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陈虹待会儿还要回宿舍,而且马上就要考试,高加林并未突破最后一关,免得产生不好的影响,一垒二垒,在三垒停留许久,才放开陈虹。
“《敦煌》的事儿先不要跟其它人说,考完试来这边待着吧,等照片拍好再回去,车票我帮你买。”高加林安排好了,等考试结束,就算身体有点不适也没啥影响。
“好。”陈虹一口答应,这下连找盖丽丽打掩护都不用了。
“你还没去过楼上吧?我带你参观参观。”高加林拉着她起来,顺手递过去一串钥匙,“到时候你自己来吧,免得我没过来的时候,你还得在门外等着。”
参观结束,陈虹也恢复了正常,俩人前后脚进了上戏,陈虹回宿舍备考,高加林则去了老师家属区,找到了李建群的联系方式。
她现在在甘肃文工团工作,高加林电话打过去,只说了一件事就打动了李建群,“如果这次的服装设计能够成功,那我就推荐你加入《敦煌》剧组,和日方代表一起负责剧中人物的服装设计。”
“好,我这就请假过来。”李建群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下来,她非常痴迷服装设计,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古装,为了研究这一时期的服饰,她曾经多次前往敦煌参观学习。
现在有机会参与以《敦煌》为主题的大制作电影,还能和外国同行交流,别说请假来上海了,哪怕辞职她都不会有半点犹豫。
请假、收拾资料、买火车票,李建群第三天就登上了来上海的火车,下车后又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努力查找所有记载有唐代回鹘服饰的资料。
而这时候高加林和陈虹也先后结束了考试,不用再待在学校里受约束了,最后一门课刚考完,陈虹就带着收拾好的行李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学校,谢绝了男生的帮助,独自登上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
等到了火车站,陈虹又避开学校的同学,偷偷溜到外面,上了另一趟公交,返回泰安路,进到洋房里稍等片刻,高加林就过来了。
这时候俩人再无顾忌,抱着啃了一会儿便直奔卧室.随着几声痛呼,内地第一美女终于被高加林正式拿下了。
还有一章
第127章 实习
早上醒来,陈虹已经给高加林做好了早餐,高加林吃完看到她走路还有些不太自然,便说道,“这几天你不用太辛苦,客厅茶几下面有个电话本,你想吃什么,让他们送过来就行。”
“不要紧,我也想练练手艺,你肯定偶尔也想吃吃家常菜。”或许是俩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她说话少了一些拘束。
“那倒是,但也不用急于一时,这几天你还是先把身体养好吧,不然等回了家,被你妈发现你还不好说。”高加林可不想这么早就被她家里人知道。
“嗯。”陈虹的脸又红了,她也没想到,自己才刚刚入学,就会和人发生这种事。
“我有点事出去下,你就在家里歇着,看看《敦煌》的原著,等中午回来我们一起吃饭,下去去找李老师,看看她把服装设计出来了没有。”眼瞅着又要过年了,高加林得去高加旺那边看看。
家具厂的生意遇到了一些竞争,有人看到他们的款式新颖,便想办法模仿再降价销售,好在高加林很快就拿出了更多款式,而且家具厂现在已经形成了口碑,有钱人家买家具首选还是他们,所以他们生产的家具只要生产出来,就能销售一空。
中午回到家里,陈虹就在客厅认认真真地研究原著小说,俩人吃完饭,又稍微眯了一会儿,然后一起去找李建群。
她看到陈虹也是眼睛一亮,“呦,好漂亮的小姑娘啊,怪不得能演公主,加林你这眼光真是没的说。”
然后拿出几张草图给他们看,“时间有些仓促,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目前就只能拿出这样的设计了,要是再多给我点时间,肯定能拿出更好的。”
高加林拿起来看了看,尽管有些瑕疵,依旧能看出来水平果然很高,他非常满意,“没关系,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拿出这样的作品,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您看虹虹最适合哪款设计?咱们赶紧做出来,给她拍照寄到日本。”
“哦,对了,你这些设计稿方便的话,也一起寄过去吧,我相信德间先生看了一定会喜欢。”
“这有什么不方便的,我可是太想加入《敦煌》剧组了。”这可是《敦煌》啊,能参与这样一部电影,李建群再辛苦都不怕。
“衣服我来做吧,借我老师的工作间,就是有些材料可能得你们想办法找,有些高级丝绸不好买。”
“友谊商店能找到不?可以的话咱们现在就去看看?”
“这你都能进去?很多丝绸厂家都把高级丝绸拿来出口,友谊商店或许真的有。”李建群风风火火地收拾东西,等到友谊商店一看,果然买到了想要的丝绸。
“我抓紧时间,后天应该可以做好,这两天你们到处找找,看在哪儿拍照比较合适,我来帮你们拍。”李建群也懂摄影,更懂如何表现出服装和人的美来。
很快,衣服就做好了,拍摄的地点定在龙华塔,这座塔始建于三国年间,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钱重建,建筑的风格和《敦煌》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好吻合。
李建群带着陈虹爬上爬下,拍了好几组照片,洗出来一看,效果堪称惊艳,比回鹘公主斯鲁比亚的原扮演者中川安奈漂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只要德间康快眼睛没瞎,就知道该选谁。
高加林把照片、简历还有设计稿一起塞进大信封里,然后对李建群说道,“那边看到您的作品,一定会动心,要是不出意外的话,等寒假结束应该就有消息了。”
“嗯,那我过年就不回家了,再去敦煌待一段时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灵感,这样等将来进了剧组,开展工作就方便了。”李建群这事业心,比寻常人可是强太多了。
高加林把她俩送到火车站,先后送上软卧车厢,自己则转身去了机场,飞机转邮车再转班车,带着大包小包回高家村过年。
这个年过得非常热闹,不光亲戚来往,还有很多领导干部登门拜访,去年高加林在日本大获成功,引起了不少领导干部的注意,现在他一回家,好多人就趁机过来先留个印象。
一个两个还好,人多了也烦,等高加旺他们出去上班的时候,高加林干脆也跟着一起提前走了。
陈虹在电话里得知了这一消息,马上第一时间买了火车票来上海陪他,这时候她的身体早就养好了,高加林也得以过了几天好日子,经过磨合的车开起来就是比新车顺畅,可以大着胆子开了。
刚开学,坪井千夏和日向树里便一起到了上海,她们给高加林带来了好消息,德间康快同意了高加林的建议,把女主角给了陈虹,也同意李建群进组担任服装设计。
她们俩还有点吃醋,“怪不得Sensei都不像我们,原来已经有了这么漂亮的回鹘公主啊。”
这种吃醋也仅限于嘴上说说罢了,实际上她俩都知道,自己跟高加林是不可能有结果的,那就珍惜他还没有厌倦自己的时光吧。
剧组很快来到中国,陈虹、李建群正式入组,跟随剧组一起前往敦煌拍摄,高加林则留在上海照常上课,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在学联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他和不少人都成了朋友,常常书信来往交流,将来这些人进了单位,都是重点培养对象,等高加林离开体制下海的时候,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重要助力。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又快考试了,高加林的舍友们也不见了往日的从容,变得患得患失起来,因为这已经是大三下学期了,暑假他们就得考虑实习的问题,明年就该操心自己会被分配到什么单位了。
一般学生的实习要接受学校的统一安排,而高加林就不一样了,这天他正在图书馆学习,舍友马传杰就急匆匆过来通知,“张老师喊你过去,说有单位过来找你谈实习的事儿。”
第128章 新华社
来到张长青的办公室,一名戴眼镜的中年人伸过手来,“加林同学你好,我是新华通讯驻上海分社副社长王阳夏,这次接受上级委托前来邀请你到我们单位来实习。”
“王社长您好,还麻烦您专程跑一趟,实在是不好意思。”高加林礼貌地回应,等坐下后他好奇地问道,“贵社为什么想到邀请我去实习?你们这么好的单位,应该不缺实习生吧?”
“一般的实习生肯定不缺,你这样的那可是缺的很呐!”王阳夏指着高加林笑道,“说起来,你和我们社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你之前投递的那些文章水平都非常高,好多领导还有资深记者都赞不绝口,觉得你天生就是干调查记者的料,我们实在是不想放弃你这么优秀的人才,就主动过来邀请了。”
说着他侧过脑袋看向张长青,“张老师,您这段时间肯定也没少接电话吧?我要是再不来,加林估计就被别的单位抢走了。”
“确实有一些,市团委、市文联、还有好几个杂志社都打过电话,我想着加林这段时间要准备考试,就暂时没有通知他,打算等考试完了再跟他说。”张长青矜持地说道,实际上他是有些看不上这些单位。
对别人来说,这些肯定都是好单位,对高加林就不一样了,他想实习的话,完全可以找更好的单位,哪怕去京城都有一大堆单位抢着要,而且不单单是实习,基本上都能留下。
“我就说我来的及时吧。”王阳夏庆幸不已,得亏这些单位吸引力还不够大,不然他可是要挨批评的,总社好不容易看中个人才,还被别人抢走了,这算怎么回事儿?
“不知道贵社准备让我过去干什么?”高加林问道,说实话这个邀请确实让他有些动心。
明年毕业,再到92南巡还有几年时间,他肯定得先找个单位待着,最好是相对自由一些,还有助于将来下海的单位。
而新华社完全符合这两个标准,要是当上了记者,就不用天天在单位待着,还能打着采访调查的旗号全国各地乱跑,这可比坐办公室跟人勾心斗角强多了。
而且在采访过程中还能深入了解某些行业的现状,结识行业精英,获取关键信息,这不就等于挂着单位的名头,给自己办事儿么?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新华社找自己是去当记者的,而不是坐办公室,还得给自己一定的自由度,不必跟在资深记者后面打下手。
“当然是做记者了,而且是调查记者,你之前去广东、去东北甚至去日本的时候,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发现关键信息,并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这要是不当调查记者就太可惜了。”王阳夏理所当然的回答。
“我虽然是上海分社的副社长,可这次并不是代表分社来招募你的,是总社想让你过去!你去了总社之后,先跟着资深记者学习一段时间,等熟悉了如何当一名调查记者后,再跟老师做一次调查,如果老师满意,你就可以自主选题、自主调查了,我们不要求你天天去单位待着,只要能拿出高质量的文章就行,这对你来说肯定不难。”
所谓调查记者就是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
他们并不追求短时效的爆炸性新闻,而更关注对某些问题的深度挖掘,这确实和高加林之前发表在内参上的那些文章有些类似,只是他们更侧重于揭露阴暗面,而高加林关注的则是其他方面。
“我可以试试。”高加林动心了。
如果他想从政的话,新华社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就他之前做的那些事情,在领导心里留下的印象,无论是去团系统还是政研室,他们都会抢着要,在这两个部门沉淀一段时间,等级别上去了再谋求外放,那就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青云之路。
可惜高加林并没有这方面的想法,这样去新华社就比较划算了。
要知道八十年代的记者,地位可比后世高多了,而且还是新华社的记者,这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只要拿着记者证,不管去哪儿都能受到高规格接待。
不夸张的说,就算是沙瑞金、高育良、李达康他们开会,高加林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就能在获得许可后列席旁听,他要是想采访沙瑞金等人,对方也大概率会抽出时间和他聊一聊,这就是新华社记者的地位。
“加林想从事哪方面的调查?”王阳夏问道,新华社的记者也有分工,有的擅长政治领域的采访,有的熟悉体育领域,还有的喜欢采访学者。
而高加林的话,既熟悉经济,又了解文艺,还知晓国外的情况,这就得跟他提前沟通好了,这样才好给总社报上去,让他们提前给高加林协调好老师。
“还是经济方面吧,具体来说更靠近企业这块,我想对一些较为典型的国营、民营、外资企业进行调查采访,分析他们在经营过程中的得失,希望能给其他企业提供一些帮助。”高加林毫不犹豫地回答。
王阳夏略微有些诧异,他还以为高加林更想当政治领域的记者,不过经济和企业也是当下的热点,他们同样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没问题,我回去就通知总社,他们肯定也会同意。”
“谢谢王社长,等到了单位我一定好好表现。”
等考试结束,高加林就称作火车来到京城,下车后直奔宣武门外西大街57号,到门口亮明身份,很快就有人出来把他接了进去。
刚进到里面,高加林就看到醒目的标语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
第129章 领证
进到里面,领导见了高加林很热情,和他聊了十来分钟,又给他安排了一位主要从事经济领域报道的资深记者季景铄当老师,“小高,你这段时间就跟着老季,他是咱们社里的名记者,有他教你我绝对放心。”
“季老师好,以后就麻烦您了。”高加林规规矩矩的问好,人家是高级记者,正高职称,相当于正教授,再加上名记者身份的加成,到了地方上,市长都得好生接待。
“你的文章我看过,写得确实不错,尤其难得的是具有前瞻性,等锻炼两年,估计就能接我的班了。”季景铄也很看好高加林,打算把他当衣钵传人培养,可惜高加林怕是不能满足他这个心愿了。
回到季景铄的办公室,他一上来没有询问高加林对记者的认识,而是问了一个乍听起来出乎意料,细想却非常合理的问题,“加林,你身体怎么样?平时锻炼不?”
“还不错,校运动会拿过一万米的冠军,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高加林很清楚他为什么这么问,就报出了一个最合适的成绩。
这其实还是他压着跑了,不然翻倍的体质怕是能打破全国纪录,这样估计得让国家田径队抢去,那还能舒舒服服的在学校里读书?
“跑得快就好啊!当记者有时候就要跑得快,遇到新闻能及时赶过去,遇到事情也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季景铄拍着高加林的肩膀叹道,从事记者行业这么多年,他遇到过很多风浪,好几次都险象环生,要不是身体好,那还能在这里安安静静的写文章?
“今后你每天早起来一个小时,咱们师徒俩一起锻炼,我再教你点有用的东西。”他可不希望高加林年纪轻轻就出什么事儿。
记者这一行固然风光,却也伴随着很多危险,后世调查记者数量已经跌落到一百多位,这就足以说明问题,王文志要不是名声太响亮,可就不止是挨顿打了,所以必须得有些保命的手段。
高加林不打算当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记者,却也不会放松这方面的学习,谁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事儿?比如他原本准备去采访某家企业,正好当地出了点影响不太好的事儿,人家以为他是冲着这个来的怎么办?这时候解释是解释不清的,只能先跑了再说。
季景铄从事新闻报道这么多年,确实有几把刷子,不光懂得各行各业明里暗里的门道,还非常擅长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危险,甚至还练了几手很辣的招式,这些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高加林。
高加林学的很认真,这些东西将来或许能救自己的命,不好好学可不行。
早上起来先锻炼,听季景铄讲述各种路数,到了上班时间,再帮他整理资料,摘抄要点,学习他过去的文章,以及记者行业的从业规则等等。
过了大概半个月,高加林就基本入门了,而他也迎来了第一次出差采访,等上了去河北的火车,季景铄说起了这次采访的目标,“石家庄造纸厂的马胜利知道吧?他刚刚制定了承包20个省、100家造纸企业的计划,我们这次过去就是要采访他。”
“报纸上看过,现在大家谈起企业改革,都说北有马胜利,南有步鑫生,这位可是赫赫有名的改革明星,我也早就想见见他了。”高加林点头应道。
马胜利原本是石家庄造纸厂的业务科长,在高加林上大学那年,他贴出了大字报,要求承包日益亏损的造纸厂,领导经过研究决定让他试一试,结果第一年企业就为厂里创造了140万盈利。
新华社的记者来厂里看过情况后,写了长篇通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各大报纸争相转载,马胜利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改革明星。
此后荣誉不断,先后获得“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和“勇于开拓的改革者”称号,还两次拿到了五一劳动奖章,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到了石家庄,想见马胜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外地来取经的领导干部,有来请他承包自家厂子的企业领导,也少不了各个媒体的记者。
就算是他们拿出了新华社的记者证,也要等到第二天才见到马胜利,只聊了不到十五分钟,他们就得走人了,一位外地来的市长进来,客客气气地和马胜利握手。
季景铄并没有就此回京,而是继续寻找其它人进行采访,有造纸厂的普通工人,有来进货的采购员,有外地企业的领导.积累了大量素材,方才登上了回京的火车。
回去的路上,季景铄问道,“加林,你觉得马厂长的大承包计划能成功么?”
“我不太看好。”高加林直言不讳,“从客观上来看,现在要打造一家横跨全国多个省份的造纸集团非常难,打长途电话都不容易,还怎么进行日常管理?更何况还有交通、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制约。”
“从主观上来讲,马厂长有点头脑过热了,他只想到要多承包厂子,却没想好如何管理这些工厂,很多厂子签完承包协议没有任何变化。”
高加林还打了个比方,“要是在军队上,马厂长肯定是一位好团长,能带领全团打胜仗,可让他担任集团军司令,指挥大兵团作战,实现战略目标,就不行了,他现在要承包一百家造纸厂,就等于把团扩张成集团军,恐怕会出问题啊。”
季景铄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嗯,等回去后,咱俩就根据这些天搜集到的资料,各写一篇文章吧,就当是给你的考题。”
回到京城,师徒俩先后完成了文章,交换一看,方向大体类似,都是在提醒大承包要谨慎,只是季景铄的文章更委婉隐晦一些。
“承包制是当下的改革热点,我这篇文章是要发表在公开媒体上的,所以不宜泼太多冷水;你这篇就发在内参上吧,给领导么提个醒。”季景铄对他的文章很满意,“该掌握的东西,你差不多都掌握了,接下来你可以试着就某个小主题进行采访。”
几天后,高加林就领到了自己的记者证,这意味着他可以独立采访了。
下一章五点准时发,接下来应该可以恢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