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遵循的都是“江湖习气”的干法,墨守成规,老一辈怎么干,新人也就跟著怎么干。
这一方面是师徒传承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另一方面也是大环境如此,盘子太小,暂时还没有发展的空间。
当然,工业化模式也不是没有,但程度不深,在专业化的分工、各类人才的专业性、相关影视工业技术等方面,和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著明显的差距。
甚至于未来十几年,也依旧面临著这种状况。
王皓就知道,前世郭导在拍摄小破球时,也头疼于国内的科幻电影制作人才之稀少,体系之欠缺。
这足以说明,他未来如果想要拍摄科幻电影,将会很难得到业内的支持和帮助,完全没有能够借鉴和依靠的地方。
他将会是国内这种类型片的开拓者,也意味著他必须现在就开始努力,从头搭建起华夏科幻电影工业的框架。
所以借著这次拍摄《活埋》的大好机会,王皓不仅招揽了一批青影的工作人员,更是拉来了好几个本校不同专业的大四学生,让他们一起参与到制片过程中来。
为的,就是让他们记录从电影筹备到影片拍摄、后期制作等过程中,王皓等人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个方法,他还是从前世郭导拍《流浪地球》的经验中学过来的。
工业化的发展就是这样,只有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然后根据问题制定标准,才能一点点丰富并完善自己的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和管理经验,才能完成更新与叠代,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所以《活埋》这只麻雀虽小,王皓也要尽量做到五脏俱全,好全方位锻炼自家班底的实力。
至于他为什么能拉来好几个本校的大学生帮他做这件事?
2000块钱找一个农民工或许不好找,找一群大学实习生还不是分分钟钟的事情。
王皓以前也以为京影的学生是天之骄子,可真正接触之后,他发现即便大学扩招还没开始,学校里的这帮同学,就业形式也依旧很困难。
正如之前所说的,如今华夏的制片行业,主要还是师徒相传的手工作坊模式,刚刚毕业的影视行业大学生,在经验和阅历上,反倒是不如那些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学徒。
再加上如今“大片时代”才刚刚开始,还不是未来全年票房接近数百亿的时候,许多京影本校的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工作。
所以有了资金的王皓一开价,说是要拍长篇,立刻就有一堆人来报名。
就如今这些人,还是他筛选了一遍的结果,不仅人品不错,对于科幻电影这种类型片,也都有著一定的兴趣。
而这些新招揽的人,加上李魁和张扬,可以说就是他以后起家的班底了。
所以在复勘的时候,他不仅约上了青影厂配给他的工作人员,更是叫上了这些人一起。
如此多的人挤在室内摄影棚里,围著那几个拍摄用的长木箱,根据现场情况和剧本,讨论起了机位、拍摄手法、光位、光源、布景、道具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现场虽然是嘈杂一片,但气氛却格外的和谐。
不过《活埋》的场景比较简单,大部分都在摄影棚里造景即可。
因此这次的勘景倒也没用多长时间,不过半天的功夫,就全部确定下来了。
只是人员难得第一次到齐,趁著这个机会,王皓晚上又拖著他们一起来到了校外的某个酒店里,同时还不忘喊上黄垒这个主演。
虽然他们这只是部电视电影,但好歹也算是部长片,不是短剧和微电影,即便没办法大张旗鼓的弄个开机仪式,这开机前的一顿饭也是免不了的。
好在组里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小伙子,并不在意这些,有的吃就不错了,反正也不用他们花钱。
就这样众人齐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后,《活埋》剧组也算是彻底走上了正轨。
于是聚会后的第二天,下午,在京影某个闲置的大教室里,王皓就召集几个主创,开始了第一次的剧本围读。
本来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步骤,那就是进行选角工作。
可不要小瞧了这一步,一部电影想要票房大卖,好剧本的作用至关重要,好演员也是不可或缺。
只是王皓早在电影立项前,就已经找上了黄垒,而这一部《活埋》又是独角戏,因此选角这步自然也就省略了。
“好啦,大家都到齐了,咱们就开始吧!”
王皓看著教室里的一众主创人员,笑著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的到来,最近几天里,剧组的工作一直都在各位的操持下,有条不紊地推进了下去。
摄影器材的清单都整理出来了,美术组也已经把道具准备妥当,各项工作进展得都十分顺利,所以接下来我们的重心将是拍摄前的剧本围读,以及前期的彩排。
这方面,压力主要还是落在了我们的主演黄老师身上。”
王皓伸手虚引,坐在他身旁的黄垒连忙站了起来,对著众人点头致意。
虽然他平时是京影的老师,在座不少人都曾听过他的课。
但此时的他,身份也只是剧组中普通的一员。
而众人看到黄垒,立刻就鼓起了掌,同时也为王皓的神通广大暗暗咋舌。
能将黄老师请来当主演,他们参与制作的这部电影,可就越来越有盼头了。
第30章 华夏科幻电影的第一步
“喂!喂!高晓芳?”
“喂!我是高晓芳,你是……张伟?你想干什么?”
“我要跟阿莉说话,她在哪?”
“这我哪知道,她又不是我媳妇,你打她电话的啊!”
“我打了,没人接!”
“那我就不清楚了……”
“不清楚,怎么会不清楚,你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你敢说冯浩那家伙不是你介绍给阿莉的?
你们究竟还瞒了我多少事情?
啊!说话啊,她在哪?!”
“你冲我吼什么,张伟,你自己的媳妇在哪你不知道?
我算是看出来了,你就是一个没用到极点的懦夫!
阿莉联系冯浩是为了谁你不知道?”
……
空旷的教室里,干巴巴的男声尖利而又刺耳,一听就是在蹩脚地模仿著女声说话。
而与之相对的,是另一个焦躁且急切的语调,在场所有人几乎都能听出,他言语中那快要抑制不住的愤怒。
“好!”
趁著对话双方停下来歇口气的时候,王皓带头鼓起了掌,并且笑著对黄垒说道:
“黄老师,你的台词节奏真是太棒了,无论是轻重、停顿还是情感,都完美无瑕,不愧是表演系的班主任。”
黄垒微微一笑,既没有很瑟,也没有谦虚的否认。
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这样,是不是真的有水平,一开口就能知道了。
很显然,王皓找到黄垒来出演《活埋》的主角,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原作主演可是瑞安雷诺兹,一个征服了寡姐的男人。
也正是凭借着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他获得了第25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男演员提名,那演技确实是没得说。
而如今的黄垒,还没有被综艺节目所祸害,成为未来的那个“神算子”,正是一个中年演员演技最为巅峰的时候。
通过这次的剧本围读,对于黄垒的演技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后,王皓的信心就更足了。
随著剧本围读的圆满结束,拍摄进度自然又往前进了一大步。
一切似乎都已经各就各位,就等著导演发号施令了。
于是在这种紧张、期待且又忐忑的心情中,王皓终于发出了正式通知:开拍!
2005年5月7日,星期六,晴,【宜】:开工。
上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的某个中等摄影棚里,导演王皓、主演黄垒、道具兼副导演张扬、摄影李魁……甚至就连王皓的小舅陆国涛这位制片人,都已经陆续到齐了。
为了《活埋》这部电影的第一场戏,各组人员都按照分配好的任务,匆匆忙碌了起来。
道具组根据分镜头脚本和制片计划卡开始布景,摄影、灯光和录音组将自己的设备开箱搬出来,化妆师给主演上装……
因为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影厂员工的缘故,这些人行动起来熟门熟路,倒是节省了不少时间。
至于那些新人,在边上搭把手,同时跟著学习,也同样没闲著。
一切准备就位,就等演员上场了。
黄垒当然早已经到了,毕竟是老演员,这点敬业精神他还是有的。
不过即便他来了,也不能立刻就拍。
正规电影的拍摄制作,都是有标准流程的,这也是电影工业化的一部分。
依照这种标准流程,电影的拍摄大致可以分为五步,分别是走位、调光、试音、排练,然后才是正式的拍摄。
光是这其中的第一步走位,就十分重要。
为什么?
因为王皓他们如今拍电影,用的还都是胶片机,更方便的数字摄影机此刻根本就没有普及开来。
而使用胶片机拍摄时,虽然也有数码监视器,但那个影像,和最终在银幕上所呈现出来的影像相比,清晰度估计只有百分之一不到,颜色的准确度更是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大致的黑白二色。
在这种情况下,构图、定焦、光效这些,完全就是未知的。
无论是摄影、灯光这些工作人员,还是演员、导演,都所知甚少。
主创们只知道自己负责的那部分效果:摄影知道构图运动,灯光能大致预测光效,导演也知道表演的效果如何。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胶片在冲洗之后,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完整影像,究竟是什么样的。
所有的成果完全都得仰仗于工作人员和导演的技术,像后世那种牵条狗就能坐在监视器前当导演的情况,如今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富裕到舍得浪费胶片和精力,不然就得在拍摄之前,尽量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到位。
这也就是为啥走位、排练这些步骤在胶片摄影时代会至关重要的原因。
只有演员在摄影、灯光等工作人员的面前,大致把这场戏粗略地过一遍,确定了移动范围和路线、方向,摄影师才能拉著卷尺,根据表演区域来确定机位、景别和运镜方法。
也只有确定了镜头的焦点、焦距和高低位置等参数,灯光师才好确定表演区域的光位摆放,精确地控制光量和光比。
以上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稍微有点不对,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灾难性的。
所以早期的演员,要比很多新时代的演员更加敬业和努力,同时也更加专业。
因为在没有数字摄影机,无法实时观看拍摄效果,反复回放的时代。
演员的每一次失误,那就是在实打实的浪费金钱,其所带来的压力自然就可想而知,非逼著演员提高业务能力不可。
除非你大牌到能够无视这些浪费的金钱,或者是豪气到带资进组,否则就得被导演骂个狗血淋头。
好在王皓的这个剧组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黄垒本身就是老演员了,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十分专业,即便是张扬和李魁这种生手,在青影厂老员工的帮助下,也干得有模有样。
而随著演员的就位,灯光、摄影、美术和收音的吊杆员自然也都围了过来。
得益于《活埋》场景简单到只有一个棺材的地步,表演区域的确定还是十分简单的。
简单到摄影助理都不需要根据演员的走位在地上贴上胶布做记号。
当然啦,就算是这方面省略了,该完成的工作也不能少。
王皓以最高标准要求著在场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