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又一遍的看,看到做梦都梦见罗德曼的程度。
他开了玩笑,杰克逊却是眼前一亮。
“我记得之前,唐是不是也让夸梅看录像?”
他记得就是这样。
而现在,唐森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让所有人都看录像。
本德好像也在采访中说过,唐森会让他看录像。
什么样的录像呢?
杰克逊脑子里刚有这个问题,哈维就给出了答案。
说就是截取罗德曼如何抢篮板的比赛片段,然后唐森还会进行讲解。
他举起了自己的手指,给镜头看自己缠在一起的手指。
说那是一段艰苦的旅程,每天晚上疼的勺子都抓不住。
杰克逊立刻抱起胳膊,转动大脑思考。
每支球队都少不了看录像的环节。
一些比赛后,球队会专门给球员看录像,分析比赛失败的原因,分析谁打的不好。
但唐森这样,通过看录像来学习技术的,还真没有。
思索中,杰克逊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这么做的优点。
“时间!”
杰克逊道:“唐这么做,是用了一种很便捷的方式,把球员私下里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
“就像上大学做题。”
杰克逊想到了一种合适的形容,道:“你除了要去上课,还需要在私下里去做习题,练习思考。”
“而唐制作的录像,就相当于给了一份学习笔记,让你可以在私下里进行自学。”
“这种方法很好啊。”
杰克逊神色欣喜,道:“最主要的,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我们只需要制作一盘对应的录像就行了。”
想到这儿,杰克逊默默做出决定。
这录像得看,得多看。
他记得本德之前就说过,唐森也让他看录像,全方位的学习如何像加内特那样去打球。
那唐森把加内特的技术特点剪辑出来,然后还配上细致的指导。
你反复的去看录像,看的多了,肯定会有心得。
到这儿,刚好又是20分钟。
剧情发展成长的第二幕结束,接下来应该是最后一幕的高潮。
但杰克逊却有些意兴阑珊。
后面的剧情,他都可以直接猜到,应该就是一帮角色球员异军突起,尤其是哈维,从饮水机管理员,一跃成为首发的自我救赎故事。
这种东西,观众看了兴奋,他却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电视上,先铺垫,介绍到了本德的家庭情况。
他视为父亲的比利霍布利也被介绍到,不幸去世,仿佛汲取了力量一般,本德爆发了。
这种桥段,杰克逊看着真不太感冒。
他更关心这些训练的内容,想学习啊。
“唉。”
杰克逊仰头长叹:“唐为什么不来洛杉矶呢。”
自己两次邀请,都没把人请过来。
第247章 光送房子送车,这不够啊
纪录片的播放,引发了巨大反响。
不看别的,看收视率啊。
雷登可盯着呢,当天晚些时候,他就拿到了第一手的收视率数据。
纽约地区,收视率达到了百分之16。
非常高了,洋基队比赛普遍也就在10到20之间。
ABC那边的收视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2.1。
做为一部没什么明星的纪录片,这个收视率真的已经很高了。
雷登可以心满意足的睡个踏实觉。
第二天,他早早起床。
为了工作方便,他选择住在拥挤的曼哈顿,就住在中城的地狱厨房街区,距离麦迪逊广场并不远,直线距离2公里都不到。
之前一段时间,他出门都要晚一些,怕下楼坐电梯时,遇到这栋豪华公寓里的邻居,免得彼此尴尬。
赛季初那一段时间,自己和切尼一样,也是人人讨打。
但今天嘛……
雷登出门,下楼的时候,正好遇到了邻居。
叫什么忘了,但好像是在华尔街工作的。
他拎着公文包,笔挺的西装,见到雷登之后,仅仅微笑着点头示意。
雷登心中犯嘀咕,这是昨天去42街潇洒,没看电视吗?
俩人微笑着走上电梯。
这时,邻居突然道:“斯科特,we need a plan,酷!”
他冲雷登竖起大拇指。
雷登登时就跟燥热的天气,灌了瓶冰汽水一样,浑身上下都舒坦了。
那个镜头,反复拍了二十多条,才拍出了满意的效果。
这句话,更是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
他决定了,以后无论去哪支球队应聘,见了老板,上来就来这么一句,保准儿有感觉。
微笑着送别邻居,出门的时候,就连公寓那个大腹便便的保安,都冲雷登激动的嚷了一句同样的话。
之前自己是过街老鼠的时候,这混蛋虽然依旧会给自己开门,但连声早上好都不跟自己说。
现在嘛……
雷登心情大好的上车前往麦迪逊。
他慢悠悠的开过一条条街道,看到一个个报亭前围满了人。
忍不住在想今天的报纸会说什么。
想到这儿,他加快了车速,迅速赶到了麦迪逊。
把车交给泊车小弟,对方就来了一句“we need a plan”,嚷嚷着他看过昨天的纪录片,激动的都睡不着觉。
说球队的这些小伙子太棒了。
尤其是哈维,他练篮板,手指练的通红,泡冰桶的画面尤为感人。
坐电梯上楼,一路打着招呼。
营销部门的人迎上来,说昨天纪录片播放之后,网络上关于尼克斯的讨论热度高的惊人。
雷登浑不在意的摆摆手,快步走进自己办公室。
秘书已经贴心的送来咖啡。
桌子上也如约放好了一早的报纸。
雷登抬手示意关门,然后摊开报纸,准备独享这段MVP结算的完美时光。
最上面的是一份《纽约时报》。
很显然,今天的版面是特别制作的。
彩页。
配图是姚明单手暴扣的精彩镜头。
冲击力十足的两个单词荣光之路。
雷登暗暗点头。
就连这个标题,也是自己想出来的。
不过只是匆匆扫了几眼,雷登的心情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俯冲到了低谷。
纽约时报如约提了自己那句话,报道开篇第一句就提了。
但是仅此而已。
就开头这一小段,提到了自己。
倒是也夸了自己几句。
可那克制到极点的用词,字里行间写满了不情不愿。
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只说自己冒着巨大的风险,拆队,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重建计划。
然后就没了。
说自己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交易来了多少优秀天才。
自己最大的功劳,是挖来了唐森。
纽约时报切入的角度,是分析了尼克斯夺冠的三个必要条件。
一,核心球员。
特别是内线,姚明的存在是全联盟独一份儿的。
如今的联盟里,没有比姚明更全面的超级中锋。
其次就是教练。
好球员配好教练,卡莱尔已经用一波连胜,证明了自己的执教水平。
最后,就是唐森。
唐森的存在,才给这支年轻球队带来了无限可能。