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不单行,一行人抵达鹿港的第二天开始上吐下泻,这回是真的了。
好在当地有治疗水土不服的药方,草药煮水加上芦苇烧出来的草木灰,一大杯下去,一天好转,三天见效。
但是香蕉和西瓜没能挺过去,当晚人就走了,第二天早上在教堂做了简单的悼念仪式,然后埋了。
在河堤上,腓特烈问在这里主持鹿港沼泽地改造工程的莱茵联盟王室法师团副团长托特伯爵:“托特,那两具尸体是什么情况?”
他原本打算用空棺材装石头的,结果托特带来了两具身材相仿的年轻女尸。
尸体的来源得说清楚,否则麻烦事一大堆。
托特说:“校长,请首先排除人是我故意杀的。”
腓特烈平静地说:“尸体脖子上的勒痕我看得一清二楚。”
托特马上说:“前段时间阿姆斯特尔城出了一件大案子。”
“这两个女人前些年勾搭上一个商人,给他做情妇。”
“他们当时说好了,几年后女人离开时商人会给一笔金额不菲的钱。”
“最近那个商人发了大财,两个女人也要在今年离开,但她们打算要加钱,商人不愿意。”
“接着是吵起来,最后两个女人在睡觉时把商人手脚绑在床腿上,用胶袋闷死了。”
“后来管家报了官,那两个女人被法院判了死刑。”
腓特烈听明白了,只是耸了耸肩。
绞刑不适用于女人,因为现在的女人基本上都穿裙子,教会认为她们在绞架上乱蹬腿有伤风化,于是就换成用绳子在脖子上绕一圈然后拉紧。
至于尸体,有家属的家属收尸,没的就拉到公墓边上随便埋了。
干情妇和小白脸这行的人没几个用真实身份的,就别指望找家属了。
托特知道腓特烈的计划后给了守墓人一点钱,说是死者家属,就连夜把尸体挖出来装箱子运回来了。
死刑犯很不光彩,家属偷偷摸收尸不少见,守墓人也就没在意。
以假换真这件事情是托特这些王室法师团的魔法师大爷们亲自动手做的,腓特烈给出的理由是她们两人是结束了潜伏任务的卧底。
所以这些大爷们保证绝不透露出去,还有人往尸体上淋了些烂泥浆,说是泥土中的细菌能加速尸体腐烂,很快就看不出人形。
鬼知道他们是哪里来的处理尸体的经验。
“这件事情到此为止。”腓特烈不再提这事,“现在和我说说这里的进度如何。”
“汉马城那边要打起来了,你们得过去,鹿港这边的工作就得停下了。”
(本章完)
第541章 鹿港开发
鹿港地区的开发急不得,处理这么大一片沼泽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
在人力方面,腓特烈看中了汉马城外的难民,和托特商量现在能不能把部分人运来。
托特伯爵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就能担任王室法师团副团长的最大原因是他父亲老托特伯爵就是副团长。
其次是他十一年前到韦森堡大学求学,毕业后先是留校任教两年,然后加入了一家建筑公司,是土木人中魔法最厉害的,魔法师中最会搞土木工程的。
腓特烈把鹿港的项目交给他主持施工,其中一个原因是想看看魔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土木工程的效率。
在去年夏天到今年冬末的时间里,第一块190平方公里的河口沼泽地周围已经建好了一圈90多公里长,2米高的水坝。
托特将修建水坝的方法向腓特烈一一道来。
河口沼泽地下面的泥土是不防水的,如果直接在上面修建水坝,水会从底下渗过去。
于是托特在阿姆斯特尔城的造船厂订制了大量的木板,将木板插到不透水的土层,组成一个个百米长的格子。
接下来轮到魔法师们出场了,他们将软烂的沼泽泥土化作泥浆,然后用龙卷风术等方法抽走,直到露出底部不透水土层。
河流上游有山,炸山取石后用船运过来,将碎石填到木格子中,直到比平常的河面高一些。
上游除了有石山还有黏土地,化作泥浆后用水泵抽到船上运过来,再一次化作泥浆后泵进木格子里,魔法效果消失时就能和碎片融为一体,连夯实都不用了。
这时下层的木板可以取出来拿到旁边重复刚才的工作,接着又用另外的木板在做好的基础上搭建小一些的格子,重复刚才的工作将堤坝分两层建到离水面两米高的位置。
托特优化了施工顺序,理论上能做到基础、0~1m和1~2m三个工段连续施工,堤坝不停地向前延伸与长高。
因为工钱合理,按时发放,来自低地地区、高卢王国北部甚至海对面盎格兰王国的劳工和魔法师们纷纷涌来,提供了充足的人手可以三班倒工作。
现在是春天洪水期的尾巴,浑浊的河水被临时水坝拦住,从堤坝留出的缺口涌入被围起来的沼泽地。
沼泽地里长着很多芦苇,现在天气渐暖开始突出新芽。
这些芦苇减缓了水流速度,水中的泥土逐渐沉积下来。
为了加快泥土淤积速度,也不让人闲着,托特和附近的地主们谈好了,帮他们把几座小山头铲平,泥土拉到进水口处倾倒。
在海边,有一公里长的地方堤坝基础上只有碎石,清澈的河水从这里渗出流入大海。
托特指着前方的芦苇对腓特烈说:“我们一开始遇到了一些麻烦,太多的泥沙在进水口附近淤积,挡住了后面的水流。”
“于是我们在热气球上往下扔炸药,炸出几条通道让水过去。”
“后来我们就安排人每天在热气球上看着,不停的开出新的通道。”
“今年的大水和往年比大一些,有一米五。”
“我们引来附近的三条河,预计可以淤出比平时河面高出大约半米的泥土。”
腓特烈听完之后说:“引来更多的河水是好事,但也会引起河道淤积,水位降下来时要做好清淤,保证以后的通航。”
“超过半米足够了,再高就不利于农业用水,需要费劲抽水。”
“水退后把芦苇都烧了,在热气球上看看地平不平,如果平整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到时候你通知农学院,他们已经制订了方案。”
“可以先建农庄台地,水渠和湖不急,等明年,先让被淤泥盖住的害虫被闷死再说。”
“地里的芦苇是麻烦事,必须清除干净。”
“芦苇烧掉之后会利用根部储存的营养长出新叶子,你要安排人在芦苇叶长到半米高之前把它烧掉,零星的可以用拖拉机或者人工去除。”
“这样芦苇根部的养分被消耗了,新叶子没制造养分给根就被处理掉,几次之后就连根死了。”
这时托特说:“校长,不如搞些沼泽鹿过来,它们吃芦苇叶子,芦苇吃完了我们再吃它们。”
腓特烈觉得有道理,这地方为什么叫鹿港,就是因为沼泽地多,吃芦苇的沼泽鹿多。
现在没有化学除草剂,生物防治是最简便的方法了。
腓特烈点头说:“可以,我看甚至可以专门划块地方用来养鹿,经济效益应该不错。”
鹿全身都是宝,特别是鹿血,因为滋补效果很受欢迎。
腓特烈说者无心,只是随口一说。
但韦森大公在商业领域威名远扬,托特马上认定这是个赚钱的好法子。
“港口那边也要规划好。”腓特烈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以后没有阿姆斯特尔城什么事了。”
鹿港的南方是一片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地平坦,水网密布,在这里入海的河流除了深入大陆内部的莱茵河水系,还有深入高卢王国北部的施凯尔特河水系,作为海陆转运港口位置得天独厚。
只是这里的沼泽地多,难以开发,所以地形较好的阿姆斯特尔城承担起海陆转运港口的重担。
腓特烈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只是目前手不够长先不刺激阿姆斯特尔城方面,以开发沼泽地为由把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建好,最后自然水到渠成。
从高卢王国聘请来的专家哈比教授只是用来迷惑外人用的,他只能接触到表面上的部分。
托特是少数知道这个计划的人之一,他对腓特烈说:“我按着校长的意思在鹿港规划了一片工业区,主要是引进食品加工厂,并以加工海产品为借口稍微扩建渔港。”
“海军的军营和港口以即将组建的拂晓商会捕鱼船队和鱼类加工厂规划。”
腓特烈点了点头,这样规划很有那种自己走到哪生意就做到哪的风格。
两人聊完了港口的事,托特犹豫了一下,很快下定决心,用很低的声音说:“校长,我听说一个传闻,有人不想我们到汉马城的前线去。”
腓特烈眉头皱了一下。
莱茵联盟里能调动王室法师团的人就鲁道夫,自己也是通过他才把半个团调来帮忙。
也就是说,有人企图说服鲁道夫,减少汉马城方面的力量。
托特从小在科伦城长大,有张平时建立的关系网,可以打听很多消息
“不管她了。”腓特烈摇了摇头,心中有了猜测,“你们如果不去就在这里安心做好工作,我倒要看看,我们的王后究竟要做什么。”
(本章完)
第542章 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腓特烈在鹿港又呆了几天,和高卢王国请来的哈比教授商量了一下垫高镇子周围土地的事情,同委任的行政官研究一些事务。
鹿港的原住民约两千人,外来开发沼泽地的人也有千余,双方开始有了一点矛盾。
腓特烈举办一个盛大的露天平民宴会,让这些人通过酒精拉近关系。
他在离开前又给每个人发了二十公斤面包、五个肉罐头和一桶豆油,卸货那天从韦森公国开过来的船队挤满了河面。
不少周围的地主和有闲的人赶过来看热闹,无不惊叹鹿港公爵的财力。
第二天,中心广场边上立起一座两米高的牌子,上面挂着的白布画有鹿港建设规划图。
按图中所示,若干年后,鹿港将成为一座巨大的渔港与鱼类加工基地。
就在腓特烈即将离开的时候,泼天的富贵砸下来了。
客厅里,女仆将茶放在茶几上便退到一旁,腓特烈头也不抬地对客人说:“德雷尔先生,请自便。”
腓特烈在认真地看着这位名为尼利斯德雷尔的来客带来的介绍信,信是丽璐在郁金香泡沫之后写的,让德雷尔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凭信找腓特烈帮忙。
尼利斯德雷尔今年四十出头,有着一头卷发,是阿姆斯特尔城出名的船只设计师。
丽璐在信里还提到,德雷尔似乎还有某种特别的造船想法。
腓特烈看完信,等德雷尔喝了茶放下茶杯后才问:“你来找我是想谋取一个职位,还是想让我对你进行投资?”
现在找他谋职的人没有了,高层的位置已满,基层的都到韦森公国参加政府职员考试去。
寻求投资的也基本上去韦森堡城,找直接韦森银行贷款。
不过既然有介绍信,那么网开一面也不是不可以。
德雷尔对腓特烈说:“大人,我是代表阿姆斯特尔城的十三家造船厂向您求助的。”
腓特烈有些疑惑,虽然郁金香事件和那场大火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两年来自己给那些造船厂下了很多订单,已经把他们都拉回来了啊。
德雷尔看出了他的不解,于是问道:“我们听说大人准备在汉马城建一座造船厂,可有此事?”
腓特烈点了点头,确认了此事。
现在韦森公国的造船厂在扩建后已经抵达极限,想扩大规模只能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建厂。
他已经安排了两地方,北海按既定计划是汉马城,内海那边原本计划是在君士坦布尔的,现在先搁置,看看联合水果公司能不能找到好地方。
汉马城那边去年就开始谈判,腓特烈希望各家造船厂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抢下整个北海地区至少一半的造船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