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吧!刚毕业,御姐教师找上门 第111节

  

第124章 一碗让人无法拒绝的面条,太香了!

  什么家庭啊?敢养两只哈士奇!

  望着小糯米和二哈追逐嬉戏的画面,陈子秋不敢相信自己竟养了只二哈?

  还是两只!

  “养着吧,二哈也是可以训出来的,等冬天下了雪,还可以让两只哈士奇拉着小鱼儿和小糯米玩雪橇。”

  感慨了一声,陈子秋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准备工作中。

  重庆小面,他煮手擀面,不能算得上是“小面”了!

  小面的灵魂便是肉臊子,与油泼面的“肉臊子”还有点不同,小面的肉臊子是要加黄豆酱和郫县豆瓣酱。

  红油。

  最为关键。

  热锅冷油,下入切好的三肥七瘦的前夹肉。

  前夹肉就是二师兄前腿上的肉,炒肉臊子香的一匹!

  小火慢慢煸炒,锅里肉香飘出时,下入了姜末和葱末,两颗八角,郫县豆瓣酱和黄豆酱。

  调味很简单,食盐、鸡精、味精、老抽酱油。

  把锅里肥肉的油熬出来后,一锅完美的杂酱就出锅了。

  北方地区这样的杂酱还是很少见的,一般家庭熬杂酱,只会放一些黄豆酱,甜面酱、味增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主酱,则是“干黄酱”!

  这一盆杂酱。

  不管配什么都好吃。

  酸辣粉、米线、面、都可以搭配。

  “好香的杂酱啊,光是闻着就要流口水了!”张文杰嗅了嗅鼻子,一脸的享受,好想拜老板为师学两手啊。

  然而他不知,陈子秋是有师门的人,不能随便收徒弟,他收徒弟,必须得经过龙大爷同意。

  陈子秋哪怕混成顶尖厨艺高手,也不会有收徒的打算,徒弟和师父反目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

  重庆小面的灵魂是碗杂,他没有整这个,一盆肉臊子已经足够了!

  “子秋,一碗重庆小面多少钱?”宁婉儿问道。

  大男孩真是太喜欢吃面条了,又研究出了一种面条,光是坐在柜台里,都能闻到肉香四溢的杂酱香味。

  “至少16元!”

  宁婉儿嘀咕,“太便宜了.....”

  她在菜单上写了一行字:重庆小面16元/碗。

  “还有什么新菜呢?”

  “凉拌菜一份12元,可以混搭!”

  今天准备的凉拌菜是小葱豆腐,蒜泥茄子、酸辣海带丝、凉拌腐竹。

  这四道凉菜属蒜泥茄子费点功夫,陈子秋把几根茄子放入蒸箱里蒸,趁着这个短暂的功夫,开始搭配一碗蒜泥料汁。

  蒜末、少许小米椒、白芝麻。

  铁锅烧热油。

  “滋滋!”

  浇在了料碗里。

  蒜香味顿时滋啦冒出,调点生抽,白糖、盐味、味精、轻轻的点了几滴老陈醋。

  “蒜泥茄子”这道菜在东北那嘎达最受欢迎,同样很符合北方人的大众口感,陈醋只放了少许,毕竟煤省人吃醋的本事可不开玩笑。

  他曾经的大学室友杨浩,已经进化为了吃醋牲口,连蛋炒饭、小米粥里都要倒入陈醋,陈子秋直呼受不了!

  茄子蒸熟取出,陈子秋使用“无情铁手”,将热乎的茄子撕成一条一条,浇入灵魂料汁,抓拌均匀后,一盆美味的蒜泥茄子搞定了!

  这道菜不但下酒还很下饭。

  照烧鸡腿饭今天出售最后一天,明天换成青椒肉丝饭,隔两天再来个辣椒炒肉饭,两天换个口味,食客们起码不会吃腻。

  “子秋,微信电话!”

  宁婉儿喊道。

  陈子秋洗净手甩了甩,走出厨房来到柜台旁。

  “喂,袁哥。”

  “小陈今天有饭没有啊,便宜实惠能吃饱的晚饭,哥在距离柳树巷两公里包了个活,一共四十多号人去吃。”

  工地的袁明,带着他的伙伴们,连续在餐厅吃了一周的大锅菜。

  大锅菜,馒头免费续。

  第三天时,陈子秋给民工大叔们弄了免费的咸菜丝。

  咸菜丝是拿市场盐水腌透了的芥菜疙瘩,把盐分泡好后,让张文杰切成丝,简单的凉拌好免费给民工大叔们提供。

  民工团队一撤,芥菜丝也不整了。

  这可把陈子秋为难住了,大锅菜他实在不想炒,便宜又实惠的饭又没多少。

  他这餐厅又不是开善堂的,每天哪有那么多便宜实惠,还能吃饱的饭。

  工地搬砖的民工大叔,饭量可以达到普通人的双倍。

  他是既不想丢掉这群民工顾客,还想着赚点钱.......

  陈子秋回道:“袁老哥,那你过来吧,我整个十块钱一碗的削面给大家伙吃,量比普通食客多半碗。”

  “小兄弟,你烧的饭十块钱太便宜了,就冲你烧了几天的大锅菜,大家伙都知道了你的手艺比一般厨师好,贵个几块钱,大家伙们也乐意买单。”

  许多民工都看中了店内免费的油泼辣子,不管加在啥饭里,都辣的满嘴飘香。

  别说那无限续的大烩菜,光是馒头夹辣子,再来点芥菜丝,许多民工大叔们都吃的不亦乐乎。

  “就十块钱一碗面,我给每一位老哥的碗里多煮半碗。”

  十块钱一碗的手工面,不管是在哪个城市,都和“贵”字扯不上关系。

  陈子秋决定明天买个烙机器,便宜的面条,就压点机器烙面!

  “民工大叔们又要来吗?”宁婉儿笑问。

  “来,我弄点刀削面给大家伙吃,手擀面卖十块钱一碗根本不赚钱。”陈子秋返回厨房,继续熬制刀削面的臊子。

  说起刀削面,大同的刀削面自然是全国第一。

  喜欢的人是情有独钟,不喜欢的人,觉得猪肉汤面有一股怪味。

  “大同刀削面”的口碑,算是两极分化,许多南方人不喜欢吃,外滑内筋,口感略有嚼劲。

  但陈子秋认为,即使猪肉臊子刀削面再难吃,都比兰州料理的拉面好吃。

  当然,可能是他没去兰州地区,没品尝过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过几天再整点蛋炒饭,肉丝蛋炒饭,海鲜蛋炒饭,豪华蛋炒饭.....米饭这玩意,倒是不愁出售。

  下午四点时,餐厅的员工准时开饭,陈子秋简单的炒了一盆尖椒鸡蛋卤,武月兰下面条,众人吃着辣椒鸡蛋打卤面。

  早在一周之前,餐厅统一了员工吃饭的时间,下午四点。

  这也是大多数酒店服务员,后厨的用餐时间,刚好可以和忙碌的时间段错开,这样忙碌起来时,众人能更加专注工作。

  

第125章 再来两根鸡爪

  今日店内的第一个顾客是老班长,前些时日请军人就餐的大叔。

  他提着半斤散篓子,目光定晴的看着菜单。

  “二两卤牛肉,一碟花生米,这重庆小面是什么面?”老班长一脸好奇的问道。

  他一个老龙城人,只听说过“重庆小面”,没去吃过。

  熊初墨有些不知该如何回答,“大叔,是重庆小面,特别的好吃,你可以尝尝。”

  “老班长,重庆小面口味较重,略辣!”

  “来一碗尝尝。”

  “武大姐,下一碗手擀面。”

  “好嘞~”

  有了面食工武月兰的加入,陈子秋在厨房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面条搭配的蔬菜是油麦菜,像是一些正宗的重庆小面,配菜都只放碗杂,但大多数北方人吃不惯这玩意。

  油麦菜,小青菜最合适。

  趁着武月兰煮煮面的空隙,陈子秋给碗里调着佐料。

  姜蒜水、一勺红油辣子、榨菜丝、少许酱油鸡精、花椒面,一勺奶白色的猪油。

  猪油是灵魂,这个必须放。

  热乎乎的面条捞在碗中,舀上一勺香喷喷的杂酱,花生碎、撒上葱花。

  一碗让人无法拒绝的“小面”出炉了!

  “大叔,面好了。”郭悦亲自给老班长端上了桌。

  “这不就是家常肉臊子面。”老班长内心嘀咕了一声,筷子不停的翻拌着面条,猪油的醇香附着在了每一根白花花的面条上。

  面条与佐料,肉臊子的完美融合爆发出了强烈的香气,红油附着在面条上,显得亮通通,光是用眼睛看,肚子里的口水已经流了一地。

  “闻起来是真香啊,竟然还放了猪油。”

  作为一名老吃货,老班长轻轻一嗅,猪油的香味飘入了鼻中。

  他大口的嗦了一口,入口是麻辣鲜香,面条劲道,麻辣鲜香的佐料在舌尖上翻滚,犹如山城的火锅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当然。

  这碗面的辣度。

  足以让广东福建的同胞望而止步。

  “真香啊,才卖16一碗,比起茄丁面香多了。”

  老班长一口面,一口蒜,彰显着他能吃辣的程度。

  于是,忍不住小酌了一口白酒,感觉喉咙里有一团火焰在燃烧。

首节上一节111/1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