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导挥挥手示意收到消息想要看八卦的无关人员离开,望着愁眉苦脸的王导,多年的老友了也知晓人心中的惆怅,宽慰道:“童鑫看起来还有些孩子气,不像网传的那么刚愎自用。这人物形象贴合问题,慢慢调、教。或许演到最后真能入戏呢,并不急于开场就拍摄。也让他跟墨玉儿培养培养感情。”
说起来他们这电影并没有拍摄周期的要求,一点也不赶档期,足够让他们慢工出细活。所以领一个当老师,教导童鑫这个学生的活,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童老板助理来电,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觉得咱们这个戏啊,把人宝贝儿子饿瘦了。”王导拧着眉头,十分抑郁。
这资本家是挺大气的,资金到位,还不塞人没电影后续票房要求,拍摄期间要什么就给什么,算得上优秀好老板了。可问题是,老板是个慈父,心疼儿子。
所以这就尴尬了,想想还不如有个具体量化的客观标准好。
童鑫瘦不瘦,童爸爸不看体重秤,看眼缘。
忒主观臆断了!
副导闻言愕然,“就童鑫这模样,还算壮实啊,得在减一减。还有,他这乡下妈妈的造型,真的是应了那一句老话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外形上,童鑫的身高就有点出戏了,得用气质来弥补。
可童鑫没有生存压力,恐怕也没低声下气求过人,不用去揣摩他人的眼色,所以这底层的小人物对人而言,哪怕模仿了先前的农民工妈妈们的神色,但童鑫没入戏,哪怕也感受到了童鑫竭尽全力去模仿,可客观而言,童鑫只有一分相似。
虽然电影中《探亲记》这一出不是重点,《请医》才是。可电影怎么能够有败笔?而且还最后结尾的片段出现如此垮掉的一幕。
这么一想,副导也开始发愁起来了。
“角色共情能力,”王导声音压低了几分,跟自己多年的好友兼副导交流着,“不用开机,也能看得出来了,这童鑫的确不怎么样,得磨一磨。”
不管是方法派还是体验派,演员都一定要融入剧情之中,成为剧里那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悬浮剧情之外,像一个花瓶。在电影这种大屏幕上表演,童鑫得完全抛却先前电视剧里那些偷巧的技能,得像个一张白纸一样,重新学一学专业的科班基础。
因此,他们剧组哪怕喜提男主了,还不打算正式开机拍摄。毕竟,现在开始拍,肉眼可见的浪费胶带。
得等把“刘赶三”磨出几分神韵来,才好进入忙碌的拍摄期。
王导正琢磨着,转眸间就看见童鑫一身现代装出来了。也没有带着头套,因此童鑫的板寸头显得格外的亮眼,但整个人也挺精神帅气的。
尤其是身后还跟着两魁梧的保镖,似军火中淬炼过的模样,阳刚之气十足。一行人气场互相交织,影响着,让童鑫挺拔的身姿愈发坚毅,浑身气势随之凌厉起来。
活脱脱民国时代的军阀大少爷,又矜又傲还有点目下无尘。
感叹着,王导没忍住赞叹出声,“的确是个演电影的脸,就是不突破演技局限的话,只能特定角色。”
副导闻言也跟着附和:“挺适合电影的,但……”
话没说完,瞧着又又又跑了的墨玉儿,副导纳闷不已:“这墨玉儿跟童鑫犯冲?我要不先联系联系基地,租几头备用?”
王导听得副导如此有远见的想法,郑重无比的点点头,“还是多备几头驴吧?据说也的确有些人天生气场与动物不合。”
做好充分准备后,王导上前安抚被墨玉儿气得要炸毛的童鑫,语调亲昵,恍若邻家老爷爷一般,和声道:“星星啊,这动物也跟人一样,得慢慢相处是不是?咱们来日方长,相处久了就好。现在我们聊一聊剧本,聊一聊刘赶三这个人物吧。”
驯养员侧眸看着童鑫那跟驴似乎较上劲的模样,听得王导的话语灵光一闪,跟着宽慰道:“星哥,您出门之前是不是抱过六斤?这或许啊,动物之间也有气息对撞的可能性。等明天六斤的气味散了,没准就好。”
一听这话,童鑫想想自己出门前揉狗头的画面,再看看不远处垂首吃苹果的墨玉儿,面色缓了些,“也对。我明天再试。”
说完之后,童鑫看着王导,带着些迫不及待开口:“我做了好多的功课儿!您随便考!”
瞧着童鑫端得一副“老师您随便抽背”的好学生模样,王导眼里的忧愁愈发浓郁了几分,引着童鑫到导演办公室坐下,奉上一杯传说中星哥必备安抚、剂牛奶后,和声问道:“冒昧一句,能不能先把你剧本给我看一看。”
“我剧本有一些涂鸦,您别介意啊。”童鑫小心翼翼看着王导神色依旧温和,不太像传固执老头,教科书成精的模样,反而像极了有些凶巴巴很很慈眉善目的老师。于是童鑫微不着痕的松口气,没有抵触心理,反而还带着些骄傲将自己的剧本递过去。
他童鑫虽然台词才记到第十页,但预习功课做得特别好,在妈妈和大舅妈两位学霸的指点下,所有的标注,以及人物的完整的逻辑发展都串联起来了。
王导看着花花绿绿的,还贴着biubiu闪亮胶带的剧本,努力让自己维持淡然,接受年轻人新鲜的事物。
不就是手账本嘛,淡定,他外孙女也好这种精致调调!
边自我宽慰着,王导一目十行翻页下来,看着重要剧情转着递进处,童鑫基本都做了重点的标记,不由得颇为意外,小心翼翼问:“这你自己琢磨出来了?”
这标注上还有人物微表情,微动作的设计,看起来是请业内大拿量身定制过。
说起来电影剧本基本上只有对话和分镜提供给演员。人物诉说台词的言行举止,全要靠演员自己去设计和揣摩。也是因此电影圈子在大众主流向方面来说,一直比电视剧算逼格高一些。所有演员不仅靠对话,还得在片场通过人物特有的符合身份的微表情,也就是所谓的演技爆发,沉浸共情感染,让自己的角色活过来,去带着别人入戏。
所以也经常发生因戏生情的事情。
毕竟演活一个角色的前提,是演员自己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所有行为,先沉浸其中,像是自己的人生一样。
但这些基本要求演员先揣摩角色,吃透角色才能演戏,现如今除非老戏骨同台演戏,若是有资本过多的干涉,在流量为王的今天,已经很难达到了。
王导思绪漂浮了一会,也不知该感慨自己算幸运还是不幸运。
幸运的是自己想要踏踏实实拍摄一部京剧题材的电影,完成自己一个梦想时,遇到了一个算得上大方的投资人。不幸运的是投资人的附带条件带童鑫当演员。
看着王导用词如此和善,童鑫也不邀功,与有荣焉道:“王导,这不是我自己斟酌出来的,是我家里有长辈爱好文艺范,就指点了我一下。”
剧本从刘赶三作为一个落魄书生开始写起,描写了在国家岌岌可危情况下,以刘赶三等一帮名伶如何壮大发展京剧,还成立了精忠庙。以小人物隐、射当时大环境下众生皆苦。
主角刘赶三,本来是个读书人,算业余戏曲爱好者,但因为屡考不中,抉择一番后,打算下海全职演戏。
这算电影开篇的高、潮一幕。
要知道,古代等级森严,士农工商社会秩序分明。读书人哪怕贫穷,却也是清贵的人物,受人推崇。可是戏子,却是下九流的行业,人人不屑的,尤其是像刘赶三这种,很容易被贴上自甘堕落的标签。因此这中间的抉择过程,特别是刘赶三烧掉了科举的证明材料「亲供」「互结」和「具结」,这三份资料一张比一张重要,那时候刘赶三的眼神,就得有层次感。
童鑫至今没找到现实生活中能够有代入感的一幕。
第二个高、潮部分,就是刘赶三转行,从老生转到丑角。京剧界也有生旦净丑四行当。
用现代的话来说,刘赶三开始是为了恰饭(比如刘赶三这个诨号,就是因为人一天赶三场,走穴轧戏,被人戏谑而来的,但是刘赶三真实上演什么叫有实力任性儿),但因为当时戏剧界演老生的名人太多了,小刘寻思自己没有出头之日,就立马去演没多少人爱演的丑角,接了大制作《请医》。
这一心理转变倒是好理解,就好像童鑫童爱豆因为娱乐圈鄙视链的问题,专注唱跳领域的同时,也开始恰饭接戏,上演大制作文艺片梨园。
第三个高、潮部分,也是电影着重刻画的一幕,就是刘赶三在《请医》的表演中,发自肺腑爱上了丑角这一行,并且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改变了京剧界丑角不兴唱的风气,创出了属于自己唱念并举的艺术流派。
这个也好代入,就好像童鑫放着豪门太子爷不当,依旧要当童爱豆,要在舞台上散发光和热!都是因为爱!
最后结尾,便是刘赶三经典的大作《探亲家》。
这一幕,也没法有同理心,童鑫领悟不到乡下妈妈那种憨厚又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的状态。哪怕代入土包子童真太子爷进世家豪门老顾家,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充满好奇之心,就好像乡下妈妈进城探亲,还不懂装懂的。
可这样子的模仿,童鑫被专业文艺人士司徒妈妈毫不犹豫说没有任何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