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刚说完,跟过来的许婶笑着说道,“柱子、大茂,别看你们张大妈这两三年低调得很,
那是因为家里没顶梁柱,
以前你们贾叔还在的时候,她可是咱们南锣鼓巷这一片儿有名儿的泼妇。
老贾没了,她现在最看重的就是给老贾家延续香火,
好家伙,咱们这帮邻居让贾东旭说那些死孩子啊、暴毙之类的话,
你说你们张大妈能忍得了?”
听许婶说完,何雨柱想起贾东旭没说完的那些条款,除了婴儿死亡,遗弃应该怎么处理,
还有就是成人暴毙的处理方式,
也怪不得贾张氏这会儿发疯,换谁,孤儿寡母的让这帮邻居这么说,估计都得发疯。
好一会儿,这场突如其来的打架斗殴,才在其他邻居的制止下消停下来,
不过起了纠纷的几个邻居没有一个讨到好的,
贾张氏一对多,固然被收拾得很惨,
可其他人也感觉自己身上的肋骨在隐隐作痛。
至于易中海等几个四合院管事大爷,这会儿也是气得不行,“大家都是邻居,贾东旭还是小辈儿,你们就是这样当长辈的?”
“我们哪儿有那个意思,就是想让东旭把后面的内容说一下,
谁知道张嫂子这么大的反应。”
易中海看几人还在狡辩,开始为自己徒弟出头,“行了,你们糊弄谁呢,
后面是什么内容连柱子都知道不能说,
你们几个弄出这么大的事儿,还是先想想该怎么解决吧。”
1951年7月16日《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依旧对自由迁徙不做限制。
第三条:凡同一主管人,共同生活,同处食宿者,不论其人数多少,关系如何,均称一户;
但如一家分居数处,分起伙食,相距较远者,或数家虽同居一处而经济各自独立者,均得分别立户。
其分类如下:
一.住家户:一般住户。
二、工商户:经理、厂长,或其他主管人
三、公寓户:凡旅馆、客栈、代理店、会馆等,
四、船舶户
五.寺庙户:凡庵、观、寺、院、教堂等
六、外侨户:各国侨民均称外侨户,以其负责人为户主。
第五条户口变动时
四、死亡:
(一)在死亡未入殓以前,二十四小时内,由户主或家属申报之;
无家属或家属不在者,由邻居报告之。
(二)暴死或死因不明,以及传染病死亡者,由户主、家属或发现人立即报告之。
(三)未报出生即已死去之婴儿,应补作出生、死亡报告。
前三项规定之死亡,均须领得埋葬证后方准埋葬。
170.第170章 第一次婴儿潮
见易中海让他们想办法处理,几个邻居都沉默着不说话,
明显想把事情冷处理。
不过这可难不倒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的易中海等人,只见他们转过头对着看热闹的邻居们说道,
“既然他们不想处理,那咱们就集体商量一下,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办,
当然,还是按老规矩,少数服从多数。”
而邻居们对于集体表决,也早就已经不再陌生,易中海说完,他们就开始跟前后左右的邻居商量起来。
邻居们商量到最后,也就是让几个邻居给贾东旭一家道歉了事,
虽然贾张氏一万个不服,可她也知道,四合院大会能做的只有这么多,想要更多,那是没可能的,
至于再打一架,他们孤儿寡母的,也对付不了这么多人,
所以最后也就无奈的答应下来。
一场插曲之后,四合院这帮邻居明显也没什么开会的意愿,
“老易,咱们开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麻烦,可现在这情况,会还没开完呢,就打了一架,
要不今儿的大会就开到这里,户口登记什么的,咱们自己看着办。”
易中海几人开会原本也是出于好心,现在打架了,也不想把这个大会继续开下去,
这时候自然也就借坡下驴,
“成吧,我们原本是想着今天开完会,等到星期天的时候全院一起去街道做登记的,
可现在出了这么个事情,明显是不可能了,
既然这样,那户口登记的事儿就自己顾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成,
散会!”
星期天一大早,何雨柱兄妹俩吃过早饭,出门前往街道做户口登记,
结果刚走到四合院大门口,就被后面追上来的阎埠贵叫住了,“柱子,等等,等等三大爷,我跟你们一起去。”
见他说要跟自己兄妹一起去街道登记,何雨柱有些诧异的回过头问道,
“三大爷,街道开始户口登记已经有一两天了吧,你怎么还没去,
你现在可是在放假,按理说应该有的是时间才对。”
见何雨柱问起这个,阎埠贵笑呵呵的说道,“嘿,前两天大家都上班,什刹海没多少人钓鱼,所以我这不是赶着钓鱼赚钱嘛,
今儿大家都休息,我这不得把登记的事情做了啊!”
听完他的理由,何雨柱那是相当的佩服,对着阎埠贵就竖起了大拇指,
“三大爷就是三大爷,精明,看样子这一阵子是收获颇丰啊。”
提起收获,阎埠贵也是一脸的得意,
“嘿嘿,可不嘛,比我前面想象的要好多了,看来最多一两年,我就能买自行车了。”
看着他得意洋洋的笑容,何雨柱也没什么过多的表示,
“成,三大爷,鱼的事儿以后再说,趁着现在时间还早,我们赶紧去街道登记,可不敢耽误钓鱼赚钱。”
“那咱们赶紧的!”
一路上也没瞎耽误功夫,一行人很快来到街道,
而此时的街道,虽然还没开始上班,但是也已经有相当多的同志在排队等待,
一看这架势,三人就赶紧排进了队伍当中。
没多久,阎埠贵就注意到一个特殊的情况,队伍当中抱着小婴儿来登记的同志,比例有点高。
然后就转头对着何雨柱说道,
“柱子,平时没怎么注意,你看咱们什刹海什么时候多了这么多婴儿?”
顺着阎埠贵的视线,何雨柱扫视了一圈,然后有些恍然,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新社会总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婴儿潮,
第一次就是当下的50年代初期,
这个时候,社会环境发生巨变,农村分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所以数以亿计的婴儿在50年代的最初几年降生。
到53年第1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人口从清末的4万万已经增长到6万万,而且40%左右都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又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居多。
而第二次婴儿潮,发生在讲究人多力量大的60年代,
也是出生人口最多的时期。
至于第三次,则是发生在80年代,准确的说这一次不应该叫做婴儿潮,而是应该叫做次生潮,
因为这时候上面已经不鼓励多生孩子,
只不过前面两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正好到了适合生育的年龄,庞大的人口基数,同样带来了数以亿计的人口增长。
何雨柱想起阎埠贵刚刚的问题,又想到阎家还没踪迹的小女儿阎解娣,
就笑着对他说道,
“三大爷,咱们老百姓现在日子好过,又养得起,自然愿意多生孩子。”
接着何雨柱又对着几个年龄比阎埠贵还大的人努了努嘴,
“诺,三大爷,你看那边的朱叔、王叔还有其他几个大叔,他们的年龄比你还大吧,人家不也一样抓紧时间生孩子了嘛!”
听着何雨柱的话,顺着他的视线看去,阎埠贵很快也发现了几人,然后略带惊奇的说道,
“嚯,老蚌生珠啊。”
见他这么惊讶,何雨柱还以为他是有什么心理负担,就笑着说道,
“三大爷,你管那么多呢,人家生得出来就养得起,又不需要别人帮忙,多生几个孩子又怎么了?”
哪知阎埠贵其实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只是觉得惊奇罢了,
“柱子,这个我懂,
解放以前,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头,人家也会想着多生几个儿子,
他们这才哪到哪儿啊。”
接着阎埠贵就在心里默默盘算起来,以他的工资收入,加上再过几年阎解成就该上班赚钱了,
好像他们两口子再生一个孩子也不是不可以。
而何雨柱看阎埠贵突然之间陷入沉默,知道他大概在琢磨什么事,
不过想到他以后的穷算计,怕被赖上的何雨柱压根儿没有多事,
只是默默的站在旁边,打量着周围的街坊四邻。
只不过有些事,光靠躲是躲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