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乾隆,但他至少也把宋朝面貌革新了啊,我看榜上说的,收复五州,这是北宋大获全胜的唯一战绩,凭这点,我觉得王安石新法还是很值得肯定。
“说明宋神宗之前的这些皇帝,打仗都不咋滴,连一次大获全胜都没有,有点丢人!”
李治:确实,归根结底老赵的开国国策存在隐患,导致宋朝武功一直不强,王安石变法带来的这场胜利,说明他对军事改革的相当不错。
曹操:某种意义上,喜欢“折腾”的人,总比坐以待毙的人要强!
杨坚:曹操这话太绝对,你得分情况,分时机。
“若大盛之世,国泰民安,万国来朝,如果太折腾,反而会带来很多弊端!”
朱元璋:有道理,比如@李隆基,你少折腾,可能都不会导致安史之乱。
李隆基:……
朱棣:哈哈
杨坚:所以,要看所处的背景和时机。
朱棣:有道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两积问题,也就是积贫积弱问题,愈发突出,国内弊端频出,这样的背景和时机来说的话,王安石这种改革家的出现,也是有道理的。
“这样的折腾。也许的确会改变国家命运。”
“当然,也许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康熙:总之啊,王安石此人,争议极大,否定的人巨多,在南宋和明代,最为突出,宋明理学,对王安石抨击最盛!
“而且,宋高宗赵构直接将王安石从孔庙里踢了出去,将北宋亡国的原因追加到王安石的头上,对其全盘否定!”
赵匡胤:……
苏辰:诚然,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影响很大,确实有革新弊政,改变面貌的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
“这样有争议的人,给他只扣一个忠臣或者奸臣的帽子,是不妥的。”
朱元璋:的确
苏辰: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说。
“另外,王安石除了在政坛上大有作为。他在文坛上,也是一颗闪耀之星。”
“后世,将王安石和其他七位唐,宋时期的文豪,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誉和推崇!”
李世民:唐宋八大家?
朱棣:这个我了解,明初的一个学者最先推行的这个八大家名号。
“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李世民:牛逼
苏辰:关于王安石,还有个典故,那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中年丧妻,续了一个年轻之妾,名叫姣娘,由于王安石整日忙于政事,所以对这姣娘无暇顾及,结果,这姣娘就和府上的一个仆人偷情了,王安石知晓此事后,忍住没有问两人之罪。后来有一天,王安石灵机一动,作诗一首,提醒姣娘,这姣娘也是个才女,一听就明白了诗中之意,她连忙跪在王安石面前,道: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一寻思,也对,自己已经年过花甲,经常忙于朝政,所以偷情之事也不能全怪她,于是,王安石给了那姣娘一些银子,允许她和那仆人成亲,远离他乡生活!”
“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来历!”
刘秀:……这人心大啊!
曹操:666666
杨坚:666,这种气度,别说撑船,天都能撑开。
朱棣:……哈哈哈哈!
第123章 有个性的名相
朱棣:关于榜上的这位王安石,还有一件轶事。那就是对联成婿的故事!
李世民:哦?何谓对联成婿?
朱棣:年轻的王安石进京赶考的时候,在江宁遇到了一大户人家招亲,这户人家出了一道题目,给出对联的上联,谁对的下联最妙,便纳谁为婿。
“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当时急着进京赶考,所以只是将此上联记在心里,没有来得及思考下联,便离开了!”
“去了京城,科考结束后,主考官也给王安石出了一道对联题目,给出下联,让王安石对出上联!”
“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看到这下联,心里一寻思,这下联和当初在江宁大户人家门口看到的上联,正好是一对啊,这也太巧了,于是,王安石脱口而出,将那上联迅速念出,主考官听罢,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才华。”
“后来王安石返回途中,回到那大户人家,顺利通过考核,赢得佳人!”
“事业爱情双丰收,可谓人生赢家啊!”
刘秀:牛批,竟有如此巧合之事?
曹操:太秀了
杨坚:好家伙,这不是作弊吗?
朱棣:哈哈,这是一则轶事传闻,真实性不可而知。
“当然,以王安石的文采,他要是想对这对子,还不是信手拈来,易如反掌么。”
康熙:这倒是实话!
刘邦:牛啊,这人几乎是个全才啊。
刘询:的确挺优秀的。
苏辰:好,继续公布榜单!
“加快公布完毕名相榜!”
“我会邀请几位新成员进群!”
“另外,相信各位水群这么久,应该也领悟到了一些治天下的理念,也吸取了许多历史教训,但愿各位能够在各自位面有所行动,改革弊政,强国富民,开创新的未来!”
嬴政:彩!
刘邦:彩!
刘彻:+1
刘秀:+1
李世民:+1
朱棣:+1
……
此刻,系统为刚才公布的两位名相,分发了奖励!
苏辰继续公布名相榜!
[华夏二十位名相榜]
[第十六位]
[姓名:寇准]
寇准的名字曝光,引起不少的议论。
北宋历史上,这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名相。
南宋各大位面,诸文人:寇莱公,真宰相也!
明元清各大位面,亦是对寇准赞不绝口,欣赏无比。
大家都认为,若没有寇准,北宋恐怕会和南宋一样,直接南迁,沦为偏居一隅的局面,苟延残喘!
……
宋真宗位面!
宋真宗赵恒,望着金榜,不以为喜,反而有些不悦。
当然,他不是对寇准不满。
而是对金榜非常不满。
赵恒内心暗骂金榜,之前在朝代榜的时候,金榜曝光了他的行为,言语里狠狠讽刺了他,这让他非常气愤。
所以,此刻的赵恒,挎着个脸。
殿内的一些文人,对寇准大为赞赏,言语里满是夸誉,人人都竖大拇指。
而寇准本人,此刻正在府邸之内,望着金榜,他颇为淡然的捋了捋胡须,转过眼来,则是发出一声叹息,只因为最近受到许多同僚的排挤,这让他心头颇为郁闷。
……
金榜继续更新:
[寇准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便天资聪慧,公元980年,寇准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公元989年,寇准升为枢密直学士,大胆进谏,有次禀报的时候,宋太宗听不进去,怒而离开了龙椅,此刻,寇准上前,直接一把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听完自己的奏事。宋太宗哭笑不得,无奈至极,最终重回座位听完了寇准的奏事。听完后,宋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寇准,反而更加欣赏他]
[公元991年,寇准因为表现亮眼,名气大噪,被提升为同知院事,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决议,后来在立储之事上,寇准劝宋太宗早立皇太子,寇准多次为宋太宗排忧解难,受到了宋太宗的极大倚重,有人给太宗献了一件宝物天犀,太宗命人将其打造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公元999年,辽军侵扰北宋边境,北宋边军溃败,这个消息传到京城,令整个北宋朝廷震惊不已,在他人的提议下,宋真宗于是拜寇准为相]
[公元1004年,辽军20万南下伐宋,宋真宗惊骇万分,召集群臣商议,一派认为应该向南方的金陵迁都,这样可以避辽军锋芒,另一派,以寇准为代表,立主抵抗辽军,坚决反对迁都,认为此举是放弃祖宗根基,绝不可采用,最终,寇准成功说服宋真宗,宋军出征抵抗!]
[寇准劝说宋真宗,让他御驾亲征,这样才能凝聚军心和民心,让大家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宋真宗果然御驾亲征,宋与辽爆发大战,寇准一方面向宋真宗鼓舞勇气,一方面筹备粮草以及转运之事。辽国由于孤军深入,粮草不足,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宋军数次大捷,双方在澶州周旋,最终,辽向宋提出合议之策]
[寇准极力反对议和,主张乘胜出击,收复失地,宋真宗本来就无继续战斗的意思,再加上许多主和派的进言,寇准被主和派诽谤为拥兵自重,寇准被迫只能放弃主战的念头,于是,宋真宗派出使者,与辽合议,史称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趋于平静,寇准因此功冠朝野,受到宋真宗的十分敬重,同时也引起了妥协派的嫉妒,在王钦若的谗言下,最终寇准被罢相,后来又多次被罢相]
[公元1023年,寇准在地方任职期,病逝于雷州,享年62岁]
……
信息公布完毕!!!
殿内的宋真宗赵恒,愈发的郁闷了。
“这金榜又贬低朕?”
“说的就好像朕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似的?”
赵恒心头默默发牢骚。
虽然他也承认自己的怯懦,但金榜曝光,让这么多大臣看到,他这当皇帝的老脸还往哪搁啊
第124章 聊天群里的吐槽
赵恒气哼一声,甩了甩龙袖,离开了龙座,径直往深宫而去。
殿内的众人,则是对金榜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