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祖龙第一宠臣,赵高麻了 第195节

"不懂,怎么这般年轻!"

“秦国怎么让如此年轻之人前来楚国吊唁? ”

寿春的百姓与其他地方前来吊唁的人,看到秦国使臣居然是一少年,都纷纷小声的议论起来。

就连看守城门的楚国士卒,看着那少年。

想到秦国居然命如此年轻之人,前来吊唁。

心中隐约有些怒意。

楚幽王,乃楚国君王,如今病逝。齐国、魏国以及其他地方的名门望族都是有威望之人过来。 然而秦国,却派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晚辈后生。

这是什么意思?

看不起楚国?还是秦国已经嚣张跋扈道这等地步?

楚幽王的几名公子,亦是心头不忿。

然而想到其他前来吊唁的人,都在看着,这何尝不是一个表现的机会。

不管这个少年是何人,不管秦国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只要他们表现得当。

这势必会给其他人不熟之人一个好影响,未来挖其他兄长的墙角,自然也更加容易。

所以眼下。

几名公子纷纷,看到那少年对着他们拱手打礼。

几名公子亦然抬起手,对着那少年拱手还礼。

他们都在等着对方自报家门,这样他们才知道对方姓氏,方好还礼。

而年轻人自然也知道。

所以在所有人的目光下,那年轻人说话了。

“秦使,墨,见过各位公子!"

—句话。

一时间,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墨?

无姓?

无姓之人,可是平民,秦国居然敢派……

然而就在一瞬间。

想到什么。

所有人回过神,瞳孔不断收缩,满是惊恐的看着眼前的黑衣少年,目光中,满是恐惧。

他他他??…

他方才,说什么?

墨?.

第208章:宣太后之恩

顷刻间。

几名公子,远处观望的百姓,以及其他前来吊唁的人。

所有人都面露惊恐的看着那少年,头皮发麻,如同一阵电流穿过头皮。

想起那少年的事迹。

咕噜~!

百姓中,不知道是谁咽了咽口水。

想起那少年的称呼。

那些其他地方吊唁的人,纷纷面色苍白。

想起那少年的凶狠。

站岗的楚卒之中,不知道是谁,目光惊恐之余,手~中的长戈差点脱手。 城门,一片安静。

所有人都看向那黑衣少年。

秦国大良造。

雁门铁骑主帅。

人屠之名!!!

方见少年,心中怒火,今识其名,身体发凉。

秦国。

怎么让这屠夫来了!

"墨大人!"

"墨大人! ! !"

几名楚国公子,回过神,拱拱手。

说话间。

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发觉,在打礼之后,喉结隐约动了动。

这其中为何。

想必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各位公子,无需多礼,秦楚乃友邦,至秦惠文王起,历代与楚国联姻。昔日华阳太后、宣太后更是对秦人大恩。” 墨拱拱手。

淡淡的开口道,表情尽管让人感觉有些冷漠,然而说出来的话。

却让在场公子,纷纷心中一暖。

别小看一番话的作用。

秦楚并未交战,看着眼前的少年,谁又敢说,此话非内心肺腑之言。

举个例子。

所有人都知道离间之计。

昔日苏秦离间齐国,再有张子、范睢、姚贾。

更何况在后世,陈平更是用离间,把项羽手下范增、钟离t离间开来,项羽后面兵败,其中就是因为没有了这一文一武。 陈平用了什么方法?

不过是用四万金,买通项羽手下的士卒,散布流言。随后钟离t便不再被重用。

而有一次在项羽派遣使臣之时,陈平不过表演一番。

项羽、范增便开始离心。

所以很多人都知道离间,但在之前,谁又知道那是计谋,而不是真的事。

眼下。

墨的一番话,果然让几名楚国公子,连连点头。

宣太后芈八子,乃楚国人,后嫁与秦惠文王。而华阳太后,亦是楚人,随后嫁给秦孝文王。

此二人,皆是秦国太后。

由此,再观秦楚之间,似乎比起其他诸侯国,秦国关系,无疑更加亲近。

再想到如今的寿春内部的局势。

他们几人,才是楚幽王之子,然而项氏与屈景昭三家,却并未有意在他们之间选一个作为储君。 别以为他们傻。

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别看前来吊唁之人,多是他们相识之人。

但进入城内之后,不知多少人。

会去两名族叔哪里!

想起势大的芈犹、负刍,想起项氏与屈景昭三家,想起他们乃是楚幽王之子。

眼下。

几名公子看向墨。

目光变了。

或许,眼前这名少年,当世人屠,秦国大良造。

便是唯一能真的帮到他们的人。

墨看了看附近的百姓以及其他前来吊唁的人,又望了一眼那些手足。

脸色的表情不变,然而那目光,却让人心悸。

随后,墨再次看向几名公子,目光变得柔和起来。

“几位公子,昔日宣太后之情,秦人铭记。如今十万雁门铁骑,已在汉水之南,随时听候调遣。” —句话。

墨的表情,依旧是面色平平淡淡。

然而,其中的意思,却是这般的直白。

让所有人,心神一震。

什么?

十万雁门铁骑,已在边境! ! ! !

所有人满是惊恐的对视一眼。

回神之时,不由得细口凉气。

再看向那少年。

想起那少年与十万雁门铁骑的事迹。

如今。

少年到楚国。

十万雁门铁骑在边境。

都来了!

这代表什么,所有人都清楚的知道。

更何况。

宣太后之情?

首节上一节195/2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