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之后,江浩一身清爽,换上轻薄变装,闭上眼睛躺在榻上休息,吕雉拿着扑扇在旁边给他扇风。
惬意!
“郎君,萧伯父有书信过来,信上说,他亲自找到泗水郡守,郡守非常配合,现在已经下令泗水郡各县收拢咱们要的船夫、女奴和孤儿了。”
“同时他也派人前往砀郡、泰山郡、东海郡等地,有郎君国师的名头在,想来那些郡守必会配合。”
“对了,我爹爹也来信了,说窑口已经重新烧造,陛下派来学习烧瓷器的匠人在旁学习,想来半个月后就会有新瓷出产,这批瓷器朝廷已经定下,准备送去给始皇帝陛下过目。”
江浩点点头,“让他们互相学习,等出了新瓷器,每次都往这边送一车,越漂亮越好,咱们出海的时候带上。”
“好的郎君。”
“对了,素素呢,最近在忙什么。”江浩闭着眼睛问道。
吕雉撇撇江浩,小嘴微撅,用手里的扑扇在半空假意砍了两下,然后又乖乖的给男人扇风。
“妹妹最近很忙,整天早出晚归,从我买的那些奴仆中挑选出一批识字的,约莫有一百三十人,在城内租了一处地方,专门教导他们医术,对了,那个胡医生现在成了教习,还有她的第一批学生,现在也能帮她。”
“可安排护卫了?”
“安排了。”
“告诉素素莫要累着,循序渐进就好。”江浩道。
“别看素素看上去柔弱文静的样子,其实那丫头自小就拗的很,我都不敢招惹她太多,上次郎君说需要医者,她就记在心里,一心想为郎君分忧。”吕雉道。
江浩轻轻叹了一声,伸手将吕雉揽进怀里,手在她的后背轻抚,说道:“有你们姐妹在,是我的大幸。”
吕雉心里一甜,乖乖躺在江浩怀里。
就在这时,江浩说道:“过些日子,等船员招募一批,我准备前往高句丽。”
吕雉身子微微一僵,张口猛的在江浩肩膀咬了一下,咬的不重,却足以让男人感受到自己的怒意。
“刚刚还说着有我们姐妹是大幸,下一瞬就要去接其他女人回来,郎君还真是花心的很。”吕雉撅着小嘴说道。
“那是陛下赏赐的。”江浩辩解道。
“可雉儿怎么听说,是郎君请求陛下赏赐的呢,郎君说梦中梦到了一个女子,自称高句丽玉漱公主,卜算之下说那个外族女子与你有缘,难道不是这样吗?”
吕雉有些小幽怨的看着江浩问道。
江浩愣住了,事情经过确实如此,可吕雉怎么知道的呢。
“这些你听谁说的?”
吕雉撇撇嘴,“治瘟疫,画仙符天落月华,建道观金光普照,去骊山踏空而飞,请神来单手升断龙石,万里外梦有缘女,陛下为国师怒旨,如若不听,百万兵甲击之,郎君难道不知道,关于国师大人的各种传说,如今在大秦可是满天飞呢。”
“奴家啊,想不知道都难哦。”这语气,透着一股酸酸的味道。
“我有这么厉害吗?”
“厉害的很呢。”
“我都不知道已经被百姓传为真神了,呵呵。”
“国师大人法力高深、飞天遁地、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吕雉道。
江浩扫眼瞅瞅这个妞,怎么听都是揶揄的语气啊,“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来真是教训的少了。”
......
翌日起来,
江浩坐在屋里,眯着眼睛想事情,忽然拿过旁边绢布,在上面写了起来。
吕雉好奇,不知道郎君又在弄什么,不过每次郎君写东西,都会有不得了的东西出现。
绿豆、黄豆、茶叶、泡菜、水果干、柿叶茶,青柠檬、大量酒水。
绢布上一个个名字出现,吕雉看的不明所以。
“郎君,这些是什么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吕雉直接问出来。
“咱们今后要在海上航行,有可能一走就是几个月时间,人体是需要补充维生素的,如果缺了维生素很可怕,会得一种叫败血病的病症,以上这些东西呢,就是补充维生素用的。”
“绿豆、黄豆可以发豆芽,茶叶泡水也能补充维生素,泡菜便于保存,还可以当菜吃,水果晒成干可以保存很久,至于柿叶茶,就是用柿子树叶做发酵茶,这东西补充维生素的能力杠杠的,比前面那些都好,每人只要每天喝一杯柿叶茶,就足够补充一天需要的维生素。”
虽然吕雉听不懂维生素是什么意思,可她知道既然郎君说出来,那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
“那这个青柠檬、大量酒水又是做什么?”吕雉问道。
“淡水储存是有期限的,时间长了会变臭,不过如果在水桶里加入青柠檬汁,可以大大延长清水的储存时间,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咱们中途补充淡水就可以接上。”
“可有时候海上会遇到极限情况,如果淡水变质,又找不到新的淡水,咱们就可以用酒水解渴,酒水储存的时间长。”江浩这里说的是低度酒,也就是现在大秦人常喝的那种酒水。
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候海上那些船员一个个都是酒鬼的原因了,一个是因为寂寞,另一个就是为了解渴。
江浩现在写的这些都是能在中国找到的。
将手里的名单交给吕雉,“雉儿,这些东西你派人准备吧,要大量准备。”
“雉儿明白。”
这些事情江浩已经给吕雉讲解明白,吕雉立刻吩咐手下人去准备,翌日,江浩又带着吕雉坐上马车,在一队士兵的护卫下来到海城远郊海边的一处海滩。
掀开窗帘,江浩指着前面一大片滩涂,说道:“这里我已经和东海郡守手里要过来,写了地契,从现在开始,这片方圆十里的地方都是咱们的。”
吕雉看看这荒芜的滩涂,诧异问道:“郎君要这里做什么?”
“呵呵,晒盐。”
第926章:进门晚就是妹妹(修)
中国用海水制盐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奇怪的是,晒盐的历史却极短,真正的晒盐法要到宋朝才开始出现,之前人们一直用的是煮盐法,用柴烧海水,得到需要的粗粒海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