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对比:这个李靖哪吒太离谱 第84节

  李世民猛然站了起来,看着天幕上的画面,那是他的大唐啊。

  虽然是后世,但看上去山河稳固,国泰民安。

  而且被称为盛唐,看来大唐也迎来了盛世啊!

  “恭贺陛下!”

  朝臣都发出恭喜的声音,他们当然也看出来了,天幕上展示的就是一个和平而强盛的国家。

  “哈哈哈哈,好!”

  李世民心情大好,他一直以来,都担心自己在民间的名声,毕竟他的上位,多少还是有些得位不正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小心谨慎,就为了做一个圣明君王,让天下人看看,他李世民配得上这个皇位。

  现在看到后世大唐如此繁华,他当然心生喜悦。

  “还请皇上不要因此得意忘形,勤勉以治天下,毕竟我们并不知道天幕上的时间距离现在多远,或许是后代皇帝贤明呢?”

  这个时候敢开口说这种话,浇李世民凉水的,也就只有魏征了。

  李世民收起笑容,低头看向魏征,这人真是讨厌,打扰人的兴致。

  不过魏征说的也不无道理,或许今后大唐的皇帝真的很贤明,让大唐成为了盛世呢?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功劳都要有他李世民一份。

  “爱卿说的不错,朕自当勤勉,不过朕也需要众位爱卿的尽心辅佐啊。”

  李世民知道治理一个国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皇帝的勤勉和贤明之外,还需要大臣的辅佐。

  君臣一心,方能天下太平。

  “我等自当全力辅佐陛下!”

  群臣这个时候立刻表明态度,现在可不是犹豫的时候。

  “太白兄,这上面说的可是你的故事啊!”

  李白正在和朋友喝酒,不想天幕上这一次竟然说的是自己的故事。

  “哈哈哈,是另一个我的故事,另一个世界的我,那我又是谁呢?谁是我呢?”

  李白喝了一口酒,眯着眼睛看着天幕,这种看着另一个自己的感觉,还真是奇特啊。

  好像在看着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一般。

  “李白啊!竟然是李白!”

  斗破世界,萧炎看着天幕有些意外,想不到竟然能够看到李白出现在天幕之上。

  他的人生肯定经历了很多,这些经历在不同的世界肯定会出现区别,用来做对比正合适。

  “李白?他会用剑吗?”

  斗罗神界,唐三看着天幕上的李白,也有些意外,他知道李白,但是从来不知道,李白竟然还是一位剑客。

  他一个诗人,真的会用剑吗?

  不过李白却是吃了一个闭门羹,郡守并没有举荐李白,甚至都没有看李白的文章,因为他是商贾之后,直接就被唰下去了。

  “有眼无珠!有眼无珠!”

  被拒绝之后,李白愤怒的挥剑,不过他到底是李白,很快就恢复了乐观,邀请高适一同前往黄鹤楼。

  在黄鹤楼,李白开怀畅饮,仿佛对白天的事情毫不在意。

  “高兄快来!”

  李白推开门,走到了外面的走廊之上,看着黄鹤楼之外的滚滚长江。

  “看这长江,它从我的家乡流出,万水千山,她送我而来,高兄,你的故乡有大江大河吗?”

  李白搂着高适,指着前方的浩瀚长江。

  “渤海,黄河都有。”

  高适看着长江,和自己故乡的黄河同样的壮观。

  “我倒是没有去过黄河,只是读过那首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果然好诗啊!”

  李白站在栏杆之上,行走都有些摇摇晃晃。

  高适看的很是担心。

  “小二,小二!我诗兴大发,想要在你们这黄鹤楼上赋诗一首,你们这里的诗板在哪?”

  李白走回到楼内,喊来了小二,准备赋诗一首。

  “客官,你也会写诗?可有功名在身?”

  小二诧异的看着李白,在酒楼景点留诗,在这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也正因为如此,酒楼景点也需要进行挑选和辨别。

  尤其是黄鹤楼这样名气大的地方。

  想要在其中留诗的人多不胜数,他们不可能将每一个人的大作都留下,放在诗板上,否则诗板都装不下了。

  小二也是见多了想要留诗的人,而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询问是否有功名。

  如果有功名,那就代表着有文采,留诗当然是可以的。

  “哈哈哈哈,指日可得,唾手可得!”

  李白说的很是轻巧,仿佛并没有将获得功名看做是什么难事。

  “客官,要不我再给您上两个好菜?之外题诗,多费神啊!”

  小二一听李白没有功名在身,顿时就婉拒了。

  “不要嗦,快到我去诗板!”

  不过已经有些微醺的李白当然听不出来,表示就要去诗板。

  “行行行!”

  小二拗不过,只能带着李白两人去到诗板所在的房间。

  黄鹤楼已经开了很久了,数百年间,很多文人骚客到来,留下了不少的诗文。

  “小二,你们黄鹤楼至今为止,最好的诗题在那块诗板上?我就要题在旁边。”

  李白对周围的诗都看不上,直接就询问小二最好的诗在哪里?他要题诗在旁边。

  “至今最好的一首诗?小的也不懂啊,但四方来往的客人们公认,是前年刚刚题上的,崔颢崔公子题的。”

  小二只是一个下人,本身没有多少问化,对于诗的好坏也不懂。

  但是这黄鹤楼中,文人墨客来往太多了,小二不懂他们懂啊。

  而这些客人公认最好的诗,是崔颢题的诗。

  “崔公子出自崔氏,崔家您知道的,六大世家之首,这位崔公子,二十不到,已经高中进士……”

  小二一边带路,一边说着崔颢的来历背景。】

第120章 州的潭虎穴

  【唐朝时期,五姓七望,各大世家盘根接错,根深蒂固,在整个天下都有着极大的声望和号召力。

  而且世家还垄断教育资源和书籍,各大世家的公子自然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书籍和知识,出去之后自然也是一个个文采斐然之人。

  世家的底蕴,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比的。

  “少废话,拿笔来!”

  李白一挥手,很是自信的让小二去拿笔,他自信自己的才华,不在任何人之下。

  小二很快将笔拿来,李白看着上面的题诗,原本毫不在意的轻笑表情,却是越来越凝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看着眼前的诗句,眼睛渐渐的瞪大,他自然能够看出其中的不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高适接着读下去,他没有李白那么高的文采,但是依旧能够感觉到这首诗的不凡:“妙啊,太妙了!”

  高适不由的开口称赞。

  他说不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本能的感觉这是一首好诗。

  “崔公子又年轻,又俊俏,出身又好,又那么有才华……”

  店小二在旁边说着崔颢的好,语气之中满是憧憬和崇拜。

  “哼!”

  李白将手中的笔扔掉,赌气的离开。

  “哪里来的两个蠢材?”

  “年幼无知,也能理解。”

  “就是两个蠢材。”

  周围传来人们的议论声。

  离开黄鹤楼,高适和李白站在江边码头,看着灯火通明的黄鹤楼。

  “高兄,你要西去长安,我要东向扬州,就此别过。”

  李白和高适分别的时候到了,毕竟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道路和规划。

  “总有一日,我要写出一篇压倒黄鹤楼古今诗人的诗来!”

  李白放出豪言,立下壮志,一定要在诗道上有所成就,转身踏上渡船。

  “高兄,一年为约,一年之后,无论你在长安是否获得功名,都要来扬州找我,我带你领略扬州二十四桥的歌舞楼台,还有美景玉人,哈哈哈!”

  李白站在船头,向着高适定下约定。

  高适郑重的应下,一年之后,他肯定会登门拜访。

  船只开动,带着李白向东而去。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李白在甲班上舞剑,给高适鼓励。

  李白的才华自然不会埋没,一年之后,高适去到扬州之前,李白的名字就已经传了出来。

  高适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夜晚了,但是晚上的扬州同样非常热闹。

  高适和李白再次重逢,而李白不仅出了名,似乎也更加潇洒了。

  也结实了更多的朋友,和他们介绍了高适。

首节上一节84/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