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73节

  “对,老许当队长那肯定没话说。”

  “我也不是说老郭干得不好,老郭是好人全生产队谁不清楚?就是他也不会老许的那些门道啊?我看老郭这主意能成,老许当了队长,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许灵均这几年给大家带来的改变,他们都亲身经历过,以前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现在家家都起了新房,有些能干的还买了电器,这放到以前谁敢想啊?

  所以郭谝子刚起了个头,大家就一拥而上,纷纷劝说许灵均当生产队长,就差给他加件衣服了。

  “行,既然你们支持,那我就当了。”许灵均也没谦虚客气,说啥我一个外来户,怎么能当队长呢?接了这个职位,再让大家干啥,那就名正言顺了。

  再说了,生产队长没工资拿,郭谝子卸下这个职位也没啥损失,少了一份责任他反倒觉得轻松,听到许灵均的话顿时乐呵地笑了起来。

  “明个儿咱们一起去场部,把这事儿给领导汇报下,顺便看看草场、牲畜该怎么分。”

  他们生产队没有分到每家每户,其他生产队就不一定了,所以牲畜、草场还是得明晰清楚,免得将来搞好了,其他生产队的人又要过来占便宜。

  “老许,牲畜你准备怎么分?草场打算要哪几块?”这可是关系到大家未来生计的事儿,马上就有人问道。

  这些许灵均早就想好了,“牲畜的话,我想多要些牛羊,马少要一些,草场就是现在咱们用的这些,地方大家都熟了,再换还得花时间适应,不划算。”

  “还有山下的几块荒地,我也准备要过来,这些地方长不了草,也种不出庄稼,其它人估计也不会跟咱们抢,等拿下来正好建饲料厂。”

  董宽听完微微皱眉,“咱们牧场养出来的好马,部队上都抢着要,从来不用发愁出路,反倒是牛羊要自己想办法,你多要牛羊、少要马匹是不是不划算啊?”

  这家牧场还担负着给部队提供军马的职责,可惜骑兵这一军种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别说他们牧场了,就连大名鼎鼎的山丹军马场也面临着缩减规模、另找出路的问题。

  许灵均既然知道这些,就肯定不会在马匹上浪费时间,马肉倒是也能吃,就是经济效益远不能和牛羊相比,为了生产队的前途着想,还是少要一些马匹的好。

  当然这个理由不好直接跟他们说,所以许灵均就换了个说法,“别人担心牛羊肉卖不出去,咱们还用担心么?到时候找土产公司的牛经理就行。”

  “再说了,咱们不包产到户,场部说不定会有意见,咱们先不说马匹的事儿,到时候跟他们讨价还价,说不定董主任看到咱们少要马匹就答应了呢?”

  “嗯,老许说的也有道理,那就少要点马吧,哎,我就是有点舍不得,养了这么多年的马,突然要换成牛羊了.”董宽有点伤感,却还是接受了许灵均的说法。

  “牛肉可比马肉贵,长肉也快,我觉得老许说的没错,养牛肯定比养马好。”海生也算了一笔账。

  “老许的眼光你们还信不过?他说了咱们照着办就行,想这么多干啥?”郭谝子现在对许灵均的信任几乎已经到了满级,根本懒得想太多。

  “牛羊光靠吃草还是长得太慢,尤其是冬天没有嫩草的时候,所以咱们必须建个饲料厂,这样不光能自己用,还可以卖给别人。”许灵均知道就算自己不解释,大家也会跟着自己走,可想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让大家更好的开展工作,还是一开始就说清楚的好。

  “现在上级还号召各座牧场学习大通农场的模式进行养猪,到时候咱们不光要做牛羊饲料,还可以做猪饲料猪饲料的销路可比牛羊饲料广多了。”

  至于饲料的配方也不用担心,他光是倒卖就不止一次两次,脑子里的配方多的是,从中选一个适合的就行。

  许灵均一直讲到太阳落山才结束,把自己对生产队未来的规划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听完也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董宽、郭谝子放牧惯了,就继续让他们带着牲畜去草原上放牧,海生有一定文化、又肯学习,就让他负责管理饲料厂。

  至于养猪场,可以交给其他同志管理,一开始养猪场的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也能忙得过来,等将来扩大规模的时候,估计附近几个生产队就该抢着加入了,也不会缺人手。

  妇女同志吗,许灵均另有安排。

  第二天一早,许灵均和郭谝子骑上马去了场部,把自己的打算给董主任汇报了一番,听到许灵均要当生产队长,董主任算是彻底放下心来,这样他就肯定不会再去当小学老师了。

  “从原则上来讲,你刚刚摘了帽子没多久,当生产队长有些不太合适,不过考虑到你也是想为大家出力,我也不好寒了你的心,那就先干一段时间吧。”

  轮到分配牲畜、划分草场的时候,董主任果然把马匹当成了宝,不舍得分给他太多,这正好遂了许灵均的愿,借着这个机会跟他讨价还价,要了不少好处。

  建设饲料厂的地给了,申请书也给批了,就是原材料啥的没给,“现在生产队都承包给你们自己了,所以原材料也得你们自己去搞,场部顶多是写一封介绍信,你们拿着去外面买吧!”

  许灵均想要的其实就是这个,现在私人哪能买来这些东西?只有单位才行,要不然他也不会抓着生产队不放,生产队就算再小,那也比私人强。

第214章 夺人气运

  回去后紧锣密鼓地忙活一阵儿,等准备好了,许灵均便带着海生到县城买了一些生产饲料的原材料回来,“海生,你在县城见过世面,也知道该怎么跟其他单位打交道,这次我带你走了一遍流程,你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以后这事儿就靠你了。”

  海生苦恼地挠挠头,“老许,不是我不愿意干,关键是我又得管养猪场、又得给牲畜看病,现在还得当采购,不忙的时候还能应付过来,一忙起来把我劈成两半都不够用啊。”

  “哎,这也是没办法,谁让咱们生产队没几个有文化的人呢?你再坚持坚持,过阵儿就好了,过阵儿在县城上学的那几个也该回来了,到时候我再慢慢教他们。”

  许灵均也很无奈,郭谝子、董宽他们放牧下力气还行,做点技术性的工作就无法胜任了,他也只能跟海生两个勉强顶上。

  好在生产队也不是没有人才可挖掘,有几户人家的孩子现在正在县城读高中,还想参加高考,可惜他们的底子实在是太薄,估计是考不上了。

  要是到时候分数距离录取线差距太大,他们就该断了考大学的念想另谋出路,许灵均找他们聊一聊,或许能把他们留下来。

  这对他们也是好事儿,别看现在生产队还很弱小,可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今年年底就能有个大变样,他们的未来也满是光明。

  把原材料和猪崽子带回来,许灵均手把手教海生如何配置饲料,喂了几天小猪,它们吃的果然欢实,生长速度也让李秀芝大为惊讶,“我在老家养猪的时候,小猪仔长得哪有这么快!”

  “村里养猪那舍得给吃好的,恐怕都是你辛辛苦苦打猪草喂的吧?猪草的营养肯定比不上饲料,以后啊,不管是养猪还是养牛养羊,都得讲科学。”

  “嗯,你给我的那几本书我一直在看。”李秀芝现在进步其实也不小,让她当养猪场场长也能应付的过来。

  她本人也有这个想法,当年在家的时候她就一直帮着家里养猪,到了牧场不准养猪,她念叨了好几年,现在好不容易放开了,她就想在家里养猪,或者来养猪场帮忙。

  可惜许灵均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她,她这个愿望怕是很难实现了。

  回到家里,李秀芝就赶紧跑到新笼子前,蹲下来看着里面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家伙,把手伸进去掏摸几下,立刻惊喜地喊道,“哎呀,又下蛋了,这些家伙下蛋还真勤快,几乎每天都有一个蛋,就是小了点。”

  “小点不怕,这东西的价格可不便宜,鸡蛋要五分钱一个,这些蛋再便宜,也得七八分一个,要是算起来,卖这些可比卖鸡蛋划算多了。”许灵均接过一枚蛋放在手里仔细端详。

  李秀芝看着这些跟鸽子蛋差不多大的蛋,完全无法理解许灵均说的话,“这么小的蛋,竟然比鸡蛋还贵,哪个傻子会买啊?有这个钱我肯定买鸡蛋,三个鸡蛋就能炒一大盘,三个这种蛋够干什么?连塞牙缝都不够。”

  “光论填饱肚子,那肯定是鸡蛋更好,论营养就不一定了,不少工资高的人鸡蛋都吃腻了,就喜欢吃这个,咱们在京城下馆子的时候你不也见了,这鹌鹑蛋卖的贵着呢!我也是瞅见他们爱吃,才买回来让你养的。”

  “现在你学会了,那咱们也在生产队建个鹌鹑养殖场,你跟牛凤英、郭大娘、董大娘他们一起养鹌鹑,说不定比郭谝子、董宽他们挣得还多。”

  许灵均对养鹌鹑的前景从无怀疑,别看这门生意小,那也是诞生过全国首富的,而且这股风气还能持续好多年,够他们赚几年钱的了。

  “我还是搞不懂城里人的想法,这么小的蛋,剥蛋壳就得花不少力气,他们吃着不嫌麻烦么?不过确实有人爱吃,既然你说能行,那就肯定能成,我待会把他们喊过来,先尝尝这些蛋,然后说服她们一起干!”

  李秀芝对许灵均是无条件服从,她现在还不明白养鹌鹑的好处,也没觉得许灵均说的不对,只是觉得自己见识还太少了、读的书也不够多,所以才没想明白。

  董大娘、郭大娘、牛凤英、海生媳妇儿等人的想法跟她差不多,她们也想不通为啥有人愿意花比鸡蛋还贵的钱买这么小的蛋。

  海生媳妇儿听许灵均讲完在京城的见闻,忍不住连连摇头,“这不是糟践钱么?我要是敢花一毛钱买这么小的蛋,还一买就是一大盘,海生怕是得给我几巴掌。”

  七八分那是饭店收购的价格,做成菜卖出去一毛钱一个都算少的了,也就现在饭店都是国营不追求利润,才会卖这么便宜,换成日后,翻两三倍都是少的。

  “海生心疼你都来不及还敢打你?别说吃几个鹌鹑蛋了,你就是想吃龙肝凤髓,海生也得给你想办法。”郭大娘开玩笑道,他俩才刚刚结婚不久,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

  “好了好,不扯这些,赶紧说正事儿。”董大娘见她俩越说越远便出声拦住。

  这同样是许灵均给她们带来的改变,原先这些妇女同志一说闲话就没完了,现在她们知道,谈正事的时候就好好说话,别话题一拐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耽误时间吗?

  把话题拉回来,她马上表态,“我也不懂这鹌鹑蛋到底有啥好的,不过既然是老许说了,那咱照着办就是!秀芝,这东西到底该咋样,你现在就教,我保证跟当初学养蚯蚓、养鸡、养兔一样好好学。”

  “对对对,我也是,既然许大哥说一个能卖七分钱,那就肯定能卖这么多,我的老天爷啊,每天下一个蛋,一天七分,一个月就是两块一,一年就是二十五块二,好家伙,这下的哪是鹌鹑蛋,简直就是金蛋啊!”海生媳妇儿算完账惊呆了。

  “哪能一年到头都下蛋,实际上没这么多。”

  “那也比养鸡划算多了,这么小的鸟一天能吃多少?”

  大家伙乐呵呵地议论着,而与此同时,在四川新津县,有个二十七八的小伙子突然打了个冷颤。

第215章 真的是金蛋

  鹌鹑是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动物,出生后42-45天左右就开始下蛋,母鹌鹑进入产蛋期后,大多数每天会产下一个蛋,高峰期甚至可以达到每天一个半到两个蛋。

  这种高水平的产蛋率能维持好几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蛋率会逐渐下降,到这时候新一批鹌鹑也该进入到产蛋期了。

  许灵均带着郭谝子、海生、董宽等人建好了鹌鹑养殖棚。

  李秀芝带着董大娘、郭大娘、牛凤英、海生媳妇儿等妇女按照培训的法子,把积攒的鹌鹑蛋孵出来,利用肛门鉴定法辨别公母。

  具体方法为:用左手将雏鹑的头朝下、背紧贴手掌心固定,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轻轻拨开泄殖腔。如果泄殖腔的粘膜呈黄色且中央有一小的生殖突起,则为雄性;如果粘膜呈淡黑色且无生殖突起,则为雌性。

  这一方法稍作改变也可以用于蛋鸡养殖,雄性鹌鹑经济价值较低,分辨出来后就人道毁灭,给生产队的狗子补充营养。

  刚开始的时候大黄、二黄它们还挺高兴,可吃了一段时间,它们就扛不住了,路过鹌鹑养殖场就绕着跑,实在是有些吃伤了。

  李秀芝等人使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细心照料这些小鹌鹑,慢慢地分工就出现了差异,郭大娘、董大娘等人年纪大了,学东西比较慢,只能干点粗活,稍微精细一点儿的活就落到了李秀芝、海生媳妇儿这样的年轻人头上。

  过了一个来月,第一批小鹌鹑就开始下蛋了,果然如同许灵均所说的那样,这些小家伙最少也是每天一个蛋,偶尔还会出现两天三个蛋,甚至是一天两个蛋的情况。

  每天统计收获的时候,这些大妈、小媳妇儿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五十六、五十七七十四、七十五九十二、九十三一百三十六、一百三十七”

  “好家伙,今天又是快二百个蛋,一个七分钱,二百个就是十四块,一天十四块,一个月就是四百二十块,一年五千多!”海生媳妇儿忍不住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

  “你算少了,现在每天二百个,是因为第一批孵出来的鹌鹑就这么多,现在第二批、第三批也快长大了,再过几天它们也可以下蛋。”李秀芝一边把挑选出来的好蛋收集起来准备用孵化器孵化,一边纠正她的错误。

  海生媳妇儿连连点头,“对对对,等下个月,一天搞不好就能收一千个鹌鹑蛋,我的老天爷诶,那岂不是每天都有七十块钱?一个月两千一,一年两万五!我我没算错吧?”

  她被这个数字吓坏了,从出生到现在,活了二十多年,她啥时候用万为单位算过钱啊?平时在家里,能算到百位数的机会都少。

  “没算错,不过老许说了,七分钱一个是土产公司暂时定好的收购价,要是将来鹌鹑蛋越来越多,价格可能会降一点。”李秀芝提醒道。

  “就算是一个五分,那也比养鸡划算多了,鸡一天吃多少?鹌鹑吃多少?鸡一年到头百十个蛋顶天了,鹌鹑怎说不定能下二三百!将来价格降了,咱们的产量提上去,还是能挣大钱。”

  “我们几个忙活一年,就能挣几万块?”董大娘一时间还不敢相信,“老董、老郭他们辛辛苦苦放牧,一年才能挣多少钱?合着我们现在挣得比他们还多了?”

  “是不是算错了啊?”郭大娘也难以接受,在她们看来,从来都是男人挣大钱,女人照顾好家里再挣点小钱儿就不错了,怎么现在就反过来了呢?

  “几万块应该能挣到。”李秀芝说道,“不过账也不能这么算,董大叔、郭大叔他们上山放牧,才能攒够上缴的牲畜,不然我们哪来的机会养鹌鹑?而且这棚子也是他们盖的,所以这几万块钱里面也有他们的功劳。”

  包产到生产队,可不是简单的把草场、牲畜分了就算,他们每年还有任务,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牛羊马匹,多余的才是自己的,这就跟种地要交公粮一样。

  要是交不上去,场部就会把牲畜、草场收回去,他们也就没了干副业的机会,所以别看放牧挣的钱不如养鹌鹑,这项工作也不能落下。

  而且这种情况只能维持几年,将来养鹌鹑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鹌鹑蛋的价格也会暴跌,这门生意远没有放牧牛羊长久。

  到了月底,许灵均和郭谝子一道,开上拖拉机拉着一箱箱鹌鹑蛋去了县里,找到牛贵平,他打开箱子一看,满脸的惊喜,“还真被你们养出来了?这可是紧俏货啊,省城好多饭店都得从外面花大价钱进,我们土产公司拉到省城就能卖出去。”

  他二话没说就清点数目,把鹌鹑蛋收下了,这批货既能帮土产公司挣钱,又能让他们在领导面前出风头,牛贵平可是太高兴了。

  更高兴的还在后面呢,许灵均留了一箱鹌鹑蛋没有卖,直接送到了牛贵平家里,近两年鹌鹑蛋的销售主要还得依靠土产公司,一来政策才刚刚松了一道口子,卖去外面风险太大;二来生产队也缺能跑长途销售的人才,许灵均手上的事情已经很多了,再让他干这个实在是忙不过来。

  “下不为例,下不为例啊!”牛贵平连连叮嘱,这才把鹌鹑蛋收下,许灵均只当没听见,下个月卖鹌鹑蛋的时候,肯定还是少不了他的。

  回到生产队,许灵均当着所有人的面算了一笔账,“除去损耗,咱们这个月一共卖了一万三千四百个鹌鹑蛋,七分钱一个,总销售额938块,成本每个三分钱,一共四百零二块,所以光养鹌鹑,咱们这个月就挣了五百三十六块。”

  “咳咳咳!”

  郭谝子正在抽烟,听到这个数字直接就给呛住了,“这么多?”

  “咋了?看不起俺们妇女同志?”董大娘两眼一瞪。

  “不是不是,就是觉得这钱太多了!这还真是金蛋啊!”

第216章 年终汇报

  “这还是刚刚开始,上个月能下蛋的鹌鹑就那么点,这个月又会有几批鹌鹑开始下蛋,到月底鹌鹑蛋数量起码也能翻上一番,到时候收入就更高了。”许灵均笑着说道。

  他顺便给大家讲了自己的计划,“现在包产到生产队了,盈余也不用上交,所以我打算等年底的时候,把一部分盈余都留下来用于来年扩大生产,比如购买拖拉机、扩建饲料厂,引进良种种牛、种羊之类;这样来年就能挣到更多钱。”

  “另一部分拿出来给大家当分红,分红也有两种,一种是大家都有的、数量一模一样,只要是咱们生产队的人,有参加了劳动,都能拿到分红。”

  “另一种根据大家的贡献来,这笔分红会比上一笔少一点儿,也有区别,干得多的、帮生产队挣得多的,就能多拿点,干得少的少拿点。”

  其实按道理说第二种分红的额度应该更高才对,只是现在还不具备这么做的条件,许灵均敢实行区别分红已经很大胆了,差距要是太大恐怕会招致麻烦,还是等几年再说。

  “最后一部分当做福利保障,比如谁家有人生病了,看病的钱就从这里出;再比如谁家的孩子要上学了,学费书费也可以从这里出,将来咱们生产队的孩子只要愿意读书、又能读的进去,哪怕他上大学,队里都支持;还有,到年底的时候,家里有老人孩子的,队上也会都给发一份福利。”

  现在上大学是不要学费,还有补助,可这些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想要吃得好一点、多买点学习资料,就得自己出钱了,许灵均现在准备连这笔钱也帮他们解决了。

  只是现在生产队读书的孩子并不多,现在已经读高中的成绩也一般,估计未来几年之内,这笔钱怕是都没人能领到。

  但也没关系,只要经济上宽裕了,不会让孩子们因为缺钱而失去学习的机会,生产队迟早都能培养出大学生。

首节上一节73/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