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最强人生 第1586节

  顿了顿,少年补充道,“比如说,一个城市可以专门做地板砖、一个城市可以专门做各种电灯产品、一个城市可以专门做电子产品、一个城市可以专门做汽车零部件、一个城市可以专门做衣服……这样整合一个城市的资源,来给他们服务,让他们做大做强。同时大家捏成拳头一起对外,不就发展成了这个产业的基地了吗?”

  殷俊这后面的一段话,让朱平范眼睛不由自主的亮了起来。

  他的脑海里面,也开始想起了殷俊说的那些事业。

  想着粤东以这些城市为各个网络,连接成一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情形,朱平范身躯都有些发抖。

  集中一个城市来搞,而不是这个城市有、那个城市也有,每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差不多,这样就反而会没有了优势。

  单独集中一个城市,让它在工业产业上只做这一种产品,大家各个工厂的工人都能互相流通,如果哪个企业不怎么行了,那么另一个企业也能把工人们给接下,不用远距离的去招聘,而熟练工人们也不会发愁又要到哪个城市去工作。

  如此长期以往,就跟殷俊说的,肯定能做大做强啊!

  这样的产业结构,真是太让人惊讶了,太让人能感觉到热血沸腾了!

  它不但解决了具体的产业自相矛盾发展的难题,还指出了一个做大做强的最好途径。

  朱平范陷入了沉思之中,越想越觉得这里面太有玄妙了,太有深度了,一时半刻根本没办法想得透彻和明白。

  他恨不得把殷俊给抓住了,让他来说个三天三夜,这样才酣畅淋漓,才能真正的做好一切准备和规划。

  “殷先生,我代表全粤东人民谢谢你了!”朱平范认真的双手握住了殷俊的手,“你的这个策略,真是让人醍醐灌顶,让我们能少走了许多的弯路啊!”

  “您客气了。”殷俊笑道,“如果不是朱先生你这么有魄力的人在这里主政,我想我这个法子起的作用也不会大。”

  少年说的还真是如此。

  前世就是这位朱先生在粤东主政的时候,一口气奠定了这个发展基础,然后政策上也做了各种倾斜,才让粤东百花齐放,真正的成为了华国第一强省。

  殷俊说的这些,都是朱先生和手下的一群精英们,通过十来年的琢磨、失败和挫折等等,吸取了无数的经验教训,最后才走出来的这么一条路。

  比如说坲山,就是全球最著名的灯具之城,全球超过60%的灯具,都是这里出来的。

  还有钟山,又是著名的家具之城,各种家具都在这里加工,做成成品发向全球的各个地方。

  捷阳是全球著名的玉器集散中心,全球超过一半的各种玉器制品,都是从捷阳做出来的。

  还有更厉害的东馆,全球70%以上的各种电子元部件和产品,也全部出自于这个小城镇。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专业城镇,让粤东即便是在2020的时候,仍旧保持了大量的经济活力,拖着华国的出口贸易前进。

  这些都是殷俊看到的成果,却是粤东人通过三十多年不断努力,才最终做出来的。

  即便是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能做到这一步,而不是像一江之隔的香江那样,拼命只发展房地产,真是显得高下立判。

  所以到了2020年,香江的经济活力比起粤东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也是有原因的。

  “粤东的私营企业现在越来越多,但他们却是良莠不齐,殷先生觉得是不是我们应该和别的省份一样,采用国有企业为龙头,来带动他们的方式发展?”朱平范沉吟着问道。

  “没有必要。”殷俊道,“只有经历了惨烈的厮杀,才能真正在市场里面站立起来,从而持续发展。国有的企业背景太深,靠着国家来撑腰,所以他们的活力不够,就算是一开始能领先,但到了后面,也一定是会被击垮的份儿。”

  “那怎么规范他们?”朱平范问道。

  “我个人觉得,只要把政策制定好,让他们知道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去做,这样就足以规范他们的举措。”殷俊道,“想要达成这一点,一定要把握又宽松又严厉的政策,不能让他们侥幸,更不能束缚他们正常的脚步。”

  朱平范听着苦笑,“殷先生,你这可是给我们出难题!”

  “这些政策肯定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还要在实践之中不断的规范和调整。”殷俊道,“不过我觉得朱先生你们有能力做好这个的。”

  “尽力吧!”朱平范微微点头,“看来今年我们是要忙得很了!”

  殷俊提出的这些,无不是七八年、十几年才能最终做好的产业,需要政府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和规范。

  涉及到了这么长期的发展,一步一步都要走得小心一点。

  “对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多扶持几个经营灵活的商业银行。”殷俊提醒道,“中农建商交这五大银行,还是太僵硬太小心翼翼了,不能很好的扶持这些私人企业发展壮大。如果导致他们的融资成本高,借下的利息高,甚至是借不到钱来发展,那产业的兴旺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说?”朱平范心想,难道是想要让香江的银行加入进来?这不是殷俊在为自己的朋友谋利益吧?

  “把那些零散的农信社合并起来,成立一家大型的银行,让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和网络,专门的负责为私有企业融资。”殷俊道,“还有瑟口那边,我听说招商局不是一直在想着成立一家企业银行吗?可以答应他们,让他们闯出一条路来,就算是不行,也不会损失太多!”

  朱平范默默的点头。

  听到殷俊的这两个意见,他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明显的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人家根本就没想着私人牟利。

  农信社不用说了,招商局也是国有的企业,两家银行建立起来,跟殷俊,跟香江商人都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这倒是可以考虑考虑,就如同殷俊所说,那五大银行实在是太僵硬太保守了,根本不适合粤东的灵活快速发展。

  这位心动了的大佬肯定不知道,殷俊提的这两家银行,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深发展和招商银行。

  历史上,他们就在后年成立,然后开始了一路逆袭国有银行的脚步。

  殷俊的提议,只不过是为他们的成立,提前扫清一点障碍罢了!

  ……

第1960章 探讨

  “如今的国有五大商业银行,最大的缺点就是胆子太小,不敢放贷给这些私人公司。”殷俊道,“他们总觉得30万、50万、100万的小工厂太过弱小,一旦倒闭的话,就容易收不回资金。但其实真正想要做事业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多坏的心思。

  如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不断的有人愿意走出新的路子,对于这些私人公司,我们是应该要积极的支持,让他们成为主体经济的一种补充!那怎么支持呢?除了税收和优惠条件之外,各种资金的提供,不是最好的支持吗?”

  朱平范闻言点了点头,“粤东素来都有做生意的传统,从古至今的品行都不错。这个贷款方面虽然需要谨慎,但殷先生你也说得很好,如果我们没有大规模的支持,他们哪里敢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我们是有必要扶持的!”

  少年不觉一笑。

  现在还提倡什么“公有经济的补充”,但过了十来年就会知道,这些私人企业会把无数的国有工厂逼得死去活来。

  30年之后,除了有限的一些行业,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已经是私人股份制公司来做主了。

  只不过现在大家还没有察觉那种迸发出来的热情,不晓得这种活力,能创造出多大的奇迹。

  “可是这种小工厂小企业的放款,还是需要有很高的坏账率准备啊!”旁边的芮成智忍不住就提醒道,“我们现在的资金,并不怎么宽裕,如果放开了让他们来申请,到底多少才够用呢?”

  “这倒是一个问题。”朱平范微微颌首,“具体的方面,我们可以找专门的人士来看看……对了,殷先生,你有什么建议没有?”

  “朱先生你说得很对,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就是最好的。”殷俊笑道,“我又不懂银行方面的事情,但如果是商业银行方面的问题,香江这边有不少的华人银行,或许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下。比如盘古银行的陈先生,就是最好的人选之一。”

  “嗯,我知道了。”朱平范点头笑了。

  他很欣赏殷俊的这种态度。

  懂就是懂,不懂的方面,一点儿都不会去逾越进言。

  至于殷俊提议的这位盘古银行陈先生,恰好还是朱平范的好友,两人这么几年以来,都有着不错的联系。

  所以朱平范深深的知道,陈必成有着多么强悍的实力和经验。

  “至于说坏账率,我觉得不用担心。”殷俊接着又道,“只要是审核人员足够的专业,又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坏账率就不会高……最怕的就是监守自盗和极度不专业。”

  少年这话可没有说谎。

  以后的各大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在内,坏账率都没有低于20%的,最高的几乎能吓死人。

  但唯独是在开放网络牌照之前的有两家小型的地方银行——江南泰隆商业银行和江南台洲银行两家,针对的是中小企业贷款,而且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任何的抵押品,但坏账率不过5%!

  普通的中农工建交银行,没有抵押品你甭想贷出一分钱的款来。

  可这两家银行,人家不要抵押品,却能创造这么好的利益和超低坏账率,那可就跟什么规模、实力和背景什么的没有关系了。

  直指核心的因素,显然就是在贷款审批上面,双方的不同。

  具体他们怎么做的,殷俊不晓得,可这样的成功经验,却肯定可以复制。

  更别说现在的人们,比起30年之后的人们来,还是要淳朴许多。

  粤东这边做生意的人,只要是在家乡附近做生意的,真正要摆烂的绝对是极少数——他们这边的乡族观念可是很浓厚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可能在家乡父老面前丢这个脸。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粤东,华国人从古至今,家族和家乡观念都非常浓厚。

  除了极少数的人,哪怕是再怎么残暴和不要脸的人,在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亲人和朋友面前,一般也是抹不下脸面的。

  只不过区别在于,其它地方的人不擅长做生意,许多人做生意都会亏损,想还钱都没办法还,所以只能赖债逃跑。

  而粤东和江南的人,千年之前就擅长做生意,所以他们只要有能力去做生意的,大部分都会有能力赚钱。

  能赚钱了,他们还担心什么还贷款?

  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区域的整体产业链。

  所以面对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殷俊可以提议在粤东、在江南去做,但坚决不可能现在去黔州和敦煌去做,也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殷俊现在说的,两位大佬都不敢相信。

  他们不知道殷俊讲的是已经成功过的经验,他们只以为是香江的成功经验。

  香江和内地是完全不可能一样的,所以香江的成功经验只能够借鉴,绝对不可能复制。

  “银行的事情,我们会积极的来处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朱平范淡淡的道,“另外对于雇工人数方面的事儿,不知道殷先生有什么想法?”

  雇工人数?

  殷俊蓦的明白过来。

  这就是著名的“七上八下”了。

  按照德国的马老爷子的理论,雇佣七个人做事儿可以,但超过这个数目就会引发极大的不安,向着西方世界靠拢。

  但事实证明,如果生搬硬套的话,华国的经济直接就要完。

  所谓雇工人数不能超过7人,纯粹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后华国的工厂,雇佣的人成千上万,都没有见有多大的问题。

  反而因为人员的集中使用,使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各种物资流动更加方便,从而让华国制造畅销天下。

  但是,这个事情殷俊是绝对不会参与的。

  因为在这个年代,这个问题一点儿都不好笑,反而是争论的重大焦点。

  具体要到三五年之后,上面才会默默的放开这个限制,到了92年之后,才会真正的完全放开手脚。

  虽然粤东这边是最激进的,在前几年就偷偷有了几十个人的工厂,但他们也从来不会去公开的宣布和讨论,而只是悄悄的做事儿。

  上面是知道这事儿的。

  可无论是云老萧老,还是那些固执的老人家,都把这里当成了一块试验田,看着他们怎么来应对,以及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然而有一点,他们绝对不能大规模的放开用人限制,不可能上百、上千的工厂开得遍地都是。

  这就是朱平范很苦恼的地方。

  光靠公有制的企业工厂,粤东一辈子都比不上东北的那三个省份——那里几万、十几万的工厂都有,全华国80%的重工业都在那边,粤东根本比不上。

  发展轻工业的工厂,粤东也比不上长三角的沪海等。

  从100多年开始,沪海便是全国的宠儿,华国的轻工业工厂大部分都在沪海和它的周边三个省份,粤东比起他们来,根本没有优势。

  只有发展这种小快灵的私有制工厂,粤东才有可能遍地开花,才能迅速的和香江、宝岛一样发展,超过全国所有的省份。

  老是这种几十人、几十人的工厂,规模根本发展比起来,也难怪朱平范心急了。

  “我是香江人,这种事情不适合我来进言,具体还要上面统一了想法,粤东才能解除束缚。”殷俊明白朱平范的意思,但他也表示了拒绝。

  朱平范闻言只有苦笑。

  殷俊是个聪明人,而且保有非常超然的地位。

  本来朱平范是想要让殷俊跟上面谈一谈,以他世界首富、华人未来的统帅的身份,说不定上面能再为粤东打开一些束缚。

首节上一节1586/18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