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120节

  西南联大在这座城市待了八年之久,培养出了两位诺奖得主,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元勋,至于两院院士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昆明位于大后方,气候也比较适宜,不会因为天气过热或者过冷耽误教学工作,所以章星九打算等抗战爆发后,就把这座城市作为自己的常驻地,在昆明培养更多人才。

  当初前去沪上向章星九求助的董泽,已经在东陆大学担任了八年校长,这八年时间在他的努力下,云南的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现在,东陆大学已经改为省立,还以东陆乃是唐继尧个人字号私名为理由,将省立东陆大学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董泽也卸去了校长的职务,在政府担任顾问,正好可以帮章星九做好各种筹备工作。

  有他这样的本土资深教育工作者在,章星九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他不光在昆明城外选了几处合适的地方,还去大理等地提前选好了校址,以便将来可以安置更多的迁徙师生。

  返程的时候,章星九又绕路去了贵州,贵州也会安置一些学生,虽然没有西安、重庆、昆明那么多,可光一所浙江大学就不容小觑,所以这里也得提前做些安排。

  只是如今贵州时局颇为动乱,章星九过来也没能完成多少工作,简简单单看完地址,和当地教育界人士聊了聊,就不得不离开了。

  现在贵州还没有铁路,黔桂铁路要到1939年才会修建,公路也不多,章星九只能选择走水路进入长江,再从长江顺流而下返回沪上。

  这天航船停泊在一座小镇,章星九来到一处客栈准备用餐休息,正在吃饭的时候,门口进来几个行商打扮的人,章星九一眼就认出了领头的那位。

第371章 大蒜素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章星九问道。

  “回先生的话,从下河上来的。”来人连忙礼貌的回应,把行商的谨小慎微显露无疑。

  所谓下河就是河水下游,西南这边很多地方都这么说,川菜分为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三大派系,就是根据各地在河水两岸的位置来的。

  而回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沪上经常来和章星九联系的陈庶康,这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本事了,不管在上海假扮洋行买办,还是在西南山区装行商,都装的有模有样。

  “哦?下河那边情况怎么样?没打仗吧?还能走不?”章星九连忙假装关切地问道。

  “哎呀,说好也不好,说坏也不坏,总归有些风险,但是想想办法也能走。”陈庶康接过话头,慢慢地走到章星九跟前,时不时看看左右,似乎有些话不太方便说。

  章星九还在想该找个什么理由喊他进屋单独聊呢,人家就主动把话头送上来了,于是便赶紧带着他上楼,其他客人也不觉得奇怪,这行商一看就是想卖点消息换赏钱,自然不能让其它人听见。

  让学生在外面守着,章星九和他进到屋里,确定无人偷听后赶紧问道,“你们最近情况怎么样?”

  陈庶康也没有隐瞒,捡能说的说了一些,重点讲了马新华比较安全,至于飞飞等章星九的老相识也提了几句,这下章星九总算是放心了,其它人的未来他都清楚,唯独章国强是个变数,现在听到自家孩子一切还好,章星九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接着他又说起了自己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他这段时间一直带人在这附近搜集情报,听说章星九正好在这儿,就赶紧过来看看,顺便给他通报一些消息。

  章星九连忙把随身携带的药品、钱钞取出大半塞给他,“你们现在一定需要这些,可惜我提前不知道,不然还能多准备一些。”

  “这已经很多了。”陈庶康非常感激,当下连连道谢,他这次到镇上就是为了买药,而镇上药铺的药哪有章星九随身携带的好?有了这些,就能挽救许多伤病员的性命。

  章星九又从怀里取出一本小册子递过去,“还有这个你也拿着,这是我近些时候研究出来的东西,你们应该能用得上,其实早些时候就想给你,可惜一直没联系上。”

  他接过去翻开来一看,里面的内容和之前给的基本类似,都是一些土法治疗各种伤病的方子,唯独最后有点不太一样,“大蒜素?这又是什么东西?”

  “和青霉素一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在极低浓度时即可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霉菌、病毒、原虫、蛲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抑制效果明显,,,,,,最可贵的是用土法制造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原料也不难获取。”

  大蒜素是意大利化学家卡瓦利多、美国化学家卡巴里特等人于1944年从大蒜中发现的,随后,瑞士的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家斯特鲁和泽伊贝克在1951年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蒜素是由大蒜中的蒜氨酸被蒜氨酸酶分解所产生的产物。

  当大蒜未被切开时,位于细胞质的蒜氨酸和位于细胞液的蒜氨酸酶互不干扰,一旦细胞被破坏,蒜氨酸酶就会分解蒜氨酸产生大蒜素。

  二战后,大蒜素逐渐成为一种广谱抗菌药,具有消炎、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防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在医疗、农业、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现在章星九把大蒜素拿出来,可以和青霉素形成有效的互补,帮助他们减少更多损失。

  土法制造的过程也比较简单,首先是蒜泥法,把大蒜头切小,放入瓶中,加适量水,置于暗处5-7天,每日搅拌一次,直到蒜泥变为多糖状,过滤后,将蒜泥与水混合,低温保存。

  另一种要稍微复杂点,把一定比例的大蒜和蜂蜜搅拌打碎呈糊状,倒入玻璃瓶密封,放置7天后,每日口服10毫升,喝的时候要加温水稀释。

  要是条件比较充分,还可以采取第三种方法,把大蒜先去皮洗净晾干,再大蒜切片,并将其研磨成粉末状态,将大蒜粉末放入瓶子中,加入酒精浸泡2-3天,最后把浸泡好的大蒜过滤,保留提取液。

  将大蒜素提取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让其溶液稀释,再把稀释后的溶液进行加热,让提取液中的大蒜素浓缩,在浓缩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钠,让其中的其他成分沉淀,最后沉淀后的大蒜素进行干燥,就能得到较为纯净的大蒜素。

  陈庶康匆匆看过,只觉得这些法子操作起来并不困难,蜂蜜可能难找一点儿,大蒜却是到处都有,山里的农家都喜欢在屋前屋后种上一点儿,很容易就能搜集到。

  联想到此前青霉素发挥的巨大作用,他激动地涨红了脸,“老师,你这回又雪中送炭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些!”

  这些信息实在是太重要了,他马上更改了行动计划,留下俩人继续在镇子上采购物资,自己则带着小册子连夜返回大部队,把资料上交,争取尽快开始按照册子上的方法制造大蒜素。

  他对章星九的能力笃信不疑,既然老师都说这东西管用,那就一定好用,早一天生产出来,就能多挽救一些伤病员的生命,这可耽误不得。

  早上醒来,章星九继续顺河而下,进入长江又来到了武汉,下船停留几天,和当地教育界进行了一番交流,也做了一些类似的准备工作,然后继续上船出发,最终回到沪上。

  这几年他四处奔走,没有把妻儿带在身边,两个孩子也是许久未见了,没想到刚到家,就看见有人上门告状,“马公,您管管您的好外孙吧,您瞧瞧他干的这都叫什么事儿!”

  啊?啥情况,我家孩子该不会成恶少了吧?

第372章 香江

  瞅见章星九出来,来人嚷嚷的更凶了,“哦,章先生,您可算是回来了,您不知道您不在沪上这些天,国威都干了什么!他把我儿子都打的头破血流,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

  “怎么回事?”章星九厉声问道。

  “爹,他家孩子纯属活该,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在大街上就调戏妇女,我看不过上前阻拦,他还敢跟我动手,我可不惯着他,没想到他那么不禁打,没两下就躺着了。”老三章国威脸上不见半点担忧,理直气壮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他他就是喝多了胡闹,就算犯了点错,也不至于不至于遭受如此下场吧?”来人的气势顿时被打了下去,却依旧梗着脖子不肯认输。

  “徐先生,我才刚回来,还不知道事情的原委,等我把事情弄清楚了,保证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可好?”章星九和颜悦色地说道,以他对自家三小子的了解,或许还真不是他的错,这样的话就好办多了。

  “我信章先生,那就不打扰了。”来人气鼓鼓的走了。

  “你跟我过来。”章星九转身把章国威喊进书房,仔细询问一番,又找来其它人佐证,发现事情确实跟他说的一样,他顶多是下手少点分寸,倒也说不上大错。

  这样就好办多了,“明天你买点东西去医院看下他,给他把医药费付了,这事儿就算完了。”

  那家人要是还不识趣,章星九也不是吃素的,来文的他在沪上这么多年,培养了那么多学生,这些学生中不少都在沪上的关键部门任职,保管他讨不到便宜。

  来武的,章星九在洪门中的辈分可是高的吓人,这些年虽然没咋插手江湖上的事情,可沪上三教九流哪个大佬见了他不是恭恭敬敬的问好?找人收拾自己的儿子,哪个不开眼的敢接?要是让黄金荣、杜月笙这些人知道,立马就能把人绑到章星九面前请罪。

  “爹,您就放心吧,事情我已经处理好了,等他回去就知道了,他家肯定不敢再来骚扰咱们家。”章国威一副疲懒的样子说道。

  “你是怎么干的?”章星九倒是有些好奇,这几年一直在东北西跑,也不知道家里俩孩子变成什么样了,老二倒是不用担心,时常可以在期刊杂志上看到他的文章,证明他这些年在电子领域的研究并未停歇,应该没时间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老三如何。

  “我找了几个小报记者跑去医院堵他,拍下了他受伤的样子,说要把这些照片登在报纸上,再配上文章,题目就叫‘沪上恶少调戏妇女不成反遭痛殴’,您也知道,他这样的人最好面子,这些文章要是登出去,那些沪上名媛谁还会搭理他?”

  章国威说得眉飞色舞,“他马上就认怂了,连连哀求,让我不要把这些照片发出去,这件事都是他的错,等他好了就给我摆酒道歉!也就是他爹太着急,没去医院就来咱们家了,不然哪还会让您看到这些啊!”

  别说这手段还真管用,这小子倒也有几分歪主意,估计是跟那些三教九流厮混时学到的,章星九一时无语,“我送你去牛津,你就学了点这个?”

  家里三个孩子,老大去法兰西留学,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回国后改名换姓走上了那条最为艰难、前景最光明的道路;老二没出国,就在震旦大学拿了博士,然后留校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

  老三被他送去牛津学法律,想着回国去大学里教书,没想到他压根就不喜欢这些,一边做些生意,一边到处厮混,就数他最不省心了。

  想想现在的时间,章星九终于下定了决心,“你老是在沪上这么厮混也不是个事儿,过些日子你就离开沪上吧,我有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交给你。”

  “什么事儿?”见父亲态度严肃,章国威也收起了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一本正经的问道。

  章星九说出了早已想好的安排,“去香江,小鬼子一向狼子野心,不会甘心只吞下东北,将来还会觊觎更多地方,华北首当其冲,沿海各省也无法幸免,他们的海军实力远在我们之上,到时候一旦封锁住了沿海港口,咱们想要获取国外的物资就非常困难了,香江情况比较特殊,在没和英国翻脸之前,他们不敢对香江动手。”

  “所以你现在去香江,自家找门路做些生意,多认识一些人,你在牛津读过书,又是我的儿子,那些英国佬多少会给你一些面子,至于剩下那些三教九流更不用说,你天生就会跟他们打交道。”

  “先花个几年时间把摊子铺开,做好准备,将来情况有变,你就能用这些资源给国内输送大量宝贵的物资,这件事你两个哥哥都做不好,只能靠你了。”

  “爹,大哥这些年到底都在干什么啊?为什么我每次问你和妈,你们都不说?”章国威没有马上答应,反倒问起了另一个问题,他们兄弟仨从小就关系很好,现在多年不见,他俩对章国强都颇为想念。

  章星九一直对外说自己的长子在海外游历做研究,只是这话能瞒得过外人,却瞒不过朝夕相处的亲儿子。

  “现在还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该你知道的时候,我自然会告诉你,你就说能不能办好这件事吧!哦,对了,要是赚了钱,多支援点香江中文大学,他们这些年的日子可不太好过。”香江的英国佬一直在打压华人,这所由华人筹办,华人管理的学校自然成了眼中钉,全靠学校师生同心协力,还有各方华人援手才坚持下去。

  “好吧,既然这件事如此重要,那我现在就开始准备,等准备好马上南下去香江。”章国威郑重地答应下来。

  一个月后,他便带着几个人手,乘上了前往香江的客轮,章星九在岸上挥手作别,以他的性格能力,说不定还真能在香江闯出一片天。

第373章 寒酸的香江

  “威哥,咱们在上海滩好好的,干嘛要去香江啊?”船上,有跟班好奇地问道。

  “我在沪上做生意就算赚了钱,别人也会说是靠我爹的名声,男子汉大丈夫干嘛要背这样的名声?我就是想让他们看看,就算没有我爹、我外公,我章国威依然能成为大富翁!”章国威做足了富家公子的架势,他当然不能泄露自己南下的真实目的,便拿这样的理由来应付。

  “不愧是威哥,比其他家那帮子废物少爷强多了!”这些跟班倒是也没怀疑,因为章国威平日里表现出来的性格确实是这副样子,他们表面上叫好,心里却是酸的不行,我要是有这样的爹妈外公,肯定愿意留在上海滩花天酒地,干嘛去香江这种穷地方受苦啊!

  香江?穷地方?这两个词放到一起后人看了会觉得十分违和,眼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的上海滩才是东方第一繁华所在,别说和香江比了,就连广州、天津乃至哈尔滨都比香江繁华。

  客船进入香江海域,马上就有一艘小船靠过来,船上的人打扮十分花哨,敲锣打鼓地闹哄着,章国威很是好奇,赶紧喊来水手询问。

  水手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卖了个关子,“威少爷,您身上要是有零钱,可以丢几张下去。”

  听到这话,章国威就更好奇了,“你们谁身上有零钱,拿出来给我。”

  接过零钱按照水手所说丢了下去,只见小船上立刻有人鱼跃入海,几个扑腾就到了钞票下方,在水里昂起脖子、张开嘴巴,就见钞票正好落到他嘴里,同时双手抱拳向章国威行礼道谢。

  这时候水手才说明原因,“香江经济依靠内地进出口的转口贸易,但转口贸易只有洋商能赚钱,华人大多依靠低微的苦力工作艰难度日,还有就是这样讨好旅客换点赏钱。”

  “这地方能挣什么钱?难道去做买办?威哥,咱们可不能干这个啊!”就连跟班也不怎么看得起买办,他们对这些给洋鬼子当狗腿的家伙可没好感。

  “那自然是不能的,先不着急做决定,下船找个好点的饭店住下,再去香江好好转几天,弄清楚香江的情况再做决定!”章国威表面大大咧咧,办事却非常稳妥。

  第二天,他就带着跟班在香江各处溜达起来,他们去看了这里最热闹的先施、永安两个百货公司,只觉得跟沪上的大百货公司比起来,规模又小、货品又没啥稀奇的,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

  再看其他地方,也确实和水手说的没啥两样,能赚钱的门路几乎都被洋人垄断了,华人除了当买办,很少有赚钱的机会,只能勉强混口饭吃罢了。

  掌握贸易与船运的洋商,正在享转口贸易带来的这黄金岁月,山顶与九龙塘的花园式欧洲居民小区美轮美奂,还要讲究“英国乡村式的绿色视野”,大气展现转口大港积累的财富。

  华人老百姓却普遍住在拥挤的“唐楼”,没有独立厕所,烟囱厨房公用,小窗采光差,空气不流通,居住空间紧缩到极致,30到90平方米的单元,普遍以木板再隔间,一户可以住几十人。

  漫步的皇后大道中,路上洋人着呢服皮鞋,华人则大多是打赤脚的苦力、小贩与人力车夫,稍微好点的也就是开个小杂货铺、小饭馆罢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港英当局的转口经济政策,完全为尖端一小撮洋商的利益量身打造。

  让洋商发财的转口经济,由海运与贸易业开始,全球洋货漂洋过海到香江,利用“内河航行权”转口各大商埠深入内地,再由内地搜集土产原料,由香江转口运向世界。

  以怡和为代表的洋行,船队不仅称霸东亚南海与印度洋,进而争夺中国内河,在15个内地主要商埠建立起庞大的码头、仓库与船坞,作为贸易基地,就能充分运用不平等条约造成的低税优势,铺开水银泻地的细密经销网,倾销洋货。

  大至工厂机台,小到针线纽扣,洋货无所不包,即使是最偏远的穷乡僻壤,也能买到印度匹头裁衣,美孚火油点灯。

  经销网换个方向,又是收购全国土产的出口据点,北起辽宁牛庄,南到GD省城,全面掌握内地南北货物出口。

  东北大豆、华北鸡蛋、长江流域茶叶、西北皮毛、西南桐油与广东生丝,大量收购运往欧美,一手抓住远洋近海与内河航运,一手掌握内地进出口,怡和成为香江第一大商。

  由船运、贸易、码头仓储、修船造船、金融保险到投资公司,怡和已经打造出转口经济的完整产业链,华人只能在这条产业链上卖苦力生存。

  早些时候,香江受广东实业兴国的影响,还有人尝试办厂,香江华人在工厂干一个月,比在老家干一年农活还要赚钱。

  工商富起来,服务业顺势而起,街边拉个人力车,一天也能挣上6到7个毫洋,而工厂所需的农矿原料来自农村,工商景气发热,农民也跟着富起来。

  但垄断香江经济政策的大洋行,并不乐意在香江办工厂,华人拼命办厂,是为了驱逐洋货,香江洋行靠进口洋货赚钱,在香江办厂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这些工厂逐渐没落,不光不准华人办,洋人也很少在香江办厂,如今只有太古糖厂与屈臣氏汽水厂的产品是在香江生产,其它的哪怕一根针都要进口。

  章国威把这些情况详细记录下来,还配上了大量的照片,一起邮寄给章星九,章星九收到后浏览一番,不禁连连摇头,“英国人占据香江也快一百年了,一百年时间,这地方依旧是如此的贫困,若非以后华夏发展起来,香江又借机成为唯一的对外窗口,哪有日后的繁华!”

  真该把这些照片丢给那些声称“华夏应当被殖民三百年才能实现繁华”的人看看,殖民者哪会有什么好心思。

第374章 兴办工业

  如今华人想在香江从事商业活动的环境确实不好,不过并不代表就没有机会,所以在完成了对香江的全面考察后,章国威便开始联系自己在香江的人脉关系。

  别看他此前没来过几次香江,他在香江的熟人可不少,而且遍布各个社会阶层,往上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的同学已经做到了港府高层,参加校际体育比赛时认识的英国人也有不少在怡和等洋行任职。

  中间有香江中文大学的老师,洋行的买办也有一些能搭上关系。

  下层同样有人,洪门弟子遍布全球,广东香江一带又是洪门的重点发展区域,章星九是洪门的大供奉,章国威身为他的儿子,也曾经跟他一起参加过一些活动,非常了解洪门的规矩切口,也认识一些山主大佬,在香江四下考察的时候,他就已经和这些人搭上线了。

  首先拜访的是他在牛津大学的同学威廉,威廉如今在港督府库务司任职,也就是日后的财政司,专门负责管理工商类的工作。

首节上一节120/1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