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我,东海龙太子,拜师菩提 第21节

第二十八章 心证菩提

敖青发现,在靠近菩提树时,自己的脑海中陡然浮现出了无数道焦虑的情绪。

譬如。

菩提祖师是否会收下自己?

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

龙族的未来又将会如何?

自己继承了龙王之位以后,要怎样去做?

是应该借助观音菩萨的关系,投奔佛门。还是应该就东胜神洲之便利,依附道门?

还是仍然像龙王一样,持“和中”之道,维系三教平衡?

甚至,自己在这里逗留了许久,如果自己回去,已然是沧海桑田了又该怎么办?

这一道道情绪,不可抑制地在脑海之中不断地涌出,犹如一道道枷锁,猛烈收缩,令他顿时无比晕眩。

“这就是第三道考验吗?”

敖青为稳定身形,旋即,凝神静气,向那菩提树迈去。

他在利用自己的精神力,压制住脑海中的无数个胡思乱想。

以往,在有这些思维困扰他时,他也是如此做的,并且每每都能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压制住这些恐慌与不安。

可是这一次,这个办法似乎失效了。

任凭敖青怎样压制自己的意识,但那无数个想法,仍然是不断地从脑海中一一涌出。

那思维就好像是一个个泡沫,敖青以精神力去打碎它们,可是却引发了更多的泡沫,令他顿时感到一阵阵束缚,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连一步都没能踏出!

而此刻,在菩提祖师的眼中,那敖青的龙躯之上,无数道乌光纠缠在其身上,犹如一条条锁链,将其紧紧地困缚在原地,令其动弹不得!

那些乌光正是所谓的“因果”。

因果,即原因和结果,佛教认为一切有为之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

所谓:因果循环。

今生所发生的一切的“因”,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果”。如果,不能够悟破因果,那么终究无法抵达“觉悟”,成就最上境界。

佛祖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曾是极有希望成就菩萨、佛陀果位的人。但是,却因为看不破因果,最终为业力纠缠而死,这便是“神通不及业力”的证明。

现如今的敖青,菩提祖师也认为他的天赋不在目犍连之下,甚至更强。

可是,如果与目犍连一样,看不破“因果循环”这个道理的话,那么最终,恐怕也还是无法尽得自己真传。

是的。早在那第二道考验时,祖师就已看出了敖青心中的想法。

他的心中,放不下龙族。

在敖青的心里,想要修炼,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能够自己超脱。可另一方面,也有着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想要振兴龙族。

可是,这本就是矛盾的!

佛祖够强大吧?琉璃王为报辱骂之仇,举全国之力三次攻打释迦族,都被佛祖劝退了回去。

然而在第四次时,佛祖却也知道,此乃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无可避免,因而无法再阻止。

其时目犍连便不知如此道理,想要强行违逆,以神通将释迦族的一些人装入钵中,以求延续族人。哪知道大军过后,钵中族人仍然化为了血水!

就连释迦牟尼,最终也是无法拯救释迦族。而如今龙族虽然不像释迦族一样为天数注定而灭,但自开天辟地至如今,也是辉煌过,如今也该到“低谷”之时了。

敖青,若看不破这一点,又要如何修道?

所以这“第三道考验”,菩提祖师希望帮助敖青去除心中业力,证得菩提,悟破因果!

那菩提树下,唯有身心清净,似昔年大岁月前的佛祖那般明悟之人,方能到达!

而如今。

敖青,也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经过一次次压制业力的失败过后,他已知道,这菩提树,代表的便是“舍弃红尘,自求超脱”的含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以敖青个人的力量,或许能够改变一些人要走的路,但如何能够违逆大势?

佛门,有“神通不及业力”。道门,亦有“大河之水不可倒流”的说法,虽然这其中描述的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道理却是差不多的。

有时,或许唯有放下,才是唯一的答案。

然而。

“难道事实真的只能如此吗?”

看着眼前的菩提树,敖青心中有些不甘。

眼见着“拜师”的机会,就在自己面前。可是难道代价需要让自己放弃龙族?

不,或许不仅仅是放弃龙族!

所谓“看破因果”,但除了龙族,敖青自己,又何尝不在因果之中?

如果自己真的能够舍弃这些所谓的“纷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也是舍弃了自己。至少,是舍弃了现在自己的“存在”。

敖青的思绪,不由得逐渐飘远。

不知觉间,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前尘曾身为人时的一副副记忆。

他不由有所触动。或许,自己早就忘记了一些“因果”了。

这一世,他是龙族。而且,身为龙族,也已度过了足足五百年岁月了。

他似乎忘记了,曾经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为“人”的身份。

而如今,这菩提树,又想要让他放弃身为“龙”的身份。那么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自己到底是什么?

这个疑问,让敖青一瞬有些迷茫。但紧接着,他的目光化作了坚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这是庄子曾说过的一句话。

如今,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情景。

红尘纷扰,无边无际。

意识的发散,亦无穷无尽。

前世今生,虽然是渺小的前尘的后事。但是,却仍然是无法以一己之力穷极的。

这个道理,敖青早就已经知道了。不过,他不必非得选择放弃,而是选择接纳!

眼前的池水中,无数纷扰就仿佛无数泡沫一般,一个被弄破了,反而会促使另一个重新浮现。要解决这些泡沫的方法,一则固然是舍弃这池水,但另一则,却是维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困缚于池水。

不去弄破泡沫,而是静静地,观察泡沫。直到其自然消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敖青看向那菩提树。

忽然间,他再次动作了起来,无数业力虽生化万物,紧紧地缠绕捆缚住了他的身躯,但是,在他的龙躯之上,却有一道灵光,飞逝而出,带着敖青两世本我,散发澄澈自在之意,冲向菩提所在!

第二十九章 终至三星洞

是的。

面对“执迷”与“开悟”,敖青最终的选择,既不是放弃龙族和自我,也不是舍弃明悟与超脱。

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静静地观察。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高天俯视红尘。身处红尘之中,心在三界之外!

而不是,执着于是否去舍弃,是否去选择开悟。

“神通不及业力”,但有时,业力未必全都是恶业。

“大河之水不可倒流”,可顺流而去,也未必,就一定是走向禁锢。

不知觉间,借助两世的记忆,敖青在菩提树下,明悟了这个道理。

他接纳了前世的自己,也接纳了现在的自己,更接纳了未来的自己。

他的心,已超脱。但如今的行为,身为“龙”时所做的事情,却仍然是自主该做的。

即使,眼前的一切,在漫长岁月过后,或许都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但天地之间,也一定会留下它存在过的证明!

这就是道家的: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了,也并不是去随波逐流,更不是放弃目标了。

顺其自然,是放弃“执着”。就好像,佛祖释迦牟尼即使明知道释迦族终究会被灭,但也仍旧劝退了琉璃王三次一样。

面对红尘、业力,敖青的选择不是执着,也并不是放弃。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去配合自然。

春天,该播种。秋天,该收获。当龙族及至时机到来之时,就是敖青该去振兴龙族之时,但却绝不是以执着的方式。

至于那之后的龙族是衰落还是繁荣,自己是否要继承龙王之位,带领龙族崛起。等到时机到时,答案自会水落石出。

这,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有言:圣人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再远瞻未来,而是接纳过去,着手当下。若那业力要来,就让他来,若那业力该走,自当会走。

而明悟了这个道理以后。

那“菩提树”,也就接纳了敖青。

敖青的“心”,顿时颖悟了菩提智慧。

伴随着灵光飞跃,那菩提树散发出的空寂自然之蕴意,尽皆为其接纳。

一道道光芒霎那间笼罩在孤峰之上,进而扩散向整个洞天福地!

那孤峰之下,樵夫看向峰顶,眼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几分凝重之色。

云山之上,菩提祖师也未想到结果会如此。

这龙太子,又一次出乎了自己的意料之外!

所谓“菩提”,代表的是智慧和觉悟。

曾经也有许多神圣,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达到过如此境地。而如今,毫无疑问,敖青也获得了这“觉悟”,证得了菩提。

可是,他却是以“心”证得的菩提。而其身躯的业力,却并没有就此消散。以至于在如今菩提光芒散发弥漫之际,那代表着“纷扰”的业力竟然和代表着“空寂”的菩提心,微妙的共存于一处。对立,而又统一!

那么这太子,到底是得到了“道心”,还是没能得到“道心”呢?

祖师轻轻抚须。

片刻后,却微微笑了笑。

“倒是我差点着相了。”

菩提树,虽然是菩提祖师种下的。但是,却并不归菩提祖师所控制。

首节上一节21/23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