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开局努力成为富豪 第668节

  老小孩,老小孩,年纪大了,其实会变的调皮,谭博文可能真会干的出来这种事情。

  可倪世孝也不想输啊!

  咿!这《九九消寒图》有点意思!

  倪世孝在一个摊位面前停了下来,手扒拉着摊位上的|西,但是眼睛一直在看边上的一副画。与.

第905章

  九九消寒图,上国岁时风俗。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

  当时人们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九九消寒图,这种图,或者说画,一点都不新鲜,古代北方的大户人家年年都要找人画一副。穷苦人家也会几年换上一副。

  存世量非常的大,一24般都是普通画师的作品。

  但是倪世孝在看的这幅略有点不同,画的左侧的配诗,是元朝杨允孚的《滦京杂咏》。诗文内容是:“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涛掴虐祝看到今朝是杏株。”

  这四句诗,给了倪世孝不一样的感觉。

  写诗的人,一气呵成,用笔非常精妙,这些字里面被灌注了一种洒脱的精神。

  也让倪世孝看出一番潦倒,不是物质上的潦倒,是精神的潦倒。

  看了良久,倪世孝才看出来,这个字像是谁写的,这应该是唐寅的手笔。据传,唐伯虎当年画了不少没有署名的画。

  这字倪世孝非常肯定应该出自唐伯虎的手笔,但是这个画,倪世孝就不能肯定的,这明显不是唐伯虎一贯的画法。倒有一点元代赵孟的味道。

  诗是元代的,画也是元代的,这算是唐伯虎开的一个玩笑吗?

  这画非常的简洁,除了左侧的诗句,整幅画最突出的也就是九支梅花。

  既然是九九消寒图,肯定要突出梅花,但是这画中还有山、有树、还有水,是一副标准的水墨山水画。

  这副画看着简单,但该有的都有,山石叠翠,山树相隐,树隐山间,山隐花中,让整幅花的重点集中在了九支梅花当中。

  这幅画,打眼一看,中心点肯定是画中的梅花;可上面的山峦却也不止是点缀,画中山崇峻岭,雄伟险峻。但是笔墨又非常的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布局非常严谨,画法相当的工整!

  这一副消寒图,已经完全脱离了普通消寒图的范畴,九九消寒图最常见的是一种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林里香枫安然候秋红。”,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

  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

  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比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文字版的消寒图,还有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

  把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式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决定。

  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

  不过图形版的就没有文字版的漂亮!

  有些特别讲究的人家,会采用图画的形式画出九九消寒图,也称作“画九”。

  这副梅花图就是根据画九习俗得来的,所以上面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一朵都各自不同。

  唐伯虎根据天气的变化,每一朵梅花的浓淡都略有区别。

  但是可惜的是,这幅画上面没有款识,更没有印记。没有这两样表明作者身份的证明,这幅画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简单的说,就是可以扯皮了。

  你说这是唐伯虎的话,那证据呢,如果你要说你看出是唐伯虎的神韵,人家会说你眼睛有问题。人家还会说,我看有我孙子的神韵呢。

  所以这幅画是非常难脱手的,除非你找到一个对唐伯虎有研究,又特别喜欢唐伯虎画的收藏家。那就是货卖识货人!

  “老板,这消寒图怎么卖?”

  摊主横了倪世孝一眼,漫不经心的说道:“100拿走。”

  “不值,最多20,我既然能叫出是消寒图,肯定懂行,这画也就这个价了。”

  “20,我情愿拿来垫桌底,80,爱要要,不要就走。”

  “50吧,就带了50块钱!”

  “看你穿的挺像样的,怎么是个穷逼啊。算了50就50,给你吧。”

  “行,老板给你钱。”倪世孝直接伸进口袋里夹出一张100的递给摊主。

  “不实在啊,不是说只有50,这是50的?”摊主抖动着钞票说道。

  倪世孝尴尬的一笑:“老板你不知道啊,媳妇管 的严,这钱只有50是我的,剩下50是买菜钱。就这50,我还得花一个月呢。”

  摊主看着倪世孝,两眼开始发红,拉住倪世孝的手,一副哭腔道:“兄弟啊,我终于找到组织了。你比我还惨,我老婆一个月就给300零花啊。”

  “还好,我每天能够偷偷地藏点私房钱。兄弟,大哥便宜你5块钱,看你也是抽烟的,5块钱可以去门口买包白沙抽。”摊主递给倪世孝一张50的,带一张5块的。

  “大哥,谢谢啊!这包烟我省着抽,可以抽半个月。”

  “兄弟,都不容易...”

  “大哥,那我先走了啊,我还得逛会,一会还赶着去买菜。不然回去要跪搓衣板。”

  “哎...慢走!”

  “我说篦子,你居然肯便宜人家5块钱,难得啊。”

  等倪世孝走远,隔壁的摊主就对着摊主喊道。

  这摊主之所以叫“篦子”,就因为他齿密手紧,被他过道手,油水肯定镂干了。

  “同病相怜嘛,饶人家5块钱,让人家有包烟抽,相比人家,我觉得我家媳妇还是挺好的......”

  倪世孝的表演欲望就是这么旺盛,逮着机会就要演练一下他的演技!.

第906章

  再说,捡了人家的漏,让人家心灵上得到一点满足,这也是一种善不是!

  唐伯虎这《九九消寒图》,今天就别想着变现了。就算有人要,人家也会往死里压价。还是先在手里压着吧,等哪天碰到识货的人再说。

  继续往前逛,还是没发现可以捡的大漏,倒是看到一只木马,那木马一看就知道是满天星紫檀的料子,倪世孝可不信这摊主看不出来。

  这属于大开门的物件,不说摊主看不看的出来是明代风格的木马,就这料子,如果看不懂是紫檀,那就别摆摊了。

  这一看就知道是钓鱼的钓饵,就不知道摊主要钓多大的鱼;还有是广撒网的那种,还是等待他的特定有缘人。

  这种事情,在古玩行当里,每天都有发生。反正古玩行当里,没有诈骗的罪名,有的只是学艺不精打眼了。

  很快四楼的摊位都被倪世孝给逛到头了,也顺利的和谭博文会师,谭博文两手空空,就没有出过手吧。

  “如何?”

  “没出手,你看到那匹木马了吗?”谭博文说道。

  “看到了,没去探问。”

  “整个四楼,就那木马价格最高了,我仔细看过,拿紫檀做一匹木马,又是明代的风格,也就朱由校那个木匠皇帝干的出来。”

  “我倒没细看,不过就算细看,我也看不出来,我对木制品没什么研究。”

  “咦?你手里拿着什么画?”

  “给你,你慢慢欣赏,看你能不能看出门道来。”

  谭博文拿在手里端详了良久,才幽幽的说道:“唐伯虎?”

  “我是这么认为的。”

  “多少拿下的?”

  “50。”

  那5块钱,倪世孝还是不去减了。

  谭博文叹道:“算了,我认输了,能从这里找出这幅画来,我不如你。现在古玩行当不行了,好|西太少,孬|西太多了々〃。”

  “我们当初放出去这么多物件,都去哪了?”

  “大部分进了藏家手里,少部分进了炒家手里,这几年你没关心古玩市场,这价格是变幻莫测啊。世孝,我们开了个坏头,这古玩行的文化已经没了,剩下的只有腐朽的铜臭味了。”

  “算了,不要在这里悲伤春秋了,这画送你了。我们去吃蟹黄包吧。”

  “那我就不客气了。有这画,也算安慰我这破碎的心了。”谭博文笑着说道:“去哪吃蟹黄包啊?城隍庙就别去了,又贵又不好吃。”

  “去外滩吧,那里有一家味道不错,价格倒是不便宜,但是用料实在。”

  一个地方小吃,一旦外地人都知道哪家店出名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这家店对本地人来说不但贵,而且不好吃了。

  ·························

  “这个味就对了,和我当年吃的时候一模一样。”谭博文尝了一口说道。

  倪世孝他们来的是一家小店,店面虽小,可是要价不低。不过人家确实有手艺,几样小吃的味道都非常的好。

  不过能在魔都有一座老式别墅,这里的老板也不是一般人。这房子怎么说也值个4、5亿吧。用这么贵的房子,开一家小吃店。

  80块一个的蟹黄包也就不是那么贵了。

  这一个蟹黄包里的蟹黄,成本超过25了,按照饮食行业6、7成的毛利计算,一个包子就可以卖到60了,再算是水电、房租,老板的手艺都折算成钱。

  这小吃店的毛利最多4成左右,80还是良心价了!

  看来老板也是有故事的人!

  陪谭博文吃完了午饭,把两张图交给他,倪世孝就赶去一家茶馆。

  一位叫李芬芳的导演约他见个面。

  “李导演,你是想让我演沈光耀?”倪世孝看完手里的剧本问道。

  “是的!不知道倪先生你能不能抽出时间?”

  “为什么李导演不问我,肯不肯演?你应该知道拍戏演戏,我都是玩票性质。”

  “我相信沈光耀这个角色能够打动你。”李导演自信的说道。

  “这角色确实很打动人心,不过李导演你大概忘记了,我是燕大的讲师,燕大和华清的关系,我相信你不会没有耳闻吧?”

  “我知道,但是我更知道燕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我想燕大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会那么狭隘。”

首节上一节668/7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