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时候可不就不像现在这样小打小闹了,你们也得保持进步才行,所以我准备请几位老师过来给你们上课,你们将来能走到哪一步,就看能学到多少东西了。”对于高加旺这样一开始就跟着自己的老员工,高加林还是愿意给他们一些机会的。
要是他们一直能跟上,高加林就会给与和他们贡献相匹配的回报;要是跟不上,能踏踏实实工作也好,到时候就算比不上腾讯五虎、阿里十八罗汉,混个普通富贵也不是问题。
可如果有人既跟不上,又非要贪心,那就怨不得高加林不念旧情了,挥泪斩马谡的事儿该干还得干。
高加旺来了上海之后,就自己主动报班去夜校进修,不光自己去,还拉着高加锁他们一起去,所以听到这话马上答应下来,“我也觉得现在管理公司有些吃力,能多学点东西肯定有好处。”
“当初没机会读书,现在补上也不晚,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说不定将来,你也能成大富翁。”高加林勉励道,很多人其实都有天赋,只是没有合适的平台罢了。
刘邦的沛县集团、朱元璋的淮西勋贵,难道说全天下的人才都集中到了这两个地方?显然不是这样,只是这些人进对了平台,有更多机会锻炼,才创造了这样的神话。
腾讯五虎和阿里十八罗汉也是如此,高加林现在给了高加旺、高加锁等人类似的平台,只要能把握机会,或许未来他们也会成为商界传奇。
高加林继续利用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在高校界和企业界搜集相关信息,再由高加旺出面去买下专利,出售给那些需要的企业,这家新公司规模不大,赚钱的速度却迅速超过了家具厂。
只是这点收入现在还不能和高加林在日本的投资相比,日本泡沫时代,获取财富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日本人都沉浸在暴富的喜悦中,完全想不到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过了俩月,《敦煌》便进入到前期宣传阶段,德间书店也发来邀请,请高加林去日本商讨《昭和米国物语》动画化的事情。
高加林便带着陈虹一起抵达东京,受到了热情地款待,东京的繁华以及日本人对高加林的礼遇都让陈虹大开眼界,愈加坚定了要抱紧大腿的信念。
他俩住在同一家五星酒店,却没住同一个房间,毕竟还要和外事机构以及在日本培训的国内影视圈人士打交道,还是稍微掩饰一下比较好。
白天忙完,晚上回到酒店,坪井千夏和日向树里就偷偷溜过来了,陈虹知道也没有表示什么,甚至还好奇地询问,“两个人是不是比一个人有意思?要不回去后我把丽丽姐喊来?她肯定愿意?”
,这就对了么!我培养你将来开影视公司,为的不就是这个么?高加林很是欣慰,顺带还帮她宽了宽心,“只要你一直这么乖,将来合适的时候,我就和你结婚。”
陈虹彻底放下心来,这几天她也听坪井千夏说过一些日本大富豪的作风,这些人明媒正娶的妻子地位还是有保障的,她只要能得到名分就满足了。
《昭和米国物语》的动画化准备得非常充分,高加林也相信德间书店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实力,宫崎骏的《风之谷》、《天空之城》就是他们投资拍摄的,德间康快还担任了吉卜力工作室的董事。
而在长篇动画领域,他们也会有《银河英雄传说》这样的佳作,这部作品无论人设、配乐还是剧情,都堪称完美,绝对是太空歌剧动画领域的第一梯队。
如今又是日本动画界最舍得花钱的时代,高加林相信《昭和米国物语》一定会成为足以留名动漫史的经典佳作。
几天后,他俩又一起回国,陈虹给老师同学们带了些合适的礼物,她现在已经懂得要笼络人心了,先从小处做起,这样将来等正式拍片的时候,就有信得过的人过来帮忙了。
没过多久,寒假就到了,高加林在上海和陈虹过了几天二人生活,期间盖丽丽还来住了两天。
高加林也没让她白来,韩山平这时候刚好从日本学成回来,开始筹备自己的新片,高加林看到有合适盖丽丽的角色,便把她推荐了过去,把她高兴地好好表现了一番。
回家待了几天,等过完初八就回了上海,继续去学校、企业搜集信息,撰写文章交给新华社,晚上回来再和陈虹过二人生活。
很快,开学的时间就到了,舍友们重新见面都有些感慨,因为这是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的最后几个月了。
马上就要毕业,他们也开始认真地考虑毕业后的问题了,而在毕业的去向上,有人找到高加林寻求建议,“加林,你说我到底去哪个单位好?”
第137章 建议
“加林,我毕业后可能被分配去建设局,也有可能去物资局,你觉得哪个单位好一点?”第一个找到他的是马传杰,他是上海本地人,按照惯例会被分配到上海,而且他家里有一定资源,能提前知道自己会被分到哪里。
建设局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工程建设的部门,物资局则遵循国家“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方针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物资供应政策,开展物资购销供应工作。
这两家都是好单位,马传杰能有这样的选择,说明他家里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在说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人能分配到的工作也不一样。
刚刚恢复高考时的老三届会好一点儿,因为那时候大学生非常稀缺,只要顺利毕业,各家好单位都抢着要。
现在情况有了不小的变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好单位岗位增长的速度却跟不上,所以在毕业分配时,哪怕是同一所高校同一个专业,大家最终的工作也有差距。
有办法的人往往能被分配到更好的工作,这一点看过《大江大河》的都知道,宋运辉明明是全班第一,最终拿到去金州厂工作机会的却是明显不如他的虞山卿。
因为虞山卿知道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去给负责分配的领导送了一点东西,就把机会从宋运辉手里抢过来了。,那时候都是如此,更何况现在?
虞山卿只是自己出马,马传杰估计家里人都动了,他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又是老上海人,亲戚朋友一大堆,能拿到这样的机会自然不稀奇。
这两个单位放到现在不好选,可要是考虑到将来的发形势变化,那就太容易了,高加林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物资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年哪家单位需要物资都离不开他们,自从改革开放后,物资局的地位就在缓慢地下降,今后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弱。”
“建设局就不一样了,房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大事,每年上海的新增住房都在增加,这些房子从哪里来?还不是得通过建设局?所以建设局今后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大!”
“考虑到这一趋势,还是去建设局比较好,你有大学文凭,还有家里的支持,现在上面又强调干部学历化、年轻化,到了单位用不了多久就能提起来,在建设局当领导跟在物资局当领导,肯定大不一样。”
高加林只是给出了建议,并没有说到了单位该怎么办,马传杰的父母早就教过他了,他在学生会开展工作时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要将来不出啥问题,他估计很快就能走到处级,再往上就不好说了,他们家能提供的资源走到这儿就到顶了,剩下的事情都得他自己奋斗。
不过就算到临退休前才有机会享受副厅待遇,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当住建局的处级干部,马传杰这辈子也能过得很滋润了。
别的不说,在这样的单位上班,对房地产发展趋势的了解肯定远比其它人透彻,光卡点给自己弄几套房子,就够他们家吃两代了。
“我也觉得去建设局好点,就是一直没下定决心,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多了!那我就去建设局,你将来肯定也是留在上海吧?到时候咱们也常联系。”马传杰终于放下了这块大石头。
对于高加林能不能留在上海,他丝毫没有怀疑,就算现在毕业分配的原则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像高加林这么优秀的学生想留在上海,也只是他个人意愿的事。
“新华社的领导想让我去总社,我个人的话还是喜欢全国各地跑,这样在上海分社和去京城总社也没太大区别,所以还是留在上海算了,起码要熟悉一下,省得再适应环境了。”高加林只打算上四五年的班,没必要再去京城折腾一趟。
再说了,陈虹还要在上海待两年呢,他去了京城,岂不是还得重新找姑娘?今后几年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事业上,才懒得费这个心。
“那挺好,就算毕业,咱们也能经常见面。”马传杰开心了,他很懂得有一位当记者的同学有多大好处,到时候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请高加林帮忙找本地报纸的记者写篇文章宣传宣传,不就有升职的机会了么?
他倒是没想过让高加林写文章,因为高加林现在写的都是大文章,他没这个资格。
第二个来找他的是来自苏州的杨正泰,他现在争取下可以去老家的团委,不争取的话就是其他行局了,高加林果断让他选了团委,“市直机关提升级别快,上升空间大,你去了很快就能把级别提上去,那肯定是去团委啊。”
“进去之后待上几年,等级别上去了,有机会再去其他部门,你要是想继续往上走,最好是把基层经验补上,这样将来才走的顺畅。”
“行,就听你的,我尽量争取下吧!”听了高加林的分析,杨正泰第二天就请假回家去了。
有了他俩的先例,其他同学也纷纷找到高加林咨询,不光本班、本系的,好多学生会的熟人也过来了,高加林都一一给出了建议。
“文学杂志还是市报?那肯定是市报啊,以前文学杂志火,那是因为大家缺少娱乐,现在电视机越来越多,文学杂志的销量却连年下滑,别说《萌芽》、《收获》这些传统文学杂志了,就连《故事会》这样的通俗刊物,销量也在下降。”
“市报就不一样了,性质和文学杂志完全不同,而且将来去其他单位的机会也比文学杂志大,你去市报肯定比文学杂志要好。”
“去基层也可以,但是你千万要想好,锻炼几年后,能不能回城里,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儿,你得跟家里人商量好.”
这可是关系到一辈子发展的大事,将来他们走得顺,高加林就落了个大人情。
要是走的不顺,那只能怪他们自己,因为高加林给的建议绝对没问题。
就这样,最后一个学期很快过去,正式毕业的时间到了。
第138章 入职
离别前的最后一天,404宿舍集体参加了散伙宴,开吃前,高加林端起酒杯,“这一分别,咱们宿舍再想聚齐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来,咱们干了这杯,祝大家前程似锦。”
“干了!”舍友们带着浓浓的伤感和不舍,全部站了起来。
如今不比后世,同宿舍的舍友感情要好得多,而且交通也不发达,毕业后想保持联系、见面可就不容易了,离别的时候感觉自然不一样。
“回想起当年咱们刚见面的时候,简直恍如昨日,没想着一转眼,四年时间就过去了。”喝完杨正泰放下酒杯,感慨地说道。
“是啊,我还记得,当初加林一进来就把我们全震住了!”马传杰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高加林给他们说自己送进去一个县长的辉煌往事。
“那时候我就觉得,加林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原本以为他毕业工作后才会如此,没想到还在读书的时候,人家就把名声闯到外国去了!现在又去了新华社,将来前途无量啊。”姜鸣感慨道。
“都是一个宿舍的兄弟,这么说可就见外了啊,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其它人帮忙,千万不要客气!我将来肯定全国各地到处找新闻,去了你们那儿可不准不搭理我啊。”高加林又端起了酒杯。
喝完继续说道,“大家以后要是做出了什么成绩,需要媒体宣传,不要不好意思,你不宣传领导怎么知道?领导看你为本单位、本地争了光,有合适机会肯定会提拔你们,所以只要有需要,就尽管跟我说,我帮你们参谋,寻找合适的媒体发表。”
“那肯定少不了要麻烦你。”马传杰听到这话就更放心了,“咱们一起待了四年,以后也得继续帮衬,我没加林这么有本事,可一些小忙还是能帮得上的么!”
“对对对,将来不光你们自己,单位的同事、领导要来上海出差,提前给我说一声,我就去帮你们接待。”同样留在上海的胡祥拍着胸脯保证。
一顿饭吃了很久,到最后大家都有些晕晕乎乎了,从饭店出来,他们勾肩搭背排成一排行走在学校中,不知道是谁领头,大家齐声唱起了那首歌,“.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脑海之中,有一个玉兰花开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
刚开始只有他们几个,后来很多路过的同学也唱了起来,“.也许值得纪念的事情不多,至少还有这段回忆够深刻.”
慢慢地,从路边到宿舍,歌声在整座浦江学院上空飘扬,久久未曾停歇,“.几度花开花落,有时快乐,有时落寞,很欣慰生命某段时刻曾一起度过.”
自从高加林写出这首歌之后,每到毕业季,都会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中响起,很多学生还会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对歌词进行微调。
厦大的学生们唱起歌,第一句会变成,“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
而在南边的中山大学,凤凰花又变成了杜鹃花,西北的长安大学是桃花,长江之滨的武汉大学是樱花,东北的哈工大是丁香花.他们告别了这些陪伴他们度过宝贵青春的花木,期待着迎来新的人生。
这一时期的毕业生和后世的毕业生不同,离别的时候或许一样的伤感,却没有多少彷徨,因为他们不用担心工作的问题,离开学校依旧有大好的前途等着他们。
高加林和几位留在上海的舍友,陆续送别了那些要回老家或者被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同学,然后自己也先后前往本单位报到。
到单位的第一天,高加林又见到了当初去浦江学院邀请他来新华社实习的新华通讯社驻上海分社副社长王阳夏,“王社长,以后我就是您手下的兵了!”
“哈哈,咱们上海分社可是来了一员得力干将啊!”王阳夏开怀大笑,连忙从办公桌后面转出来,拉着他的手到沙发边就坐,又亲手给他倒了一杯茶。
新华社各分社之间也有竞争,哪个分社能挖掘到最引人瞩目的新闻,写出最具影响力的文章,哪家分社就能获得总社更多表彰奖励,该分社的领导晋升也更容易一些。
现在高加林这样的人才来了,他哪能不欢迎呢,“我还以为你肯定会去总社,就没好过去打扰你,听到你愿意留在上海的时候,我可是高兴坏了。”
“咱们上海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我既然想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那留在上海肯定比去京城更方便。”高加林解释了自己做出决定的原因。
“这倒也是。”王阳夏接受了他的说法,开始给他介绍起本单位的情况来,最后又给高加林吃了颗定心丸,“你在总社实习的时候,一直都是自主选题,自己去搜集信息、撰写文章,那到了我们上海分社,我们也不做约束,只要你能持续完成高质量的文章,那你的工作就由自己安排。”
“我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最近我正在写一篇关于交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报道,过几天就能交给您。”高加林也没空手来,一到单位就给他们送了一份礼。
“交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这可是篇好文章啊!”王阳夏马上就想到了那位交大最知名的校友,这篇文章一出来,别人不知道,他肯定高兴。
又聊了一会儿文章,王阳夏亲自带着高加林去认识了单位的同事,还给他分配好了办公室,高加林或许不会在这里常待,可别人该有的东西他一定得有。
办公室稍微好解决一点儿,宿舍就有点麻烦了,上海住房紧张的问题如今依旧没有解决,负责管理宿舍的后勤处主任有点为难,但瞅着高加林是王阳夏亲自带来的,还是把最后几间宿舍都拿出来供高加林挑选。
高加林看了看,没有选那些好的,而是挑了间差不多的,“我有住的地方,这儿估计就是坐班的时候中午过来眯一会儿,用不着太好的,好宿舍就留给其他同志吧!”
第139章 新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
这个工作对高加林来说只是过渡,他并不打算和单位的同事争抢什么,可有些时候你要是不争,就会被其它人认为好欺负,动不动过来找你的麻烦。
高加林可不想让别人误会,所以该要的东西还是得要,只是没选那些好的,这样就表明白了分寸,该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啥都不懂的人也混不好,真惹上来了怼回去便是。
走完流程,正式上班,开始一个多月,高加林没有跑外地,每天先来分社打个照面,各个办公室都转一转,聊一聊,下班了再约几个聊得不错的同事一起吃饭。
中午就在办公室后面的宿舍眯一会儿,如今很多单位都是这样的格局,前面办公后面就是家,这样就省了从家到单位来回奔波的功夫。
晚上再回泰安路那边睡觉,从单位过去也只有一公里半的距离,骑车几分钟的事儿,高加林当初买这栋房子实在是太划算了,不管去哪儿都方便。
有时候陈虹晚上会过来,只是不能过夜,待一会儿就回宿舍了,有盖丽丽帮忙打掩护,其他同学都以为她俩逛街去了。
高加林也想过把父母接到上海来住,反正他房子多,把他们安排在其他地方,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毕业前回家的时候也跟高玉德和高杨氏说过这事儿,还把他们接来了上海。
一开始他俩还挺高兴,结果在上海住了没几天就闹哄着要回去,他们在陕北乡村待了一辈子,来到大城市的新鲜感一过去,就开始想念家乡了,饭菜吃不惯,邻居说话也听不懂,待着实在烦躁。
高加林也只好把他们送回老家,到了宽州县还没进村,他俩就一扫在上海的郁闷,乐得合不拢嘴了,年纪稍微大点的人,还是更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
有鉴于此,高加林也不勉强,又给家里添置了些东西,再把家里多余的地继续交给别人种,只留了家门口的一亩多地,让他们种点蔬菜啥的平时吃,一点儿不留也不行,他俩都闲不住,总得有点活干心里才畅快。
如今跟着高加林来上海闯荡的乡亲越来越多了,他们大多都已经箍起了新窑,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再也不用为孩子读书的钱发愁了。
这些人知道自己的好生活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一再叮嘱留在村里的家人要帮着照顾好高玉德、高杨氏两口子,平时有啥事儿,村里人都抢着帮忙,基本不用高加林操心。
那就继续让他们在村里住着吧,他们觉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人开心了才能活得更久。
过了一个多月,上海分社的领导职工基本都混熟了,高加林这才收拾行囊,开始了他正式入职后的第一次出差,这次他把目的地选在了安徽合肥。
从火车站出来,高加林直接去了安徽电视台,亮出新华社的记者证,马上就有领导出来,热情地把高加林迎了进去奉茶招待。
寒暄几句,高加林说明了来意,“听说贵单位有位姜万勐,去年停薪留职下海自己干了?您也知道,我是专门做经济专题的记者,对这个案例非常感兴趣,不知道能不能帮忙引荐下?我想给他做个专访。”
这位小领导出去商量了下,没多久便带人回来了,“这是小刘,之前姜万勐还在咱们台的时候,跟小刘一个办公室,俩人的关系非常不错,我让小刘带你过去吧。”
路上,小刘给高加林介绍了姜万勐的情况,姜万勐在大学里学的是工科,毕业后被分配到电视台搞技术,他很快就摸清楚了电视台所使用的设备,只要出现技术问题,他都能飞快地解决好,他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很自豪,将自己称为“索尼的维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