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九级工程师开始超神 第384节

办事都不带脑子么?

自己哪里去给他搞人?

“首长,杨总拿出了一套燃气轮机的设计图。只要制造出来,再根据图纸做一些修改,就可以生产出战斗使用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核心机……也可以生产坦克用的大马力燃气轮机……”

冯磊迎着首长不满的眼神。

鼓起勇气把情况说了。

“现在他是准备什么都自己搞?”

吴首长有些郁闷。

那么多单位搞起来都没有多大进展。

红星轧钢厂却越来越庞大。

他也知道,杨刚肯定是有把握的。

“不是杨总非得自己搞,其他单位配套跟不上,我们的项目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话是杨刚说的。

冯磊此刻,也不过是转达。

“行吧,我给调人。你劝劝杨刚,把现在这些先搞好,不要什么都去搞……给其他单位留点活。”

明知道杨刚研究这些,会非常容易。

吴首长也不得不说这话。

红星轧钢厂现在的研究人员就已经超过了3万。

配套的技术工人、后勤服务人员数量更多。

还在继续扩将呢。

““II不搞?我也不想。可基础配套的一些装备跟技术,我们等不了了,可载具呢?”

杨刚的语(了王的)气中,满是无奈。

他也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些基础的东西上。

红旗-1改型防空导弹的雷达系统、火控系统啥的,早就搞出来了。

可生产搭载这些先进设备的车辆厂,到现在都没搞定。

最大速度只能行驶60公里的汽车,有什么用犯?

何况,电源车什么的,也没法满足使用需求。

他们有生产装甲车辆的经验。

o别的不说,红旗-1防空导弹改型,雷达系统我们已经改进

杨刚同样也拿出了图纸,让车间按照图纸生产.

334雷达系统升级完成,再次打靶直接用黑鸟SR-71

“首长也理解这个……主要现在研究人员这块,有些跟不上了。我们很多技术都得研究……”

“研究?我这里直接拿出图纸,生产加上逆推,可以得到更多的技术,进度更快……”

杨刚有些不满。

不过还没说完,就想到了什么。

刮风期间呢!

有些事情,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

到现在,红星轧钢厂的任何研究项目都没有受到丝毫刮风影响。

这些都是上面首长帮忙才有的结果。

杨刚自然是清楚的。

“没问题,你转达首长,在取得足够的成果之前,我们暂时不会进入到新的科研项目。”

不进入新的科研项目?

什么意思?

冯磊不明白。也没问。

问了同样是不明白的。

260“咱们那防空系统的载具什么时候完成?这段时间黑鸟出现得很频繁,参谋部分析,好像是在寻找我们的防空阵地

“很快了。”

杨刚冷笑了一声。

U-2早就被打下来了。

那玩意儿,红旗-1都能干掉。

火蜂无人机同样容易被打下来。

倒是SR-71黑鸟高空战略侦察机,在原本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击落的记录。

甚至被击伤的记录都没有。

毕竟,黑鸟非得太高,速度太快。

毛熊搞出来的米格-25,勉强能应对。

结果黑鸟根本就不在可以遇到米格-25的区域出现。

“也不知道他们的黑鸟被击落后,会怎么办!”

杨刚有些期待。

“已经开始总装,电源车是专门设计的,雷达不仅自身需要使用电源,上面的数据处理器耗电量也是不小面对杨刚的询问。

特种车辆项目负责人罗志国笑着回答。

“最高速度可以行驶120公里,6X6的底盘,应该能适应大部分的地形……”

这东西,不是杨刚拿出的设计图。

有了之前杨刚搞出来的装甲车。

改进一下,就没问题。

自己生产的大马力发动机可以提供强劲动力。

“完成调试需要多久?”

杨刚问道。

部队首长担心黑鸟高频率出现,把各种部署都能弄清楚。

毕竟不是什么都能藏到山里的。

(cjaj)

杨刚同样也担心。

就怕黑鸟SR-71最后被调走。

欧洲那边,毛熊跺跺脚,欧洲就要抖三抖的。

鹰酱的这种战略侦察机本来就不多。

大部分都会安排到那边。

毛熊战机速度越来越快,飞行高度也越来越大。

还有射程更远,射高更高的,速度更快的防空导弹。

真没了。

哪里去找这样的靶机?

“十天时间就能完成初步的调试,之前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问题罗志国说道。

“路上也可以进行最后的调试。”

杨刚了解了情况后,直接让冯磊跟部队联系。

半个月后出发,去SR-71黑鸟高空战略侦察机经常出现的区域进行测试,

“不用再先打靶?”

吴首长等人知道消息后,专程来了一趟。

“没用,如果用我们自己的靶机,速度太慢,飞行高度太低,浪费导弹?造价超过80万,太浪费了……”

杨刚的话,让首长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脸上浮现出肉痛的表情。

超过80万一枚的导弹。

这样的导弹,要是用来打歼-5、歼-6这样的战机。

我们这次使用的,也是进一步改进信号的导弹,一枚

浪费啊!

一架战机也不过才百万不到.

335丁秋楠是生不了蛋的母鸡?杨总工的种子不行?

“如果不能一次就打下来,我们的这种导弹性能,就暴露了……”

吴首长提醒杨刚。

“首长请放心,我有充足的信心。”

杨刚说有信心。

那就没问题了。

“到时候再说,防空部队会安排这个--”

为了加快速度。

杨刚每天都在厂里待着。

特别是雷达车上的计算机控制程序,很多都是他亲自写下的框架,再由部队提供的程序员-去完善系统。

使得这种雷达车上的控制系统增加了不少自动-功能。

操作起来,更轻松容易。

眼看已经完成装配,初步调试完成。

测试性能,就得不断地在路上进行。

首节上一节384/5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