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122节

  如今巩昌府这样了,那临洮府治下的学校呢?其他两个州卫呢?

  看出了他的神色变化,王朝神色阴沉的说道:

  “嗯,虽然临洮府由我坐镇,那些读书人还有些收敛,但也确实有着不少地方,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其他学校也有这样的迹象...

  反倒是新占领的岷州卫以及洮州卫,因为时间占领时间较短,甚至学校都还没有全部建立,这种情况发生的极少。

  就算也有教书先生不满,他们所能够影响的,也不过就是几个村子...”

  闻言,王三顺以及王忠元,不禁齐齐松了口气。

  “呼~!”

  还好还好,总算没有太过糟糕。

  “这群该死的读书人,就应该将他们全部砍了...”

  王忠元眼中闪过狠色,他们这些底层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好日子,他可不想有人破坏。

  “嗯,我已经着人去将那些人抓捕了,情节较轻的就拉去劳改,情节严重的,直接斩首示众...”

  “嗯,就该如此!

  也让那些读书人知道,首领虽然宽仁,愿意接纳他们。

  但是,那却也不是他们嚣张狂悖,肆意妄为的理由...”

  “嗯,我这次召集你们来,除了告诉你们这些,让你们将那些悖逆妄言的读书人,全部逮捕抓起来之外。

  还有就是,我准备找人编撰统一的启蒙学校教材。

  免得那些文人士子乱教一通...”

  “合该如此!”

  王三顺以及王忠元齐齐点头,丝毫没有反驳。

  他们本就是基层百姓,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首领说什么就是什么。

  更何况,如今救民军的各地官吏,可不像大明朝廷那样,一朝科举上榜,立即就能成为各种官员。

  救民军的各地官吏,那是需要从底层农社社员,再到村长,然后是其他官吏,如此一点点做出功绩提升上来的。

  既然已经不实行明朝的读书做官了,那这书本内容,改上一改却也是合理。

  “那不知首领,我们要怎么改?”

  “嗯,对于那些刚刚入学的蒙童,就是教授一些基本的文字,或是简单的算数...

  稍大一些,就再加上道德礼仪,深化之前的文数...

  在之后,还可以加上历史,政治法律等等...

  暂时来讲就这些。

  而等到学子在大些,那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去学不同的学问...

  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可以学,武技战斗也可以学,乃至格物、农学等等,全都可以去学...

  这个世界大的很,总有地方需要他们...

  特别是格物、做工技术,也可以在之后建立相应学校,让学子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在社会立足之能...”

  “嗯!明白了!”

  王三顺以及王忠元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整个救民军的领地,那可谓是风起云涌。

  无数的教书先生或是被抓,或是被斩首示众。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王朝也将山河投影的能力融入国运,使得各地相应的官吏,可以投影领地景象。

  特别是对于巡检司的捕快来说,这可真是帮了他们大忙了,让他们的抓捕巡逻轻松了不少。

  包括这次抓捕那些教书先生,同样为他们提升了不少帮助。

  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救民军这突然而来的大动作,不禁使得许多百姓感觉人心惶惶。

  但是,当他们从那些抓捕教书先生的捕快口中,以及官府告示文书当中获知缘由的时候,不由纷纷大骂那些教书先生该死,这不是要教坏了他们的娃娃吗?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救民军领地之中,那些读书人险些成了过街老鼠。

  往日人们看到读书人的时候,那都是带着尊重敬重之色的,而现在,目光之中却都是带着怀疑。

  一些人自觉无愧,倒也能够坦然面对。

  但是也有一些人,可就有些承受不住众人质疑带来的压力了,不少人都是脱下了书生长衫,甚至去学校的时候,都是躲躲藏藏的。

  甚至曾经一度,他们都不想再去学校了。

  只不过,那却是他们如今唯一的生计来源,哪怕心中不愿,却也不得不去。

  而那些已经加入农社,甚至成为村长的读书人,可就要干脆的多了。

  直接便就换上了普通百姓的粗布衣裳,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总比被人以异样的眼光打量,指指点点的好。

  在获知这一情况之后,王朝不禁有些哭笑不得,这却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至少剩下的读书人,虽然也有些偶有抱怨,但他们在教书的时候,还真的没有刻意宣扬他们对于救民军的不满。

第109章 文气,渐起的乱局与传旨太监

  面对百姓对于读书人的警惕,以及敏感神经,最终还是王朝又命人颁发了一则新的通告。

  告诉领地之内的百姓,那些没被抓捕的读书人、文人士子,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触犯救民军律法云云...

  然后让各级官吏,各村村长宣告于治下百姓。

  如此,才渐渐制止了这一场治学风波。

  面对官府的通告,许多读书人都是不禁心思再变,也许这什么救民军,没有那么可恶呢?

  当然,这其中,也必然会有人不领情的。

  不过,在经过这次打击之后,他们至少能够较为安分的教书了。

  事实上,再经过这一次的梳理,不只是学校的教书先生被梳理一遍,开始安分教书。

  就是社会上的诸多文人士子,也都是吓了一跳,变得安分起来,开始转变针对救民军统治的态度。

  随着众多文人士子的态度转变,他们便也看到了更多往日不曾看到,或者说是刻意忽略的景象。

  如今救民军领地百姓的生活,确实是要强于先前的,虽然还达不到上古先贤所描述的盛世景象。

  但是,这不也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吗?

  那么他们这些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是不是也要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甚至,都已经开始有着文人士子,尝试书写盛赞救民军的诗词了。

  一时之间,整个救民军领地上空都是为之一清,大片大片的灰黑之气,正在迅速的消融。

  国运愈加强盛,源源不断的向着王朝汇聚,融入上方的金色光球,一点点的转化其中最后残余国运。

  在察觉到领地民心的转变之后,王朝脸上不禁浮现开心的笑容。

  而在最后的时候,王朝又是看向了那些学校的所在。

  学校,就应该是美好的、学习的地方,别给我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微微沉吟,王朝便就心中动念。

  霎时之间,那无数传出朗朗读书声的学校,便就开始升腾起淡淡的白光,最终笼罩整个学校。

  那一股白光,纯净、好奇、渴望...

  天真稚子的纯净,对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好奇,对于知识的渴望...

  那是王朝以灵力,侵蚀蒙童学子散发灵性力量转化而来,能够辅助他们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也会压制那些对学子心怀恶意之人的精神意识,会让他们处在一种昏昏沉沉,不知所云的状态,直到离开学校,或是转变了心态才会好转。

  在经过思索之后,王朝便将之称之为文气。

  同时,一道信息传入各级相应官吏官位,学校当有文气,文气盛者,代表学风盛行,师者认真,当赏;

  文气薄弱者,必是学风不佳,师者懈怠,若过则罚,太过则禁。

  当处理完学校以及教书先生问题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崇祯元年一月末。

  救民军领地风云变幻,外界也是不遑多让。

  陕西东部白水县附近的王二,以及其所率领的义军,被陕西巡抚李桥追的东躲西藏。

  若非李桥有意放水,王二他们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不过哪怕如此,他们也已经到了极限。

  他们一次次的想要冲破官军包围圈,想着西进进入救民军领地。

  只是每一次,他们都被官兵拦截了下来。

  如果再这么下去,他们的败亡就在眼前了。

  然而这个时候,转机却是猛然出现了。

  或许是受到王朝救民军,以及王二义军的影响,觉得看到机会的王嘉胤,也是悍然提前发动了起义。

  王嘉胤率领吴廷贵,杨六、不沾泥,于一月十二日,在清水县发动起义,趁官兵没有防备,很快便就占领了清水县。

  在王朝收到消息的时候,不禁微微一怔,随即便就醒悟过来,这必然是他以及救民军带来的影响了。

  在历史上,王嘉胤等人,似乎是在崇祯元年二月进行的起义,如今却是提前了足足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总体而言,倒也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唯一受到影响的,大概就是王二以及其所带领的义军,还有李桥了。

  当得知北方清水县,有王嘉胤等人起义之后,早就口干舌燥,嘴唇干裂,饿的有些发晕的王二,不禁便是精神一震。

  李桥率领的那些官兵,主要就是阻挡了他们西进的道路,但是北边似乎防御薄弱。

  而且,如今还有着清水县王嘉胤等人的吸引,必然能够牵制一部分官兵的注意,这可以说是他们逃出包围圈的最佳时机了。

  二话不说,王二便就领着手下向北逃窜。

  事实上,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李桥一直在防备王二向西逃窜,对于北面的防守并不严密。

  反正,只要王二不向西逃,就算逃出所谓的包围圈也是一样。

  他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

  一直追着王二打,然后王二也能一直寻机逃脱,等到拖到崇祯不耐烦的时候,再将其一举剿灭也不迟。

  但是,那是在北边,王二没有援军接应的情况下。

  如今情况却是截然不同,在北方的清水县,王嘉胤等人的突然起义,却是打破了李桥的所有谋划。

  当其反应过来,急忙召集军队北上围剿的时候,王二早已经彻底逃出包围圈,并且与王嘉胤取得了联系。

  等到李桥追上的时候,双方已经汇合,紧接着便就展开了一场战斗。

首节上一节122/2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