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孤勇者,我成了治愈系歌神 第286节

  “唱到那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之时。”

  “他朝着杂役下令放火。”

  “火海顷刻间蔓延开来。”

  “裴晏之于那戏台之上,看着烈火将整座戏楼吞噬。”

  “国破家亡,敌寇入侵。”

  “他虽是一卑贱戏子,但又怎可能委身于贼寇,为其作乐?”

  “他未曾惶恐,于烈火中与倭奴同归于尽。”

  “这就是赤伶背后的故事。”

  “我想说的是,时代虽说变换,但我华夏风骨长存。”

  “戏子虽地位地下,但他们位卑却未敢忘忧国!”

  “我身旁的这位李玉老师,在所有人对戏曲文化嗤之以鼻的时候。”

  “仍旧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弘扬戏曲文化。”

  “好像不如裴晏之悲壮。”

  “不如梅先生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势。”

  “但!”

  “戏曲的风骨在李玉老师身上依旧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孤身一人扛起龙国戏曲的大旗,傲然行走在世界舞台之上。”

  “我由衷的为我们龙国,有如此优秀的艺术家感到欣喜。”

  “为我们龙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下面请大家欣赏李玉老师带来的歌曲昭君出塞。”

  .....

  李玉站在舞台之上。

  听着身旁男人那掷地有声的话语。

  他的眼中早已是水雾弥漫。

  那不被众人理解的委屈。

  那为龙国的优秀艺术文化被视为糟粕而产生的愤懑不平。

  都被一一吹散。

  白歌好像一轮金日,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李玉深吸一口气,他知道白歌已经将这个舞台为自己铺垫好了。

  他也知道,戏曲从今晚开始,再不是随时被抛弃的状态。

  他还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白歌的功劳。

  感动之余,他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

  让所有人都看到戏曲真正的魅力。

  弹幕之上,观众们的感叹好似雨点洒落般纷纷而至。

  “我不知道说什么了,我只知道白歌NB。”

  “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白歌了吗?因为他和所有娱乐圈的顶流们都不一样。”

  “我只感觉我燃起来了。”

  “我现在只想提着加特林去隔壁把东瀛人给突突了!”

  “呜呜呜,我的裴晏之!”

  “白歌还我裴晏之!呜呜呜!”

  “李玉老师的扮相应该就是裴晏之戏台上的扮相吧!”

  “好美啊!”

  “别多说了兄弟们,YYDS刷起来!”

  “从今天开始,我要听戏了!”

  “我回家就把我爷爷的收音机翻出来,我要听个够!”

  “我已经开始听了,你们还别说,这黄梅戏还挺好听!”

  “我也发现了,我靠,那你们说我们以前为什么看都不看这些东西一眼?”

  “可能,是我们太肤浅?”

  “兄弟自信点,把可能两个字删掉。”

  “我辈龙国男儿,当顶天立地,上乘国运,下报国恩!”

  “弘扬龙国文化,我辈义不容辞!”

  “弘扬龙国文化,我辈义不容辞!”

  “......”

  “......”

  .......

第二百九十五章 文化从未断绝,颠覆时代的声音!

  不仅只有直播间的弹幕上满是对白歌的赞叹和表演!

  各大平台上有关于白歌的所有消息都瞬间冲上热搜。

  围脖、贴吧、逗音......

  #白歌赤伶#

  #戏曲的风骨#

  #戏曲不是糟粕#

  这些相关的词条都让吃瓜群众们感叹。

  白歌是真的火了。

  戏曲也是真的重新站~起来了。

  一个知名的大V在自己的围脖账号上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

  《白歌不仅仅是国风音乐创始-人》。

  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很难想象作为一个我们眼中的流行歌手能写出那么好的戏曲改编。”

  “在白歌刚刚确定国乐大典的第三期主题是戏曲的时候,我和所有的观众抱有同样的想法。”

  “那就是不屑一顾。”

  “戏曲这落于俗套的东西怎么可能出彩?”

  “我不禁有些惋惜,这么一个优秀的歌手将被口诛笔伐所淹没。”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每天抱着收音机坐在小院的躺椅上。”

  “听着收音机里发出的咿咿呀呀的声音。”

  “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动听,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就经常想,这么落伍的东西怎么还有人听。”

  “这种落后老旧的东西早就应该被淘汰、被替换。”

  “我甚至不愿去了解戏曲背后的文化。”

  “我只是固执的对这一艺术报以偏见。”

  “直至今日,我才知道我错了。”

  “不是戏曲老旧,而是我们太浮躁。”

  “我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去感受戏曲的魅力。”

  “去体会它要传达的风骨。”

  “戏曲未曾断绝,只是我辈肤浅!”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在此,我深表歉意。”

  “我向白歌道歉。”

  “我向那些默默无闻的戏曲工作者们道歉。”

  “也向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道歉。”

  “对不起。”

  这篇文章一经发出,评论区瞬间便被占满。

  他们在下面纷纷评论着,交流着。

  有一条评论被点赞置顶到了最前面,他是这样说的。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村里,村口有一座戏台。”

  “我经常路过,但从没见有人唱过。”

  “后来有一天,有一个戏班子来到我们村上。”

  “他们在这戏台上连着唱了三天的戏。”

  “我们村的那些老人们端着板凳把戏台前的空地坐的满满当当。”

  “我不懂,那些化着黄脸白脸的人在我看来那么恐怖。”

  “连带着,他们唱的曲我都不愿意听。”

  “过了几年,他们又来了。”

  “还是三天,但戏台下却只有寥寥几人。”

  “因为当年那些老人们,几乎都走了。”

  “村里的年轻人不爱听,小孩子听不懂。”

  “我有些好奇,演出那么久,但只有几个人看。”

首节上一节286/3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