电影工业从业人员,就都具有很高的素质和职业性。
这种职业性能够帮他们更好的提升电影质量,而高质量的电影又能产生高收益,自然就让他们更重视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
光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国内和好莱坞就还是有著非常明显的差距。”
韩三坪听到这里,忍不住说了一句:
“关于华夏电影工业化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主要还是和我们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太过迅速有关,这也不是一蹴即就的事情。”
“可未来行业发展只会更加迅速,市场可不会等你。
现如今电影行业才刚刚兴起,就已经是乱象丛生,各种投机和浮躁的做法大行其道。
我只怕还不等我们形成像好莱坞那样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很多事情就已经积重难返了!”
王皓这话声音有些大,韩三坪脸上顿时就露出了不满之色。
然而大领导多聪明,已经看出他们这是在一唱一和,于是摆了摆手,说道:
“你小子也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直接说最终方案吧。”
“我的建议就是进一步开放内地电影市场,引进国外的电影人才作为援助。”
第360章 正事谈完,开始庆功
开放国内影视市场,引进国外的影视人才。
这两点建议,顿时就让大领导皱起了眉头。
反而是喇局长,对于王皓的这个建议倒是有些感兴趣。
王皓在提出这个建议的同时,自然也是紧盯著大领导的反应。
眼看著大领导皱起了眉头,他当即就说道:
“进一步开放国内影视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我们国家既然已经选择了加入WTO选择了进入世界贸易体系,那么文化领域上的开放自然也就无可避免。
毕竟我们华夏本身,同时也有著文化出海的想法,不是吗?
你不可能一方面阻止外来文化的进入,一方面又想对外输出我们自己的华夏文化。
这种既要、又要的文化倾销方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是行不通的,其他国家的人不是傻子。”
王皓这番话成功让大领导的眉头舒展了开来,他开始陷入思索,而王皓则是继续说道:
“我们要想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就得允许外面的文化走进来,有来有往,这样才是一种正常的沟通模式。
当然,我们华夏民族本身就是包容且开放的。
过往国家之所以不倡导这一点,并不是我们的思想较为封闭,只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内影视行业正处于转型期,本身实力并不强大,难以抵御外来影视文化产业的冲击。
像是过去的《泰坦尼克号》,还有各种好莱坞大片,若是没有政府的维护扶持,只怕内地电影人和影视产业在这种来势汹汹的冲击面前,早就已经溃不成军了,更别提什么发展我们自己的电影工业化了。
所以国家之前的政策也没错,自己都没有强大到能够守土的地步,就不要再谈对外输出了。
不过时代也是在不停变化的,现如今我们的国力和经济都有了一段质的飞跃,在领导们的指挥下,国内的影视行业也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民族自信心十分充沛,群众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十分认可。
这个时候,不说我们可以和欧美文化正面抗衡,但至少我们已经能稳住阵脚,不至于被外界被外界的冲击一下子就打趴下。
既然不会被打趴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更加大胆一点呢?
雏鹰也总得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狩猎,温室里的花朵也总得迎接阳光和风雨,过往的保护措施,不可能一直保护下去。”
王皓把当前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现状一说,然后便开始讲起了开放文化交流的好处。
“而且我所说的进一步开放内地影视市场,也并非是不要监管,只是说最好能够根据现实情况松松口子。
这么做的好处有几点。
第一,随著国内影视行业的市场扩大,膨胀到百亿乃至千亿,这就将会是一个大蛋糕,进一步放开内地影视市场,就有利于吸引外资进来投资合作。
而这种合作,也能为我们国家影视产业在海外的合作项目提供一些保障和便利。
简单来说,这就是以身作饵,有了内地市场这个饵料吊著,海外那些影视公司但凡只要觊觎这一块,想要让自己影视项目进入内地市场,最起码也得对我们更友善一些。
这种市场上的交互,在国际合作中是必然的。
而且一旦对方在内地投资逐渐加大,自然也会投鼠忌器。
据我所知,好莱坞的背后主要是鱿鱼资本,那些人在白头鹰那边有著不低的地位和话语权,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宣传渠道。
如果他们在我们国内有著不小利益的话,其本身也会在一些事情上偏向我们。”
王皓这第一个好处才刚说完,大领导就眉头一挑,眼神中隐隐透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关于鱿鱼人和好莱坞的关系,王皓也不知道国内这些大领导是否清楚。
只不过有著后世见识的他知道,那些家伙在美国那边的隐形影响力之大,确实是令人咂舌的。
不说别的,光是迅速通过的禁止反鱿鱼法案,就足以让人看出对方对于白头鹰的控制力是有多强了。
“第二,逐步放开影视市场的限制,也可以促进我们国内影视行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建设的一个提升。
过往我们国家对于国内影视行业的保护太好了,太全了,这就导致市场的竞争并没有如何激烈,都还属于小打小闹阶段,并没有多大的压力。
这一方面确实是为我国的影视行业保留了一些元气,不至于在好莱坞的冲击下全军覆没,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内影视行业从业者们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一种思想状态。
正所谓‘大成若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如果不用提升自己的特效技术、表演能力、导演水平,简简单单拍一部电影就能把钱赚了,那么大家想的就不是什么创新提升,而是借助国家的文化壁垒来赚取利益。
所以放开国内的影视市场,引进日韩以及好莱坞的影视工作者来华夏发展,不仅能让国内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更直观的认识到双方差距,解决国内影视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也能优胜劣汰,更好的淘汰掉一批不思进取的行业从业者。”
王皓这第二个理由一说完,韩三坪却是先一步摇了摇头。
“王导,你这话就不客观了。
引进海外电影这个事情,一直都是我们华影集团在负责的。
在这方面我可以负责的说,我们并没有对海外电影有很大的限制。
除了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件事以外,其他海外电影,就连《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变形金刚》这种曾占据了国内票房排行榜第一的好莱坞电影,不也一样可以在内地上映吗?这怎么能说是我们不够开放呢?
你是每天事忙,对国内的海外电影引进这一块不了解。
其实我们对海外电影的限制并没有那么大,不仅仅是好莱坞电影,其他的日、韩电影,甚至是欧美、东南亚电影,我们也都是允许来国内上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