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第86节

  不说别的,原本认定5年内不可能实现的7nm、5nm芯片的量产,短短三年就实现了。

  还有原本觉得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够达到的L3级别的智能驾驶,现在也已经挂着测试牌照上路了。

  当然,这不止华为一家的功劳,还有各种大模型,真的被训练出了类似人类的“类人泛化能力”科技发展,尤其是AI的发展,本就是超出所有人的预料的。

  但纪弘可以确信,这确实是正常的发展。

  因为如果真的是来自未来的技术的话,微软根本就可能如此跳脚了,“类人泛化能力”也不会这么弱了。

  【那就是没有别人能够做到,我就是独一个,甚至这种穿越时空传递消息的方式就是我自己发明或者发现的,没有人其他人知道。】

  纪弘暂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虽然他想不明白,一个土木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有发生什么状况,是怎么发明或发现这样的技术的。

  但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的事情圆起来,也包括为什么只有程荟夸赞和认可才能触发加点这样的设置

  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相互之间的夸赞和鼓励并不是因为有了“+1”才存在的。

  纪弘回忆着和程荟之间的过往。

  不管是利用Html做的一个所谓“表白动画”,还是利用Pyhton做的一些什么统计小工具,甚至给毕业论文调格式用个格式刷,都能换来一句:

  “哇!我老公好棒!”

  ……

  这所有的现象都指向一点,这是未来的自己干的,而且,只有自己能干。

  一番分析,纪弘放下了心,但他还是决定多做一些工作。

  他决定明天就联系张建给这边送来一批显卡,建设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超级智算中心,专门训练了一个独属于自己(不是卷耳智能科技)的强大AI。

  方便自己研究的同时,加大对互联网公开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于此同时,他还决定再做一项测试:那就是如果真的是未来的自己的话,未来的自己是希望现在的自己大动干戈完全颠覆现在的格局,还是偷偷发展以某后续。

  未来发生了什么大事儿纪弘不知道,但一定有事儿,否则未来的自己好好的也不需要大费周章的搞这么复杂的信息传递,可能还担着影响未来的巨大风险。这是纪弘的判断。

  测试的方法也很简单,给程荟讲故事。

  “你又想说什么?”程荟看纪弘欲言又止,以为他又想去书房,当即白眼道:“赵东赫媳妇儿都怀孕了,咱们也老大不小的了,你还不努力?”

  “冤枉啊!”纪弘双手抱头,直接将程荟扑倒在床上:“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努力啊!我们顺其自然!”

  “会不会是身体有什么问题?”程荟想了想,也是狐疑了,这几个月一直没采取什么措施啊!

  “怎么可能,我身体倍棒,而且也查过指标,用IT行业的统计方式,那就是活跃度超过99.9999999%的人!”纪弘笑着:“别瞎想了,来吧你!”

  ……

  二十多分钟后。

  “老公,你真棒!”

  【得到认可,体质+0.1】

  “?”纪弘一愣,上次不是已经加无可加了吗?怎么又能加了?难道上限提高了?

  不过瞬间又明白过来,应该是自己这一段时间过于忙碌,体质掉了一些些,所以能加了,而不是上限增加了。

  ……

  抱着程荟温存了一会儿,说了很多的悄悄话,甜蜜而美好。

  “老公,我是不是太任性了?”

  “啊?为什么这么说?”纪弘诧异道。

  “你最近这么忙,我还……”

  “还什么?”纪弘故意道,都已经在一起五六年了,程荟对某些事情还是矜矜持持的,很多能做的事儿还不好意思说出口。

  “哇呜~”故意逗一下的下场就是这样,胳膊又遭殃了。

  时间确实还早,不一会儿两个人也是坐在床头,纪弘说起现在的情况。

  “老公这一段时间太辛苦了,该缓缓就缓缓。你觉得你很气,换个角度想一想,阿美瑞肯不是更气?现在这又是打嘴仗,又是零计划的,不就是气急败坏的表现吗?”

  程荟安慰道:“这个时候,谁更能稳住,稳坐泰山,才能赢。”

  “嗯,老婆说的有道理,”纪弘神情放松了很多:“发展才是硬道理,实力才是最终依仗。”

  “嗯!”程荟重重的点头:“老公真棒!”

  【得到认可,原生智能CPU架构(含指令集及训练方法)设计灵感+1】

  “?”纪弘也是一愣,他是准备讲故事测试一番来着,但刚刚讲的那些明显不是,他还没想好怎么讲呢。

  刚刚只是夫妻两人再说体己话而已,怎么就突然触发了?

  “嗯,去吧,不准超过十二点。”纪弘眼睛刚刚瞄过去,程荟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了,俨然已经成了习惯。

  ……

  纪弘来到书房,整理起相关的资料。

  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能够确认,未来的自己是希望现在的自己大规模的搞事儿的。

  这灵感给的:原生智能CPU架构(含指令集及训练方法)设计灵感。

  什么叫原生智能CPU呢?

  现在英特尔在就在搞AI-CPU,就是所谓的酷睿Ultra系列,搭载酷睿Ultra系列的电脑号称AI-PC,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智能、个性化的服务。

  其本质就是牺牲了一部分的CPU性能,集成了更强的GPU模块,有了更大的算力。

  光看它的应用场景就知道了主要是不能搭载独立显卡的轻薄本、超薄本计算上。

  而原生智能CPU是什么呢?

  经过灵感整理,纪弘总结了以下两个显著不同的点:

  一、不同于之前的基于AI的大小核、多核心调度模块因为那是操作系统层面的调度。而原生智能CPU是核心层的原生支持,可以说比之前的调度模块儿更强,也更迅速。

  二、与英特尔酷睿Ultra系列不同,AI-PC本质是增加GPU、增加算力实现的智能化服务,与现有的AI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原生智能CPU支持AI的能力来源于架构和指令集的配合,如果再加上GPU运算核心的算力支持的话,就更加如虎添翼了。

  怎么实现的呢?

  其原理其实也不算复杂,无非是在架构设计层面,在现有计算机计算单元、控制单元、数据单元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决策单元。

  而这个决策单元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利用特殊的总线和架构设计,融合进了三个传统单元之中。而且决策单元在三个传统单元中的设计还略有不同,可谓非常复杂。

  不过纪弘看出来了,与之前的存算三维融合芯片相比,它依然是简单到家了,算是简化版。只不过比层迭ALU要复杂,但现有的制造工艺,能制造。

  而且新的架构,要配合新的指令集才能发挥作用,尤其是架构中的决策核心这是需要决策类指令集的。

  所谓决策指令集,其作用是帮助确定和记录二进制状态下非1非0,也就是不确定因素的值或者其“期望”。

  与传统的固定指令集不同,这类指令属于可变指令,可变指令决定着可变数据、模糊运算、智慧流程管理决策的最终结果。

  而这种决策能力,除了特殊的架构设计外,还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得到,而且还会随着训练越来越强。

  搞事情!

  纪弘不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未来自己给出这样的灵感,结合现在的状况,很明显,就是要让现在的自己放开心思大胆的去干!

第144章 给我个小时,所有手续给你办妥!

  第144章 给我12个小时,所有手续给你办妥!

  第二天,纪弘恢复了往常的生活习惯,早起一个小时,在小区里活动,兴致来了还跟王炸对了对拳脚。

  搞得王炸很郁闷,他完全想不明白,一个天天坐办公室的人,怎么能跟他完全不缺席锻炼的特种士兵相比了呢?

  特别是利用纪弘的训练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他还觉得自己变强了呢。但纪弘的进步好像更大。

  确实,毕竟纪弘之前除了体质训练有点门道,其他的都是一个人瞎练,如今有了王炸这个老师,当然是突飞猛进了。

  纪弘坐在车上,笑而不语。

  这也是他纳闷的另一个点:如果训练能够提升自己的体质,训练方法得当可以加快这个进程的话,那直接+0.1的体质是什么原理?

  这如果能搞清楚,那岂不是大发了……

  “嗡嗡嗡~嗡嗡嗡~”纪弘正想没事儿呢,电话响了。

  “刘院士,怎么了?不顺利?”刘向东回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回去的时候说的是沟通光刻机共同研发问题的。

  “确实遇到了点事情。”刘向东用他惯常就有点慢的语速:“沪微原则上同意共同研发,但担心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纪弘眯了眯眼,原则上同意,那就是不同意。

  还担心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这东西不应该是谈的吗?这么长时间也没动静。

  “是需要谈谈还是怎么样?”纪弘不觉得是这样,因为稍稍了解卷耳智能科技的人都知道,纪弘压根不在乎什么利益分配,只要不是特别过分。

  尤其是光刻机这一块儿,如果只仅仅是系统改造就能解决问题,后续的产值才是大头,光刻机这里,利益什么的,其实一般。

  别说沪微了,顶尖巨头阿斯麦又如何?

  营收其实不比台积电多多少,利润更是只有台积电的四分之一。

  甚至,有人断言,全世界的半导体市场都养活不了两家顶尖的光刻机企业。

  这东西先进归先进,其下游芯片产业的产值大,下下游的互联网产业产值更大,但这是一个倒金字塔型,其本身的产值和利润完全比不了下游。

  沪微不可能没有了解过卷耳科技,也不可能不知道纪弘的行事风格。

  听着纪弘的这个问题,刘向东也是有些无奈,沪微那边不知道怎么想的,光说担心,也没说要约纪弘谈谈。

  他又没办法替纪弘做主,打电话过来的目的就是想让卷耳智能科技主动联系一下,自己也可以牵个线。

  “明白了。”刘向东这边一沉默,纪弘就明白啥意思了,原则上同意是说的好听的,因为领导发话了。

  连谈都不谈,或者是有意无意拖着,一定是内部有什么问题,主使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碍光刻机的进展。

  说不定这么多年,28nm不能量产,里边不止是技术问题呢,有人故意使绊子的可能性太大了。

  不过纪弘没有心思操心他们内部的破事儿,更不愿意去掺和技术问题无论多难,总有办法解决,时间或长或短罢了。

  但内部真要有人捣乱,而且不是对着干,而是偷偷摸摸捣乱的那种,那就难以解决了,防不胜防。

  纪弘懒得掺和这些事儿,跟刘向东院士寒暄了几句,也没说要谈谈什么的,就结束了通话。

  来到公司,纪弘当即喊来陈继业:“你找优客寰球的程林峰程总一起,联系鼎佳半导体,直接把这家公司收了,不惜溢价。”

  纪弘想自己干了。

  之所以找定价半导体,纪弘是有深思熟虑的:

  这家公司看起来只是买卖二手光刻机的,但纪弘知道,他们有几十个相关的团队分别对对尼康、阿斯麦各个型号的光刻机进行着研究。

  甚至还非常精通,不仅买卖,还可以升级改造。

  他们的很多员工都有在尼康和阿斯麦或者晶圆工厂工作的经历,属于那种十分有经验的工程师。

  对宏图微电子产线的改造过程,就完全体现了他们的实力和水平。

  能做到十倍分辨率极限光刻,一方面是AI越训练越强大,另一方面,跟他们的改造能力也脱不开关系。

  理论计算是一回事儿,两位院士的设计也很精巧,但是能够将理论计算的结果和设计的方案真正发挥出来的实施团队,那也同样绝对是一等一的。

  纪弘一早就看出来,这个团队的这些技术人员,搞什么改造维修,绝对是被埋没了的。

首节上一节86/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