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第115节

  “你跟着一起,有什么问题和需要随时提,让其他人散了吧,先各自照常工作。

  “然后明天上午你安排一个会议室吧,大家一会儿一起开个会,所有的公司高层和核心技术人员参与。”

  “好!”纪弘迅速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安排。

  申再平也是第一次和纪弘打交道,不过仅仅几句话,他就知道,纪总和传言无误,是一个专注于技术,从没有什么乌七乌八的事情。

  那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什么事儿都不用考虑那么多,认真干活就行。

  几个人迅速的换好防护服进入了厂房,这个时候的厂房还不是商业生产的厂房,整条线,光刻机也仅仅只有一台,只是作为验证在使用。

  纪弘也是一边了解一边听着刘向东院士的介绍:

  “这款光刻机的光源是来自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的钛蓝宝石激光器驱动的极紫外和软X射线高次谐波激光光源……

  “该光源系统在30 nm波长附近实现了大于120μW的平均功率……”

  “整体大小,桌面大小……”

  “……”

  纪弘看着眼前的大家伙,也是兴奋异常,听着刘向东院士以及申再平的介绍,他不住的点头,但实际他并没有完全懂。

  本身他在这方面就不专业。

  但是他想知道的不是这些,而是,AI在这里边究竟做了什么。

  “孙博,来,介绍介绍你的成果。”孙博原本是跟在一群人身后的,直接被刘向东院士拽到了前头。

  “做的最大工作其实配合组装。”孙博也是对着纪弘笑了笑,他们见过机密那,主要是一直快语有联系,也算熟人:“你们也知道,EUV光刻机这个东西,它最大的难处其实不零部件,而是组装。”

  孙博介绍着,其实不用孙博介绍,纪弘也知道个大概。

  早在好几年前,阿斯麦交付第一台EUV光刻机的时候,他就了解过相关的技术,虽然流于表面,但仅仅只是表面的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这个大家伙不好搞

  它足足有几十万个零件,一百多吨!

  别说设计和制造了,用阿斯麦的说法,啥都干好,光组装都得组装半年之久!

  “所以,我们怎么干的呢?”孙博介绍道:“先说具体情况……”

  “这个厂区现在有十几万人,我们几乎把国内能够聚拢的力量,全都聚拢到了这里,包括卖二手光刻机的,研发低端光刻机的,甚至零部件供应商大批量的人全都吸纳了进来,让他们能干点啥干点啥。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么多人怎么管理啊?工作任务怎么分配啊?协同工作怎么处理啊?

  “你让一个人带十个人工作他可能能干的很好,出类拔萃,但带一千人一万人呢?不好搞啊!”

  孙博说着还卖起了关子,不过,纪弘也是看出来了,这肯定是利用了AI来实现的。

  这里使用的AI可是最新的版本,甚至每一次升级都没有漏掉他们。

  “设计方案这一块儿,AI给了巨大的帮助,它将整机系统分成了若干个难易不同、功能分门别类的模块。

  “然后又把这些模块儿按照同样的原则分成更加细小的模块儿,如此循环,直到这个模块儿能够让一个中等三十到五十人的团队进行研发和组装。”

  模块化的研发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任何一个大物件事实上都是这么做的。

  而且这种思维可不是产品独有的,开发一个软件同样是这样的思维将功能剥离开,分成一个一个模块。

  然后将模块再剥离开,最终形成一个个的函数和方法。

  这其中耗时最长的,是方法和函数的编写吗?不是的!而是功能的分析和模块儿划分。

  光刻机的研发虽然是硬件,但道理也是同样的只不过最复杂功能分析与模块儿衔接被AI给搞定了!

  剩下的人就是按照AI划定的任务去按部就班的完成就行了!

  这当然快了!

  “不仅仅快,而且,这些模块全部搞定之后,直接组装,其中的衔接甚至非常顺畅,一开机,诶,还真成功了!”

  孙博如此说着:“直到现在我其实都非常迷,也不知道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运气还是实力。”

  不仅仅是孙博,包括刘向东院士和申再平在内,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迷惑成是成了,但是怎么就成了呢?

  “咱们捋一捋哈,”纪弘也有些费解了:“整体方案是谁设计的?申总?”

  “是我!”申再平说道:“是我带团队设计的,但是,我之前接触的最先进的光刻机是阿斯麦的1980di。

  “拆过不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是,EUV我没机会接触过!属于赶鸭子上架的类型!

  “我按照DUV的架子,然后融合了各个零部件的性质和参数,进行了一些调整。按理说,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至少不可能一两次就成功。”

  申再平很实诚,事实上,他也不认为这玩意儿是他的功劳,如果EUV的研发有这么简单,那沪上微电子这么些年干了些啥?

  把DUV的架子,换成EUV的部件,就成EUV光刻机了?离大谱好不好!

  “再有就是各个零部件的参数和性质以及3D立体图了,这些东西作为资料输送给AI了!”

  ……

  纪弘一边听着介绍,心里也不断的在思索着,

  “来,将从一开始,AI所有的训练、决策、结果记录全都整理出来,我来看看!”

  纪弘这个时候心里大约已经知道是怎么一个过程了,但是他还需要确认一下AI已经形成了帮助方案进行迭代的能力!

  (本章完)

第176章 这AI显然是进化了!

  “我再确认一下,”纪弘问道:“申总这边是提供了一个DUV的成熟方案,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升级了一套EUV的方案,对吧?”

  “是这样的没错!”申再平心里此刻也有了一定的猜测了,但这个猜测过于大胆,于是小心翼翼谨谨慎慎的思索了一番,最终重重的点了点头。

  “然后就是,各大零部件供应商的子系统相关数据,”纪弘看向了张博,这方面的东西是他在记录。

  “嗯。”张博拿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找出了相应的工作笔记:“我和刘院士来到这里,第一时间就利用科学院的关系,联系和整合了EUV光刻机所能用到的所有零部件的供应商。

  “也是第一时间拿到了他们的产品文档和参数,尤其是科学院的相关科研院所非常支持我们,产品研发的全流程数据都给我们了。

  “而这些都用于了AI的训练。”孙博说道:“还有这个,你看看。”

  孙博递过来的,赫然是他这一段时间的心得,也就是那本《如何驾驭类思维AI以EUV光刻机的研发进程为例》。

  光刻机研发过程中的整体AI训练他并没有整理,但是各个零部件是怎么突破的,他这里边记录的就非常清楚。

  比如,光源系统。

  “钛宝石13.5 nm极紫外光源系统是科学院下属的几研究院联合好几所大学共同研发的,我们拿到这套系统的时候,它实际还不完善。”

  孙博介绍道:“最起码用于光刻机是不够的,高次谐波产生的过程能量转换效率还非常低,无法维持光源的长期稳定。科学院也想了很多方案,但最终都没有解决。

  “我们来看看,对于这个零部件,AI是怎么思考的。”孙博已经习惯了说这样的话,在他的眼里,AI就是在思考:

  “看这里,它首先判断光源不稳定的因素是温度漂移。”

  “等等。”纪弘打断了他:“你怎么知道AI是这么判断的?”

  “计算出来的啊!”孙博理所当然的说道:“截取这些结果片段,通过模型与函数分析,后续的这些改进都是围绕控温进行的。”

  孙博说着,还展示了他的数学运算成果,一个一个函数、模型、方法那是演化缭乱,纪弘也是直接摆了摆手让他收起来。

  既然是通过定点采样然后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他就不看了。孙博在数学方面的造诣实在是太高,看也看不懂,但是结果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控温没有解决问题。”孙博接着说道:“预计AI推演了得有十几万次,然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方案。”

  纪弘点了点头,他刚刚在整理数据的时候也发现这里的这个AI模型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性质会放弃。

  “但是你知道吗,我后来问了我光电所的一个同事,他们的思路也是控温,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尝试。”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是常态,什么时候能够成功,那不仅要靠实力,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

  哪怕是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也尝试了上千种的材料进行上千次的尝试才成功的。

  人尚且如此,AI就更不用说了,尝试几万十几万次失败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AI尝试是几万次的耗时,一天半!

  孙博惊为天人也是因为此一天半,这个时间,科学院的那些人写一次方案的时间都不够!

  你这边一次都没搞完,AI模拟,十几万次都过去了!

  这样的差距,怎么能不令人绝望?

  “绝望什么?”纪弘笑道:“AI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提供效率支撑的啊!而且,AI的模拟推演,不一定百分百精准,他只是把可能性最大的方法给实验人员筛出来了,然后再去实际生产验证。最终还是要走实际验证这一步的。”

  下边的东西纪弘就看的非常明白了,温控未能起效,AI也是尝试了非常多的其他方案,而其他方案所需要的设备和硬件的参数和数据,更是需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去补充。

  这些参数和数据应该是务必要求精准的,一旦有差,结果可能就会谬以千里了。

  “也不尽是如此,”孙博立即又找出了一个案例:“比如这组数据,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输入的过程中出错了,哪怕几重校验都没发现。

  “但是你看,AI推演了几轮,就告警了,它认为这个数据偏离不符合一般分布,直接让我们确认。”

  “用的数学分析的方法?”纪弘问道,他知道,数学统计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筛出异常数据的。

  “是。”孙博又说道:“但是这种计算,我做不到。或者说,我做不到那么快。”

  “跟AI比速度,你才叫找虐呢!”纪弘嘀咕了一句,然后继续往后看AI的处理,AI最终敲定的方案是:

  引入校准光路,标定以及引导光路搭建与调节。

  而这个方案,实施起来非常之简单,只需要在驱动激光的同轴光路上,加入一个单模低功率绿光激光器就可以了。

  不仅如此,这个方案还可以同时应用于稳定控制系统的标定。

  最终形成了这么一套光束稳定控制系统,完成了相关的方案。

  AI是怎么解决光源长期稳定运行这个问题的,纪弘虽然感兴趣,但他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分支的AI发生的这些个变化以及应用。

  根据申再平的工作记录,以及张博按照AI的需求提供的各个零部件的参数以及整理出来的相关资料,依据这次EUV光刻机的研发进程,纪弘总结了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将DUV光刻机的成熟方案当作素材输入到了训练库中。

  第二步:类思维AI将这个成熟方案分解成了若干个模块。

  第三步:单独升级其中的关键模块,甚至每一个模块。

  第四步:将升级过后的模块替换掉步骤一当中的原始模块。

  第五步:重复第一步。

  ……

  “你们看似只提供了一套DUV的成熟方案,和供应商的能够应用于EUV的零部件,AI其实已经循环迭代无数次了。

  “不仅EUV光刻机的整体是如此,很多零部件的解决方案也是类似于这样的过程。

  “都是经过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次数的推演,才最终给我们提供的最优选择。这个最优选择,几乎就是成功的选择。”

  AI的过往历史训练数据十分庞大,仅仅整理出一部分,就耗费了一众人一个星期的时间。而纪弘也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而这样的结论几乎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AI显然是进化了!

  刘向东院士更是发出了无限的感慨:“科研领域,从此也要被改写了。”

  以往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六大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而现在呢?

  刘向东院士甚至认为,会直接栽在第一步:提出问题,好家伙,AI解决了!

首节上一节115/1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