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从八岁嬴政开始签到 第195节

“魏良,你怎敢这样对信陵君说话。”

一个块头极大的大汉站了起来,一脸愤怒地盯着魏良。

“你们先出去,我要与使者单独一谈。”

信陵君抬手制止手下的多话,深呼一口气后,说道。

魏良没有阻止,转瞬两人便单独留下一谈,没有多久,魏良便心满意足地离开,而殿内只留下魏无忌神情阴沉。

“时间不够了,必须尽快吃下秦军,或能在回大梁之前,给予秦国一个重击。”

魏无忌低声自语,他知道,别看之前自己带着联军击败蒙骜,但实际上对秦国主力并没有多少损伤,无伤大雅,如果现在联军撤退,好不容易获取的战果,很快就会被秦国再次占据。

“只有如此,战争开启,大王也不得不妥协。”

之前他为了拖延魏良,付出了不少金钱,就是为了多拖延几日,取得这次战果,不能让这次合纵就这样草草收场。

仅仅夺回被秦国夺取的城池,以及打到函谷关前,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他还想要更多。

很快,魏无忌赵姬四国主将副将一起商讨,定下战略。

四国将调取函谷关外大部分兵力入韩,与韩军联手覆灭秦军二十万大军,同时再留下二十万兵马,在函谷关与秦军僵持,不时攻打,让秦军无法驰援入韩之军。

这次四国合纵,赵、魏两国分别出兵二十万,燕、楚分别十五万,一共七十万大军,号百万大军,不过两个月的战争,已经折损近十万。

信陵君考虑到函谷关囤积的大军,认为必然会发生恶战,大赵魏两国这次出动的军队最多,因此将赵国与魏国的大部分人留下,足有二十万。

剩下三十万燕楚分别十万,赵魏合军十万。

而且信陵君还想着本来就在韩国某座城内,赵魏两国已经屯了十万大军,赵魏两国同样分别出兵十万,加上韩国的十万精锐,联军五十万,足以吞下秦国二十万大军。

不得不说信陵君做的很稳妥。

尤其韩军到时候跳反,背刺秦军,会让这场战役更加轻松,但信陵君依旧安排了最多的兵力碾压。

但此刻,分别回到自己营帐的燕、楚主将却是眉头紧锁。

剧辛看着从蓟都传来的王令,一时目光闪烁。

“看来大王所言确又其事,赵、魏还真是好深的算计。”

剧辛拳头紧握,惊怒交加,“在攻打函谷关的时候,我燕国与楚国总是冲锋在前,折损数万将士,如今函谷关暂时不打,去围剿入韩秦军,而秦军很有可能是蒙骜亲率,必然又是一场血战,这一次,又是我燕、楚两国出兵最多。”

“一次两次是偶然,但这连番数次,都是让我燕、楚两国冲锋在前,不是故意损耗我们两国的实力又是何故?”

“如果我这十几万大军折损在此,我燕国国力必损,那赵国若是乘此机会打来,我燕国必危,那我岂不成了燕国罪人?留下万古骂名!”

“不行,我绝不能让赵国的算计成功,这次合纵根本不是为了抗击暴秦,而是为了损耗我燕国战力。”

“借着信陵君仁义之名,将我等召集在此,然后慢慢损耗,当真是狠毒一计!”

再想到最近从魏国得来的消息,信陵君想要自立为王,剧辛更加加深了猜测。

因为信陵君想要为王,必然是有其他诸侯支持,毫无疑问,这个背后支持者,必然是赵王,毕竟信陵君在赵国待了十几年,而赵王对其一直礼敬有加,关系亲密。

想到后果,以及燕王的命令,剧辛终于不再迟疑,立即招来众副将。

相同的一幕同样发生在了楚军阵营。

而函谷关内。

对于具体作战,嬴政没有插口。

他相信有了计划后,蒙骜这些人会安排的很妥当。

会比他安排的更好。

随着一场较量开始,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兵力。

大军行军不是易事,动则便是十数日,乃至月许。

而在新城,姬无夜已经得到了信陵君命令。

立即明人整军备战。

在此期间,秦国的使臣依旧在楚、燕、魏三国发力。

赵国与秦国仇恨较大,因此秦国没有去策动,至于韩国也有使臣,不过不是为了说服韩王,而是安韩王之心,表示秦国对韩国的信任。

信陵君带着三十万大军刚刚离开函谷关四五天,眼看距离秦军、韩军只有两三日的路程,这时突然有传令兵前来焦急回报。

“启禀上将军,殿后的楚国与燕国大军消失了。”

传令兵低着头,也一脸不可置信。

“什么?”

魏无忌惊坐而起,上前几步,怒声问道:“你说什么?二十万大军怎么可能说消失就消失?”

但很快又有人前来回禀,赵国主将庞也赶了过来。

不久之后,详细情报就落在案头。

刚开始不知道是因为燕楚两国大军在整个大军的后方,而信陵君从未想过两国竟然会在眼看胜利的此刻撤军,因此没有提防,而两军放慢速度,然后掉头跑了。

不过两国分别有十万大军,跑也跑不快,信陵君立即派人去追问明原因,因此很多详细情报就传了过来。

“燕国、楚国,真是鼠目寸光!”

以魏无忌的心境,此刻也忍不住愤怒。

“他们就不知道,只要吞下秦国这二十万大军,即便不攻入函谷,秦国也将很多年没有东出之力了吗?”

“只要吞下这二十万大军,那刚刚继位新君的秦王,威望必将大损,地位甚至也会不稳,再无力窥探我山东六国吗?”

首节上一节195/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