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冷剑直直的射中他的肩膀,这股剧痛令多尔衮差点儿从马背上摔下来。他捂着伤口转头往身后望了望,见身后正有不少弓箭手纵马朝着他追来。
多尔衮见状,只能咬着牙不停的纵马向前狂奔,一旦停下来,他便会被靖家军俘虏。
远处的满清骑兵见多尔衮中箭,纷纷纵马赶来救驾,生怕一个救驾来迟他们也会跟着掉了脑袋。
就在此时,对多尔衮紧追不舍的靖家军抬起弓箭,朝着前方的骏马射了出去。
一支长箭射出,直直的插在了那马屁股上,多尔衮胯下的马匹陡然受惊,扬起前蹄厮鸣两声直接把多尔衮摔落下马。
跌下马的多尔衮正准备朝着八旗军的方向狂奔,但是骑着高头大马的靖家军骑兵,显然速度更快。
多尔衮还未跑上几步便被人追了上来,转眼间,几柄大刀直接架在了多尔衮的脖子上。
远处的八旗军见多尔衮被俘,赶忙加速前来想要营救。
与此同时,早就已经部署好的靖家军骑兵们则冲了过去。
两方人马陷入了又一轮的大战,此时的多尔衮已经落入靖家军之手。换言之,大清皇帝已被俘虏!
跟着多尔衮一起出来的几位将军,看着远处已经被静家具羁押起来的多尔衮,神色又是愤恨,又是着急。
他们知道,在多尔衮被俘的那一刻,这场大战就已经输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他们这些在前线厮杀的武夫可以控制的了。
于是,神色复杂的几位大将通知传信兵撤军,已经到了这般时候,这一仗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没过多久,满清八旗军后方便响起了一阵巨大的锣音,听得撤兵号令的八旗军们匆忙整兵后退。
虽说靖家军穷追不舍,但八旗军且战且退,因为此时的他们已经战意全无,所以撤退时效率很高。仅用了一个时辰,八旗军就完成了撤兵。
满清八旗军大营中军大帐。
几位将领正在中军大帐之中吵闹不停。
其中一人高声大吼道:“怎么就撤兵了呢?谁说要撤兵的”?”
“皇上都已经被俘虏了,你们没有看见吗?”
“我们应当在皇上被俘时,全力将他营救回来才是。”
“当时不救,选择了撤兵,这不是明摆着让人家跟我们谈条件嘛?”
大帐内一将领闻言冷哼,“他们会利用皇上做什么?这不是你该考虑的事情。”
“我只知道,若是我们再打下去,怕是会全军覆没,到时我们谁都走不了。都得死在这中原!”
“另外,我已经派人传信给朝廷,将这里发生的事情报告给了他们。”
“接下来的事态如何发展,自有朝廷来决断。”
(?;1:6') “还有一点,皇上此番御驾亲征,我等身兼护卫之职。皇上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被俘,打我们的脸事小,打朝廷的脸事大。”“此次回朝,我等恐怕都会员命,犯下如此大过,朝廷断不会容得下我们。”
众人闻言脸色皆是一变。他们明白,即便多尔衮是因为一意孤行,接受不了失败而上了战场,最后被俘虏。所以说这看起来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以朝廷那帮人的德性,没有关系一定要建立出关系来。
皇上被俘,这是一个何等可悲可笑的大事。这个黑锅必须要有人来背,而他们这些随军南下打仗的将领,定是要硬生生的背下这口黑锅。
只要他们回到满清,谁也不用再活命了。
一时间,大帐内的气氛比较低迷。这时突然有人说道:“既然皇上已经被俘,不若我们也投降杨靖吧。”“到时我们可以与皇上一同潜伏在杨靖的军营中。”
“听闻那杨靖对待战俘极好,或许不会杀掉我们也未可知。”
“若我们可以一起被俘,皇上在那边也算有个照应。待到时机一到,我们就带皇上逃出来。”这人把话说完,便有一位将领给了他一拳头。当下直接怒骂道:““你脑壳是不是有包啊?”“这种鬼话你也说的出口?”
“居然说什么,我们几个一起投降杨靖?”
“你的头要是没有问题,你都说不出来这种屁话!”“你知道那杨靖有多痛恨我们满人吗?”“你知道他先前都是怎么对待满人战俘的吗?”
“杨靖派人把我们的同胞们排成一排,当着中原百姓的面挨个砍头。”“若我们到了他手里,只能是死路一条。”
“现在已经战败,咱们不赶紧跑就算了,你居然还想送上门去让人家杀你。”说话这人的眼神有些怪异,他似乎是想不到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没有脑子。
“被俘的毕竟是我们满(李得的)清的皇上,各位暂且放心,一时半刻,杨靖不会对他怎么样。”
“若是皇上死了,我满清诸位定然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我们联合鞑靼部举重兵压境,即便不一定能打得过杨靖,也可以重创他。”“所以说,皇上在中原绝对是安全的。”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诚然,他们也认为杨靖不会对多尔衮怎么样奸。
现在杨靖治下的中原时局尚未完全安稳,皇上虽然没有求来援军,但是这不代表大清无兵可用。
只要多尔衮还是皇帝,那么朝廷就随时都有为多尔衮发兵争讨中原的可能。
多尔衮毫发无伤那便还好,若是真有什么意外,那杨靖即将面对的后果,是他现在招架不住的。
第142章 满清令立新帝!多尔衮成为满清太上皇!(求订阅)
在多尔衮被俘虏的第一时间,满清大将就派人向满清朝廷送了信。
此种大事自然怠慢不得,是以没过两天,满清朝廷就收到了消息。
多尔衮被俘虏一事,令整个朝廷大乱。皇上被俘,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这对满清女真族来说根本就闻所未闻。
关于皇上被俘,只听说过明廷那个名叫朱祁镇的皇帝有过这一遭。别的什么时候也没听说过,还有这么耻辱的事。
同时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有一天这耻辱的事情居然会发生在他们身边。
大清的战神帝王多尔衮,居然在挥师南下中原的时候被俘虏了。这要是传出去,该是多么大的一个笑话。
满清朝堂上关于多尔衮被俘一事,众人争吵不休。因为以前完全没有过此种经验,所以他们在面对皇帝被俘虏这事时,对于到底该如何妥善处理,感觉有些棘手。
按照一贯的思路来想,杨靖一方在俘虏了多尔衮以后。应该用不了多久,就会拿多尔衮来谈条件。
他们或许会用多尔衮换城池,换金银宝物,换取一切对他们有利的东西。
510或许他们对满清的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可能会直接杀掉多尔衮。
这两种结果,都有可能会发生。
为了在这件事的结果出来之时,第一时间便可有应对之法。满清的诸位大臣们针对这两种结果,设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但是讨论了许久,各种解决方案皆是被否决。
比如,若是杨靖用多尔衮来换取满清的十座城池,或者是半壁江山,那他们是换还是不换?
草原比不得中原,地方本来就只有那么大,若是割给杨靖十座城池,那么他们满人就只能偏安一隅,守着剩余的几座城池过安稳的日子。
这么憋屈的过活,传出去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了。
若是应下来,他们憋屈。
若是不应下来,此刻,正在敌营的满清皇上会憋屈。
那如果杨靖用多尔衮换取金银宝物呢?
这倒是好说,原则上他想要什么(acca)给他便是。话这么说没错,但是,杨靖占据着整个中原,也就是说,整个中原的财富都汇聚在他一人的手中。普通价值的珍宝,他们满清可能根本就支付不起。
若是他们强行搜刮民脂民膏,将珍宝献给杨靖,以此来换取多尔衮的一条命。可是,这可能会引发族人的动荡。
这就激发出来了一个矛盾,难道他们真的要用这么大的代价,去换取一个战败皇帝的命吗?
这真的值得吗?
满清朝廷的大臣们针对这个问题分成了两波人,这两波人一波是很典型的多尔衮一党,另一波则是落井下石类型。
多尔衮一党极力劝说诸位廷臣,既然多尔衮已经身为满清的皇帝,那他便是大清的象征。既如此,不论付出什么代价,大清都应该把皇帝换回来!没有君主的国家叫什么国家?
这个道理听起来虽然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却很容易反驳。
落井下石一党本就对喜好穷兵黩武的多尔衮十分不满,现在看到多尔衮吃瘪,虽说不至于特别高兴,但是他们也是在冷眼瞧着。有事儿没事儿就会对多尔衮一党落水下石一番。
比如现在,多尔衮被俘一事就被他们抓住了机会。
大清皇帝是这个国家的象征,这确实不假,他们对此也十分认同。但他们不能认同的是多尔衮这个战败的皇帝。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便多尔衮素有战神之名,但他也不能保证屡战屡胜。
但是,他明知道他打不过那中原杨靖,竟还一意孤行的带兵挥师南下。接连两次南下都要搭上不少八旗军便罢了,这次他竟然把自己也给搭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们根本想不通,这种皇帝怎么会成为满清的象征?这种废物皇帝还留着他做什么?难道就这样任由着他被中原杨靖挟持,而后勒索满清吗?
耗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去换取一个废物皇帝多尔衮,这难道真的值得吗?
落井下石一挡虽然话糙,但是理完全不糙,他们这番理论,得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认同。
诚然,经过了多尔衮这么多次的战败。本就属于中立方的那些大臣,逐渐对多尔衮产生了意见。
而此次这件多尔衮身为满清皇帝,却被敌军俘虏一事直接惹恼了这帮人,他们没想到,他们素来以仗的皇帝居然是这种德性。好大喜功,看不清形式,空有一身武力,但是却没有治国的脑子。
明知道他身为皇帝,在战场上最应该保全的是他自己,但他还是弃其他人于不顾,一意孤行地奔于战场。结果落个被人俘虏的结果。
多尔衮自己被俘虏也便罢了,这后果却需要整个大清来承担。用百姓的金银珠宝,换取这样一个没有用的皇帝,这对大清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处于中立一方的那些大臣被落井下石一方成功策反,他们最终也站在了多尔衮的对立面。
两方人马吵来吵去,吵了几天都没有吵出个结果。到底是割地还是赔款?到底是救还是不救?这两个都是问题。
直到有一日,朝堂当中突然有一人提出来了一个想法。大抵就是,爱新觉罗氏子嗣较多,既然多尔衮已经被俘不堪重用,那我们何不立一个听话的新帝?
一语点醒梦中人。
整日在朝堂中争吵的众人突然恍然大悟,皇位本就应该是皇太极的儿子所得,多尔衮得位算是不正。既然他现在出事了,那么他便应该将皇位物归原主,让给自己的任何一个侄子。。
第143章 气极!大玉儿当着多尔衮的面伺候杨靖(求订阅)
如果把皇位让出去,推一个听话的新皇上位,那边可以将多尔衮立为太上皇。
那么太上皇此番被俘便不是被俘,可以将其称之为南狩。
大明那位战神皇帝朱祁镇被鞑靼部也先俘虏时,大明王朝不就推了一个新的皇帝出来,尊那个朱祁镇为太上皇了吗?他们打出来的旗号是太上皇北狩,前去鞑靼部游历。
既然大名可以这样做,那大清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满清众人商讨了许久,全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多尔衮屡败屡战,喜好穷兵黩武,他在带兵打仗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满清战神根本就没有治国的才能。
但凡他能有一丁点儿治国的才能,他都不会干出这么离谱的事儿。
本来就没有人求着他回倒大清主持中馈,他斩杀豪格非要当皇帝。结果当上了皇帝又怎样,利用大清的资源,去报自己的私仇。非要跟那中原的后起之秀杨靖争个你死我活。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明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敌杨靖,却还是要带着满清大军上去送人头。这是一个帝王该做~的事情吗?
身为一个皇帝,他应当勤政治国,造福一方百姓。可他却沉迷于带兵打仗,为了打仗甚至搬空国库。大清上下,百姓民怨沸腾,百姓尚且吃不饱,穿不暖。却还要拿出钱来,供这位喜好穷兵黩武的皇帝打仗,哪有这个道理-.这皇位既然你不想坐,那我们便推别人来坐。
众人一致决定,推选一位皇太极的皇子作为大清的新任皇帝。而多尔衮,则尊他为太上皇。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趁这个时节,把惹得民怨沸腾的多尔衮推下皇位,可以稳定百姓的民心。
上还怎么混?
打定了要换皇帝这事之后,众人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皇太极的孩子那么多,若是要立新帝,那到底应该立哪一个?
于是众位朝臣又开始为立谁为帝这一件事,在朝廷上争吵个不休。
但从争吵的风向中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人都支持立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为帝。
时年,福临只有六岁。若是此时立他为帝,那便需要有人在身后辅佐他。可他的母亲此刻身陷囹吾,同多尔衮一样,都落在了杨靖的手里。这正好就规避了后宫干政的不正当风气。
至于由谁来辅佐年幼的福林,那自然是推选出几位颇受器重的大臣。由几位大臣共同辅佐,教导福林治理国事。没了多尔衮之后的大清开始重新发展,其实是来得及的。
再一个推选福临的原因就是,福林的母族出身乃是女真族最尊贵的几个家族之一,若是立他为帝,其显赫的母族定会给他带来不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