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府内,秦修闻在床榻上躺了两个时辰,才悠悠醒转,右边的眼眶肿胀发红,将眼睛挤成了一条缝隙。
“义父……你怎么样了?”秦湘女站在床边,旁边还有家中的夫人,她是不敢过多靠近的。
秦修闻摆了摆手,他让垂泪的老妻先出去,随后才对义女说道:“疼……我想不明白……我哪里遗了纰漏,怎么一个个都不上套。”
他说了一句,又昏厥过去。
……
天色渐渐发亮。
太宁宫寝殿内,苏辰光着上身,站在铜镜,和一面灵位前,仍由身边的女人服侍穿衣,听着外面吴子勋的话,他笑起来。
“这么说,昨晚温侯把他打了?”
“打了,今日早上还找了城里有名的大夫过去瞧。”吴子勋在门外挠着脑袋,话语里有一丝疑惑,“就是不知道兵部尚书请吕将军吃饭,怎么吃着吃着就挨打了,听说老牙都掉了几颗,啧啧。”
“一定是想送女儿了。”
苏辰大抵已经猜到什么,这样说一句时,为他穿戴衣袍的姜婉白了他一眼,眼角尽显媚态。
275.第272章 日常
275.
2023-11-07
“刚刚,吴常随说吕将军打了秦尚书?”
晨光照进窗棂,女人抚着王服上的些许褶子,“一个带兵的将军,一个朝中重臣,传出去终究是不好的,大王还是要多说说。还有……刚才大王说送女儿是什么意思?”
“呵呵。”
苏辰闭着眼轻笑,享受着女人拍打衣袍的动静,随手将旁边娇柔的身子揽过来,一只手轻轻的放在她隆起的小腹。
“咱们的秦尚书收了一个义女,藏着掖着,以为孤不知道。至于送女儿,你觉得谁家好人送女儿啊?”
姜婉顿时明白这话中的含义,不过她没有再多说,单纯的享受男人的手掌在她隆起的小腹上,抚摸的感觉。
“这个老贼恐怕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吕布不上当。”苏辰转过身,在姜婉的惊呼声里,将其横抱起来,姜婉靠着厚实胸膛、结实的臂弯,心跳的厉害,她仰望着下颔带着胡青,英俊略带凶悍的脸庞,就那么脸红红的被平稳的放到床上。
“外面的事,别操心,闲事就当乐子听听,好好将养身子,别动了胎气。”
“嗯。”
姜婉搂着被子,像一个小女人一样缩紧被窝,只露一颗乱蓬蓬头发的脑袋,眨着眼睛看着面前的男人朝她笑了一下,然后转身离开。
待听到关门的声音,她才呼出一口气,拿手掐了一下脸颊。
这次的感觉更强烈了,明明那么恨对方,为什么现在恨不起来了!
感受到脸被自己掐疼了,姜婉呲牙揉了揉,想到刚才的想法,羞涩的拉着褥子将脸盖住,在被窝下卷缩成一坨。
……
寝殿外,苏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使劲的揉着脸。
昨日回来进到大殿,他便察觉到了太后姜婉的肚子有些异样,所以才说让她在太宁宫等他,等下朝后,急匆匆进了寝殿,他让姜婉将凤袍脱了,看到女人隆起的小腹,没来由的有些愣在原地好一会儿。
甚至接下来的一整晚,等姜婉睡下后,他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看着女人隆起的肚子,一直坐到天亮。
前半夜他想的是让姜婉把肚子里的孩子堕掉,可听到姜婉因为胎动,低微的痛呼一声,下意识的用手护住小腹。
苏辰的想法又改变了。
终究是自己的孩子,而且他还初为人父,哪里又舍得,那后面子嗣的问题,以及北宫野那个小皇帝的问题……
苏辰当时动起了杀心。
不过后面,他忽然想到,曹操都能养一个秦朗,养一个北宫舒又如何,反正又不是合法继承人。
屋檐下。
左右的典韦和吴子勋看着苏辰一动不动,两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夏王这是咋了,不由小声嘀咕。
“被太后打脸了?”
“我去找太后讲道理!”典韦转身就要去推门,被苏辰一声:“瞎猜什么,不是。”
旋即,两人走出太宁宫,去宗庙那边祭拜了一下列祖列宗,曹操没在这边,让苏辰有些不习惯,心里有些担心他与刘皇叔做出牺牲自我的事。
“大王无须担心魏王和刘皇叔。”
李天罡少见的主动和苏辰说话,他挽着拂尘跟着站在宫檐下,“时势造英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英雄就不会离开。”
“道长又知道什么了?”
自那日抄家后,这个道士被请回来,苏辰就已经感觉与往日大有不同,毕竟对方有时候有意无意的眼神瞥向他与诸位皇帝说话,大抵是能听到的,尤其那日陈度郡河岸大营里,被李世民附身时,对方在李天罡肩头拍了拍。
足以说明,对方不仅能看到这些皇帝,甚至知晓得比他多。
“天机不可泄露。”
李道士甩了甩拂尘,抚须笑了一下,转身的瞬间,后领一紧,整个人被提起来,转一个方向,映入眼帘的是典韦那张恶脸。
巨汉须髯怒张盯着他。
“什么露?”
“典将军,道长不愿说,自有他的道理。”苏辰拍拍典韦手臂,后者这才将道士放下来,苏辰朝李天罡拱起手:“道长,还望莫要生气。”
“呵呵,贫道出家人,不生气!不生气!”
李道士一甩拂尘笑呵呵的转过身走进庙里,袍摆下双腿都在微微抖动。
这边,苏辰过去跟监督李玄霸写字读书的李世民见礼说了一会儿话,又跟蹲在小炉熬药的刘协打了声招呼,至于李隆基正蹲在附近墙头望着西南方向唉声叹气。
半个上午基本就在宫里跟各个皇帝打招呼里过去,剩下的时辰,苏辰招来郑和让他盯着一点秦府,便领着典韦出宫,又去了丞相府见贾诩,老人正忙着处理一些政务,都是关于秋收、税赋,统计后面打西戎需要的粮秣和钱财,和需要征召多少青壮。
征召青壮多了,很伤农事,对于后一年的收成、人口出生都有直接的关系。
一直以来,苏辰的军中都是吸纳降兵和俘虏,没有在燕国大规模征募士卒,就是因为怕人口生育大幅度降低,导致兵源不足、田野荒芜,而且这个世道医疗条件差,生病和女子难产的死亡率极高,再来一个天灾,许多人就没活路了。
就算是致残的伤兵,苏辰都会想尽办法在地方安置,学堂、护院、狱卒等等能用的地方,各州各郡各县都要塞进去,保证他们下半辈子都能有饭吃,有屋住。
同时也让地方根本上,保证了对苏辰的忠心,以及绣衣司、缉事厂的消息灵通。
待贾诩处理完一些事,苏辰便和他在丞相府侧院一起走走,聊一些征调民夫的事,以及扩军备战,不过被贾诩暂时否决。
“西戎要打,但是不能现在打,待中原三路兵马有了分晓后,大王就可从中原调集一批粮秣过来,分担北地压力,就是分担百姓肩头的担子。”
“诩知大王想要剪除北方大患心切,但不能急于一时,而毁了诸葛丞相打造的北地根基,如今燕州四处多了上万顷农田,今年燕州定有大收获,待到冬日时,西戎歇马,就是最好的时机。”
苏辰看着这头狡诈的狐狸,从对方笑容里,忽然明白了意图。
“眼下,孤就给将士,民夫御寒衣袍,给战马也披上!”
“然!”
贾诩竖起手指:“兵部那边定然做不完,大王不妨将其下放民间,让民间作坊分担,也让市井百姓多一份收入。”
“哈哈,那就这么定了!”
苏辰朝贾诩拱了拱手,多谋之人除了用计外,内政上其实都不差的,又说了一会儿话,在丞相府用了午饭,便与典韦他们一起出城。
去看看那实验的多产庄稼到底如何,长的是何模样。
276.第273章 谷物之茂,金戈之盛
276.
2023-11-07
进入十月,金秋。
北地山势多逶迤,放眼望去一片片金色在眸底抚动,最后的蝉声里,一行马队至燕京南门而出,奔行官道,与一支支南北来往的商旅行人交错而过。
“暂歇了战事,偶尔出来看看乡野景色,看看农人忙于田间,令人身心舒畅。”
马队缓下速度后,苏辰坐在马背上,看着官道两侧农田,金晃晃的谷物正在百姓手中收割,就连孩童都挽着裤脚,小心翼翼的抱着秋收的谷物放进借来的驴车堆积,然后站在车旁看着官道上骑马而过的一行数十人。
吴子勋逗弄几句,惹得小人儿向他做了一副鬼脸。
哈哈!
苏辰见他吃瘪顿时笑起来,身后一帮护卫也跟着哈哈大笑。
王侯的身份要讲,但私下里,苏辰对身边的护卫没有太多架子,想笑就笑,想说就说,这是与世道中许多权贵完全不同的表现。
又行了十多里,拐过前方岔口,便依稀能见前方护栏围着的田地,田中还插了许多草人,上面还系了布巾,风一吹来布巾飘动,驱赶附近徘徊的鸟雀。
过去时已有巡逻的士卒上前查看,见到苏辰,以及苏辰身后的典韦,刚要半跪行礼被吴子勋摆手阻止。
“大王轻装简行,不摆排场,你们继续巡视吧。”
这里一共配备了七支巡逻队伍,每队十人,主要防备以为这里乃某豪绅大户的粮仓,而误入进来的盗贼。
沿着农田栅栏下方的小道牵马前行,能见实验的田地,有几个农人忙着,看样子似乎是那老农的儿子儿媳,还有几个孙子。
见到苏辰这一行人进来,田中的几人也都有诧异,一个机灵的年轻人反应过来,光着脚飞快跑向前方不远的一栋房舍。
“阿爷!”
白墙青瓦,相连十几间,其中有两间敞开无门窗,摆了许多木架,上面一层层都是竹篾编成的大撮箕。
一个发髻整齐,穿着粗布麻衣的老农,挽着窄袖正在筛选。
听到孙儿的喊声,老人起身抬头,顺着孙儿指着的方向,便看到苏辰一行人已经走进篱笆院落。
“几位是?”
老人从衣着上看出苏辰身份不凡,可要猜出身份就难为他了,不免有些紧张的看着苏辰。
“老人家不用紧张。”
苏辰没有报出身份,只是朝老人礼貌的拱了拱手,“听丞相说,老人家发现了多产的谷物,在这里开垦了几亩地,我便一直想着过来看看,到得今日才有空闲过来。”
“这位……这位公子请。”
不知身份,老农也只能从面相观察岁数,唤苏辰一声公子,便邀着他来到棚里的木架前,将大撮箕里的东西说给面前这位大人物听。
“公子,这就是老朽在山中田地所得,起初还以为寻常谷物,可后来秋收时,才发现此物颗粒饱满,挂籽比寻常粟黍还多,老朽取了一束蒸煮,籽颗膨大,食之,隐有甘甜,便试着与粟黍嫁接,没成想还成活了一株,去年到现在,老朽已囤了一桩籽种。”
苏辰抓起一把簸箕里的籽种,并未取壳,有些扎手,从形状来看,与小麦相似,但比小麦丰满,呈椭圆形,剥开外壳,就见里面米粒如白皙,略有通透的质感。
“可种两季?”
老农连连点头:“可种两季。”
“一亩地可产值多少?”
“回公子,这可比粟黍产得多,一亩地粗略算过,大抵在一石七到两石左右。”
苏辰微微蹙眉,一石七,心里默算大概有将近三百斤左右,加上此物颗粒比一般谷物要大得多,实际上应该超过一石七了。
那老农见苏辰皱眉不语,以为心里不喜,连忙解释道:“公子,莫要忧虑,此物还要优选,老朽保证培育出更好的籽种秧苗。”
“老人家,我没有忧虑,而是心里欣喜。”
苏辰拍拍老人的手,让他不要过多担心,随即脸上露出笑容:“粟黍这等谷物才有多少,而老人家手里此物,一旦成熟,下方百姓手中栽种出来,多少人不用再挨饿了?此乃照拂千万家之举,大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