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纵享人生 第1237节

在美国,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成为整个家庭的沉重负担,而且在变得越来越沉重。

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成本节节攀升,普通美国人获得想要的大学教育越来越难。

40多年来,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学费,哪怕将通货膨胀计算进去,也几乎翻了四倍。

仅在过去的10年学费已经上涨60。

尽管形势如此严峻,美国zf依然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上大学的成本节节攀升,可学生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却一直在下降。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经济大衰退又使形势更加恶化,各地zf开始大刀阔斧削减公立大学的经费。

由于许多州长的竞选捐款来自一些大型的、富有的公司,给富人减税便成为重点工作,比让工薪阶层的学生获得大学教育更重要,换言之,zheng客需要的是选票,谁能给他们投票,谁就能获得帮助。

这也是桑坦德最看不惯的地方!

他道,“在1980年,州zf对教学成本的补贴接近80,而如今只有不到一半。

在美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大学生就读于公立大学,削减经费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橙摊开手,无奈的答道,“意味着对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而言,且不管工资已经几十年停滞不前,还必须承担飞涨的大学费用。”

桑坦德一按桌子,“没错!40年前,用于公立大学的教育支出仅占家庭年收入的4,如今却占15。

在40,甚至30年前,学生只要做完全职暑期兼职,拿着当时的最低工资,就能够赚足一年的大学学费。

如今,拿着最低工资的学生,需要工作一整年把这些钱全部存下来才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州内公立大学的费用。

但是你我都知道,最低工资标准连生活都难,别说有结余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需要边上学边打工,有时除了上课、学习和无薪实习之外,还要承担不止一项工作。

想想他们在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还要在麦当劳上晚班,可想而知他们的成绩会如何,简单的估算,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每周用来打工的时间在30-40个小时,等于他们比不需要打工的学生少学习一半的时间。

除去天才,普通人能够用少于一半的学习时间,拿到一样的成绩吗?”

杨橙张了张嘴,他很想说可以,可想到自己当初在大学时的经历,这句话怎么都说不出口。

近些年出现了一种怪象,以前每所大学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普遍都是来自低收入家庭,因为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念书拿到好成绩,才能改变一生!

而现在,排在前列的,往往都是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无需为学费、生活费担忧的学生,甚至很多还来自富豪家庭,因为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要求更高,在无需你出去打工浪费时间的情况下,全副精力用在读书中,成绩如何可想而知。

而那些需要出去打工赚学费的学生,只能勉强混个毕业证,无法拿到导师的推荐信,也就没资格进入大企业实习,拿不到高工资,助学贷款还不上,债务压力逼得他们不得不去做体力工作,至少可以多大几份工来赚钱还债。

就这样一点点的,他们离改变人生的道路渐行渐远,最后甚至沦为街头流浪汉,这才是美国社会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只是维护公平(求月票)

寒门难出贵子!

这个现实,美国的上层人物根本不信,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他们需要继续编织出美国梦来忽悠底层人民,继续现在的生活,这样他们的地位才有保证!

而穷人们呢,也没空去想这个梦是真是假,至少有这么一个梦想吊着,还有生活的希望。

服务员过来上菜,似乎对杨橙这个华人青年和白人老头的组合很感兴趣,多看了他们几眼。

杨橙赶紧招呼桑塔德尝尝菜合不合口味,主要是他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了,因为只能做泛泛之谈。

在他看来,桑坦德真要是想做点实事,那就接受自己的资助,等有了个资格做出改变的时候,希望他不忘初心,履行自己的承诺,完成自己的愿望。

可桑坦德的顽固和倔强,令杨橙万分无奈,看来只有让他自己想通才行。

桑坦德对松仁玉米这道菜很感兴趣,赞不绝口,甜甜的,好嚼!

两人闷头吃饭,只是随意的聊着时下的轻松话题,比如篮网被黑。

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都在逐渐加深。

“对了,最近《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有一本连续霸榜74周的新书叫《乡下人的悲歌》,你有没有读过?”桑塔德话音一转问道。

杨橙当然读过,这本书算是今年的大热,不过他看书不是喜欢,而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买下来改编成电影。

而《乡下人的悲歌》已然成为今年的大热话题,连续霸榜证明了其流传性和热度,具备改编成电影的基本条件。

据说大导演朗霍华德看好了这本书,正在与作者jd万斯接触,想要买下小说的改编权,但因为新时代影业的插足,目前改编权还属于空置状态,毕竟在自家报纸榜单上霸榜,要是被外人抢了去,面子往哪搁?

《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的作者jd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

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然而综合来看,像作者一样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屈指可数。

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

万斯在书中讲述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

别看万斯年纪并不大,记录的也只是自己的所见,但却因此引发了美国精英群体的思考,毕竟一本书想要在美国畅销,没有中产阶级的支持是绝对不能够的。

而作为美国从zheng近半个世纪,见惯了美国社会变革的桑坦德来说,对这本书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大概美国四五十年前,许多人高中毕业后就可以争取到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工资。

那时候工会组织很强大,能够为学徒提供培养机会;那时的制造业也很强大,能够给高学历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那个时候,美国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养家也可以买得起房子,可以养活一家人,并把孩子们送上大学。

这才是美国梦的缩影,但是那些日子一去不返。

美国过去15年,大约有6万家工厂倒闭,工会力量日益衰落,工人们想进入中产阶级越发艰难。

如今,美国进入中产阶级最重要的途径是高等教育。

虽然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不是所有的中产阶级的工作都要求有大学学位,但是这个要求越来越普遍。

所以人们需要接受更高的教育,以跻身中产阶级,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首节上一节1237/1809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