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纵享人生 第654节

而emark在终端扩张的同时保持了单银幕产出稳步提高,经营效率要高于帝皇娱乐。

emark单银幕产出逐年提升,根据我们所搜集的数据统计,从2007年的23.31万美元增长至现在的28万美元,预计到2017年达到30万美元门槛。

帝皇娱乐则波动较大,从2011年开始emark单银幕产出水平逐渐高于regal。

emark单银幕产出不断提高的原因是平均票价和观影人次的稳定增长,emak观影人次从2005年的1.66亿上升至现在的2.5亿,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2.7亿,平均票价从2005年的3.87美元上升至现在的6.2美元。

帝皇娱乐的平均票价一直比emark高,平均票价均保持在7-8.58美元内,但观影人次自2003年大到2.66亿高点后,开始不断下滑,现在帝皇娱乐的观影人数已经下滑至2亿人,随时都有跌破的危险。

除了票房收入外院线还有食品饮料等特许经营收入,近几年,票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逐年降低,2013年,emark票房分成比例由2010年的65.62%降至63.59%,而特许经营收入比例则由30%增长至31.45%。

而帝皇娱乐的票房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由两年前的68.9%降至67.8%,特许经营收入8.17亿美元,毛利率高达86.3%。

双方差距不断缩小。”

说到这,唐娜朗德歇了一下喘口气,拿起桌上的咖啡抿了一口,杨橙见状插话道,“其实我一直在犹豫,我们究竟该不该收购一条院线,甚至是一条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大型院线。

你刚刚在说的同时,我查了下emark的股价,按照当前美股27美元左右的价格,总市值超过30亿美元,而其股东构成也都是华尔街顶级投行包括fmr-llc(富达基金母公司——富达管理研究公司)、黑石集团、先锋基金等等,当然,以我的经验来看,只要给出足够的溢价,这些死认钱的吸血鬼绝不会抱着一家院线股票不放,但是溢价的幅度就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了,绝对小不了。

姑且按50%的高溢价计算,花费接近50亿美元收购一条院线值不值?”

唐娜朗德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其实这也是我正要说的,在美国甚至整个北美,院线行业已进入成熟期,美国电影行业疲软,不仅帝皇娱乐的观影人次不断下滑,行业整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这里边有个例外,那就是emark,他们始终保持着观影人次不断提升,我觉得光冲这一点,就值得5亿美元的溢价。

当然,我也做过分析,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影院布局差异,帝皇娱乐的银幕主要建设在美国本土,并未对国际进行扩张,而emark则积极扩展海外并进行业务推广,在拉美的1000多块银幕多数位于巴西、阿根廷等国,并已成为巴西、阿根廷最大的院线。

emark认为布局城市郊区及南美等非成熟地区,有利于降低竞争程度,优先抢占非成熟市场,进而通过提高观影人次提升市场红利,获得更加稳定的投资回报。

我认为这个策略是可行的,全球经济在稳步增长,城市人口更是已经达到了饱和,众多一二线城市都开始向周边郊区扩张,emark抢先占据这块市场,在未来绝对会得到更大的回报,而如果我们现在能收购emark,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未来这块红利就属于我们了。”

杨橙拧着眉头,“但去年好莱坞的低迷是不争的事实~”

他说2014年是好莱坞低迷的一年也是被业内同行们公认的,去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尽管美国电影平均票价从2013年的7.96美元提高至现在的8.12美元,但总票房却下降至103亿美元,同比减少5.2%,为2011年来首次负增长,大家再次体验到寒冬凛冽的冷风吹来。

唐娜朗德自信的说道,“去年的低迷出于种种原因,但这种低迷没有持续太久,《复仇者联盟2》、《加勒比海盗5》、《星球大战7》、《魔兽世界》等大片云集的今年,美国票房总收入有望达创纪录的115亿美元,这是几大巨头的专家共同给出的数字,我觉得最终结果离预计不会相差太多。

而且,boss你也清楚,纯粹的票房收入只占院线总收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杨橙明白唐娜的意思,电影是有一个“窗口期”的,各个国家犹豫zheng策和市场、文化的不同,“窗口期”的长短和实质也略有不同,但说白了就是电影在不同介质上播放的时间。

通常来说,电影会率先在电影院里进行首轮放映,这个阶段被统一叫做“院线窗口期”;

而大概3到6个月之后,电影院结束放映,这时候开始发行dvd影碟,进入所谓的“影碟串口”;

而再过一两个月,电影就可以进入到各家电视台的电影频道、付费点播渠道;

直到电影在公映的两年后,免费的公众电视网才可以对公众进行免费播放。

由于一部电影的放映窗口多元化,导致院线在窗口期的票房收入,在一部电影的总收入中比例大概只有30%-40%,其他的都来自于非院线窗口期的收入和电影周边收入。

而在国内,一部电影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于院线窗口期的票房收入,这部分比例大概要占到80%以上。

所以,很多国内的院线市值飙到几百亿,甚至能够一语决定一部电影的生死,顷刻间搞垮一家娱乐公司,完全是因为其能够带给电影公司的利益决定的话语权。

而在美国,六大甚至很多好莱坞的中型电影制作公司,才是整个电影市场的主导者,有时候院线也需要看六大的脸色行事。

当然,在最开始的时候,院线也是能够在电影公司的投上撒尿拉屎的,只是后来,经过几次大革命的变革,双方的角色来了个调转,电影公司拍摄一部电影,你院线可以不给我上,但你院线肯定死绝了,因为彻底断了收入,但电影公司不会,他们还有其他渠道挽回投资成本。

第八百二十八章 要不要收购院线?(二)

前文说道的电影制作公司和院线集团的地位问题还是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赚钱,谁也不会彻底把谁得罪死,你好我好大家好,共同把人们的钱包掏空才是王道。

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发展,院线和制作方、发行方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足够的默契,大家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固定的合作模式,尽可能的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以此避免更大的冲突发生。

在北美,发行公司和院线的合作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议定保底价”模式,比如一家影院上映四周,要付给发行方固定数额的钱,也被俗称为“对du”,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大行其道,没办法,市场上的游资热钱太多,当然,大部分还不那么干净,而娱乐圈是公认的xi~钱圣地。

于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资金一股脑的涌进来,可这些资金的背后都不是专业人士,让他们从头到尾了解电影工业的操作流程纯粹是浪费时间,倒不如直接砸钱赌一把,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要知道,这些手握巨资的主从来不缺少魄力,直接用自己成立的小发行公司砸出一个高价,把电影直接买断,然后拿到电影院去放映,只要du对了一次,也就可以在业内站稳脚跟,之后无论是参与投资也好、参与发行也罢,路也就好走多了。

与普通发行相比,保底发行主要有两大特点或者说优势:一是投资方在影片上映前就能回收原本在影片下映1年后才能拿到的票房分账款;

二是电影项目风险由投资方转嫁到发行方,因而要求保底发行参与者对影片票房有更精准的预期,但更多的是脑袋一热,被人用ppt一忽悠,就跟人抢破头用远超预期的保底价格砸下影片,来为自己搏一个前程。

当然,对于大公司来说,保底也是个非常好的盈利点,2013年,华艺兄dei曾为星爷的《西游降魔篇》保底3亿,票房超出3亿的部分,华艺兄dei的分成为70%;此后,另一个发行巨头伯纳影业也为韩han的《后会无期》保底3.5亿,票房超出3.5亿的部分伯纳按40%分成。

这两部影片的保底显然没有《心花路放》带来的话题度高。

在2014年,z影与摩天轮公司给《心花路放》片方支付了1.25亿,保底5亿发行,而影片最终票房为11.7亿。

此后,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发行方式,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甜头。

比如,西贝那个骗子的电影公司为吴玉森的两部《太平轮》保底8亿,ju角映画为超级大烂片《栀子花开》保底4.3亿。

像《美人鱼》、《后会无期》、《栀子花开》这样本身口碑一般而话题热度高的影片,保底发行是票房的助燃剂,让发行方获利很多。

但之后上映的一些片子,因为争夺蛋糕的人太多,导致价格保底价格飙升,最后赔个7、8000万都不叫事,死的那叫一个惨,也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了冷静,保底发行也就没那么疯狂了。

坦白来说,这是一种破坏市场的玩法,是不利于电影这门艺术发展的,所以好莱坞这边的发行巨头,除了在面对一些没地位没话语权的小公司拍摄的电影,或者针对那些来自海外想在美国博出位的电影之外,大家普遍还是喜欢另一种模式——分成。

一般来说,在每部影片上映之前,发行公司就会与院线就分成比例进行谈判,绝大多数情况下,采取一种90/10的模式,第一周,用一部影片在一家电影院的总票房收入,减去一开始谈定的必要固定开支,再乘以90%,就是发行商得到的提成(a);

而接下来,发行商可获得的票房收入每两周降低10%,而放映商也就是院线相应地增长10%,放映愈久能获得的票房收入比例更高。

但还有另一个保底的数字(b),用总票房不减去固定开支,而是直接乘以70%,a和b两个数字中,发行商会取最大的一个为这周从该影院获得的提成收入。

所以说,美国的电影市场所产出的利益,大头都被六大在内的发行巨头夺走了,院线方面只能捡一些“残羹剩饭”,还要看人的脸色。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北美地区影院和银屏数量趋于饱和,包括flix、hulu和vod等影片观看方式的兴起,导致影院窗口期受到极具的压缩,从而导致票房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之势,票房分成这部分收入也慢慢的受到冲击,院线方开始不满六大对他们的压榨,隐隐的有了zao~反、起~yi的心,当然,这点小风浪暂时被势大的巨头们联手压了下去,暂且不提。

院线营收主要来自三部分:票房分成、特许经营收入和影院广告,这三部分基本上占到一家影院运营商营收的95%左右,其中,电影票房收入是最大的营收来源,但该部分的毛利却最低。

对于帝皇娱乐、amemark这样的大型院线来说,特许经营业务的毛利在80-85%左右,而放映业务的毛利只有45%-50%左右。

其他营收来源,比如说影院广告的毛利率很高,但在营收中占比较低。

近几年,随着北美票房增长放缓,票房分成收入的缩减,美国院线不得不增加其他业务的比例,但颓势依然没能得到缓解。

首节上一节654/1809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