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搞医药赚钱可比后世容易多了,最关键的是没有FDA妨碍,虽然1906年美国就成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处,可一直到1938年,才鉴于一系列药品和食品安全事故,通过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赋予FDA更大的权力。
如今的医药食品领域非常混乱,别的不说,镭水这种要命的玩意儿,现在还当成神药到处卖呢,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争相抢购,更何况青霉素这种真正的神药?
这些资本家注定会在今后几年大赚特赚,一直到二战开始爆发,到那时候世界各国都会把青霉素当成重要战略资源进行国家管控,区区几家巨型药企就想垄断青霉素的历史也会宣告结束。
不过这对这些巨型药企来说并非全部都是坏事,更多企业的加入也会让青霉素拥有更多消费者,等于是帮他们打开了市场,而他们也能利用规模优势赚取更多利润。
和即将得到的利益相比,章星九所要的那点好处简直不值一提,在旧金山的码头上,章星九需要的设备、器械已经开始装船,估计他还没有返回沪上,这些设备、器械就会先期到达。
说好的留学生名额也安排下来,很快就会有一批来自华夏的学生进入美国的高校进行深造,毕业后再回国效力,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嫌弃华夏太过落后而选择留在美国的,可只要有人愿意回去,这笔投资就不会亏。
章星九也和加州理工学院说好了,等钱复康一毕业,就可以直接来这里读书,在西奥多-冯-卡门门下学习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将来还会有郭永怀、林家翘等人跟随钱复康的步伐,同样来到这里学习。
能达成这样的协议,除了章星九的声望和那些资本家的影响力,还和一个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那就是加州理工学院如今的校长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他从二十年前开始,就经常和章星九通过书信来往讨论光电效应的实验方案,前些年又因为章星九的提名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俩人算是老交情了,如今帮章星九安排几个学生又算得了什么呢?
章星九前往加州理工学院进行演讲的时候,顺道还参加了一位华人学生的博士学位授予典礼,那就是密立根的弟子赵忠尧博士。
又在美国待了几天,还去现场看了一次梅兰芳的演出,章星九才带着汤飞凡再次登上客轮,跨越大西洋抵达英国,和他们同行的还有美国方面的代表,他们需要前往欧洲和欧洲财团讨论青霉素的利益分配,同时兑现自己的承诺,帮章星九和汤飞凡运作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赵忠尧也跟他们乘坐同一艘船前往英国,准备去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这次他的老师会换成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在船上的时候,他也接受了章星九的邀请,准备回国后就去震旦大学任职。
登陆之后,章星九首先去的依旧是剑桥,之前在伍连德获奖的事情上,他们已经合作过一次,后来章星九又帮剑桥拿到了几次诺贝尔奖提名,并最终促成了某些人获奖。
双方都从合作中得到了好处,如今重新洽谈合作自然要顺利许多,很快章星九就和剑桥达成了类似的合作,转让了一部分青霉素的利益,换取他们对争取诺贝尔奖的支持,还有接纳更多中国留学生的机会,这些留学生会像伍连德、赵忠尧一样进入眼下华夏急需的专业学习。
离开剑桥之前,章星九还请剑桥的华人学子吃了一顿饭,在饭桌上依次和他们谈话,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种种问题。
其中章星九最关心的是华罗庚,原历史中他因为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最高只有初中学历,其后回家一边帮家里照看杂货铺一边自学,最终通过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一鸣惊人,被熊庆来特招进清华数学系担任助教,然后来到剑桥深造。
章星九自然不会让华罗庚浪费这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在初中的时候就把他安排到了震旦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华罗庚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很快就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接连跳级,十五岁就被特招进震旦大学数学系,十八岁拿到了足够的学分本科毕业,被章星九推荐到剑桥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导师是如今数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佬哈代,哈代对华罗庚也是赞不绝口,当着章星九的面将华罗庚和拉马努金相提并论,并认为华罗庚完全有能力做出比拉马努金更大的成就。
在英国停留半月,敲定了合作事宜,章星九又来到了法国,在法国的谈判是最顺畅的,毕竟是打交道最久的国家,熟人也多,很多事情可以直接说。
法国是章星九这次欧美之旅的最后一站,其他国家暂时不打算去,他们想要合作就来巴黎谈,让他们自己去和英美法等国的代表争夺利益,章星九只要能拿到自己的东西就好。
离开华夏的时候还是冬天,等把所有事情处理完毕,准备回国的时候,已经是夏天了,章星九争取到了金钱、设备、留学名额等利益,同时还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最迟后年,他和汤飞凡就能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这次获奖甚至比他前几次更稳,因为负责评奖的卡洛琳医学院都从青霉素中分润了好处,裁判、球证、旁证、主办、协办都是章星九的人,其他候选者怎么和他争?更何况,青霉素原本就绝对值得一个诺奖。
回去的船上,汤飞凡满脸激动,想象着自己站在领奖台上,又该发表什么样的感言?
而章星九却在头疼,国外的利益分配算是解决了,国内又该怎么办?这可比国外更麻烦。
第364章 宋先生
章星九并不关心那些欧美财团是否能把青霉素快速投入市场,他这人思想比较狭隘,最关心的始终还是华夏百姓的安危,外国人死不死的和他有啥关系。
国内可不一样,他很希望能够尽快把青霉素普及开来,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可国内那帮子家伙,肯定也把青霉素当成了下金蛋的母鸡,就算是以他的声望恐怕也守不住。
那些人可不讲究什么法律道德,眼里只有利益,要是耽误了他们发财,那章星九背后中八枪,然后被宣告为自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反正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法子,之前和今后那些死于暗杀的名人足以证明。
像欧美一样,完全把青霉素的生产技术转出去也不管用,这些虫豸怎么会想着尽快扩大生产呢?他们只会想着赚钱发财,为了钱说不定连把技术卖给小鬼子的事儿都做得出来。
而且章星九平日里还要做研究、管理学校,帮助其他地区办学,这么多事加起来,哪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青霉素上?所以还得找个合适的人来负责这件事。
这个人必须要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让那些人不敢轻动,又有极高的道德水平,能够把青霉素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如今想找个这样的人确实不容易,但并非没有。
章星九乘坐的船上恰好有这样一位,而且还是他专门从柏林请回来的,那就是逸仙先生的夫人,她的影响力自不用说,光逸仙夫人遗孀的身份就足以让人忌惮了,而且她妹妹还是郑三发子的夫人,要是让她负责这件事,就算是郑三发子也不好轻易下手。
而她的道德水平,早已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当之无愧,把青霉素交给她章星九完全放心。
正寻思间,她也从船舱里出来,到甲板上透透气,章星九连忙迎了上去,“宋先生,您这两年一直在欧洲,远离国内的纷扰,我现在又把您请回去,实在是有些对不住。”
时下流行用先生来称呼值得尊敬的女性,所以章星九便用了这一称谓,只是这么叫的时候总会想起她那个弟弟,着实有些糟心。
逸仙先生故去后,她继承遗志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对国内的反动势力多有批判,前两年先去了红色帝国访问,又旅居欧洲,在柏林待的时间最长。
前不久章星九抵达法国,向她发出邀请,经过一番讨论,她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章星九的邀请,如今听到这话也是笑着摇头,“我就算在柏林,也一直牵挂着国内的事情,就算没有你的邀请,我估计也会尽快回到国内,继续为先生的事业而奋斗。”
“现在你和汤博士研发出了青霉素这样的神药,我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让这种神药尽快惠及百姓,想必先生在天上知道,也会感到欣慰吧!”
然后她说起了自己的安排,“先前王大燮、颜惠庆等人屡次致电,邀请我担任红十字会会长,我都没有答应,现在倒是可以同意。”
“红十字会信奉的人道主义和青霉素的用途恰好相符,而且如今国内的红十字会也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联合会的成员之一,如此一来,不仅能用红十字会的渠道尽快普及青霉素,还能利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让某些人心存忌惮。”宋先生不仅心存善意,做事的手段也堪称高明。
如今国内那帮子虫豸对洋人可是怕的不行,友邦惊诧论大行于世,披上一层国际组织的皮,多少能好一些,而且宋先生在国际社会也有不俗的影响力,曾经当选过国际反帝同盟名誉主席,让她来担任国内红十字会的会长,简直是如虎添翼。
“你准备把这家青霉素工厂建在哪里?”宋先生问道。
“武汉!”章星九果断回答。
“哦?为什么不是沪上?震旦大学就在沪上,医学院又有伍教授、汤博士这样的俊才,还有海运、水运之便,把工厂建在这里应该是当下的最优选择吧?”宋先生一时有些不明白。
“从当下来看的确如此,但有些事情不得不防。”章星九很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考虑到这些,沪上就不再合适了,事实上如果不是不方便,他都想把工厂建到重庆去。
“沪上鱼龙混杂,各国势力都有涉及,把工厂建在这里很难避免泄密,武汉相对要好一些,国立武汉大学的医学院也是伍教授帮忙建设起来的,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再加上震旦等大学的帮助,完全有能力建设起这家工厂!”章星九解释道。
“而且武汉位于华夏腹心,坐拥长江,又是铁路枢纽,能够依靠水运和铁路尽快把产品送往全国各地,相较而言沪上就有些太偏了,把工厂建在沪上,江南和沿海各省可能方便些,内陆省份就麻烦了”
这番解释得到了宋先生的认可,“确实如此,要是建在沪上,要把产品送到四川、湖南、陕西等地的确不如从武汉出发方便。”
还有一个原因章星九没说,将来小鬼子入侵,从武汉把设备转移到重庆、成都等地方便一些,从沪上搬走可就太麻烦了,而且战争一旦开始,这家工厂肯定会成为小鬼子进攻的重点,几发舰炮下去,说不定就没了。
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武汉建厂的时候,章星九也会选择合适的地点,同时在建筑上多下功夫,以减少轰炸带来的损害。
一路商量着青霉素工厂的各种细节,不知不觉客轮就抵达了沪上,章星九护着宋先生走到舷梯顶端,就看到码头上挤满了来迎接宋先生的人,这一幕让章星九觉得,请宋先生来担此重任,实在是太对了。
不然光依靠他,可没有这么多政坛大人物过来迎接。
第二天,宋先生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两个决定,他准备接任红十字会会长一职,同时筹划在武汉兴建国内第一家青霉素工厂。
消息传出,好些人当场就摔了杯子。
第365章 清华
这些人的消息可是非常灵通的,章星九还没回来,就听说了青霉素在欧美引发巨大轰动的事儿,他们也把青霉素当成了发大财的机会,没想到章星九刚回来,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拜会,就传出了这样的消息。
要是换个人,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把青霉素抢过来,可现在出面的是宋先生,他们就麻爪了,虽然逸仙先生已经故去,却依旧被民国政府尊为国父,现在他夫人要为天下百姓做好事,谁要是站出来反对,都不用别人,郑三发子都能把他们剁了。
原本最大的依仗也没了,这帮人只能强忍下这口气,眼睁睁看着宋先生带着人手前去武汉选址,准备兴建工厂,起码眼下他们是不敢有啥大动作了。
现在只能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收买一些人安插在青霉素工厂里面,找机会把生产青霉素的技术方法偷出来,这样或许等局势有所变化的时候,还能派上用场。
宋先生为章星九引开了绝大部分注意力,只是依旧没能彻底摆脱这些人的骚扰,有人试图继续拜访,有人准备想办法拉拢汤飞凡以及其他曾经在实验室待过的技术人员。
搞得章星九不厌其烦,这段时间连跟陈庶康联系都不敢了,如今他家门口天天有人盯着,哪还敢做出这种有可能引人怀疑的事情?
这时候陈庶康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西装革履装成洋行来向章星九推荐工厂设备的买办,堂而皇之地进了章星九的家门,向章星九通报了一些他关心的消息。
“土法青霉素在江西的实验已经获得了成功,您说的那两位让我转达对您的谢意,您提供的资料和物资实在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免去了许多同志的牺牲。”
“这就好啊,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大批量的物资不敢给你,不过我这段时间又验证了一些土法方子,你拿回去交给他们;等过段时间,我门口的人少了,再利用给武汉送货的机会,把东西给你们!”章星九说着又拿出一张存单,“这是花旗银行的无记名存单,里面有十万美元,我想着你们肯定也需要外汇,就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希望能帮你们买到急需的东西。”
“这这实在是贵多了,我们不能要!”陈庶康稍微算了下,按照当下的汇率,1美元约等于3.38银元,而在实际使用中,美元的价值还会更高,这笔钱实在是让他觉得不好意思。
“让你拿着就拿着,这又不是给你的,而是支持你们的事业,要是这笔钱能帮你们减少一些牺牲,那就太值得了!我还是那句话,不管你们有什么需求,我都会尽力帮你们想办法。”章星九坚定地把存单重新塞了过去。
这次陈庶康没有拒绝,他也知道,这笔钱确实可以发挥大作用,于是郑重地给章星九行了个礼,真诚地向他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回去拿着存单向飞飞汇报,飞飞也是颇为感动,“章先生对我们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应该把这些都记在心里,等将来革命成功了,再拿出来进行宣传,让后人牢记章先生的贡献。”
“可惜我们现在没办法获取生产青霉素所需的先进设备,不然还能减少更多损失。”陈庶康略微有些遗憾。
“不要紧,我们现在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等将来会有机会得到这些设备的,而且章先生一定也在研究更新的方法,到时候或许用较为简陋的设备,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青霉素来。”
他算是猜到了章星九的打算,只是还不够多,何止新方法,连设备章星九都准备帮他们搞定,只是不是现在,如今他们的地盘还不稳定,就算给他们,辛辛苦苦把工厂搭建起来,也生产不了多长时间,还会暴露。
等过几年他们到了北边,再把准备好的设备交给他们,这时候就能长期发挥作用了。
过了几天,章星九也带队前往武汉,和宋先生一起选择修建工厂的地址,最终他们选在了一处靠近长江的山谷之中,有山峦遮蔽可以增加隐蔽性,靠近长江又便于运输。
震旦大学培养出来的建筑师拿出了高标准的建造方案,他听从章星九的安排,几乎是按照军工厂的标准来设计这家药厂,而实际上青霉素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一点儿也不比武器弹药小,这样的标准也是应该的。
章星九在武汉留了下来,一边给国立武汉大学还有当地其他学校的学生上课,一边主持青霉素工厂的修建,在他和学生们的努力下,这家工厂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投产,。
多亏震旦大学这些年培养了大批人才,让章星九有高水准的工厂管理者、工程师、各种技术人员可用,不然光靠他一个人,哪能如此迅速地建起工厂。
宋先生利用这段时间奔走全国,把红十字会上上下下的工作逐渐理顺,第一批产品刚刚通过质量检测,他就利用红十字会的渠道把这些药品送往全国各地。
一部分拿出来销售,换取资金支持工厂继续生产,另一部分则拿出来提供给那些身患重病却得不到医治的贫寒百姓。
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红十字会分部暗地里倒卖药物,有的贫寒患者舍不得自己用药,偷偷拿去换钱留给家人.
但在宋先生和章星九的努力下,这种模式还是勉强坚持了下来,只是报纸上颇有质疑的声音,气得阿张连写好几篇文章和他们吵架,双方在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阿张更胜一筹。
看着青霉素工厂已经能正常运行了,章星九便离开了武汉,返回沪上,重新回到震旦大学教书、做研究,偶尔再和陈庶康联系联系,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到了十月份,章星九家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章星九一看名帖上梅贻琦三个字,脸上立刻浮现出了笑容,这次终于要去清华了。
第366章 再临北平
梅贻琦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人,自幼家境贫寒,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1908年入保定高等学堂,次年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
四年后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次年归国进入清华任教,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前不久,清华原校长罗家伦因为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梅贻琦接任了这一职位。
上任之后,他立志将清华建设成一流大学,只是如今清华非常缺少教师,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
在章星九的教导下,震旦大学理工科如今已经成为亚洲一流水平,并且在国际上享有不俗的声望,而且他此前曾经先后帮助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建立起高水准的理工学院,如今清华想提高理工科的教学水平,全国难道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么?
所以一听说章星九回到沪上,梅贻琦就亲自南下,来到沪上登门相请,一进屋刚见到章星九,梅贻琦就提起了马相伯的话,“马工当年有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某也颇为赞同,如今初掌清华,也认为‘师资为大学
对于这个人,章星九是佩服的,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清华服务,一开始兢兢业业的完成教学工作,当上校长也在混乱的世道中竭力守护清华,在他担任校长的十七年间,终于让清华成为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为清华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章星九也确实有帮助清华提高的想法,所以没太多推辞就答应下来,“如今华夏大学格局大致可以总结为南强北弱,北方诸多学生想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可比南方难多了!尤其是理工科,北平光有一所北大还不够,月涵贤弟有心振作清华理工科,我自当竭力相助!”
梅贻琦闻言大喜,他原本以为要费一番功夫才能说服章星九,没想到人家这么干脆就答应下来,连忙起身道谢,“章先生如此豪爽,我也不好小气,等您来了清华,就如同当初在北大一样,学校理工科乃至医科的教学工作全部由您做主,要设置哪些院系科目、聘请哪些教师都由您说了算。”
说着他面露惭色,“只是清华现在的经费有限,恐怕没办法花太多钱用于修建实验室。”
“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先把框架搭起来,以后再慢慢填充就是。”章星九并不太在意这些,而且他也为清华准备了礼物,“刚好近期震旦大学打算更换一批设备,这些设备和国际一流院校比起来自然有所不如,不过以国内各大学的水平来说,还是算很不错的了,要是不嫌弃,就捐给清华了。”
梅贻琦顿时涨红了脸,他原本只是说明难处,可没有劝捐的意思,但这些设备对清华来说确实重要,他也只能答应下来,“章先生为了华夏高等教育的发展真是操碎了心,我代表清华所有师生,多谢您和震旦大学的好意,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这批设备,希望能利用这些设备培养出更多人才、做出更多成果来。”
要送那就大方些,所以章星九又送上了一份礼物,“震旦大学图书馆也可以为清华捐赠一批书籍资料,还有我去年游历欧美,得了几笔钱,这次可以给清华捐五万美元,用于购置器材、资助贫寒学子读书,月涵贤弟就不用推辞了,我不管去哪所学校,都会带上礼物,清华自然也不例外。”
“那我就代表清华愧领了。”梅贻琦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怪不得他们都说章先生是教育界的及时雨,人家这份心意放到哪所大学身上不感动?
“明日你便跟我一起去学校,我召集理工科的老师和临近毕业的学生一起开个会,看看有哪些人愿意跟我一起北上,月涵贤弟要是有特别中意的老师,我也可以尽量帮忙说服。”还是和之前一样,章星九准备带一整支团队北上支援清华,不然光靠他一个人又能办多少事?
“单凭章先生吩咐,我并无异议。”梅贻琦心头的大石头总算是放下了,这次来沪上的收获实在是太丰盛了。
这一晚,梅贻琦睡得特别安宁,早上醒来便赶紧来到震旦大学,看着学校里那些意气风发的学生,还有一栋栋理工科大楼,心里格外羡慕,要是清华能有这些就好喽。
章星九用大广播发布了通知,许多理工科、医科的老师和临近毕业的学生便熙熙攘攘朝着大礼堂走去,他们也早已习惯了章星九的做法,类似的支援隔段时间就要来上一次。
原先那些跟随章星九前去援助其他学校的老师学生,如今也都成了各自学校的骨干成员,除了少数特别优秀的老师、学生,大多数人对这个选择还是很有兴趣的。
尤其是那些家在北方的学生,他们也想离家近一些,沪上虽好,饮食、习俗还是有些不太适应,现在有机会回北方,肯定得去看看,要是合适就去,不合适的话,再等下一个机会便是。
梅贻琦在沪上待了几天,就带着章星九的捐款和
这些年铁路部门多少也有一些进步,所以只花了两天多时间便抵达了北平,比上次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