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去国内其他地方,李石曾完全不需要章星九帮忙,靠着李鸿藻留下的人脉关系,他不带一文钱就能走遍大江南北,不管去了哪儿都会被视为贵客,但是去法兰西可不一样,他爹的面子在洋人那边不好用,所以听了章星九的话,尽管有些纠结,还是连忙拜谢。
李石曾在章家住了几天,了解了不少法兰西的情况,还去震旦学院蹭了几节课,瞅见学校里有教法语,干脆申请办了个旁听,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学学法语。
过了几个月,京城那边传来消息,孙宝琦驻法公使的任命已经下来了,他便赶紧告辞回京筹备,跟着孙宝琦一起远赴重洋抵达法兰西。
到了法兰西,他很快就被这个国家的蓬勃生机所吸引,萌生了和章星九一样的想法,那就是让国内的有志爱国的青年到法国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在法国待了一段时间,李石曾进入蒙达尔纪农业学校学习农业知识,开始研究大豆,1908年获得现代豆腐工艺专利,还用中法文出版了学术专著《大豆》,他证明豆奶的营养价值不低于牛奶。
拿到专利后,他在在巴黎郊区小城科伦布,开办了一家豆腐工厂,又从自己家乡河北高阳县,招募了一批乡村青年当工人;为提高工人的文化素养,李石曾亲自编写教材,讲授中文、法文、数理化甚至修身课程,白天上班,晚间上课。
他从华工夜校受到启发,与蔡元培、吴稚晖一起,发起一场勤工俭学运动,招收经济困难,却有理想的年轻人,去法国边做工边学习。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场留法运动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章星九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给李石曾提供了如此多的帮助,有了这层关系,他将来发起留法运动的时候,就不会忘了自己,而章星九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结识飞飞等人了。
当然,这些都是十多年后的事儿了,现在章星九要做的,还是继续做教育、搞科研。
第313章 墨水瓶事件
接下来几个月,章星九大部分时间都在沪上安静的教书,按部就班的做实验,搞研究,不时发表几篇论文,继续保持自己在科学界的影响力。
同时他又有了一个孩子,依旧是个男孩儿,章星九给他取名国盛,和老大连起来,就是希望国家强盛的意思,怀孕期间马宗文也没有耽误教学,只是在临产前才住院休息了一段时间。
学生们见她挺着大肚子还要来上课,都非常感动,再加上马宗文的教学质量确实过硬,学生们也渐渐收起对女性的偏见,愈发崇敬起她来,马宗文也因此成为整个震旦学院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之一。
这样平静的生活到了十一月,突然被一件意外的事情所打破,那就是近代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墨水瓶事件。
这起事件发生在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该校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着手兴建,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是中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一完整教育体系的学校。
其中师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师范学校;学校经费半由商民(即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所捐,半由官助,是为公学,清末称今上海地区为南洋,故学校取名为南洋公学。
到了民国期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也就是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其后因为日寇入侵学校西迁,又孕育出了西安交通大学。
盛宣怀颇为重视这所院校,专门聘请美国传教士、前南京汇文书院(后改为金陵大学)院长福开森担任监院;还任用了前梅溪书院负责人张焕纶为总教习(中文教务长)。
但他骨子里毕竟是个官僚,并不舍得把管理学校的大权交给外人,所以专门登门邀请了他的同乡,旧派文人何嗣担任南洋公学的校长。
何嗣办事倒也尽心尽力,在他主持公学的4年多时间中先后招收各类学生300多名,派出留学生10余名;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南洋公学办学初具规模。
但也留下了很多坏毛病,比如过于讲究师生尊卑,管理异常专制等等,而“墨水瓶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1月5日,南洋公学中院五班上课,文科教习郭镇瀛见讲座上有一支空墨水瓶,以为有人故意捉弄嘲讽他胸无点墨,顿时勃然大怒,严辞追查,全班无人回应,学校严加威逼,五班一学生诬告是学生伍正钧所放。
一星期后,校方应郭镇瀛要求,公告开除无辜学生伍正钧,从而引起五班同学的质疑和反对,五班学生经过与校长申辩未有结果,随即决定集体退学以示抗议。
临行前,他们分头去各班告别,表示反对这种专制压迫,这一行动得到了全体特班同学的同情。
校长汪凤藻获悉后,不问情由,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全校学生闻讯大哗,纷纷表示强烈不满,诸多新式学堂听到这一消息也纷纷出声响应。
震旦学院作为沪上新式学堂的翘楚,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许多学生都闹哄着要去支持南洋公学这帮学生,反对学校管理层的专制统治。
马相伯顿时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对南洋公学那些退学的学生充满同情,打心底支持他们的做法,另一方面他兄弟几人和盛宣怀关系一向很密切,先前创办震旦学院,盛宣怀也专门写了书信祝贺,还捐了一笔钱,对学校也有几分恩情在。
若是按照传统的道德理念,他要是支持震旦学院的学生出去支持南洋公学的退学学生,那就是忘恩负义了,可能会招致传统文人的一致批判。
越是危难的时候就越会遇到难事儿,马相伯还没想好该如何处置此事,在南洋公学担任特班总教习的蔡元培就风风火火找上门来,“马公,我是来向您求援来了!”
“此话怎讲?”马相伯大惊失色,墨水瓶事件的影响难道已经这么大了么?
“我所管理的特班学生都很同情被开除的五班学生,对学校的管理非常不满,他们说‘今日为学校之奴隶,他日为政府或外人之奴隶而已,于我国何裨焉?’所以也萌生出了要退学的想法!”
“不光是他们,南洋公学如今二百多学生,大多都有类似的想法,学校骑虎难下,便让我去安抚学生,我好不容易才说服学生暂且等待几日,然后赶紧去找盛大人,希望他能妥善解决此事,谁知盛大人对我多有不满,竟然避而不见。”
“到今日上午十时左右,仍不见回音,于是全体特班学生以班级为序,高呼‘祖国万岁’的口号,秩序井然地走出了南洋公学,我也愤而辞职,随学生一起离校。”
“我没了营生不要紧,我在教育界也算是略有薄名,再找个地方教书育人不难!只是可惜了这二百多学生,他们一旦退学,可就没去处了!我思来想去,整个沪上也就您的震旦学院教学水平最高,能容得下他们,所以还请马公出手相助,给这些学生一个继续读书的地方!”说罢蔡元培长长一揖。
原历史中,震旦学院就是为了接收部分学生而成立的,现在因为章星九的缘故,学院提前成立,没想遇到了墨水瓶事件,蔡元培还是找上门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整个沪上,乃至全国,怕是都找不出比震旦学院更合适安置这批学生的地方了。
“这都是新学教育和旧体制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就算没有墨水瓶事件,只要学校老师依旧守着上下尊卑、三纲五常这些腐朽的东西不放,迟早还是会发生类似的矛盾!”章星九听完评点道。
这话算是说到蔡元培心坎上了,“是啊,我之所以不受盛大人待见,就是因为在公学中宣讲卢梭等泰西大贤的学说,盛大人便认为我是坏了尊卑纲常,他只想利用南洋公学还给朝廷培养一些铁路、电报方面的人才,却不知道若是没有社会学科领域的突破,欧洲的自然科学也不会有现在这般突飞猛进的发展。”
只是现在容不得他们多聊,蔡元培说完又眼巴巴看着马相伯,“马公,您看此事”
第314章 造血能力
“无论怎么讲,这些学生的学业可耽误不得!”没经过太多考虑,马相伯就下定了决心,在他看来,和盛宣怀的关系固然重要,这些学生却更加重要。
“恰好去年州平拿了诺贝尔奖,所获奖金大半都捐给了震旦学院,钱一到账,学校就开始购置土地、大兴土木,如今已经有部分建筑完工,正好可以容纳这些学生!”
马相伯不由得庆幸,要不是得了这样一笔外财,就算他有心,恐怕也没办法收容这么多学生。
蔡元培闻言大喜,“多谢马公,多谢州平!我这就回去让他们来震旦学院报道。”
“且慢。”章星九连忙出声把他拦住,“贵校退学的师生来震旦学院,究竟该如何安置?是先借用震旦学院的校舍,继续由贵校的老师给他们上课,还是并入震旦学院,这些还是提前说清楚的好,免得将来再生纠葛。”
马相伯闻言微微点头,也很赞成章星九的说法,要是不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这些师生来了震旦学院,恐怕还是会出问题。
蔡元培冷静下来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他赶紧问道,“这两个法子有何不同?”
章星九看了看马相伯,然后说道,“若只是借用校舍,那就简单了,反正学校现在还有空房,你们直接拿出用就行,食堂、实验室、教室、操场都可以用,只需要提前协商好使用的时间就好。”
“只是我们打算年后就进行扩招,你们最好在明年新生入学前找到合适的地方。”借他们地方暂时安置没问题,不过得有个时间限制,总不能一直赖着不走吧?
“并入的话,不管老师学生都要经过考核,先按照科目系别进行统一考试,老师通过就可以成为震旦学院的正式教师,学生通过就能跟随相应年纪的学生一起上课,暂时没通过也不要紧,可以先跟着预科班学习,明年再参加考试就是,通过了就可以跟着新生一起入学。”
蔡元培思来想去,觉得这两个法子都很合理,对各方都好,于是便回应道,“州平这两个法子都帮了我们的大忙,我先回去和他们商量下,一有结果马上过来汇报。”
“我这边也赶紧命人先收拾房子。”章星九把他送到门口,不管选哪个,房子肯定都需要。
等蔡元培回到南洋公学,校园里已经是空空荡荡,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退学,老师也走了不少,校长这时候才意识到情况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赶紧想办法劝说学生回校读书,可惜已经没人搭理他了。
退学的师生们都聚集在学校外面,激愤之余也有些茫然,退学固然过瘾痛快,可将来又该怎么办?好不容易才得到了进入南洋公学读书的机会,现在这么一走,回去如何跟家里交代?
好在蔡元培及时赶了回来,站到高处大声喊道,“老师们,同学们,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震旦学院愿意收留我们!我们可以继续教学上课了!”
“真的?”
“马先生高义!”
师生们瞬间就轻松下来,只要有地方可以继续读书,那就没问题了。
“我方才去求了马先生,恰好州平先生也在,他们两位听说此事后,当即就决定援手,还提出了两个方案供我们选择”蔡元培把细则讲了一遍,然后问道,“诸位,你们说该怎么选?我不替你们做主,大家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那自然是并入震旦学院!马公一向支持学生自治,去了震旦学院断然不会遇到郭镇瀛这般误人子弟之辈!”
“我是学理工科的,若是能在州平先生门下读书,那真是三生有幸!”
学生们大多都选择了并入,同在沪上,他们也很清楚震旦学院的情况,对震旦学院超高的教学质量、自由的学习环境早就羡慕不已,现在有机会进入震旦学院读书,多数人都不会犹豫。
“在马公的学校里教书,可比这种腐朽的学校好多了,我也支持并入。”不少老师也表示了支持。
还有少数老师没有说话,倒不是他们不想加入震旦学院,而是觉得进去之前还要考试简直太不合理了,他们都是教书多年的资深教师,震旦学院难道信不过他们?
但是看到这么多老师和学生都支持,他们也不好站出来反对,一来众意难违,二来你站出来反对考核,岂不是对自己的学识没信心?
于是乎,没花多少时间,师生们就达成了一致,大家排着队、唱着歌,浩浩荡荡向震旦学院走去,一路走来,街道两边的行人纷纷驻足,向他们打听情况。
还有一些记者闻询赶来,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南洋公学的校长此时已经木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才好,只能大声喊道,“快去禀报盛大人!”
等他们抵达震旦学院,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饭菜,热腾腾的饭菜吃到嘴里,南洋公学的师生们终于感受到了温暖,不少学生吃着吃着就泪如雨下。
马相伯代表震旦学院欢迎了他们的到来,让他们在宿舍住下,又给了他们几天准备时间,方才开始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把这些老师学生安排到合适的班级。
期间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震旦学院有几名守旧的老师对接收南洋公学的师生很是不满,他们认为此事是因为南洋公学的学生不尊师重道引起了,南洋公学的处置不能说错,现在震旦学院收留这些师生,岂不是忘了师生尊卑?
他们无法接受这些,便提出了辞职,马相伯和章星九劝了几句,见他们依旧执拗,也就随他们去了。
“哎,就算是我们这儿,也少不了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啊,开启民智依旧任重道远!”马相伯叹道。
章星九附和几句,借机说起了另一件事,“校长,南洋公学退学一事,引起了不少学校的响应,浙江浔溪公学、江南陆师学堂、浙江大学堂也有很多学生退学,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想进入震旦学院。”
“不收吧,恐怕会寒了新学学子的心,收吧,数量一多,学院也会不堪重负,所以我觉得,学院还是得有一定造血能力!”
第315章 味精
这话算是说到马相伯心坎上了,为了办震旦学院,他把三千亩家产全部投了进来,又四处化缘,再加上章星九的投入,才勉强撑起了震旦学院的摊子。
可就算如此,开办一所大学所需要的开支依旧超出了他的预计,购买土地、建设校园、购置书籍、置办实验设备、给教职人员发放薪酬等等,银子如同流水一般花了出去。
要不是章星九拿了诺贝尔奖,一口气给学院捐了十多万两银子,震旦学院怕是已经撑不下去了,可十来万两银子虽多,却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随着学院的老师学生越来越多,每天的消耗也在增加,就算是如此大一笔钱,也支撑不了多久,马相伯几乎每天都在为如何开源而发愁。
现在听到章星九这么说,他赶紧问道,“州平可有什么好法子?”
“我在欧洲、美洲游历的时候,也认真研究过当地大学的收入来源,欧洲公办学校较多,学校平常的支出主要靠国家或者当地政府拨款,这一点咱们学不了,咱们既不是京师大学堂、也不是北洋大学堂,朝廷不会给咱们拨款,就算肯给也不一定是好事。”
“说的也是,拿人的手短,拿了朝廷的钱,就得守朝廷的规矩,要是他们派来新校长,要求跟南洋公学一样管理学校事务,那就不是震旦学院了!”马相伯也是心有戚戚,他如果想争取朝廷拨款,也能找到人帮忙上书,不管是当初的李合肥,还是如今的盛宣怀,都会支持他。
就算是章星九,也能利用自己的声望说服朝廷给钱,可如此一来,平日的教学工作必定会受到朝廷的掣肘,干啥都觉得不痛快。
“引入外国资金或者教会资金也是一样,无法保持震旦学院的独立性,所以这两个法子就不说了。”
“和欧洲相比,美国的私立院校数量要多一些,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费,美国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较高,招生数量一多,学费收入就变得非常可观了,可惜我们不能照学,不然震旦学院就成了富家子弟的专享,寒门学子只能望而却步!”
“其次是捐赠,捐赠可以来自房地产、股票、私人捐赠和筹款活动等,这也是目前我们震旦学院的收入来源,随着学校名声变大,这笔收入可能还会增加!只是咱们刚刚得罪了盛宣怀,短期内怕是会影响捐赠收入。”
“投资收益,美国的私立大学还会把结余资金拿出来,购买股票或者投资企业,从而获得投资收益,用于维持财务状况的稳定,并用于各种支出。”
“这个法子咱们可以效仿,只是沪上的投资环境比不上美国,缺乏成熟的规则和足够的专业人士,所以要格外谨慎,最好是和学校董事会商量后,先拿出个章程来再进行投资。”
“这法子可行,我们的校董还是以工商界人士居多,张謇、严复、熊希龄等人或是自己开办工厂,或是进行过商业投资,只要我们拿出周密的计划,他们不仅会赞成,还会帮我们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有了他们的帮忙,投资风险就要小很多。”
“美国的私立大学也会接受政府拨款和科研资助,前者我们暂时不考虑,后者倒是可以商量下,比如盛宣怀要是在修建铁路或者运营电报的时候遇到技术难题,就可以拿钱来请我们进行研究;再比如张状元或者其他工厂主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出钱请我们帮忙解决。”
“如此一来,学校不仅能多一份收入,老师和学生们还能得到宝贵的锻炼机会,等这些学生毕业,马上就能去工厂里、衙门里担任技术要职。”
马相伯连连点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他们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总归要派上用场才行,而且咱们兴办震旦学院不就是为了富民强国?若是能提升华夏的工商业水平,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后还有合作项目的收益,比如学校下拨资金,供学校的老师学生研究或者编纂书籍使用,一旦研究有了结果,再出钱进行商业化运营,就能获得不菲的收入,要是编纂出来的书籍畅销,同样能得到一定收入!学校和负责研究、编书的学者都能获利,这样又可以激励其他学者专心研究、编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马相伯的眼睛就更亮了,“先前州平编纂的教材和物理词典都卖的很不错,这笔钱与其让其它人赚去,还不如我们自己来!当然,给州平的稿酬绝不会少!”
“这笔钱我必须收,而且还不拿出来捐给学校!就用来改善生活吧!”章星九特意强调。
“哈哈,那是自然,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的道理我还是懂的。”马相伯哈哈大笑,他知道章星九这是担心自己做事太高调,让学校其他老师不好自处。
可不是每个老师都像章星九一样衣食无忧,他们看到章星九拿着钱享受生活,也会放下担忧,把这钱心安理得的收起来,这样就算是为了个人享受,也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给震旦学院创造更多利益。
“还有宗文的法语教材编的也不错,也可以拿出来公开发售,金先生的化学基础、房先生的法律基础等等,都可以拿出来卖么!”马相伯熟悉震旦学院每一名教师,一下就想到了多部有可能畅销的作品。
“我在无线电报上的专利,也可以拿来跟学校合作,由学校出钱、再引进其他股东新建一家公司,来运作这门生意。”章星九出售专利的时候,专门留下了一部分,他完全可以在华夏、南洋开办自己的无线电报公司。
“好好好,无线电报前景广阔,此事一旦做成,学校就会多一笔大进项!”马相伯高兴的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对了,我最近还弄出了一个小玩意儿,应该有不错的前景。”
“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